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
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距今4500-3000年的三星堆遗址出土了青铜尊、玉璋、黄金权杖和海贝等文物,其中的玉璋与夏商王朝的玉礼器形制大体一致,但黄金权杖在夏商时期中国其他地区从未发现过。这些考古发现
A说明了私有制在当地开始产生 B.反映了当地深受礼乐制度影响
C为中华文明发展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实证 D.印证了当时广泛存在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2.当孔子拜访老子并受到老子的建议与批评之后;虽然孔子也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感慨,但儒学却在道家的批评中成长起来。于是这就有了子思(孔子的嫡孙)所谓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中庸及其对儒家思想格局的重新确立。这反映了
A.诸多思想流派互相对立辩难B.儒家善于学习而成长的传统
C.天人合一思想具有不同内涵D.诸子百家在思想碰撞中融合
3.如图中A政权迁都的目的和B政权创立的特色职官制度相同的历史作用
A.削弱了贵族权力 B.完全控制了中原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解决了民族矛盾
4.下表为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实行两税法后,中央与地方钱税和粮税分配表。这表明两税法的推行
项目 收入总额 支出总额
中央提成额 地方留成额
钱税 3139.8万贯 1089.8万贯 2050万贯
粮税 1615.7万石 215.7万石 1400万石
A保证了朝廷的财政供给 B.缓解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之争
C.限制了藩镇势力的发展 D.放松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5.公元5世纪,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音符号,这种假名被称为“万叶假名”;公元6世纪,越南假借汉字和仿效汉字结构原理和方法,创造出了“喃字”;公元7世纪,朝鲜使用汉字的音和义标记朝鲜语,被称为“吏读文”。这表明,公元5至7世纪中国
A 汉字外传促进文化多样化发展 B.宋元文化影响力波及四邻
C.文字创制推动区域文明的进步 D.魏晋时汉字开始向外传播
6.明初,政府在江南地区大量设立官田。如表为这一时期苏州、松江官田和民田比率表。
地区 官田 民田
田颁百分比 税粮百分比 田颁百分比 税粮百分比
苏州 62.99 94.7 37.01 5.3
松江 84.52 94.3 15.84 5.7
明政府的这一做法
A.刺激了江南经济恢复发展 B.遏制了地主和官僚势力的膨胀
C巩固了江南经济的重心地位 D.加强了政府对江南地区的控制
7.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
A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 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
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 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
8.表1为1846-1905年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的分布情况统计。这体现了下表
城市 上海 汉口 天津 北京
1846-1860 14 3 0 0
1861-1875 120 19 0 0
1876-1890 193 10 2 0
1891-1905 353 20 67 14
A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 B.英国势力范围的扩展
C.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 D.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
9.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同盟会成为合法组织。8月25日,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等几个党派合并,在北京改组成国民党。1913年初,国民党在全国选举中获得参议院和众议院最多席位,成为国会中的最大党派。这一状况
A.有利于推动中国的政体变革B.使中国实现了民主政治
C.有利于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D.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
10.苏区的红军公田,是分给红军战士及其家属的土地。图 2所示是1934年3月4日中央苏区创办的《青年实话》报第3卷第13号刊载的宣传画《这块红军公田应该先来耕作》。该作品反映出苏区
图2
A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 B.群众踊跃投身革命
C.土地革命的成效显著 D.注意土地政策宣传
11.以下是《19782020年中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表,据此可知
A.改革开放的深化推动城乡一体化格局形成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城乡差距扩大
C.加入世贸组织城乡相对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一度缩小了城乡收入比
12.公元前5世纪,波斯的一份契约记载,有商人承租了国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另一份契约记载,商人将份地、农具和种子等租给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据此可知,当时波斯
A.开始出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 B.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
