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答案)

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1.1655年,以清教徒为主的英国克伦威尔政府颁布了《反西班牙宣战书》,宣布将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列为“叛教帝国”,指责西班牙在新大陆的统治源于暴力屠杀,违反了自然法,《宣战书》宣称英国在无人居住的地方建立种植园和居民区,根据自然法和民法,英国应当获得殖民地的合法统治权。这反映了(  )
A. 宗教改革服务于殖民扩张 B. 殖民争霸借助意识形态
C. 英国的殖民手段相对温和 D. 资产阶级革命的进步性
2.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的法国对印度支那的殖民统治“被谋以这样的政策来征服,就是它几乎仅仅是被法国的观念、模式、文化、政治和经济来指导”。然而这种政策也产生了“种瓜得豆”的效应——在殖民者看来,“犯罪曲线”和欧洲教育的曲线同时上升。这表明(  )
A. 印支社会进步受到殖民政策阻碍 B. 资本主义制度与殖民地文化冲突加剧
C. 法国殖民统治方式呈现出多样性 D. 文化殖民客观上推动殖民地民族觉醒
3.下表是英属东南非洲殖民地主要农业发展计划(部分)。这一系列计划出台旨在(  )
计划名称 时间 所在地 主要内容
进步农民计划 1946 尼亚萨兰 鼓励农民采取翻土作垄、筑堤等土壤保护措施;政府为采取农业保护措施的农民提供扶持
非洲人农业改良计划 1946—1947 北罗德西亚 强调运用牛粪、轮耕制、杂草控制以及等高垄维护等土壤保护措施;执行计划的进步农民将会得到以化肥和农业设备为主要形式的补贴
进步农民计划 1947 博茨瓦纳 殖民政府农业官员教授农民培育株行种植和轮作制等农业改良技术
A. 促进非洲农村地区经济持续发展 B. 团结非洲以对抗法西斯侵略
C. 维护英国对东南非洲的殖民统治 D. 提高非洲农业生态保护水平
4.如表是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事物扩散和交流,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类型 人口 动植物 疾病
动物 植物
举例 美洲族群混合 牛 玉米 天花
影响 民族融合、新民族形成 农耕技术的传播 有利于人口增长,贫瘠地区得到开发 造成大量美洲和大洋洲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解体
①美洲族群混合现象主要是殖民活动的产物
②人口迁移促进了世界动植物向美洲的迁移
③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导致各种疾病传播
④全球物种大交换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5.400年前的奴隶贸易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丑陋的一页,整个非洲在这段灾难深重的历史中损失成千上万的人口。奴隶贸易客观上也引起了沿海和近海地区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在这些地区出现了新的社会经济因素,新的城镇和经济中心开始兴起,货币被广泛采用,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等。这说明奴隶贸易(  )
A. 进步性是主要的 B. 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 影响具有双重性 D. 为欧洲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
6.19世纪50年代,英国探险家利文斯敦实现了欧洲人第一次从西到东横跨非洲大陆的探险;19世纪60年代,英国探险家斯皮克在东非发现尼罗河河源“维多利亚湖”;被《纽约先驱报》捧为“最伟大的非洲探险家”的英国探险家斯坦利,在19世纪70年代首次查明了刚果河流域的地形和地貌。这些地理考察活动(  )
A. 满足了殖民者侵略非洲的愿望 B. 旨在加深人类对非洲了解认识
C. 能为进一步侵略准备地理资料 D. 标志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7.明清时期,传入我国的美洲作物有近30种;美洲人民也开始接触到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及一些农作物;欧洲人逐渐发展出了茶、咖啡、可可的饮料文化。随着热饮的盛行,购置中国瓷制的饮具、炊具成为欧洲家庭的时尚。这表明()
A. 物种实现了世界性的自由流动 B. 欧洲加强了对亚洲、美洲的掠夺
C. 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得到丰富 D. 西方的世界殖民体系得以确立
8.位于墨西哥城的三文化广场包含了阿兹特克人的金字塔、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和现代墨西哥议会(后改为外交部)大厦。广场上的碑文写道:“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这体现出( )
A. 对殖民罪恶的深度痛恨 B. 对文化包容的不懈追求
C. 对印第安文明的高度赞扬 D. 对文明交融的理性反思
