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高考历史百日冲刺小题特训
1.有学者认为,宋代统治集团的部分表现特点有:一、非身份性的官僚地主成为地主阶级的主体;二、官僚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呈现不稳定状态;三、官户享有的减免国家赋役的特权较唐代品官要少。这实质上说明,宋代官僚集团( )
A.地位剧烈变动不利于政权的稳定 B.制度构建注重制衡与效率
C.逐步出现机会和身份平等的趋势 D.政治事务处理高度程式化
2.宋朝形成了“中书民主,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C.专制皇权得到加强 D.相权对皇权形成制约
3.北宋时期,西北和京师是消费性商业市场,而东南则是生产发达的地区,京师与西北货币供应量大,东南货币供应量小,而东南的铜钱不断地通过上供形式流向北方,这一矛盾是宋代商品货币流通的一大特色。该特色反映了这一时期( )
A.东南地区商品经济滞后 B.政治、军事因素影响货币流通
C.铜钱地区间分布不平衡 D.西北与东南地区无法直接贸易
4.下表为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和议表。
和议名称 两国关系 岁币/岁赐
宋辽澶渊之盟(1005年) 宋称辽主为弟 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夏庆历和议(1044年) 西夏向北宋称臣 银七万两千两、绢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
宋金绍兴和议(1141年) 宋向金称臣 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金隆兴和议(1164年) 宋称金主为叔 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宋金嘉定和议(1208年) 宋称金主为伯 银三十万两、绢三十万匹
宋朝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放弃以战争手段解决边患 B.改革失败导致的财政困难
C.贯彻强干弱枝的统治方针 D.奉行守内虚外的治国理念
5.程颢指出:“青苗取息、京东转运司剥民希宠……设令由此侥幸,事小有成,而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尤非朝廷之福。”他认为王安石变法( )
A.重利轻义败坏社会风气 B.注重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C.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D.没有改变宋代积贫局面
6.王安石变法中将公使钱(用作宴请及馈送过往官员的费用)由原来的中央拨付或预留系省钱,改为由系省钱与不系省钱合并支付,“谓如本州额定公使钱一千贯,则先计其州元收坊场、园池等项课利钱若干,却以不系省钱贴足额数”。这一变法举措有利于( )
A.整治官场贪腐之风 B.缓解中央财政压力
C.压缩地方财权空间 D.强化公使钱的管理
7.范仲淹在庆历新政中提出了《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包括“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由此可推知,这些措施旨在( )
A.节省耗费以减轻人民的负担 B.解决当时的积贫积弱的局面
C.把重农抑商上升为基本国策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
8.学者李昌舒认为,靖康之难并非经济与军事的力量悬殊所致,恰恰相反,当时北宋的军队在数量和战斗力上均强于金兵,但由于思想的禁锢、士风的萎靡,面对社稷存亡的危急时刻,大多数士人或是避祸不言,或是互相攻击,导致战机一误再误。这一观点强调北宋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集团墨守成规 B.贵族阶级奢靡腐败
C.中央集权统治措施 D.前线将领贻误战机
9.“绍兴和议”后,宋金在边界地区开设“榷场”作为贸易的场所,双方均设有专官监督贸易并征收榷税,榷场中主要允售商品及禁售商品如下表。这反映出( )
政权 主要允售商品 禁售商品
宋 茶、粮米、丝织品、漆器、金银器、外洋船货等,茶、米、麦为大宗 耕牛、兵器、书籍
金 珍珠、人参、羊、猪、药材等,羊为大宗 马匹、兵器
A.榷场满足了南北贸易需求 B.经济交流与政治对峙并存
C.商业意识左右交易与管控 D.外贸服务于对奢靡的追求
10.11世纪初,辽宋签订澶渊之盟,这次和议,宋的损失虽不算大,却是有宋以来空前未有的屈辱。澶渊之盟后,宋辽双方保持了较长久的和平。这说明,澶渊之盟( )
A.有利于宋辽边境生产的恢复发展 B.导致北宋形成强干弱枝的局面
C.使辽朝的统治中心移到黄河流域 D.致使辽军事实力增长超过北宋
11.据《金史》记载:“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学堇征兵,凡步骑之仗糗皆取备焉。其部长曰学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这说明猛安谋克( )。
A.推动金朝的建立与发展 B.模仿汉族的地方管理制度
C.是社会与军事管理系统 D.加强与汉族间的交往
12.蒙古帝国于中统元年(1260年)设立燕京行省,总领汉地政务,后来该行省并入中书省。忽必烈设十路隶属中书省的宣抚司,由中书省官员出任其长官,于是复有行省的设置,有了西夏中兴、北京等行省。这时的行省多是为统一指挥军队作战而设的。可见,这一时期行省的特征是( )
A.职权明确、军事控制 B.中央外派、遇事而设
C.制度完善、效率甚高 D.央地分权、羁縻地方
