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二3月夯基考
历史(A卷)
考生注意: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1、2+选择性必修3第一至三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南宋时,淮南士人李岩老,“岁有水旱,必损其粒米之直以售于乡。或以故衣败絮准焉,笑而不拒。其无以准者,又从而贷之,亦不受其息也”。安福县士人刘庭老遇“岁大侵,细民弃婴儿于野数百,君为粥以食之,至西成,以归其父母”。这可以用来说明南宋
A.政府对基层的控制力减弱 B.社会救济范围逐渐扩大
C.士人的社会责任意识凸显 D.乐善好施成为社会风尚
2.1805年,英国外科医生皮尔逊给中国人种牛痘并获得成功,起初民众难以接受刺破手臂皮肤的接种方式,接种者寥寥无几。同年冬,广州地区天花大流行,人们纷纷涌到皮尔逊的诊所接种牛痘。很快,牛痘疫苗的接种范围就扩大到了中国南方的许多大城市。这体现出
A.近代中国城市公共卫生体系形成 B.中西医在碰撞中逐渐走向了融合
C.技术创新推动中国卫生事业进步 D.社会需求利于推动西医的大众化
3.下表所示为先秦时期关于中华文化的相关记载(部分)。其蕴含的共同思想是
出处 内容
《礼记·中庸》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
A.崇德尚贤 B.天人合一
C.自然无为 D.厚德载物
4.北魏时期,云冈、龙门石窟中佛像的服饰与面容逐渐汉化。唐朝禅宗六祖慧能提出“顿悟成佛”,将印度佛教的繁琐戒律转化为契合中国士大夫精神的简约修行方式。由此可知
A.华夏文明正统地位得到彰显 B.三教并行的态势形成
C.思想统一推动了佛教本土化 D.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5.明初,琉球三王之一的中山王不断选派留学生赴明朝学习,此后,中山王实行“德政仁治,尊贤纳谏”,实力逐渐增强,相继灭山北王国、山南王国。明朝册封中山王为琉球王,琉球群岛完成统一。琉球的统一
A.反映出文化传播对地区发展的深远影响 B.助推东亚儒家文化圈逐渐形成
C.进一步扩大了明朝宗藩关系体系的范围 D.说明朝贡贸易以政治效益为主
6.康熙年间,法国传教士白晋、雷孝思等人主导了《皇舆全览图》的绘制工作,该图基于地球球体的科学认知,采用了经纬度坐标系,对边疆地区(如西藏、新疆、蒙古)的测绘填补了传统舆图的空白。这说明清初传教士的活动
A.动摇了天朝上国观念的根基 B.有利于拓展国人的认知视野
C.开创了中国实地测绘的先河 D.折射出清朝开明的文化政策
7.古埃及新王国时期,丧葬文献《亡灵书》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道德审判体系:死者需在冥神奥西里斯审判庭中通过“称心定罪”环节,心脏被置于天平上与真理羽毛对比,同时背诵400余项无罪声明,如“我没有杀人”“我没有撒谎”等。这反映出古埃及
A.崇尚追求现世生活的美好 B.司法审判注重程序公平公正
C.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 D.宗教文化存在一定教化功能
8.哥白尼的行星模型与9世纪阿拉伯天文学家阿尔沙提尔的模型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伽利略自制了天文望远镜进行天体观测,他的观测结果能够被验证正确,离不开先前阿拉伯天文学家积累的大量观测数据。由此可知
A.欧洲近代发展受到阿拉伯文明影响 B.阿拉伯人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C.科学革命有力推动了西欧思想解放 D.阿拉伯文化具有多元融合的特点
9.下面是《罗兰之歌》中的部分内容。这些内容
A.映射出封建王权的衰落 B.讴歌了骑士精神
C.说明封君封臣制已瓦解 D.展现了乡土情怀
10.有学者认为:“自这个民族(俄罗斯)接受基督教以来,就处在一个主教管辖之下,这个主教服从于君士坦丁堡教会并受其规章制度的约束。”此外,凡与宗教有关的案件,均按教会法裁定;教会还可审理领地上的民事案件。主教们甚至还受托监督商业活动中度量衡的准确性。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神学思想呈现世俗化的发展倾向 B.东正教的中心转移到俄罗斯地区
C.拜占庭文化影响俄罗斯社会发展 D.俄罗斯融汇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
11.马丘比丘古城等印加遗址中的宫殿、神庙等建筑,往往位于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的位置,通常由精细切割、紧密拼接的石块建成;地势较低、相对隐蔽的位置则聚居着各类居民,使用较为粗糙的石块或土坯。这反映出印加帝国
A.城市的规划合理且规范 B.基础设施完备
C.社会阶层等级较为森严 D.神权高于王权
12.有学者指出,约公元前2000年,印欧人开始侵入希腊,逐渐构建了希腊文明的主要成份,即语言、文字和宗教。印欧人的一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摧毁了印度河文明,留下了大量以吠陀形式出现的文献材料。这表明
A.民族战争是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 B.民族迁徙促进了区域文化发展
C.游牧经济比农耕模式更具生命力 D.人口迁徙动摇了多元文明格局
13.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移民倾向于从中原奔向周边地区,因此汉族文化也呈现从长安与洛阳向四周播散的状态;原居于周边的少数民族,则大量地涌向中原地区并带来了异彩纷呈的文化。这主要说明该时期移民
A.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多元融合 B.增强了南北之间的理解与接纳
C.引发了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动 D.促进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14.1851年,约有2.5万名华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淘金开矿,到1862年,当地矿山上超半数是华工。1890年,中国人在加利福尼亚总农业劳动力中占75%。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筑工作,即由加利福尼亚州到奥格登一段,有4/5的劳动是由中国人担任的。据此可知,华工
A.成为美国主要的劳动力来源. B.推动了美国资本的原始积累
C.弱化了种族偏见和排外情绪 D.为美国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
15.下图是2001~2010年澳大利亚主要类型移民的数量统计情况。这一现象的出现
A.佐证了资本的全球化流动成为趋势 B.说明发展中国家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C.适应了澳大利亚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D.开启了国际劳动力市场结构的变革
