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学者许倬云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度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分封制在族群衍裂以组成新族群上的意义,大于裂土封疆的意义。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一个政治单位。学者意在说明分封制( )
A.促进了早期国家形成 B.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C.结束了血缘部落关系 D.推动了国家结构转型
2.秦朝建立后,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平贾制度(官定价格标准)。“平贾”由各县都乡的令、史每月评定,谒报于县廷,后由县廷布告各乡并在本县范围内发挥效力,其所涉范围囊括公私交易、司法鉴定、财政统计等诸多方面。这说明了平贾制度( )
A.旨在推行抑商政策 B.推动地方财政收入提高
C.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反映国家治理水平提高
3.孝文帝迁都之后,确立了“帝宗属或诸国从魏者”的八氏、十姓为第一流的世家大族;后又规定,“尚书、领、护而上者为甲姓,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凡得入者谓之四姓”。孝文帝的这一举措( )
A.激化了与汉人门阀的矛盾 B.阻碍了社会阶层流动
C.规范了鲜卑社会风俗礼仪 D.变革了官僚选拔方式
4.唐代前期,户籍是统计人口、征发赋役的依据。所有人丁必须编入户籍,未经许可,百姓不得随意迁移,如迁移需要得到地方官府的批准,并且要办理相关手续。唐代中后期,赋役户籍著录时已出现了商贩客户。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商人政治地位日益提高B.赋税征收逐渐实现货币化
C.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藩镇割据导致户籍的混乱
5.朱熹认为士人“先要分别科举与读书两件,孰轻孰重”,“公且道不去读书,专去读些时文……都不说著要为国为民兴利除害,尽心奉职。心心念念,只要做得向上去,便逐人背后钻刺,求举觅荐,无所不至!”据此可知,朱熹认为科举制( )
A.限制了学术文化发展空间B.弱化了士人的社会责任感
C.存在取士标准随意的弊病D.违背了儒家伦理等级秩序
6.明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普遍交换的媒介,继而出现了“商品一白银一商品”的流通方式,借贷关系中也出现了“白银——增值后的白银”的现象。同时,白银跨地区流通的限制减少,流通费用降低,甚至出现了借助汇兑实现白银流通的现象。材料所述现象( )
A.彰显了商品生产的区域性分工B.推动了自由雇佣劳动的普及
C.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D.反映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7.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中央无力承担庞大军费开支,于是各省便纷纷截留款项,各自为政。朝廷也因势逐变,于1853年颁布“就地筹饷”的厘金制度,允许各地自行筹饷。这反映出( )
A.关税主权丧失增加民众负担B.晚清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C.督抚专权割据局面逐步形成D.清中央财政控制权的减弱
8.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中期,淮北抗日根据地运用“无声的文字”和“有声的表演”等方式控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无声的文字”,就是以文学形式揭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有声的表演”,就是通过表演剧目,向基层民众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累累罪行。这些做法旨在( )
A.巩固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B.提高抗日军民文化修养
C.突出敌后战场的重要性 D.创新民族文化宣传形式
9.1956年,陈云向越南介绍中国经济建设经验时指出:中国办的日用消费品工厂,一般一至两年内就可收回全部投资。办这样的工业,既可以为办重工业积累资金,又可以满足农民购买力提高后的需要,进一步解决城市职工的就业问题。这体现了当时中国( )
A.社会主义改造有序开展 B.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C.经济调整工作顺利完成 D.工业化战略的实施
10.下表为1985年12月深圳蛇口工业区电脑公司部分职工工资表。表格反映了当时( )
职工 工资 应发工资
基本 职务 浮动 应付 独生子女 工贴 合计
甲 77 64 60 201 — 12 213
乙 123 133 90 346 5 12 363
丙 93.5 84 60 237.5 — 12 249.5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B.对外开放取得较大成就
C.“大锅饭”式分配方式逐渐被打破
D.现代企业制度得到发展
11.在亚述帝国神话中,太阳神执掌神界的司法,国王拥有“所有民众的太阳”的头衔。亚述国王曾在铭文中称:“神正确地选择我侍奉他,赐给我履行保护人职责的权杖,还赠给我履行庇护者之职的棍棒,授予我无与伦比(的英勇)……他还教我进行正义的判决……”这表明亚述帝国( )
A.君主专制色彩浓厚 B.推行政教合一体制
C.沿袭古巴比伦法律 D.司法水平显著提升
12.13世纪,实力强大的里尔、杜埃、根特等五大城市是佛兰德尔伯爵领地中的“微型国家”,它们摆脱了伯爵的控制,建立了城市寡头统治;而佛兰德尔伯爵领地又是法兰西王国的“国中之国”。法国国王支持城市寡头统治者对抗佛兰德尔伯爵的统治。法国国王的立场( )
A.形成了权力制衡机制 B.削弱了领主的封建割据
C.强化了民族国家意识 D.缔造了王权的统治地位
13.1494年,哥伦布在写给西班牙国王夫妇的报告中提到:“粮食应该继续运到这里,直到我们在这里播种和栽种的收获为止……还要公母都有的牛犊,前来的每一艘船都应该带上公驴和母驴、母马,以便运输重物和干地里的活。要知道这里没有能助人一臂之力且对人有益的役畜。”这份报告可以说明( )
