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三中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学科
阶段性教学诊断(一)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流星”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统治者残暴 B. 实现了统一 C. 繁荣而短暂 D. 大运河开通
2. 隋文帝称帝后,“勤劳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加强军队建设,国力强盛,为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材料说明了隋朝能够实现统一的( )
A. 原因 B. 经过 C. 结果 D. 影响
3. 汉末以来,历四百年纷乱而分裂,政局动荡,民心思治。杨坚灭掉陈朝,结束南北分裂的局面,“天命在隋”已成为社会之心理。材料表明,隋的统一( )
A. 充满了迷信色彩 B. 导致了政局动荡 C. 顺应了历史潮流 D. 吸取了历史教训
4. “洛阳的兴洛仓,仓城周围10余千米,有3000窖,每窖可储粮8000石。”材料反映了隋朝(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人口数量增加
C. 疆域广大辽阔 D. 社会经济发展
5. 隋朝制定“输籍法”,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通过全国性大规模地检括户口,检出大量的隐漏人口。隋朝这种举措( )
A. 体现了赋役繁重统治严苛 B. 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C. 反映了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D. 表明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善
6. 以下是为校园文化周“人物展”中某一历史人物设计的介绍语,据此可知,该人物是( )
平战乱,统南北,建业立国盛世兴; 废前制,重学识,初建考试选拔制。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唐太宗 D. 唐高祖
7. “当时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一条沟通南北的新河道的。”这一论断反映了隋朝大运河的( )
A. 连接了南北五大水系 B. 耗费了大量的劳动力
C. 是隋炀帝享乐的结果 D. 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8. 李老师上课讲到隋朝大运河时指出:设计和开凿者面临许多问题,首先要克服不同水系的海拔和流向,还要解决运河主干流的走向和山川位置,又要兼顾沿途的农业区域和商业重镇,最终克服困难,开凿了直到今天我们都为之骄傲的大运河。据此,以下四位同学的感悟,最恰当的是( )
A. 甲:南北经济发展不均使大运河开通迫在眉睫
B. 乙:大运河开通体现了古代人民群众的智慧
C. 丙:交通发展有利于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D. 丁:农业的发展首先要保证充足的水源
9 下面信息能够反映出( )
①大规模征调民夫开凿水利工程,劳民伤财。 ②三征辽东,不仅损兵折将,还极大地消耗了国力,造成国内起义不断。 ③国内横征暴敛,百姓为了服兵役、徭役、缴纳赋税,生活苦不堪言。
A. 隋朝统一的原因 B.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C. 隋朝的政治制度 D. 隋朝对后世的影响
10. 小中同学对“唐朝的建立”很感兴趣,在图书馆收集了以下的书籍,其中可靠性最强的是( )
A. 《大唐创业起居注》,作者是唐朝温大雅(曾任李渊的记室参军)
B. 笔记小说集《大唐新语》,作者是唐朝刘肃(曾任江州浔阳主簿)
C. 《新唐书》,作者是北宋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
D. 《大唐开国》,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后滨
11. 2024年5月,国家典籍博物馆向公众举办一场展览。该展览共分为“沙场战胜·少秦王”“不世雄才·唐太宗”“万民之王·天可汗”“凡夫一面·李世民”四个部分。与之相关的治世局面是( )
A. 文景之治 B. 开皇之治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12. 以下是同学们为制作历史人物卡片搜集的资料,据此可知武则天( )
载初元年二月,策问贡人於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 ——《通典》 诏内外文武九品已上及百姓,咸令自举。 ——《旧唐书》
A. 重视人才选拔 B. 巩固皇帝权威 C. 关注民众生活 D. 增加考试科目
13. 下列材料共同体现的治国理念是( )
材料
隋文帝 “犬马、器玩、口味不得献上。” ——《隋书. 高祖纪上》
唐太宗 “朕尊为帝王, 富有四海, 每事由己, 诚能自节, 若百姓不欲, 必能顺其情也。” ——《贞观政要 论俭约》
唐玄宗 “乘舆服御, 金银器玩, 宜令有司销毁, 以供军国之用。” ——《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七》
A. 戒奢崇俭 B. 以法治国 C. 虚心纳谏 D. 注重文教
14. 713年,唐玄宗任命姚崇和卢怀慎组织修订了《开元前令》,这次修订的法令与行政事务有关。后来,唐玄宗又任命宋璟和苏题组织修订了《开元后令》,这次修订的法令包括了刑法。这表明了唐玄宗( )
A.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B. 注重律令,修订法律
C. 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D.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15. 唐朝科举规模扩大,统治者给予科举及第者荣誉,这使文化学养成为人们广泛看重的身份标识,于是出现“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现象。这说明,唐朝( )
A. 家庭关系受到冲击 B. 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C. 传统礼制趋于瓦解 D. 科举制度影响风气
16. 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出唐代( )
A. 丝织业兴盛 B. 民族交往频繁 C. 手工业发达 D. 娱乐活动丰富
17. 唐都长安约有百万人口,其中有来自中亚、波斯、大食、新罗等地的商人、使节、留学生数千人。很多外商在西市开设货栈,买卖货物。这反映出( )
A. 唐朝政治制度完备 B. 长安城布局严整对称
C. 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D. 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
18. 天宝年间,唐廷在边镇地区布重兵防范外敌。如安禄山,至天宝末统辖范阳、河东、平卢三镇,拥兵19万;因抽调兵力驻边,防卫京畿地区的兵力竟然不到10万。这一做法( )
A.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造成唐朝直接灭亡
C. 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 D. 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19.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战争( )
A. 冲击了唐朝统治 B. 推翻了唐朝统治
C. 平定了安史之乱 D. 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20. 五代十国后期,北方继续保持了后唐时就形成的基本完整局面,而南方的九个政权在经过兼并后也变为五个。这种状况( )
A. 使北方经济能稳定发展 B. 造成了南方的战乱更多
C. 断绝了各地的经济联系 D. 反映了统一的必然趋势
21.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举措是( )
A. 玄奘西行 B. 遣唐使来华 C. 文成公主入藏 D. 唐与新罗的交往
22. 下表是某学生学习唐朝历史时做的课堂笔记,据此判断其学习的主题是( )
1.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
2.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
3.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4.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
