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答案)

西亭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下)第一次阶段测试 高二历史学科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考古发现,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出土了7000多年前水稻植硅体和稻、粟、黍痕迹的陶片。据此可知,该 遗 址 ( )
A. 丰富了原始农业起源论 B. 海洋文明特征明显
C. 表明水稻发源地在平潭 D. 陶器使用范围广泛
2.《史记 ·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 阳),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此举旨 在 ( )
A.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 崇敬先圣以行德政
C. 笼络人心维护统治 D. 强化对边地的控制
3. 秦朝,尚书为少府(九卿之一)属官,掌政务文书,地位较低;汉武帝时期,赋予尚书决策的职能,并 与廷尉共同掌管司法审查大权;东汉光武帝时期,尚书台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出现“虽置三公,
事归台阁”的局面。该变化,反映了( )
A. 内廷机构外廷化趋势 B. 君主专制的加强
C. 律令文书制度的健全 D. 中枢权力的转移
4. 西汉刺史代表皇帝巡行郡国,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刺史可以向皇帝当面奏事,而郡守不 能。凡任刺史九年者,即可举为守相。据此可知,刺史的设置( )
A. 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B. 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C. 导致了地方的割据 D. 解决了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5. 下图是出土的先秦、秦汉时期铁制农具数量变化柱状图。该图表明秦汉时期( )
A.农业生产工具发生质的变化 B.铁制农具全面普及
C.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6. 北魏时期,大量胡人通过“假借”华夏祖源的墓志书写方式,将家族历史逐渐融入华夏民族范畴,形成 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汉化鲜明的祖源文本。这说明了( )
A. 华夏文化的历史溯源 B. 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
C. 北魏政权统治合法化 D. 中华文明圈影响扩大
7. 下列反映唐朝和谐民族关系的是( )
A.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B.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C.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D.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8. 宋代学者陈襄认为,学校设立“非以教人为词章取利禄而已,当致学者首明《周官》(周礼)三物(“六 德”“六行”“六艺”)之要,使有以自得于心而形于事类,然后可以言仕。”这反映了( )
A. 道德教化的价值取向 B. 词章技艺的手段途径
C. 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D. 轻视功利的传统思想
9. 明后期为克服地方都、布、按三司分权过甚,无法应付处理地方突发或重大事件的缺陷,中央陆续向各 地派遣巡抚、总督,将一地之行政、监察、军务诸政集中于督抚身上,使其成为统驭三司的地方最高官员。 这一措施( )
A. 促进边疆内地一体化 B. 保证了统治的稳定性
C.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D. 颠覆了旧有行政区划
10. 下表所示为1885-1903年清代田赋、盐税和关税等税收比重变化的情况。据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当 时中国( )
年份 田赋 盐税 厘金 关税
1885 48% 11% 19% 22%
1890 44% 9% 18% 29%
1894 43% 9% 18% 30%
1903 38% 13% 17% 32%
A. 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B. 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C. 传统农业经济已经崩溃 D. 近代工业得到一定发展
11. 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英国商船若有涉走私行为,“该货无论式类、价值,全数查抄入官处,俟该商 船帐目清后,亦可严行驱除,不准在口贸易。”“英民罚款”、“船货入官”都应归中方收办。地方官按 照条约的规定,查获私贩违禁物品,货物要没收入官。这反映了( )
A. 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转型 B. 中英双方严格遵守规定
C. 官员重视维护条约体系 D. 中英贸易总量稳步发展
12.1877年,左宗棠收复伊犁,挫败了英、俄利用阿古柏政权来侵占、肢解中国新疆的图谋。1884年,清 政府在新疆设巡抚、盟州县,拉开了边疆地区建省改制的序幕。这些举措( )
A. 标志着传统宗藩体系的瓦解 B. 推动政府外交观念的近代化
C. 刺激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 D. 反映了清政府边防意识增强
13. 民国初年出版的《中华共和国民读本》,有六课讲解法兰西共和国、美利坚共和国、法美政治之异同、 美国各州之组织,篇幅占到了该读本上册的1/5。该读本的出版意在( )
A. 介绍世界地理知识 B. 获取丰厚利润
C. 塑造近代公民意识 D. 树立企业形象
14.1920年初,梁启超对胡适所强调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持“评判的态度”,“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却避 而不谈对西方文化的反思的做法。他强调,国人既然讲思想解放,那就必须“彻底”,即打破国人对西方的 盲从心态。影响梁启超这些言论的因素是( )
A 新文化运动内部发生了分裂 B. 中西方文明开始走向了融合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D. 一战使西方文明的缺点暴露
15.1936年,红军在四川甘孜建立博巴自治政府,在宁夏建立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1941年《陕甘宁边区 施政纲领》提出建立蒙回民族自治区。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实现了统一多民族共同发展目标 B. 以宪法形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注重民族地区的治理和权益保障 D. 构建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理论体系
16.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立“廉洁政府”。抗战期间,各根据地积极开展廉政建设,如太行山 根据地开展整风运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淮北根据地通过传唱歌谣、编排戏剧的方式向群众进行宣传。
这些做法( )
A. 有利于塑造党的良好执政形象 B. 形成了完善的廉政制度体系
C. 摆脱了国民党对根据地的政治影响 D.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7.1949-1952年,《人民日报》围绕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建设共发表了61篇社论(如图所示)。这些社论所 涉及的主题可能包括( )
A. 新中国的国家组织方式 B.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 D. 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
18.截至2024年11月,我国共有现行有效法律305件,包括宪法及相关法、民法、社会法、刑法、行政法 等诸多领域。以下时间轴梳理的是部分民法商法的通过与修正情况,对时间轴理解正确的是( )
A. 反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 B. 保障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权利
C.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 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法治理念