9.15世纪末,安特卫普市(位于今比利时)当局和议会制定了新的商业制度,健全了商业体制。葡萄牙国王选择安特卫普作为亚洲胡椒在西欧的中转中心。从16世纪30年代起,安特卫普集市取消了时间限制,成为长期性的国际交易所。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①封建君主是商业革命的主要动力 ②城市的政策促进商业贸易的繁荣
③大帆船贸易航线密切了亚欧联系 ④新航路的开辟推动经营方式变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0.“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16—19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在其殖民地与本土之间进行的商贸活动中的一环,在整个贸易过程中,西班牙人先用从美洲殖民地掠夺的白银从菲律宾收购中国商船运来的丝绸、瓷器等产品,再用大帆船横渡太平洋,将这些商品运抵新西班牙殖民地(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
A. 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B. 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C. 加速了美洲生产方式的改变 D. 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1.1857年,加拿大立法机关制定法案规定:放弃本民族文化和身份的印第安人可以获取公民权。但此后的十年间,仅有一名印第安人获得选举权。于是,更多强制性措施相继出台打压印第安人文化。这种现象在其他西方国家也比较普遍。这说明(  )
A. 文化趋同是公民权实现的前提 B. 工业革命逐步消解民族矛盾
C. 武装斗争才能获得真正的平等 D. 民族主义影响了法律的演化
12.如图为16世纪阿兹特克人的绘画作品《墨西哥城之战》,作品描述了殖民者征服墨西哥的场景。该画作(  )
A. 可用以研究印第安文明湮没原因
B. 属于真实可信的一手史料
C. 控诉了葡萄牙殖民者的暴力行径
D. 体现了美洲的种植园经济
13.下表为16至17世纪西班牙从马尼拉转运的美洲白银数量统计(单位:千克)
时间 国家数量(千克) 私人数量(千克) 总计(千克)
1601—1610 30030 89886 119916
1611—1620 64967 129035 194002
1621—1630 92525 138638 231183
1631—1640 93882 89716 183598
1641—1650 56408 44908 101338
1651—1660 38556 51523 90079
据此可知,表中现象的出现( )
A. 促进了世界贸易网络的构建 B. 保障了西葡两国社会的转型
C. 彻底改变了全球财富的流向 D. 导致了欧亚货币形态的变化
14.1756-1763年间,英国一普鲁士联盟与法国一奥地利联盟(包括西班牙)进行了世界范围的七年战争,基本形势如图所示。这场战争(  )

A. 推动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 B. 打破了欧洲大国的均势状态
C. 促进了英国工业化时代的到来 D. 缘于英国推行自由主义政策
15.荷兰为调和不同公司商人的激烈竞争,同时为了应对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的阻挠,于1602年组建了东印度公司,负责集中全国力量,逐步夺取葡、西殖民利益。这表明(  )
A. 西班牙殖民帝国的崩溃 B.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 欧洲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D. 葡萄牙建立海洋霸权
16.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
A. 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 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 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17.葡萄牙殖民者曾通过向巴西当地村落提供武器并与之结盟的方式,让当地人帮助其砍伐能制作染料的红木。种植园经济发展起来后,染料木商业价值下降,当地人则被驱赶到了更为偏远的地方。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 葡萄牙以结盟的方式统治巴西 B. 掠夺资源是葡萄牙的殖民方式之一
C. 原住民是种植园的主要劳动力 D. 葡萄牙的殖民统治破坏了玛雅文明
18.从欧洲传入被压迫国家和地区的民族主义是以民族文化认同和发展为核心的,这使得被压迫民族发动起义时,既注重保留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又注重吸收西方的先进事物,从而阻碍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征服。由此可知,民族解放运动客观上(  )
A. 维护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B. 铲除了落后地区的封建势力
C. 阻碍了新兴国家的近代化 D. 塑造了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19.16世纪,大量黄金白银流入西班牙,使得国内物价飞涨,于是西班牙开始大量进口英、法、荷等欧洲其他国家的小麦、布匹及五金产品等。甚至西班牙政府也鼓励商人出口羊毛,并进口半成品和成品商品。该材料可用于研究(  )
