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全球航路的开辟(答案)

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全球航路的开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1.某学者将“地理发现”定义为,“任意文明民族的代表第一次到达了或最早了解了各文明民族均前所未知的地表的某一部分,或率先确定了地表已知各部分之间的空间关系”,并强调不能将“地理发现”和“地理大发现”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A. “地理发现”呈现出欧洲中心色彩 B. “地理大发现”是特定的历史事件
C. 甘英奉命出使大秦属于“地理发现” D. “地理大发现”结束于登陆南极洲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A. 近代科技发展的社会基础 B. 启蒙运动的历史影响
C.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D. 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3.哥伦布航海活动没有能像达·伽马那样带给西班牙人所需要的黄金和香料,西班牙人大骂他是“江湖骗子”。尽管如此,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仍然兑现她对哥伦布的承诺:给哥伦布以“航海司令”的头衔、10%的战利品回报,以及将他发现的地区的总督权过继给他的后代。这可用于研究()
A. 专制王权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 开辟新航线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动因
C. 西欧开辟新航路以民间资助为主 D. 资本主义国家瓜分世界愿望十分强烈
4.16世纪中后期,西班牙开通了在菲律宾马尼拉和墨西哥阿卡普尔科之间的大帆船贸易(见下图)由于该贸易的货物主要以中国的生丝和丝绸为主,因此墨西哥人直接把马尼拉大帆船叫做“中国船”。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 推动中国与美洲之间的自由贸易往来 B. 是早期全球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C. 致使西班牙完全垄断了对中国的贸易 D. 促使世界贸易中心从欧洲转移到亚洲
5.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写道:“他们游到我们小船上用鹦鹉、棉线团、短矛和其他很多东西同我们交换,我们给他们玻璃念珠和小铃铛。总之,以物换物,两相情愿。”这反映出,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A. 密切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B. 加速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C. 建立了欧洲对美洲的统治 D. 扩大了工业品的销售市场
6.1409年,堙没了1000多年的托勒密《地理学指南》被译成了拉丁文。1474年,托斯卡内利依据此书绘制了一张世界地图,将印度置于大西洋的西岸,并在给哥伦布的信中说:“依此航行即可抵产香料宝石之国。”据此可知,当时
A. 传统学说影响历史发展进程 B. 欧洲绘制的地图准确反映世界原貌
C. 地圆学说得到世人普遍接受 D. 印度成为了西班牙侵略的主要对象
7.在马可·波罗之前,欧洲人只知道丝绸来自神秘东方,并不清楚它原产地的模样。马可·波罗通过分享亲身经历,把来源地具象化。《马可·波罗游记》成为中世纪欧洲最重要的畅销书之一。随后几个世纪,许多探险家、航海家和商人决定追随马可·波罗的脚步,一定要前往马可·波罗所描述的东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马可·波罗的书和前往中国的愿望影响的。上述材料旨在说明()
A. 欧洲人长期对东方尤其是中国兴趣浓厚 B. 马可·波罗指引西方人前往新大陆
C. 马可·波罗激发欧洲人的中国情结 D. 《马可·波罗游记》是中世纪欧洲畅销书
8.下图为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资料。据此可知,该研究主题应是( )
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 阿图罗·吉拉尔德斯《贸易:马尼拉大帆船与全球化经济的黎明》 刘军《明清时期白银流入量分析》 刘景珍、傅利华《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与近代欧洲初期社会经济》
A. 世界联系的加强 B. 世界人口迁移加速 C. 白银帝国的建立 D. 自由贸易体系构建
9.15世纪早期,有人曾记录过胡椒从亚洲产地到欧洲市场的变化:1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值的价值是1克—2克白银,到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克—14克,到威尼斯达14克—18克,而最终到达欧洲各国则达20克-30克。这一现象
A. 源自于欧洲生产力水平的落后 B. 促使欧洲谋求与亚洲建立新的商业渠道
C. 反映了西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D. 说明亚洲在欧亚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地位
10.历史学家研究发现,12世纪至15世纪,大批遭到专制王权拒绝给予财力支持的航队纷纷求助于当时的银行,争取航路贷款。据统计,这期间银行总计投资海外探险几十次,资金达几十万黄金。这一研究成果()
A. 反映欧洲王室普遍反对开辟新航路 B. 证明银行是开辟新航路的主要推动者
C. 说明商人获得了对外贸易的主导权 D. 侧面揭示了西欧社会推进远航的动机
11.1499年,达·伽马回国的消息在威尼斯引发了震惊、焦虑情绪,威尼斯很快派特使前往时属奥斯曼帝国的埃及行省,讨论如何针对葡萄牙采取联合军事行动,甚至设想能否开挖一条通往红海的水上通道。这表明当时
A. 威尼斯预见到了商业革命的来临 B. 西欧不再寻求基督教福音的传播
C. 奥斯曼帝国的贸易地缘优势增强 D. 开挖苏伊士运河的历史条件成熟
12.贡德·弗兰克在其著作《白银资本-重现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认为,从“航海大发现直到18世纪末工业革命之前,是亚洲时代",中国“是这个时代全球经济体系的中心”。但当代学者张跃发却认为“那时确实已出现了一个全球经济体系”,但是这个体系的中心“不在中国而在西欧”。上述两种观点()
A. 全面描述了近代全球经济-体化的趋势 B. 较为准确反映了此时期中国国际地位
C. 认为西欧已取代亚洲成为全球经济中心 D. 认为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经济体系建立
13.下图是某学者对全球联系初步建立的相关探究,这可用于说明
A. 新航路开辟促进各国分工日益完善 B. 西班牙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
C. 欧洲社会变革促使全球化成为必然 D. 欧洲各国对经济利益的追逐