C.成为西亚最早使用契约的国家 D.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13.中世纪英国某市商人行会规章规定:除基尔特会员之外,任何人皆不得购买蜂蜜、油脂、腌青鱼、磨石、生革、生皮,或任何种类之油,亦不得开设酒馆;违反此项禁令者,一经查明属实,应即没收其货物归于国王。这反映该市
A.工商业经营范围大受限制 B.工商业者遭受国王的盘剥
C工商业自治得到王权支持 D.工商业发展导致行业垄断
14.18世纪后半期,法国逐渐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家庭教育理念,大多数家庭都会给孩子准备单独的卧室,否定家长对孩子的过分管束,法国议会甚至还建立相关机构来听取父母和孩子之间所出现的争议。这缘于
A.法国经济的迅猛发展B.启蒙思想影响的深入
C.民主共和制度的确立D.专制思想影响的消除
15.针对欧洲复兴计划的实施效果问题,有学者指出:若没有德国供应的煤,法国建造新的大型炼钢厂的计划就毫无用处;如果英国花费前所未有的巨款只是为了维持它在德国西北部的占领区里孤立无援的德国民众,那么英国的经济也就永远不可能恢复。据此可知,该学者
A.看到了德国复苏的重要性B.反对欧洲接受马歇尔计划
C.抨击了对德国的占领政策D.主张德国领导欧洲一体化
16.1985年,87%的美国公众表示他们对日本的态度总体上是友好的;至1993年,只有50%的美国人表示喜欢日本。1985年,73%的日本人认为日美关系是友好的;至1993年,64%的人认为日美关系是不友好的。上述变化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A.美国遭遇经济“滞胀” B.西方阵营的瓦解
C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D.国际格局的巨变
二、材料题(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3所示为中国古代(商周-明清)手工业发展程度示意图。
-摘编自祝慈寿《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江南出现了早期工业化。江南工业的发展使工业在江南经济的比重日益提高,甚至超过农业。明中叶以来“近镇人家多业机杼,间有业田者,田事皆雇西头人为之,”可见江南农家的经营重心正由纯农业转移到桑蚕丝织业,即由农业转移到工业,而把农业作副业。从乌泥泾镇起步的棉花种植与棉纺织业使松江地区的农家经营发生革命性变化,嘉定、太仓、上海等地“三分宜稻、七分宜木棉”,以及对棉花的深加工-纺纱织布,为农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农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工业成为主业,农业成为副业,而农家纺织业又带动染布业、踹布业的发展,使江南形成由市镇辐射、工业带动的区域经济系统。
-摘编自张尔升、刘长江《区域政策与李约瑟之谜-基于明清时期江南政策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周至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早期工业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加强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公路交通建设,修筑了川滇东路、川滇西路、川中公路、川康公路和从重庆到汉中的汉渝公路。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后,国民政府规划建设西南地区公路网,旨在联通湘、粤、桂、川、贵、滇各省,至1941年底,新修筑公路累计达5000余公里。国际交通方面,在西南修建桂越、滇越、滇缅、中印等交通线路。
-摘编自步平、王建朗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等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把发展民族地区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业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譬如,在公路建设方面,经过几年艰苦的修筑,世界闻名的康(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于1954年12月同时通车,“所有这些,都是西藏破天荒的大好事”。
-摘编自瞿晓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地区民生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公路建设的特点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加强西南地区公路建设的意义。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交通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关系。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欧洲加快扩张的脚步,把世界都置于殖民掌控之下时,欧洲的思想也传遍世界,西方思想与当地落后文化对接后,激发出应对外来冲击的思想武器。“西方用它的思想改造世界,世界也用它的思想回击西方,这就是辩证法”。
-摘自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
结合所学中外近代史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叶,德意志还是一个移民迁出地区。这一时期,德意志人口持续增长使越来越多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土地,谷物和土豆的产量出现下降。工业化和来自英国的竞争使得德意志工匠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在符登堡州,仅仅1840-1847年就有约六分之一的织布工破产。彼时的各邦国之间相互征伐,人民饱受战争离乱之苦,渴望去一个安定的地区生活。然而19世纪90年代后,这一局面开始发生变化,德国的国民财富神话般地增长。1900-1910年的社会净产值增加额达到1870-1880年的近8倍。德国的移民迁入量骤升,逐渐取代了德国的移民迁出潮,成为德国国际移民趋势的主流。
-摘编自周培佩《试论19世纪末德国跨国移民趋势的逆转》等
材料二20世纪40-50年代,联邦德国出现第一波外来移民高潮。这些外来人口基本上都是重回归故里的德国人。这些人能吃苦,劳动意愿强,成了“二战”后联邦德国重建的一股重要力量。