A.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旨在传播物种
B.美洲农业发展相对落后
C.西班牙殖民活动以农业开发为主
D.殖民扩张具有血腥特点
14.20世纪初,政治团体在非洲各殖民地纷纷成立,如1908年安哥拉成立非洲联盟,1912年南非成立非洲人土著国民大会,1914年尼日利亚建立了尼日利亚全国民主党。此类团体的建立( )
A.标志着非洲殖民体系开始崩溃B.延缓了列强瓜分非洲的速度
C.借鉴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模式D.促进了民族独立思想的传播
15.如图为冷战时期苏联创作的讽刺漫画《先生,我们一定会将你们的人道主义援助用于和平目的》。该漫画意在说明( )
注:箱子上有“美国制造”的字样
A.美国和平演变政策有所扩展 B.美国冷战思维加剧地区冲突
C.美国确立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D.冷战重心逐渐转向中东地区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万历六年(1578年),全国征收的棉花中,山东、河南、山西、河北四省占比已达85.9%。清代河南棉花种植区域已遍及全省。如豫北彰德府内黄县棉花产量大,“出贩于山西泽潞诸州县”;林县“户无贫富,妇女皆以纺织为主业,所制棉布质坚耐久,名曰家机布,除备服用外,运销泽、潞等处”;卫辉滑县“所有输出物产,不过棉花一种”;许州五女镇不仅是棉布交易市场之一、而且有“染工三四百人,终岁操作供给秦晋布客之所需要”,所产出的丈六布“行销秦晋两省极多”;石固镇的二八布被“秦晋布商,终岁搬运。许昌东、北两区之织妇亦极终岁勤动矣”。
——摘编自王林林《明清晋豫商路兴衰探析》
材料二 1700年时,任何一位理性的观察家都会认为世界棉花生产将仍以印度或中国为中心,事实上,直到1780年,这些国家生产的原棉和棉纺织品数量远大于欧洲和北美。然而在1860年,一切都改变了,数以百万计的机械锭子——由蒸汽机驱动,由受薪工人操作——产出数百万磅纱线。棉花不再由家庭种植,而是由奴隶种植,供应数千英里之外的工厂,而这些工厂又距离布料的最终消费者数千英里。欧洲的资本家和国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棉花产业的中心。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三 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一些实业家开始注意中国农作物品种的改良问题。上海德大纱厂创办人曾呼吁改良中国棉种和扩大植棉面积,并亲自编写《植棉改良浅说》一书,散发给纺织界同仁及棉农,以传播植棉改良知识。1914年,他在筹办德大纱厂时,开办了穆氏植棉试验场,引进美国长纤维棉种。经过探索,优质棉种试种在第三年获得成功,产量比一般农家旧的棉种高出五六倍。不久,上海工商界名流联合发起并组织了中华植棉改良社,开辟了更大规模的植棉试验场,推广美国优质棉种。
——摘编自戴鞍钢《民族工业与近代中国农村》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了扩大棉田面积、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更换优良棉种等措施,成为产棉强国,形成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新疆三大产棉区。新疆长绒棉是由海岛棉培育而来,具有暖和、透气、舒适的特点,而且纤维柔长、洁白光泽、弹性良好,深受市场欢迎。2020—2021年新疆棉产量520吨,占国内产量比重约87%,占国内消费比重约67%。21世纪20年代,美国以人权为借口,“抵制新疆棉花和纺织工厂”、打击中国对全球纺织业的绝对支配地位。
——摘编自黄金生《棉花:曾经改变世界格局的“神奇之花”》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河南植棉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19世纪世界棉花产业中心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导致的后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植棉改良行动兴起的有利条件。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年来“美国打压新疆棉事件”的认识。
三、材料题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贵族,把国家社稷看得如同自己的性命一样重要,认为苟活于世则为人所不齿,“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大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春秋时期的贵族有着高贵的身份,蕴涵着高贵的气质,勤于政务,淡泊名利,坚持以“礼”为行事准则,他们外表文雅、讲究礼乐、重视教育,成为人们笔下的君子典范。
——摘编自张文燕《从<礼记>中看春秋的贵族精神》
材料二 希腊人崇尚民主,认为人人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众人之见比一人之见要好,由于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公民们认为自己是自由的,他们不臣服于任何外在的权威,只服从他们为自己制定的法律。在古希腊城邦共同体中,公民本位的自身价值表现为公民在社会共同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的确立,他们在尊重城邦的前提下共享自由、平等与公正。城邦意味着一种共同的公共的生活,它不只是一个生活的公共体,同时也是实现超越自我的道德的共同体。
——摘编自赵映诚《古希腊公民社会与公民精神》
材料三 19世纪中后期,德国政府推行以培养顺从的臣民为目标的国民教育,灌输对帝国的爱、民族思想、虔诚信仰上帝和效忠王室的观念。……1920年,德国政府提出平等给予所有公民个体自由和培养公民政治责任感的公民教育理念。希特勒上台后,纳粹政权建立特种学校,意图把德国青年培养成对希特勒和纳粹政权绝对服从、对元首或领袖绝对忠诚、勇于为纳粹卖命的工具。
