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周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阶段特征】
1.源远流长: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2.内涵丰富: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等,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3.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来源于异国他邦的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发展、升华。
4.影响广泛:中华文化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展示出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拔高练习】
1.贾湖遗址被誉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其出土的部分器物表面刻有神秘符号(见下图)。这些符号模仿自然物的形象(如近似于甲骨文中“目”字、“日”字),还有反映动植物、天文气象、人类活动等元素的图案。由此可知,贾湖刻符( )
A.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文字体系 B.为探寻汉字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线索
C.重构了华夏文明的多元起源 D.体现了奴隶制时代先人的直观认知
2.战国至西汉时期,民间曾广泛流行“驰逐”的飞速驰车竞技项目,高速驰车亦成为许多皇室贵族的嗜好,甚至以温良谨慎著称的汉文帝也想尝试飞车疾驰的乐趣。这反映了当时( )
A.勇进精神影响社会风气 B.皇帝好恶决定竞技兴衰
C.耕战结合思想深入人心 D.民族交融带来文化重构
3.汉代儒学确立为官学之途,是从尊孔崇圣的前提出发,通过对经学的再诠释和具体应用,来适应现实和构造“儒教社会”,汉儒们与刘氏政权之间建立了一种以“经学”为中介的稳定持续的互动关系模式。这表明汉代( )
A.儒学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B.大一统政治理念开始形成
C.社会阶层之间流动加速 D.选官用人标准已根本改变
4.北魏初年,邓渊奉命将传唱拓跋鲜卑早期史事的《代歌》从“刻木纪契”“口耳相传”的状态整理成有一定体例的汉译鲜卑史诗。后来,邓渊又奉诏编次了记述道武帝功业的《代记》,“惟次年月起居行事”,采用了《春秋》编年体。这可以用来说明北魏( )
A.致力于学习中原的制度 B.文化发展处于转型之中
C.积极塑造王朝正统地位 D.注重对历史经验的借鉴
5.文化是时代的反映,如表是宋朝文化的相关描述。表中的宋代文化( )
人物 观点或者活动
政治家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哲学家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科学家沈括 大凡物理有常、有变……其造微之妙间不容发。推此而求,自臻至理
书法家米芾 其行书字态奇异超迈,神韵自然,神采飞扬,形式感更具意趣
画家张择端 画作题材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其次,画面中所刻画的物象无不真实生动,画法合理的远近透视、丰富的笔墨语言、情节的虚实对比等
A.渗透着浓厚的理性色彩 B.得益于主流思想的变化
C.推动着士阶层走向衰落 D.体现科技文化的总结性
6.据统计,在明清女性画家近400件画作中,花鸟画所占比例最大约为65%,人物画占21%,而山水画比例最小,仅占14%左右。据此推知,此时期女画家较少选择山水画主题进行创作的主要原因是
A.女性游历山川的机会相对较少 B.儒家伦理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C.传统小农经济占据压倒性优势 D.“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
7.1937年7月,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该论断( )
A.打破了两个凡是思想的禁锢 B.反映了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C.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抗战热情 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8.下表中的先秦文献可以用来说明( )
史料 出处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尚书·尧典》
民生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秦爷》
君子以容民畜众 《周易》
君子以振民育德 《易·盅》
A.统治者重视百姓监督 B.民本思想植根于历史传统
C.天命观发生根本改变 D.儒家仁政思想已深入人心
9.如图是《木兰从军图》。其文本故事最早的叙事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刻画了一位“孝义”巾帼英雄形象,此后陆续赋予了“忠烈”“孝烈”及“爱国”民族英雄等形象。其形象不断被改编演绎反映出( )
A.社会对女性地位的重视 B.文人对英雄形象的期待
C.民众对传统伦理的推崇 D.文学对多元题材的需求
10.18世纪德意志诸侯奥古斯特二世为了得到127件中国瓷器,甚至不惜用600名萨克森近卫士兵交换。作家维兰德则化用《赵氏孤儿》的故事,虚构了一个勤政爱民的贤明君主,颂扬了他充满儒家精神的治国方略。这些事例可以用来说明( )
A.中国工艺水平领先世界 B.启蒙思想来源于儒家思想
C.中西文明之间互相借鉴 D.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
11.17世纪初,英国学者培根曾说:“(中国的)这三种发明都曾改变过整个世界的全部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知识传播的文献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并且随着这些发明的利用又引起了无数的变迁。”这说明近代早期( )
A.中华文化对欧洲近代化贡献突出 B.中国印刷技术领先于西欧国家
C.战争冲突是文明传播的主要途径 D.新航路的开辟促成了西学东渐
12.公元603年,日本圣德太子摄政,评定对朝廷的忠诚程度,将德、仁、礼、信、义、智各分大小,组成十二阶官衔。冠位是根据每个人对朝廷忠诚程度授予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如果功劳倍增,还可授予更高的冠位。该措施( )
A.消除了封建割据势力 B.受到中国儒家思想影响
C.限制了武士集团权力 D.旨在巩固中央集权体制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清苏州家训在承袭传统家训文化精神的同时,也在明清这个“此时”,于苏州这个“此地”展现出别样的一面。
明清时期苏州家训节选表