13.培植葡萄、酿葡萄酒本来是畏兀儿等西北各族的长技……但由于(元朝)察合台系宗王兼有西北和太原两处分地,他们从西北往山西移植葡萄,传播酿酒技术……使太原、平阳成为葡萄干、葡萄酒和烧酒的著名产地……畏兀儿人以瓶取水,提水量有限。汉人传授中原汲器,提水灌溉方便得多。这反映了( )
A.黄河流域产业结构的改变 B.各族杂居消除民族矛盾
C.中原灌溉工具在西北普及 D.民族交融促进社会进步
14.宋人有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
A.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 B.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一致
C.回应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趋势 D.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
15.明清时期,宋代女子吴妙静的故事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她最初仅因出资修桥造福民众而闻名,之后却被地方官绅愈益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乃至成为当地女性的榜样。可见当时( )
A.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 B.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升
C.公益事业进一步发展 D.官绅阶层思想趋于创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官僚集团的变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士族阶层在政治上的衰落、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得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这促进了非身份性的官僚地主成为地主阶级的主体;官僚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不稳定,官户享有的特权减少,这打破了官僚集团的封闭性和特权性。综上所述,宋代官僚集团逐步出现机会和身份平等的趋势,故C项正确。非身份性的官僚地主成为地主阶级的主体说明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为国家政治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有利于政权的稳定,排除A项;材料与制度构建的制衡和效率以及政治事务的处理无直接关系,排除B、D两项。
2.答案:C
解析:宋朝时期把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分别由参知政事负责行政、枢密院负责军事、三司负责财政,宰相权力的分割体现出专制皇权的加强,C正确;材料中宰相的权力被分割,A错误;材料体现出的是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错误;材料中体现出相权的削弱,并不是对皇权形成制约,D错误。
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北宋的西北地区有辽和西夏,北宋为了和平,连年向辽和西夏政权送岁币,故造成了“东南的铜钱不断地通过上供形式流向北方”,故选择B项;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A项错误;材料仅仅说了铜钱的流向问题,未提及原有的和流向西北后的具体分布状况,C项错误;D项并未从实质上揭示材料的内涵,排除。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治国理念。选择D:材料中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多次和议,且每次都会送出大量岁币或岁赐,说明宋代与少数民族政权战争基本都以失败告终,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宋代奉行守内虚外的治国理念有直接关系。排除A:据所学可知,宋代并未放弃以战争手段解决边患。排除B:材料中现象是宋朝向少数民族政权提供岁币或岁赐,与内部改革无关。排除C:据所学可知,强干弱枝是指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的方针,是对内政策,而材料现象是对外表现。
5.答案:A
解析:根据“青苗取息、京东转运司剥民希宠……而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尤非朝廷之福”可知,程颢认为青苗法造成转运司盘剥人民,逐利风气日兴,尚德之风渐衰,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选拔和使用人才的问题,排除B;材料反映青苗法破坏了社会风气,CD两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6.答案:B
解析:中央不再拨付公使钱,这有利于减少中央财政支出,缓解当时财政困难的局面,故选B项;公使钱全由地方筹集,易造成地方盘剥百姓,加剧贪污腐败之风,故排除^项;该变法措施没有涉及地方财政权力问题,故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7.答案:B