A. 殖民扩张与欧洲社会转型的联系 B. 西欧贸易中心转移的背景
C. 西班牙殖民霸权衰落的直接原因 D. 欧洲争夺世界霸权的开端
20.法国史学家阿尔德伯特等人认为,16世纪大量黄金白银流入西班牙,“与葡萄牙相比,西班牙更有利于在17世纪成为经济中心”,然而它错过了机会,西班牙的黄金被投到欧洲其他地方,促进了英国、法国、荷兰工业的发展,西北欧成为经济中心。对上述观点的理解较为合理的是(  )
A. 商业革命延缓了西班牙的发展历程 B. 殖民掠夺客观上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
C. 封建制度阻滞了西班牙的社会进步 D. 价格革命推动了欧洲经济中心的转移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 16世纪开始,跨国长途贸易成为欧洲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有人把当时全球贸易格局概括为两个大三角,一个是东方或亚洲三角,另一个是大西洋三角。西方史学家布罗代尔说:“美洲白银1572年开始一次新的分流,马尼拉大帆船横跨太平洋,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同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连接起来,运来的白银被用于收集中国的丝绸、瓷器和印度的高级棉布,以及宝石、珍珠等物品。”
——摘编自高德步主编《世界经济史》等
材料二 18世纪时英国积极从事以贩卖奴隶为主要手段的“三角贸易”。英国从利物浦、伦敦等城市用船载运棉麻织品、玻璃、陶瓷器皿、各种装饰品等,驶往非洲交换黑奴;并用船把黑奴运往西印度和南美殖民地的种植场,卖给农奴主,然后买进殖民地的糖、烟草、棉花返回英国,并将其作为原料卖给工厂主。公元1713年,《乌特勒支和约》使英国获得贩卖奴隶的垄断权,不仅为英国的贩奴商人带来了神话般的利润,而且加强了英国在那些需要供应黑奴来经营种植场的殖民地里的地位。
——摘自鲁中石《世界通史》
材料三 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为筹集资金开始发行股票。1609年,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诞生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成千上万的国民愿意把安身立命的积蓄投入到这项利润丰厚也存在着巨大风险的商业活动中,一方面是出于对财富的渴望,更重要的是,因为荷兰政府也是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之一。在东印度公司成立后的短短五年时间里,它每年都向海外派出50支商船队,这个数量超过了西班牙、葡萄牙船队数量的总和。到17世纪中叶,荷兰联省共和国的全球商业霸权已经牢固地建立起来。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时海上贸易的特点,分析其兴起的主要条件。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英国开展三角贸易的国内条件,并概述三角贸易客观上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7世纪前期荷兰股票交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2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世纪末开始,葡萄牙要求在印度洋航行的所有船只必须携带果阿总督或各地要塞的行政长官颁发的通行证,并就船只所载商品缴纳税款。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该公司有权以荷兰联省议会约名义,在东印度建设要塞、任命总督、招募士兵,以及和当地统治者签署条约。
1603年2月,荷兰东印度公司的一支船队在马六甲海峡“捕获”了一艘葡萄牙商船,并将船上货物进行拍卖,获得巨额利润。这引起了当时法律上的争论。格劳秀斯受荷兰东印度公司之托,撰写了《论捕获法》,论证这一捕获行为是“正义战争”。《论捕获法》分为三篇:第一篇,讨论的是自然法与万民法上战争的意义、交战权及捕获权;第二篇,叙述了荷兰自1596年以来受到的葡萄牙的虐待,以致两国间开启战端的理由等;第三篇,引用了查士丁尼法律汇编中宣布的“海洋是人类共有的自然权利原则”,论证荷兰东印度公司有与印度诸岛通商的权利,葡萄牙禁止这种和平的交通没有正当理由。两个世纪以后,公海自由的原则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1625年,格劳秀斯又撰写了《战争与和平法》。该著作对《论捕获法》中的一些概念做了进一步的阐述,提供了处理国际关系的法律根据,很快赢得当时欧洲各国普遍欢迎。
——摘编自章永乐《格劳秀斯、荷兰殖民帝国与国际法史书写的主体性问题》等
有学者认为《论捕获法》有利于解决国际争端,也有学者认为《论捕获法》激化了殖民国家间的矛盾。谈谈你对《论捕获法》的认识。(要求:可以阐述学者的观点或另外提出自己的认识,并说明理由)
23.辣椒原产美洲,是一种用地少,对土地要求低,产量高的调味副食。大约在十六世纪下半叶(明中后期)进入中国。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前往美洲时,将辣椒带回西班牙,此后辣椒伴随着西班牙与葡萄牙的殖民扩张逐步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新航路开辟示意图与曹雨《中国食辣史》
材料二
以下是两则明清时期记载辣椒的史料