分类 内容
劝诫 养心 “心术端正,保持天良……使胸怀坦白,俯仰无愧”
读书 “子弟第一以读书为本” “笃志苦学,必期经明行修,以图仕进”
品行 “齐家之道,必先言有实,行有恒,敦伦礼,笃恩义,反躬自处以正,而后责成于人” “妇人以承顺为道……修容修德,委婉曲承,可以相夫子矣”
治生 “为人之道,道学、经济、文章为重;其次书算,亦有经济存焉,不可不精” “男子贤愚不齐,士农工商各安其业,无添祖先已矣”
禁戒 “禁酗酒,禁淫邪,禁游乐怠玩,禁恃财行势” “息争讼,戒华靡,戒赌博,禁胥徒”
——摘编自郑庚《明清时期苏州家训特征及现代启示》等
(1)依据苏州家训的内容,概括其特点,并谈谈你对苏州家训孕育于“此时”“此地”的理解。
(2)明清家训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和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的你如何看待它。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蓝”并不是现代中国人的独创,据出土的珠料和管料推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尚蓝”已成为贵族审美的嘴好,并成为一种祥瑞的象征。古人不畏险阻从遥远的异国他乡采购青金石作为蓝色颜料来装饰佛像,以示对信仰的虔诚。
唐代的窑工们,将“波斯蓝”与中国“瓷”相融合而烧成青花瓷器,浑厚华滋。经历了两宋时期的没落,青花瓷在元朝时期得到迅速发展。烧制元青花瓷的高铁低锰的钻土矿(“苏麻离青”)应该是来自伊朗等国。元朝政府于1278年在景德镇设立了专门烧造贡瓷的“浮梁瓷局”,烧制出的青花瓷颜色稳定、沉静,而且在烧结瓷器的温度、质地及装饰手法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并不意味着此时青花瓷这个品种已经完全成熟和有大规模的生产。从对波斯细密画插图本的考察来看,青花瓷的成熟可能在3世纪末期,其大规模对外出口贸易应当开始于14世纪上半叶。
元明清三朝统治者皆因信仰而对青蓝色系青睐有加,元、清两代因信仰萨满教而崇尚天蓝色,明代统治者因信奉道教而推崇青蓝色系。几经历史淘洗,蓝色终于长久驻留于国人的心中,最终成为华夏文化记忆与民族认同中的鲜明一笔。
——摘编自邹文兵、曾璐粼“中国蓝”:色彩情感与品牌视觉形象实践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朝青花瓷快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蓝”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由“模仿自然物的形象”“近似于甲骨文中‘目’字、‘日’字”可知,贾湖遗址器物上的神秘符号近似于甲骨文,这为探寻汉字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线索,故选B。贾湖刻符并非成熟文字体系,甲骨文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排除A;贾湖刻符并未重构华夏文明的多元起源,排除C;贾湖文化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并非处于奴隶制时代,排除D。
2.答案:A
解析:据材料“高速驰车亦成为许多皇室贵族的嗜好,甚至以温良谨慎著称的汉文帝也想尝试飞车疾驰的乐趣”可知,高速驰车这一竞技项目需要一定的勇气和能力,正是勇往直前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对社会风气的影响,A项正确;高速驰车是战国时期在民间就已经广泛流行的竞技项目,此时期还没有皇帝,排除B项;高速驰车体现的是勇进精神,与耕战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高速驰车是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不能得知这是民族交融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A
解析:汉代儒学通过对经学再诠释和应用适应现实并构造“儒教社会”,与政权建立稳定互动关系,表明其具有较强适应性;大一统政治理念在先秦已有,汉代选官标准主要还是察举制,未根本改变,材料也未涉及社会阶层流动。
4.答案:B
解析:材料提到邓渊将拓跋鲜卑早期史事的《代歌》从“刻木纪契”“口耳相传”的形式整理为汉译的鲜卑史诗,并采用中原文化中的编年体形式编撰《代记》。这些举措反映出北魏在文化领域从鲜卑传统文化向汉文化逐渐交融的过程,说明北魏文化发展处于转型之中,B项正确;北魏致力于学习中原的制度强调的是制度层面的学习,而材料内容主要涉及文化和历史记载形式的转变,未涉及制度建设,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文化形式的转变,并没有与塑造正统地位相关的内容,排除C项;虽然历史记载有利于总结经验,但材料并未体现对历史经验进行具体借鉴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文化是时代的反映”及表中信息“先天下之忧而忧”“为天地立心”“推此而求,自臻至理”“形式感更具意趣”“合理的远近透视”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文化具有理性色彩的特征,在政治上和思想上体现儒家积极入世的精神,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科技上强调探究求理的精神;艺术上受到了理学的影响,重视自我表达,作品标榜士大夫的精神追求,强调作品中的“理趣”等。A项正确;宋朝主流思想依然是儒学,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士阶层的责任与担当,并不是走向衰落,排除C项;古代科技进入总结阶段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女画家较少选择山水画主题进行创作主要是因为女性因为受到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所以几乎没有机会去出门游历山川,故B项正确;A项是表象,排除A项;女画家较少进行山水画创作主要是因为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是小农经济的影响,排除C项;女画家较少进行山水画创作主要是因为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是因为男主内、女主外的社会分工吗,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引用中国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说明实践对于获取知识和认识真理的重要性,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运用,反映出传统文化在现实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指导等方面具有价值,B项正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打破了“两个凡是”思想的禁锢,而不是《实践论》,排除A项;《实践论》主要是从理论上