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诊断性调研八年级历史学科
本调研题共10页,满分90分,建议完成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试室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用2B铅笔将考生号、座位号等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涂改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一般而言,史料可以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下列可以作为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第一手史料是( )
A. 电视节目《百家讲坛》 B. 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C. 史学专著《圆明园劫难》 D. 电影《火烧圆明园》
2. 19世纪60年代,浙江流传一首民歌:“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红头军”曾在战斗中击毙了洋枪队统领华尔。与材料相关的是( )
A. 三元里人民抗英 B. 虎门销烟斗争
C. 关天培英勇抗敌 D. 太平天国运动
3. 清政府1884年在新疆建省,1885年在台湾建省;1907年,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裁撤吉林、黑龙江将军……东北三省正式建立。这反映出清政府( )
A. 重视边疆地区治理 B. 平稳渡过边疆危机
C. 遏制地方叛乱势头 D. 接受近代外交规则
4. 《时局图》反映的是清朝末年,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豆剖的严重危机现象。有人题词云:“沉沉酣睡我中华,那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出现“裂似瓜”的局面是在( )
A.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 B. 《北京条约》签订之后
C. 《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D. 《辛丑条约》签订之后
5. 《中国外交史》中提及,“貌似强大的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所表现的伟大的反抗力量面前,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妄想,只得继续通过腐朽的清政府来统治和奴役中国人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义和团运动阻止了中国被瓜分的命运
B. 帝国主义彻底放弃了统治中国的企图
C. 条约已经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D. 中国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地
6. 1910年春,陈嘉庚加入某革命组织时宣誓:“福建省同安县人陈嘉庚,当天发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他加入的是( )
A. 兴中会 B. 同盟会 C. 光复会 D. 华兴会
7. 武昌起义胜利不到两个月,内地18个省中便有14个省脱离清政府,天空飘扬五色旗,象征清政府的龙旗纷纷落下,清政府的统治面临土崩瓦解的局面。这说明了( )
A. 革命彻底胜利 B. 清朝统治的结束
C. 革命势头迅猛 D. 湖北军政府成立
8. 南京临时政府在经济方面的法令规定:“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设立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的苛捐杂税。”这反映出资产阶级发动辛亥革命的根本目的是( )
A 实现土地国有 B. 推翻清朝统治
C. 建立共和政府 D. 发展资本主义
9.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遭歹徒枪击,身中3弹,送医院后不治而亡,年仅31岁。这一史料可以纳入的主题是( )
A. 列强侵华丧权辱国 B. 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C. 破坏民主复辟帝制 D. 国家统一安居乐业
10. 在中国近代,有一份杂志受到广大青年知识分子普遍欢迎,被视为青年人的“良师益友”,他们说:“青年得此,如深夜闻钟,如当头一棒。”1917年,该杂志每期的发行量已达一万六千多份。该杂志是( )
A. 《每周评论》 B. 《新青年》 C. 《中外纪闻》 D. 《时务报》
11. 五四运动是一场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运动。这场爱国运动的导火线是( )
A.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B. 中国成为一战的战败国
C. 罢工罢市风潮席卷全国 D. 北京爱国学生示威游行
12. 与中共一大相比,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首次提出( )
A. 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B. 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远大目标
C. 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D. 明确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
13.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遭到北洋军阀的残酷镇压,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对此,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表文告称:“劳动者能有武器,岂能任他们如此杀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 )
A. 发起武装斗争的必要性 B. 打击封建军阀的紧迫性
C. 反对帝国主义的艰巨性 D. 团结一切同盟的重要性
14. 以下是北伐战前的誓词:“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保我平等,还我自由。有进无退,革命精神。”这反映了( )
A. 国共合作推动北伐 B. 北伐目标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
C. 人民支持战果辉煌 D. 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15.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中写道:“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保存下来的武装革命者,在经历了1927年的失败之后,于第二年春天汇聚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开始了革命在农村的发展。”据此推断,1928年革命者们“汇聚于”( )
A. 南昌 B. 长沙 C. 井冈山 D. 会宁
16. 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召开,会议确立了( )
A. 武装反抗国民党的总方针 B. 官兵一致、兵民一家的原则
C. 开展游击战争的军事方针 D.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17. 下图是某同学摘抄的一次重要会议的内容。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 )
A. 开始创建革命军队 B. 确立了党代会的程序
C. 从幼稚走向了成熟 D. 实现了革命重心转移
18. “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这句话表明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 )
A. 争夺地盘,扩大内战规模 B. 逼蒋抗日,挽救民族危亡
C. 扭转时局,赢得国际支持 D. 投靠日本,争夺统治权力
19. 2022年12月13日是第九个全民公祭日这是为了纪念1937年在侵华日军大屠杀中遇难的30多万人民而专设。这次大屠杀发生的地点是( )
A. 南京 B. 旅顺 C. 大连 D. 天津
20. 在音乐社团为抗日歌词配曲活动中,老师呈现了词作家田汉1938年写的一首歌词:将士的喊声,震动了南部山东,榴弹掷处血光红,敌人如鼠我如龙。保卫华中,中华民族不愿做奴隶,要做主人翁,歌词描写的是( )
A. 淞沪会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大战 D. 百团大战
21. 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政府采取发放农贷、支援牲畜、代制农具等措施,利用互助组、合作社等形式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由此可见,抗日根据地建设( )
A. 不仅形式多样并且重视实效 B. 借鉴国外发展经济先进模式
C. 体现了国共合作一致对外 D. 为解放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22. 下图是日本陆军总兵力以及投入中国战场兵力的统计表(单位:个师团)。数据表明( )
A. 中国军事、科技实力与日本相当
B. 中国抗日战争已取得完全的胜利
C. 二战期间日本军事实力远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D.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1945年,某份重要文件的内容涉及“团结统一、避免内战、召开政协、和平建国”等,此文件是( )
A.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B. 《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C. 《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4. 中共中央在《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中明确规定,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为此,人民解放军采取的军事行动是( )