19. 古代埃及盛行多神崇拜,埃及神明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成为埃及人祭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古代近 东地区广为流传的西亚巴奥神,因职司与埃及的塞特神一样是保育之神而被埃及人所接纳;西亚地区的阿 斯塔特女神同样也被请进埃及的神庙之中。这反映出( )
A. 文明发展的多元一体特性 B. 亚非文明之间存在联系
C. 区域性交流推动文明进步 D. 农耕文明宗教较为发达
20.下图是日本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年)创作《南蛮屏风》,描绘了葡萄牙商人前往日本进行贸易的 场景。该画作可用于印证( )
A. 葡萄牙最早开辟新航路 B. 日本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
C. 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D. 葡萄牙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二 、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1题14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4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尚书》载,武王出师时说纣王“孽孽无怠,今予发维恭行天伐。勉哉夫子,不可再,不可 三”,可见他以盟主的身份自居。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和霍叔勾结商纣子 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起兵反叛。周公旦领命出征时盟誓说:“肆予告我友邦君,越尹氏、庶士、御事
曰 : ‘予得吉卜,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周公东征胜利后,大封诸侯,采用盟誓,如分封蔡仲 时,周成王提出“无若尔考之违王命”的要求;分封鲁侯时,“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为周室辅”。史料 记载,周初设立司盟、诅祝、司约三职专门负责盟诅之事。
——摘编自刘雪梅《西周初期盟誓及其文化意蕴述论》
材料二 高帝十二年,刘邦刑白马,与诸大臣和将领明誓曰:“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 约,天下共击之。”白马之盟(通过杀白马的方式进行盟誓)“既不言制也不言诏……明言其为约,其性 质不是皇帝之命令,而是君臣间的约信”。汉初为中华帝国奠定的这种契约,为帝国延续找到一种自然机 制,这是中华帝国能够维持两千年生命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个王朝是否能够生存,不仅看它的统治者是否 符合血统原则,更为重要的是要考察它的德性基础。
——摘编自刘守刚《中国财政史十六讲:基于财政政治学的历史重撰》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初年盟誓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西周相比,西汉初年盟誓的显著不同,并说明盟誓制度对中 华文明发展的历史意义。(8分)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31年1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先后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财政条例》《中央人民委员 会训令财字第二号统一财政编制预决算制度》等法规,明确:中央苏区财政机关由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 会下设财政人民委员部领导,垂直领导省、县、区三级基层财政部;规定了各级财政部门的权力,上级财 政机关负责指挥和监督下级,下级财政机关应按月上报收支情况,每月预算和决算要由上级机关批准和署 名盖章方为有效;税则由中央统一规定,地方政府不得自行其是;所征收税款统一上交中央财政部;财政 预算与开支统一由中央财政机关决定。此后,苏维埃政府相继建立或完善会计制度、审计制度、国库制度 与中央银行制度。
——摘编焦建华自《超大规模国家治理:建党百年央地财政关系的探索与实践》 根据材料概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期财政体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体制的影响。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新中国消费观的演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消费品配给制,消货品市场匮乏,个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自由受到严 格限制。国家在个人消费领域实行低工资政策、统购统销政策和票证制度,对消费品的价格予以控制,在 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制度方面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每个人都极力控制自身的消费需求。党和政府教育人民 群众要为远大的目标而艰苦奋斗,不斤斤计较个人报酬,所有资源都集中起来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贪污浪
费可耻、廉洁简朴光荣的思想深入人心。
——摘编自林楠《中国消费文化演进的逻辑轨迹及其与经济发展的互动研究》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压抑已久的消费需求和欲望得以释放,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支出扩 大。人们从重节俭的物质消费到重发展的物质、精神的双重消费,由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到即时消费、超 前消费。外来商品大量涌入,信用卡、按揭、分期付款等消费方式和消费风尚出现。“六五计划”指出“把 提高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放在首要地位”,此后“七五计划”“八五计划”“九五计划”等都提出要刺激消 费,拉动内需。1994年,“可持续消费”首次被提出。
——摘编自胥秀梅《马克思主义消费观视域下我国消费风尚演变历程研究》 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后消费观念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西亭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下)第一次阶段测试高二历史学科参考答案
1-5 ACBBC 6-10 BDACA 11-15 ADCDC 16-20 AADBC
21. (1)特征:神秘性;制度化(或规范化);权威性(或王室倡导);目的性强。(任三点, 一点2分)
(2)不同:具有排他性;明确权力分配准则。(4分)
意义:盟誓强调的诚信、忠诚有利于凝聚人心,巩固统治;有利于强化中华文化认同;有利于促进统 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任两点, 一点2分)
22. 特点:统一财政;垂直管理;财政系统化、制度化、法制化。(三点6分)
影响:加强中央政府财经权;有利于集中有限财力;为革命活动提供财政支持;为党和新中国积累财 政管理经验。(三点6分)
23. 不同:新中国成立初期,抑制消费,控制消费需求,崇尚节俭,注重积累。(2分)居民消费服从于国 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体现了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2分)
改革开放后,崇尚自由消费、即时消费、超前消费,消费品种类增多,新型消费方式出现,绿色可持 续消费观产生,多元消费风尚盛行。(2分)
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消费水平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遏制和孤立政策,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是首要任务; 一五计划 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大规模的资金积累,轻工业发展不充分;党和政府抑制消费政策的引导。计 划经济体制对消费领域严格控制措施的影响。(任两点,4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推动经济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和消 费水平提高;对外开放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丰富的消费品和消费文化;人们的思想观念解放, 对消费的需求增加,消费习惯发生改变;国家通过鼓励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冲击了传统消费观念。(任两点,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苏省南通市西亭高级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