16.1989年,新加坡政府要求公共住房区实行种族配额,确保各族群在每个社区都能拥有适当的代表比例。此外,政府还举办全国性的中国新年、开斋节、排灯节和圣诞节等庆祝活动。这些举措
A.旨在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B.为增强民众国家认同创造了条件
C.实现了各民族文化统一 D.源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升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7世纪,阿姆斯特丹的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同时迎来了第一批大规模移民迁徙,进一步加速了城市的扩张。1607年后,阿姆斯特丹进行了一轮大规模城市规划,由内向外增加了三条主要的水路运河:绅士运河、国王运河和王子运河。这三条运河的主要功能是排干同心弧形沼泽地,填平中间的空地以扩大城市空间。先进的水闸和堤坝技术使得运河系统能够更好地控制水流,适应潮汐变化,提高了航运效率。阿姆斯特丹银行(1609年成立)提供存款、贷款和支付服务,支持了运河系统建设的资金流动和结算。阿姆斯特丹独特的“运河——城市”空间体系初见雏形。
——摘编自陈京京《论运河与阿姆斯特丹古城的演变与保护》
材料二
17世纪,淮安盐务兴盛,淮安城西北的河下镇因此兴起,一跃而成为天下名镇。淮安城“本土及四方商贾皆萃焉,货具杂陈,甲于旁郡”。康熙十六年(1677年),督办全国黄河、运河堤防、疏浚工程的“河道总督衙门”从山东济宁移到淮安。因“漕督居城,仓司屯卫,星罗棋布,俨然省会”。淮地“民惮远涉,百物取给于远商……若布帛盐鹾诸利薮,则皆晋徽侨寓大力者负之而趋矣”,仅淮城河下镇就有二十多家较大的钱庄。明朝因漕运需要,在淮安清江浦首创全国最大的船厂清江船厂,俨然成为全国的造船业中心。
——摘编自王娜 李雪红《元明清运河演变与城市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阿姆斯特丹运河建设的条件。(6分)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17世纪淮安与阿姆斯特丹城市经济发展的相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运河对淮安城的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自商周至公元6世纪,东亚、东南亚不同的族群大都形成了自己的“古史”传说,如神武天皇传说、箕子传说、雒王传说。朝鲜半岛上,百济即设立五经博士制度。与之相伴随的是史学典籍在半岛的传播,如《周书》载百济“俗重骑射,兼爱坟史”。
材料二
公元7至14世纪,是中华史学文化圈的形成时期。高丽创设科举制度后,“诸生抄书史籍而藏之”,还设有史馆,其职责为掌记时政,监修国史。 日本圣德太子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后,“《史记》始传日本”,《唐实录》也被引入;平安初期,设有“撰日本纪所”;元正天皇时期,编成第一部官修史书《日本书纪》。10世纪以来,《资治通鉴》等典籍构成越南史书的重要史料来源。《大越史记全书》载有“翰林院学士兼国史院监修黎文休奉敕编成《大越史记》”的内容,陈朝时期开始编修实录。
材料三
唐朝刘知幾《史通》确立的“直书”标准,成为后世史家修史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中华文化圈内的各政权的史家在记录历史时,多按照以上标准行事。此外,这些史籍往往能够彰扬符合族群道德要求的人物;反之,违背社会伦理的人物,则受到严厉批判,为世人所鄙弃。成为区域内史书典范的《史记》《汉书》着重关注当朝历史,“实录”“国史”等都直接呈现当代历史,还重视典制源流的梳理,以有鉴于现实制度、法规、措施的设立,从而达到致用的要求。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宗亮《中华史学文化圈的形成与意涵诠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周至公元6世纪中华史学文化在东亚、东南亚传播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公元7至14世纪中华史学文化圈形成并发展的表现。(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史学文化圈的发展体现出的史学功能。(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2015年,数以十万计的难民持续地涌入欧洲国家。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2015 年1至8月,30多万名难民和非法移民经地中海进入欧洲,超过2014年的总和。到2015 年11 月,进入欧洲国家的难民已达到90万人。其中,正在发生内战、美国及其盟国、俄罗斯等正在打击IS的叙利亚和美国强势干预而陷入内乱的阿富汗,已成为欧洲难民潮的主要来源国。德国成为欧洲难民潮最主要的接纳国家,德国政府原计划2015年“接收80万难民,而实际上10月底正式登记的难民数字就已达到758500人”。欧洲难民危机的趋缓或解决,最终主要取决于难民产生国、难民接纳国、难民中转国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合作与努力。
——摘编自宋全成《欧洲难民危机:进程、特征及近期发展前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15年欧洲难民危机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国际难民”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文化自信的基石,是其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中保持独特性和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近代中国的各个领域。这种渗透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还削弱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一些人开始对自己的文化身份产生怀疑和迷茫,甚至产生文化认同的危机。这种危机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这对于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构成了进一步的挑战。
——摘编自胡永辉《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历史生成与时代塑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论证。(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