20世纪60年代开始,联邦德国经济出现持续飞速发展,有意识地主动从外国引进劳工,来填补普通工人底层职位的空缺。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始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难民进入。仅1992年就有43.8万人在德国提出难民申请。难民数量的增加引发国内舆论对所谓“经济难民”滥用避难权的疑虑,针对难民的极右翼暴力事件时有发生。1992年8月发生在东部德国城市罗斯托克一利希滕哈根难民收容点的纵火事件是德国战后最严重的种族排外事件。
-摘编自王涌《“二战”后德国社会的现代性维
度》等
(1)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叶推动德意志人向海外移民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世纪末德国移民趋势逆转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联邦)德国历次移民潮的特征。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德国移民潮的影响。
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C B A D A A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C B A D
17.(1)表现:商周时期工商食官制度之下只有官营手工业,春秋战国时期被打破,私营手工业得以产生发展;秦汉时期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强化对经济的管控。官营手工业持续发展。私营手工业遭受打击;魏晋时期受分裂与战乱影响,官营手工业和私营手工业发展受阻;隋唐宋元时期商业活动发达,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程度要快于官营手工业(或都处于增长);明清时期官营作坊效率低下逐渐衰落,伴随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私营手工业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
(2)特点:工业在江南经济的比重日益提高;江南地区农家经营发生革命性变化,经营重心由农业转移到工业;江南形成由市镇辐射、工业带动的区域经济系统;以纺织业为主。
原因: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江南地区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江南;棉花种植得到推广。
(1)特点:以重庆为中心;政府推动:服务于抗战;国内国际并修;辐射范围较广、里程较长。
作用:便利了西南地区交通和出行;加强了西南地区的联系;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发展;方便物质运送,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奠定了西南地区交通的基本格局,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道路建设与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2)意义:巩固了新生政权;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生活水平;加强了东西部地区的交流与联系;助力国家工业化发展。
关系:交通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交通建设的支持;交通能力的提升助推国家治理交通的提高。
19.【答案】论题:近代西方殖民扩张与亚非拉地区的思想觉醒
论述:近代以来,欧洲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世界各地进行殖民扩张。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思想文化也随之传播到亚非拉地区。在印度,英国的殖民统治带来了西方的政治制度、教育体系和文化观念。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与印度传统的种姓制度产生冲突,激发了印度人民的民族意识。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是印度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尊严而进行的抗争。在拉丁美洲,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残酷剥削当地人民。然而,西方的启蒙思想传入后,激发了拉美人民对自由、平等的渴望。玻利瓦尔、圣马丁等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最终使多个拉美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在中国,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的工业技术、政治思想等传入,促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反思。林则徐、魏源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试图通过学习西方技术实现自强。而戊戌变法则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改革以救亡图存。综上所述,西方的殖民扩张在给亚非拉地区带来灾难的同时,其传播的思想也激发了当地人民的觉醒和
抗争,推动了这些地区的社会变革和发展。
20.(1)因素:人地矛盾突出;粮食产量下降,无法满足人口增长需要;工业化和来自英国的竞争冲击了德国经济;邦国混战,人民生活困苦。
原因:德国统一,政治环境稳定;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
(2)特征:(1)20世纪40-50年代,以德国东部和来自东欧国家的难民和被驱逐者的回归为主;(2)20世纪60年代开始,以西德招募的大量来自于外国劳工而形成的客籍工人移民为主;3020世纪80年代,以世界各地的难民为主。
(3)初期,大量移民的进入为德国补充了大量劳动力,有利于德国的战后重建与工业革命下工业化生产的需要;伴随着难民数量的增加,导致了德国部分居民的排外情绪,激化社会矛盾,发生暴力事件,造成社会秩序混乱;国家财政负担加重。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民族第一中学2024-2025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