——摘编自高霏霏《德国公民教育研究》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和镇压反革命运动的同时,党和政府特别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各级政府果断禁绝娼、赌、毒等社会痼疾,迅速涤荡了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与此同时,党领导开展了广泛的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改造运动,大力推动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除旧布新,开展了大规模扫盲和扫除封建迷信、改革陈规陋习等移风易俗活动,得到亿万群众的热烈拥护。
——摘编自胡昌勇《中国共产党精神文明建设的百年历程》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春秋的贵族精神与古希腊的公民精神的内涵。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起德国推行公民教育的危害。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优势。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制度须不断生长,又定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制度决非凭空从某一种理论而产生,而系从现实中产生者。惟此种现实中所产生之此项制度,则亦必然有其一套理论与精神。理论是此制度之精神生命,现实是此制度之血液营养,二者缺一不可。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952年)
根据材料,提取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外相关历史知识,围绕所提取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观点,史论结合,阐述充分,表述清晰)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B C B C D A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B B D B
16.(1)表现:种植区域广泛;家庭纺织业发达;棉布质量好; 商业贸易活跃。影响:经济方面:促进了河南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贸易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社会方面:推动了城镇的发展和繁荣。
(2)变化:18世纪及以前,世界棉花生产以印度或中国为中心;19世纪60年代,欧洲成为棉花产业的中心。后果:对欧洲: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欧洲的工业化进程;推动了欧洲城市化进程,大量人口涌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增强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有利于欧洲对外经济扩张;对殖民地:对于美洲等种植园奴隶制地区,强化了奴隶制度,非洲黑奴贸易进一步发展,给非洲带来巨大灾难;对于印度等传统棉花生产地区,传统棉纺织业受到冲击,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沦为欧洲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阻碍了当地经济的正常发展。
(3)有利条件:民族工业的发展; 实业家推动;技术引进; 棉花种植组织的建立。
(4)中国新疆棉花产业是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通过推广先进技术、更换优良棉种等科学方式发展起来的,新疆棉花品质优良,且新疆棉产业发展为当地人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谓“人权问题”是美国编造的谎言。美国以人权为借口“抵制新疆棉花和纺织工厂”,本质是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是为了遏制中国发展,打击中国在全球纺织业的优势地位,维护自身经济霸权。
17.(1)内涵:春秋的贵族精神:崇尚礼乐规制;重视自身教育;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
古希腊的公民精神:维护公共政治;崇尚民主自由;重视集体主义。
(2)危害:德国的公民教育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沦为希特勒独裁和侵略的工具,给德国和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3)优势:国家基本完成统一,社会安定;经过建国初三年的调整,经济基本上得到恢复;党和政府特别重视;党组织了系列思想理论学习和思想改造运动;党开展了系列除旧布新的移风易俗活动。
18.观点:政治制度要针对现实进行适当的调整。
阐述:政治制度只有结合时代环境不断调整,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命力。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汉时实行三公九卿制,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通过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使政权得到巩固,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7世纪中期,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后的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和贵族制的传统,但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限制王权,结束王权专制,确立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后来根据现实需要,确立了责任内阁制,不断进行议会改革,逐步形成了君主统而不治、议会至上的政治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也是根据现实进行不断调整的结果。综上,政治制度适应社会变化不断进行调整,旧有的政治制度才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