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评价
八年级历史(问卷)
(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9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镇(街)、学校、姓名、考场试室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等自己的个人信息,再用2B铅笔把对应准考证号的标号涂黑。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的相应位置上;如需要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改动的答案也不能超出指定的区域;不准使用铅笔、圆珠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问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其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每题2分,共50分)
1. “从这个条约的签订,就开始改变了明清以来的朝贡贸易,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等中国与外国人之间经商的习惯和组织,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此条约是( )
A. 《尼布楚条约》 B. 《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 D. 《马关条约》
2. 恩格斯说:“不费一枪一弹,从中国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德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恩格斯所说的是哪一国家?( )
A. 英国 B. 美国 C. 日本 D. 俄国
3. “《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在当时是符合历史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的方向和道路。”这表明《资政新篇》( )
A. 体现近代中国发展要求 B. 深受辛亥革命的影响
C. 提出了科学的革命纲领 D. 具有先进理论的指导
4. 边疆安定对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着重要意义,阅读下列示意图,①处应填入的内容是( )
A. 设置驻藏大臣 B. 郑成功收复台湾
C. 建立新疆行省 D. 左宗棠收复新疆
5. 对比同类历史事件有助于探寻历史的规律。对比下列历史现象,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现象一:《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现象二:《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A. 中国被迫开始近代化探索 B. 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方式出现转变
C. 列强侵略范围开始到内地 D. 清政府已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6. 下列对资料中人物精神品质解读正确的是( )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
A. 追求进步,舍生取义 B. 坚定理想,实事求是
C.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 D.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7. 以下是历史书本目录,这里的主题应是( )
第4课洋务运动…………………………………20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24 第6课戊戌变法…………………………………28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32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C.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8. 孙中山先生在海外游历时,见识到西方民主制度和工业生产的先进性,也认识到西方国家贫富分化的严重性。为解决贫富分化这一问题,孙中山提出的方案是( )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主主义 D. 民生主义
9. 下表为部分学者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历史事件( )
角度 内容
世界角度 它契合当时世界发展潮流且善于接纳欧美国家变革的有益成分,因而具有时代性和世界性
中国角度 它倡导用暴力手段推翻旧制度,但暴力的程度并非想象得那么激烈……革命后的建设充满理性
A.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B. 最终被慈禧等顽固派所扼杀
C. 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D. 迎来了中华民族的迅速崛起
10. 下面是同学们排演历史剧拟定的各幕主题,依此判断剧本名称应该是( )
剧本名称《XXXX》
第一幕:武昌起义
第二幕:民国建立
第三幕:清朝告终
第四幕:约法颁布
A. 开启近代 B. 走向共和 C. 思想解放 D. 国家统一
11. “1912—1933年间,仅四川一省就发生战事近500次。湖南地处南北要冲,是南北军阀必争之地,70余县,天地不灾,3000万人之家,无家不毁。”这段材料可以说明军阀割据混战的( )
A. 原因 B. 影响 C. 经过 D. 实质
12. 1920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其他学校也纷纷效仿。这体现了( )
A. 思想观念的进步 B. 自然科学的发展 C. 文学革命的开展 D. 马克思主义传播
13. 1919年5月,广州学生、市民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并冲击推销日货的先施,新大新,真光三大公司和其他商店,在西关一带还贴出厨工粤语告示:“抵制需毅力,劣货切勿食。国体要争持,务尽个人力。如有违反者,定以群力击。”这反映了( )
A. 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B. 工人运动的积极性
C. 五四运动的反封建性 D. 五四运动的群众性
14. 1922年,中共二大在上海举行,会上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这两个政治纲领( )
A. 都体现反帝反封建的目标 B. 后者是对前者的创新
C. 都诞生于国民大革命时期 D. 都主张实现共产主义
15. 下图是中华民国十五年广东陆丰县农民协会减租证。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
A. 义和团运动 B. 秋收起义 C. 农民运动 D. 抗日战争
16.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说:“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材料强调了红色政权的存在需要
A. 人民群众 B. 革命政权 C. 土地革命 D. 武装力量
17. 实物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获取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下而图片中的实物史料见证了( )
红军过草地穿的草鞋 用来充饥的半截皮带
A. 近代科技的发展 B. 南昌起义的爆发
C. 长征路上的艰苦 D. 国共两党的合作
18. 《红星照耀中国》指出:“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这场军事政变”的意义在于( )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B. 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
C. 局部抗战正式转为全面抗战 D. 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
19. 下面是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发表的一个重要宣言,其出现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A.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B. 西安事变的爆发
C. 南京大屠杀的出现 D. 七七事变的爆发
20. 《新华日报》是创刊于1938年1月的报纸。它在创刊后三个月,就连续报道了一件“大事”,其中写道“四月六日晚间九点半……前锋部队冲进台儿庄寨子,把原来困守一角之残敌七八百人解决了!”。这件“大事”( )
A. 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B. 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C. 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 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21. 抗战时期,丰子恺以强烈的民族感情和高度的政治热情,创作了一系列漫画,唤醒了人们的抗战意念。观察下图,这幅作品旨在彰显( )
A. 国画艺术的精神 B. 正面战场的影响
C. 青铜艺术的成就 D. 团结抗日的意义
22. 1945年8月,毛泽东在一场谈判期间把《沁园春·雪》抄赠给友人,词作在山城流传,轰动一时。很多人慨叹:毛泽东不仅能带兵打仗,还会吟诗赋词。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国民革命 B. 抗日战争 C. 重庆谈判 D. 解放战争
23. 1947年,东北解放区各村的墙壁上到处都写上了大标语:“翻身不忘恩,好汉去当兵!”“保田保家,保卫胜利果实!”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是( )
A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B. “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