A. 开放社会风气 B. 民族交往与交融
C. 多彩的文学艺术 D. 繁荣的对外贸易
23. 唐政府曾广泛吸收社会人士参与历法编制工作,如著名的天文学家僧一行,就曾主持编制过《大衍历》,并且负责制造了不少天文仪器。这体现出( )
A. 科学技术服务社会生产 B. 中国天文技术领先于世界
C. 国家力量推动科技发展 D. 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
24. 韩愈生活的时代,面临两个重大问题:一是藩镇割据,人心涣散消沉;二是宗教大盛,道教被立为国教,佛教也被大力提倡。为此他( )
A. 强调“知行合一” B. 提出复兴儒家思想
C. 大力助推唐诗繁荣 D. 提出掌握客观规律
25. 下表是某同学整理的有关唐朝情况的学习提纲,其主题应是( )
诗歌:《李白诗集》 书法:《颜氏家庙碑》 绘画:《送子天王图》 雕塑:敦煌莫高窟
A. 多彩的文学艺术 B. 高超的工艺水平
C. 开放的社会风气 D. 民族交往与交融
26. 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具有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色彩;杜甫的诗淳朴厚重,强调了历史现实主义的风格。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 文化政策的影响 B. 国内政局的变动
C. 皇帝喜好的差异 D. 经济重心的南移
27. “画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吸收了西域的画法,用炽热流动的线型来塑造人物与表达情趣。在色彩上,也吸收了印度佛教艺术的“着重色”。这体现了唐朝( )
A. 中外交流的频繁 B. 社会的繁荣开放
C. 文化的兼容并包 D. 民族关系的和睦
28. 隋唐统一中国后,中华典章制度、思想文化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朝鲜和越南,最终形成了以中华文明为基础、以汉字为表征的东亚文化圈,它也被称为“中国文化圈”。“中国文化圈”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文化汇聚,融合创新 B. 统治者个人励精图治
C. 民族融洽,社会稳定 D. 国力强盛、经济繁荣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4分。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图片,从交往范围、形式等方面概括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因此,发展经济是每个国家的重要举措。我校七年级的同学围绕“隋唐经济”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隋朝经济篇】
材料一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连接了五大水系,把黄河中下游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连为一体。运河通航后,江南的粮食布帛可以很便捷地运输到都城长安及洛阳。自隋唐以后,运河两岸兴起了一批商业都市,杭州、镇江、扬州等地,逐渐发展成为新兴商业都会。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参考书》(岳麓版)
【唐朝经济篇】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分析隋朝大运河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二中生产工具的名称。简述唐太宗经济上的主要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因素。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区物《及第谣》
材料二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唐)王建《凉州行》(节选)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与其相关的制度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民族交融涉及的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民族交融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诗在历史学习中的作用。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整理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由玄奘口述,弟子记录而成的著作名称。
(2)请从材料中选择两个信息,结合其反映的史实,拟定一个主题并加以论述。(要求:价值观正确,选取正确,主题明确,史论结合)
漳州三中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历史学科
阶段性教学诊断(一)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D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A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B
【15题答案】
【答案】D
【16题答案】
【答案】C
【17题答案】
【答案】D
【18题答案】
【答案】C
【19题答案】
【答案】A
【20题答案】
【答案】D
【21题答案】
【答案】C
【22题答案】
【答案】B
【23题答案】
【答案】C
【24题答案】
【答案】B
【25题答案】
【答案】A
【26题答案】
【答案】B
【27题答案】
【答案】C
【28题答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4分。
【29题答案】
【答案】特点:范围广,包括朝鲜、日本,远及中亚、西亚和欧非等地;形式多元,既有官方互访、朝贡,也有商旅往来、留学生和僧侣等民间交流;陆海并举,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航线同时繁荣,人员、物资往来密切。
原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具备对外交流的实力和吸引力;对外政策相对开放,鼓励与外部世界的沟通和贸易;交通发展(陆路、海道相对畅通),为大规模跨区域交流提供了便利。
【30题答案】
【答案】(1)作用:加强南北地区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2)图1:曲辕犁;图2:筒车。
主要措施: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3)因素:政府政策的引导;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社会环境的安定等。
【31题答案】
【答案】(1)制度:科举制度;
积极作用: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领域:农业(耕作技术)、手工业(纺织)、音乐;
特点:交融方式多样;涉及的领域广;相互影响等。
(3)作用:有助于了解唐代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有助于佐证唐代的某些历史事件;有助于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等。
【32题答案】
【答案】(1)名称:《大唐西域记》。
(2)观点:对外交流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论述:贞观年间,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成为佛学大师,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促进中国佛学的发展。他口述沿途经历并由弟子记录写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异域文化介绍到中国。玄奘西行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讲学,坚持不懈地传播佛学和唐朝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综上所述,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的繁荣,推动社会进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福建省漳州市第三中学2024-2025七年级下学期3月阶段性教学诊断(一)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