14.传统观念认为,达·伽马首航利润是全部航行成本的60倍。而现今很多学者对此提出疑问,通过去掉远航成本和船员船只的损失、史料查证并比较当时各地商品价格,认为实际利润可能只有航行成本的6倍。研究的变化表明( )
A. 旧有历史研究成果没有任何价值 B. 大众的认知水平总是错误的
C. 达·伽马贪图名誉谎报利润可耻 D. 史论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
15.到1750年左右,红茶开始代替绿茶输入荷兰,同时也代替了一部分咖啡,成为早餐中的饮品。这反映出()
A. 荷兰生活方式日益东方化 B. 东西方贸易导致世界市场的形成
C. 茶叶贸易推动了文化交流 D. 饮茶从上流社会向普通民众普及
16.史学家齐世荣说,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他意在强调()
A. 帝国扩张推动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B. 战争成为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C. 和平交往是人类交往的主流 D. 新航路开辟促进文明的传播
17.“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个比方直接说明了(  )
A. 伊比利亚半岛国家经济发展环境优于西欧 B. 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必然性
C. 资本主义的萌芽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D.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造成了欧洲货币短缺
18.有学者认为在葡萄牙、西班牙开辟新航路的时候,奧斯曼帝国还没有扩张到阻断东西方传统商路的程度。但也有学者指出,奥斯曼帝国自1299年建立以来,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扩张,的确会对传统东西方之间的陆路商贸路线构成威胁。材料表明(  )
A. 历史的真相因为久远难以查明 B. 历史结论必须得到考古证实
C. 新航路开辟与奥斯曼帝国无关 D. 历史解释应进行多角度分析
19.1518年3月21日,西班牙国王和麦哲伦等人订立了关于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其中规定:“朕愿下令赐给,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以及捐税和替朕征收的其他进款中,除去你们负担的开支后,给你们留下二十分之一。朕也把朕在上述地方和岛屿的钦差和总督官衔赐给你们。”对该协定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麦哲伦在环球航行的过程中发现了香料群岛
B. 西班牙凭借麦哲伦的航行垄断欧亚香料贸易
C. 对金银财富的需求是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之一
D. 西班牙在此发展种植园经济并屠杀印第安人
20.某同学研究哥伦布航海史,他找到了一幅油画《哥伦布到达美洲》。在研究时能直接推出的结论是( )
A. 该油画是研究历史的原始资料 B. 哥伦布是殖民主义者
C. 油画作者对该事件有情感立场 D. 哥伦布促进了美洲开发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21.15—19世纪人类历史不断从分散走向整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全球化把欧洲人迈入大洋当作开始的话,那么走在前列的首先是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
新航路的开辟
——摘编自巴勒克拉夫《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历史》
材料二
葡萄牙人顺着夏季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果阿起航。船上装载胡椒、苏木、象牙、檀香等印度特产,以及产于美洲经里斯本转运来的白银货币。在澳门,他们把船上装载的白银和货物,都换成中国的生丝、丝绸、黄金、铅、锡、水银、糖、麝香、茯苓、棉纱、棉布等货物。第二年初夏,他们乘着季风前往日本长崎,把中国货以高昂的价格迅速脱手,然后带着大量日本白银与少量日本货,趁着同年秋天的季风返回澳门。再用日本白银大量收购中国的生丝、丝绸、瓷器等商品,在第三年秋天,乘着季风返回印度果阿。
材料三
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一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着这样的生产力呢?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强迫工人、儿童每天工作16小时,将工人挤入贫民窟里,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摧毁了传统的手工行业,剥夺了工人们的尊严,将他们扔进没有灵魂的工厂和城市。
——摘编自(美)克莱顿·罗伯茨等《英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伊比利亚半岛国家为什么要“迈入大洋”并能“走在前列”的原因。任选2个序号写出其航行路线(要求写到“出发一一经过——到达”)。
(2)阅读材料二,指出葡萄牙人开辟的海上贸易网络的中转站,并结合所学分析此贸易对中国的影响。
(3)结合世界近代史,从材料三中自选一个角度,围绕“工业革命影响”这个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16世纪的西欧社会在“寻金热”和传教热的鼓动下,具有强烈的海外扩张欲望,航海探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这是中国航海所无法相比的。当时西欧社会无论是国王、教皇、僧俗贵族、庶民商贾或资产阶级,“个个着了财迷”。其中专制君主“对于权势和财富的追求”,新兴资产者扩大原始积累的愿望,更为强烈。……对物质利益的共同追求,为专制君主与私人航行相结合提供了社会前提。这些决定了西方航海社会基础的广泛性,使之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摘编自李隆庆《十五至十六世纪中西航海不同结局的原因初探》