A. 发动战略性三大战役 B. 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C.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5. 王同学收集了以下资料,据此推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A. 近代新式教育的发展 B. 近代文学艺术的成就
C. 近代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D. 近代风俗习惯的新变化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4分,共40分)
26. 史料是把握真实历史的基本素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战争形势图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 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形势图呈现的战争,概述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在近代经济变迁过程中乡民们各种不适应的表现。结合唯物史观,提出你对近代经济变迁的看法。
27.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义》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李鸿章与梁启超两人主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结合所学知识,从李鸿章或梁启超的上述主张中选取其一,给予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8. 探究八年级历史上册“革命史”主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A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B _________________旧址
C 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部分将士留影 D _____________会址
(1)阅读材料,补充完成材料中的内容,B是_________________,D是_________________。
(2)拟定分类标准,把上述材料的四项内容分为两组。
分类标准 同组内容(填写字母)
(3)选取上表其中一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可从事件及其联系等方面说明)
内容 说明
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诊断性调研八年级历史学科 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D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B
【15题答案】
【答案】C
【16题答案】
【答案】D
【17题答案】
【答案】C
【18题答案】
【答案】B
【19题答案】
【答案】A
【20题答案】
【答案】C
【21题答案】
【答案】A
【22题答案】
【答案】D
【23题答案】
【答案】B
【24题答案】
【答案】C
【25题答案】
【答案】C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4分,共40分)
【26题答案】
【答案】(1)战争:鸦片战争。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表现:传统手工业受到冲击,妇女失业,无所事事;生活技能减少;部分妇女去工厂做工,风俗有所变化;社会矛盾增加。看法:近代经济变迁是西方列强侵略和工业文明冲击的结果,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给传统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冲击和痛苦;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促使新的经济形式和生产方式出现,促进社会变革。
【27题答案】
【答案】(1)相同点:都认识到中国需要变革以应对西方的挑战,都主张学习西方。不同点: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主要侧重于军事方面,如学习制造武器等;梁启超主张全面变革,不仅要学习西方的技术,还要变革教育制度、科举制度和官制等,涉及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
(2)示例一:选择李鸿章的主张。
观点:李鸿章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具有局限性。
评论:李鸿章认识到西方军事技术的先进,主张学习外国利器,开展洋务运动,创办了一系列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这些举措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增强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防能力,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然而,他的主张仅仅局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层面,没有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因此,洋务运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命运,最终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中宣告破产。
示例二:选择梁启超的主张。
观点:梁启超的主张切中中国社会的要害,对推动中国的政治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评论:梁启超认识到中国的变革需要全面深入,不仅要学习西方的技术,更要进行制度变革。他主张变法图强,通过改革教育、科举和官制等,培养新式人才,建立君主立宪制。戊戌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它传播了新思想、新文化,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为后来的辛亥革命等政治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表明中国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制度变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开辟了新的道路。
【28题答案】
【答案】(1) ①. 武昌起义军政府; ②. 遵义会议。
(2)分类标准一:按照革命的阶段划分。同组内容:A、B(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C、D(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分类标准二:按照事件的性质划分。同组内容:A、C(武装起义或军事斗争相关);B、D(重要会议相关)。
(3)示例一:选择A、B组。说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是黄花岗起义的重要纪念地。黄花岗起义是辛亥革命前的一次重要武装起义,革命党人在起义中表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虽然起义失败了,但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加速了革命进程。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是武昌起义的重要见证。武昌起义是辛亥革命的开端,它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湖北军政府,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革命浪潮,最终导致清朝统治的崩溃和中华民国的成立。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推翻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重要斗争,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黄花岗起义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和群众基础,武昌起义则是黄花岗起义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共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变革。
示例二:选择C、D组。说明: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部分将士留影记录了长征的重要成果。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次战略转移,在长征过程中,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锻炼了坚强的意志,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为中国革命的新发展奠定了基础。遵义会议会址是遵义会议召开的地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会议纠正了“左”倾错误军事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中得以保存下来,为长征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长征和遵义会议都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长征的胜利离不开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遵义会议为长征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两者共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的不断成长和壮大,对中国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