解析:庆历新政中的这些措施主要针对的是冗兵、冗官、冗费、行政效率低等造成的积贫积弱问题,因此,B选项正确。这些措施虽然在客观上减轻了耗费,减轻了人民负担,但其主要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问题,C选项排除;这些措施客观上对加强中央集权有一定效果,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D选项。
8.答案:C
解析:北宋过度加强中央集权,导致权力分割过细、制度过于僵化,养成了因循守旧风气,材料中“思想的禁锢、士风的萎靡”“士人……避祸不言……互相攻击”均是具体表现,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是表象,宋代中央集权统治措施才是主要原因,排除。
9.答案:B
解析:据表格信息,当时宋金之间通过榷场实现了日常生产生活用品和少量奢侈品的交易,体现了双方之间的经济交流,但是耕牛、兵器、马匹等战略物资和生产物质禁止交易,这说明双方之间的对峙格局依然存在,故选B项;榷场仅限于中原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无法满足南北贸易需求,排除A项;材料中战略物资和生产物质禁止交易,这说明商业利润和政治形势都是影响榷场交易的主要因素,排除C项;材料中双方交易的主要内容是生活用品,其次是少数奢侈品,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澶渊之盟签订后的影响。选择A:由材料可知,澶渊之盟的签订,使宋辽实现了较长久的和平,这有利于双方边境生产的恢复发展。排除B:北宋“强干弱枝”是其政治体制所致,与和议无关。排除C:辽朝的统治中心发生转移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D:材料未涉及宋辽军事力量数据的对比,无法得出辽军事实力增长超过北宋。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及遣使诣诸享堇征兵”可知,猛安谋克将平民平时的生产活动和军事结合在一起,是社会与军事管理系统,故选C项;猛安谋克是金朝建立后实施的,排除A项;猛安谋克是金朝的制度创新,并模仿汉族的地方管理制度,排除B项;猛安谋克是金朝女真族的社会与军事管理系统,不利于加强与汉族间的交往,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本题选不出正确项的原因是对材料中关于行省制度特点的表述理解不清,本题材料较长,解题时要找准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材料“由中书省官员出任……北京等行省”可知,这一时期的行省还不是地方常设机构,只是中书省的外派机构;根据“这时的行省多是…而设的”可知,这一时期的行省多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而设的,这说明其具有中央外派、遇事而设的特点,B项正确。“职权明确”与材料中“由中书省官员出任其长官”不符,排除A项;这一时期的行省还不是正式的地方常设机构,制度并不完善,排除C项;材料并未说明这一时期设置行省是为了“羁縻地方”,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西北培植葡萄、酿葡萄酒的技术传入太原等地,促进了太原等地的发展;中原灌溉工具传入西北,促进西北地区的发展,综上可知,民族交融促进社会进步,故D项正确。产业结构是指产业内部各生产要素之间、产业之间、时间、空间、层次的五维空间关系,材料中未涉及黄河流域产业结构的改变,故A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西北与中原地区技术、工具的传播情况,而未涉及各族杂居等相关信息,且“消除”说法错误,故B项排除;“普及”说法绝对且与史实不符,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有限,达不到“普及”的程度,故C项排除。
14.答案:C
解析:北宋后实行南北分卷制度以照顾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的劣势,这体现了当时南方经济繁荣背景下文化水平超越北方的趋势,因此南北分卷制度是对文化重心南移趋势的回应,C正确;南北分卷制度重在平衡南北方人数,并不会导致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排除A;分卷制度不等于南北录取比例的一致,排除B;分卷制度涉及的是录取人数的平衡而非士人地位的变化,排除D。
15.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题干“她最初仅因为出资修桥造福民众而闻名,之后却被地方官绅塑造为节孝双全的人物,乃至成为当地女性的榜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地方仕宦出于教化需要,不断发掘有关吴妙静的传说故事,在其建造的桥上竖立了“贞女遗芳”牌坊,将其塑造为节孝双全的女性形象,成为地方社会重要的文化资源,仕宦对其形象进行塑造的目的是借此在地方推行王朝教化,强化人们对王朝统治的认同感,从而将地方文化逐步整合到统一的中国文化之中,可见理学渗透到基层社会,A项正确;社会地位是指政治、经济地位,中国古代妇女地位并未得到显著提升,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借助对吴妙静形象的塑造,加强社会教化,并非公益事业的发展,排除C项;官绅阶层仍然维护传统的儒家思想,其思想并非趋于创新,排除D项。故选A项。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百日冲刺小题特训:专题三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