材料二新航路开辟后 ,英国、荷兰等国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北大西洋的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亚洲的航路。1497年,英国卡伯特父子发现了一块“新发现的大陆”,即北美大陆东海岸的纽芬兰岛;16世纪,法国人卡蒂埃到达拉布拉多半岛(北美洲最大半岛)。17世纪初,效力于荷兰的英国人哈得逊曾多次向西北航行,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亚洲的航路。17世纪初,俄罗斯人在北太平洋和西伯利亚地区进行了多次海上和陆上探险,开辟了北太平洋到北冰洋的航线。西欧人还不断探寻南半球的新世界。1578年,英国人德雷克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1642—1643年,荷兰的塔斯曼环航澳大利亚时,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三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 :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大航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北欧、西欧国家寻找新的海运航线的活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00年前后不同文明间注视和对抗的表现。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早在14世纪时就运抵西方。17、18世纪,瓷器成为在欧洲流行的“中国热”的典型商品,主导着欧洲流行社会,东方的设计风格与物品样式被融入洛可可风格之中。瓷器能够轻松融入欧洲文化,离不开生产者们灵巧的双手。在1683年后,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师对景德镇作坊进行了改革,推动了新式釉彩的出现。景德镇作坊还进行了部门化改革,画坯师傅只负责自己所辖的特定形象——花、鸟等的绘制工作,没有一片陶瓷是由单个人来完成的,这使亚洲生产者面对欧洲迅速壮大的中产阶级和精英市场时,能够批量供应欧洲产品。
——摘编自【英】马克辛 伯格《奢侈与逸乐:18世纪英国的物质世界》
材料二 18世纪中叶是中西瓷器贸易的高峰时期,据《竹园陶说》载:“欧土重华瓷,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器,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制成彩瓷,售之西商”。欧洲人把瓷器看作是伦理规范、和谐共融与美德风度的化身,他们通过中华物品的万花筒得以窥视自己内心中对人类尊严和高尚的追求。随着华瓷在西方民间的普及,瓷器不但成为新兴的中产阶级的必需用品,而且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18世纪80年代,欧洲对中国粗瓷器的需求增多,这实际上反映出中国制瓷业开始遇到欧洲新兴制瓷业的竞争。这种竞争首先影响到高档华瓷的出口,因为欧洲制瓷业在“迎合西方顾客的情趣和交货迅捷”方面占有优势。
——摘编自吴建雍《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瓷器成为欧洲“中国热”典型商品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中西瓷器贸易的新变化。
(3) 根据材料,简析瓷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A
6.【答案】A
7.【答案】C
8.【答案】A
9.【答案】B
10.【答案】D
11.【答案】A
12.【答案】B
13.【答案】C
14.【答案】D
15.【答案】C
16.【答案】C
17.【答案】B
18.【答案】D
19.【答案】C
20.【答案】C
21.【答案】(1)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商品经济发展),迫切需求金银和开拓新市场;奥斯曼帝国威胁东西方陆路贸易通道的安全;传播基督教;封建王权(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或建立高效行政机器);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地圆学说(地理知识的丰富)。
航线:①从欧洲(西班牙)出发,绕过南美洲,经太平洋、南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回到西班牙;②从欧洲(葡萄牙)出发,绕过好望角驶达印度;③从欧洲(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巴哈马群岛)。
(2)中转站:澳门。
影响:使中国卷入全球化的贸易之中,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白银大量流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促进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参考
论题: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论证: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
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它们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现代工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女性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人口增加明显。推动了交通运输业的进步,便利了人们的出行。但是,工人居住在环境恶劣的贫民窟,环境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了工人的健康。
总之,工业革命极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面貌,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22.【答案】(1)特点:以物质利益为主要动力;专制君主与私人航海相结合;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对社会财富的需求;以及受到伊比利亚国家新航路开辟活动的刺激,英法荷等国家也纷纷展开新航路的寻找活动;早期新航路开辟引起的欧洲商路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也为英法荷等国寻找新航路提供了条件。由于西班牙、葡萄牙已把控了大西洋贸易新航线,故英法荷等国只能转向北冰洋、南半球等地区进行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发现了一些新岛屿,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3)注视:西欧国家开辟新航路,发现了新大陆并找到了通往亚洲等地的新路,使不同文明间联系日益紧密。对抗:西欧国家的扩张与对殖民地的残酷压迫和掠夺,激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23.【答案】【小题1】原因:新航路开辟,中西贸易的发展;瓷器制造技艺精湛,产品种类丰富;生产出现专业化分工;适应欧洲市场需求。
【小题2】新变化:瓷器贸易规模扩大,瓷器在欧洲成为普通日用品;欧洲对粗瓷的需求量增加;高档华瓷出口量下降;欧洲制瓷业竞争力增强。
【小题3】作用: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载体(传播中华文化,发展西方思想文化);影响了欧洲社会的时尚与潮流;促使中国工匠学习西方绘画技艺;推动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发展。
第1页,共1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全球航路的开辟(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