明代杭州人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记载:“番椒丛生,白花,果俨然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这是中国最早有关辣椒的文献。
贵州地处西南,多山而且耕地稀少,乾隆年间《贵州通志·物产》记载:“海椒,俗名辣角,土苗用以代盐”。
——摘编自《燕闲清赏笺》《贵州通志》
材料三
清代后期至民国年间,食辣习俗广泛存在于西南以及两湖等地的农村与口岸城市,但主要是下层庶民中盛行,社会上层食辣比较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以川菜、湘菜为代表的辣菜逐渐在一些原本少有食辣习俗的沿海城市扎根,并形成了一些资本雄厚的餐饮企业。同时,真空包装的辣味食品也在学生中流行,食辣逐步成为一种主流的饮食习惯。
——摘编自曹雨《中国食辣史》
(1)请结合西班牙与葡萄牙殖民势力划分等相关史实,依照图3提供的圆点,选择相应地区,填入空格处,说明西班牙和葡萄牙分别主导的辣椒传入线路。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归纳辣椒传入中国后用途的变化,并分析在清代的贵州,辣椒被广泛食用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归纳总结1949年后食辣习俗逐步扩展的背景。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C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C
8.【答案】D
9.【答案】D
10.【答案】B
11.【答案】D
12.【答案】A
13.【答案】A
14.【答案】B
15.【答案】C
16.【答案】D
17.【答案】B
18.【答案】A
19.【答案】A
20.【答案】B
21.【答案】【小题1】特点:东方贸易以中国为中心,中国的贸易属于和平贸易,欧洲人在东方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西方的贸易是非洲和美洲为中心的黑奴贸易为主,欧洲殖民者通过暴力建立起不平等的贸易,积累巨额资本。主要条件: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
【小题2】条件:英国殖民霸权逐步确立;英国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英国资产阶级政府的支持。影响:加强世界经济联系,世界市场初具规模。
【小题3】原因:新航路开辟,国际贸易发展;荷兰逐渐成为“海上马车夫”;海外贸易带来丰厚的利润;政府的支持;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的推动;殖民扩张的刺激。
22.【答案】本题是论述题选择观点之说明题。时空是:近代(欧洲)。首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提出观点。观点:我认为《论捕获法》体现对旧的国际秩序的挑战。其次,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理由。理由:根据材料“引用了查士丁尼法律汇编中宣布的‘海洋是人类共有的自然权利原则’,论证荷兰东印度公司有与印度诸岛通商的权利,葡萄牙禁止这种和平的交通没有正当理由。”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格劳秀斯的《论捕获法》是在新航路开辟后,荷兰急迫地参与亚欧香料贸易、牟取巨额利润的一系列历史事件的结果;根据材料“格劳秀斯受荷兰东印度公司之托,撰写了《论捕获法》,论证这一捕获行为是‘正义战争’”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论捕获法》是格劳秀斯为荷兰东印度公司船长的海盗行为辩护的直接产物;根据材料“叙述了荷兰自1596年以来受到的葡萄牙的虐待,以致两国间开启战端的理由等”并结合所学可得出:《论捕获法》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荷兰的殖民扩张,为荷兰17世纪成为“海上马上夫”奠定理论基础,反映出了旧的国际秩序即西班牙、葡萄牙传统殖民地位受到挑战。
故答案为:
观点:我认为《论捕获法》体现对旧的国际秩序的挑战。
理由:格劳秀斯的《论捕获法》是在新航路开辟后,荷兰急迫地参与亚欧香料贸易、牟取巨额利润的一系列历史事件的结果;《论捕获法》是格劳秀斯为荷兰东印度公司船长的海盗行为辩护的直接产物;《论捕获法》为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自己的武装力量提供了理论依据,推动了荷兰的殖民扩张,为荷兰17世纪成为“海上马上夫”奠定理论基础,反映出了旧的国际秩序即西班牙、葡萄牙传统殖民地位受到挑战。
23.【答案】(1)西班牙:墨西哥,菲律宾;
葡萄牙:好望角,印度(每个1分,共4分)
(2)从观赏植物向食用转变。(2分,必须要写出变化)辣椒用地少;适应贵州多山自然环境;清代人口暴涨需要辣椒辅助食物;山区代替盐食用。(解释原因任答两点给4分)
(3)革命打破原有社会等级;人口的迁徙(赴沿海打工的潮流);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市场活跃;食品科技的进步。(每点2分;任答2点给4分)
第1页,共1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年高考倒计时历史大突破: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