C.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D. 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
24. 下图是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图。该图反映了
A. 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B.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C. 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 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
25. 文化具有构建民族心理、造就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塑造民族精神的作用。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对应正确的是( )
A. 鲁迅——《骆驼祥子》 B. 徐悲鸿——《愚公移山》
C. 茅盾——《阿Q正传》 D. 周立波——《狂人日记》
第Ⅱ卷 非选择题(40分)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26. 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通常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但在历史发展长河中,船可能承载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甚至一个民族荣辱兴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 ① 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 徐寿(1818—1884),江苏无锡人……以引进和传播近代科技和发展中国的科技事业为己任。1862年,应征召到安庆内军械所从事研制工作,不久中国第一台蒸汽机问世。1865年,徐寿和华蘅芳同心协力,制造出了我国第一艘机动木质轮船——黄鹤号。在徐、华二人设计监造下,多艘兵舰陆续下水、服役,北洋水师就此成立。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红船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航道,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正确前进方向,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路明灯,“红船精神”由此诞生。
——摘自李永胜《“红船精神”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1)材料一中“①”处的历史人物是谁?根据材料,概括此次壮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二中“黄鹄”号蒸汽轮船设计建造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红船精神”源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并指出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27. 自鸦片战争以来,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不约而同地与“广东”联系在一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①万木草堂 ②三元里抗英纪念馆 ③黄埔军校旧址大门 ④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1)请将材料一图片中反映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进行排序(只写序号即可)。
排序:
材料二 近代中国广东名人辈出,他们引领了不同的潮流和变革。
人物 籍贯 相关事迹
洪秀全 广东省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 太平天国运动
邓世昌 广东省番禺县(今广州市海珠区) 甲午中日战争
梁启超 广东省江门市 维新变法运动
康有为 广东省南海县(今佛山)
詹天佑 广东省南海县(出生于广州荔湾区) 京张铁路
孙中山 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辛亥革命
叶挺 广东归善县(今惠阳区) 北伐战争
洗星海 广东省番禺县(今广东南沙区) 创作《黄河大合唱》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请选择表中两个或以上的相关事迹,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8. 某校历史社团以“红色记忆我追寻,红色基因我传承”为主题,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下面是各小组承担学习任务,请你一起参与完成。
【任务一】历史与美术跨学科——油画中探寻红色基因
【任务二】历史与地理跨学科——研学中重温红色路线
线路一主题:走访红色足迹,领悟建党精神 路线:北京火烧赵家楼旧址→上海中共→大召开会址→郑州二七纪念馆 线路二主题:重走长征路,红心向党行 路线:红色故都江西瑞金→贵州遵义会议会址→甘肃会宁会师旧址
【任务三】历史与音乐跨学科——经典中唱响时代精神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的栋梁;我们今天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巨浪,巨浪,不断地增长!同学们!同学们!快拿出力量,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摘自田汉作词《毕业歌》(1934年)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
——摘自张寒晖作词《松花江上》(1935年)
(1)任务一的三幅油画体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逐渐形成的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2)请从任务二的两条路线中任选一个地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地点值得研学参观的理由。
(3)任务三的两首歌曲共同反映了我国被哪个法西斯国家所侵略?为了反击该国侵略,中国共产党做了哪些努力?
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评价
八年级历史(问卷) 参考答案
(考试时间60分钟,总分90分)
第Ⅰ卷 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选出其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每题2分,共50分)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B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A
【15题答案】
【答案】C
【16题答案】
【答案】D
【17题答案】
【答案】C
【18题答案】
【答案】A
【19题答案】
【答案】D
【20题答案】
【答案】B
【21题答案】
【答案】D
【22题答案】
【答案】C
【23题答案】
【答案】D
【24题答案】
【答案】D
【25题答案】
【答案】B
第Ⅱ卷 非选择题(40分)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26题答案】
【答案】(1)人物:郑和
特点:持续时间长、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
(2)背景:列强侵略,使民族危机加重;洋务运动开展,促进了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创办了军事工业
(3)事件:中国共产党诞生或中共一大。
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7题答案】
【答案】(1)排序:②①④③。
(2)参考示例一:
选择:京张铁路、戊戌变法。
观点:近代先进中国人不断进行近代化探索。
论述:面对内忧外患,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派遣留学生等,而詹天佑就是其中一员,后回国修建了中国人自主设计的京张铁路。可见,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第一步;《马关条约》签订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改革政治制度,虽然失败了,但是在中国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中国政治近代化。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无论是洋务派还是维新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到政治层面进行近代化探索,推动了中国的社会的进步。
【28题答案】
【答案】(1)变化:从城市中心到农村中心。
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2)参考示例一:
选择:江西瑞金
理由: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是红军长征的起点;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参考示例二:
选择:遵义会议会址
理由:遵义会议召开,在极其危机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参考示例三:
选择:甘肃会宁会师旧址
理由: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3)国家:日本。
努力:领导东北抗日联军,抵抗日军侵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开辟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