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进行阐述,重点是为了反对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并非直接以激发广大民众抗战热情为主要目的,排除C项;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尚书》《周易》的内容表明,先秦时期存在朴素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统治者重视百姓监督及天命观发生根本改变,排除A、C两项;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仁政思想,表述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概括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是:木兰的形象随时间的推移不断被丰富和发展,由“孝义”到“忠烈”、“孝烈”、“爱国”等民族英雄形象,木兰的“孝义”精神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后来赋予的“忠烈”、“孝烈”、“爱国”形象,更是进一步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这些形象的演变,反映了民众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坚守和推崇,C项正确;虽然木兰的故事确实展现了女性的勇敢和坚韧,但材料重点并不是在于社会对女性地位的看法和变化,而是强调木兰形象的演变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含义,排除A项;文人的期待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木兰形象的演变,但这不是材料强调的核心内容,排除B项;文学对多元题材的需求,不是木兰形象演变的核心和灵魂,材料内容反映出民众对传统伦理的推崇,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D
解析:据本题材料“18世纪德意志诸侯奥古斯特二世为了得到127件中国瓷器,甚至不惜用600名萨克森近卫士兵交换”“作家维兰德则化用《赵氏孤儿》的故事,虚构了一个勤政爱民的贤明君主,颂扬了他充满儒家精神的治国方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中华文化对欧洲的影响,说明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D项正确;题干涉及的并非都是中国的工艺物品,排除A项;启蒙思想的来源并不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欧洲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A
解析:据材料“这三项发明都曾改变过整个世界的全部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知识传播的文献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并且随着这些发明的利用又引起了无数的变迁”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对欧洲的影响,尤其是对欧洲的近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A项正确;欧洲吸收并改进中国活字印刷术之后,印刷业蓬勃发展,而中国的传统印刷业长期以雕版印刷为主,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对中国与西欧国家的印刷术进行比较,无法得出中国印刷术领先于西欧国家的结论,排除B项;三大发明传入欧洲途径,既有通过战争的方式,也有通过和平的贸易方式,C项说法较片面,排除C项;材料中三大发明的西传,时间上比新航路开辟早,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选择B:由“德、仁、礼、信、义、智”“十二阶官衔”“对朝廷的忠诚程度”可知,这些官阶的名称和其中的“忠诚”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内容,同时官位十二阶是等级秩序的反映,这些都可以表明上述措施受到了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A:题干所述属于日本的官衔制度,这无法消除封建割据势力。排除C:题干所述官位的等级高低取决于“对朝廷的忠诚程度”和“功劳”,并不会限制武士集团获取官衔。排除D:日本在大化改新时才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而大化改新发生在64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
13.答案:(1)特点:苏州家训涉及领域广泛;重视教育;强调伦理等级秩序;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及道德水平的提升;主张农工商并举;严格戒律。
理解: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心学(理学)盛行。苏州位于经济重心江南地区,市场意识强烈,经济观念突出;苏州也处于文化中心;市民生活丰富多彩;同时也催生了奢靡享乐之风。因此,苏州家训中的“劝诫”“治生”和“禁戒”等内容反映了苏州文化繁荣的状况,也回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及伦理观念带来的冲击。
(2)影响:家训是家族承续不断的文化传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家族绵延、人才养成、世态民风、社会进步都有深远影响。但传统家训仍然以封建纲常伦理为核心,以规范等级秩序为目标,如强调尊卑等级、轻视妇女等。
看待:当下,应以“扬弃”和“更新”的态度来看待这一份历史遗产(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唯物史观指导之下,对其予以科学的分析,挖掘其优秀成分;并站在时代的高度赋予其新的内涵,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劝诫”“治生”“禁戒”可知,苏州家训涉及领域广泛;根据材料“子弟第一以读书为本”可知,重视教育;根据材料“敦伦礼”“妇人以承顺为道……修容修德,委婉曲承,可以相夫子矣”可知,强调伦理等级秩序;根据材料“为人之道,道学、经济、文章为重;其次书算,亦有经济存焉,不可不精”可知,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及道德水平的提升;根据材料“士农工商各安其业”可知,主张农工商并举;根据材料“禁戒”可知,严格戒律。理解:结合所学可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心学和理学的发展,以及苏州特殊的地理位置等角度分析,如,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心学(理学)盛行。苏州位于经济重心江南地区,市场意识强烈,经济观念突出;苏州也处于文化中心;市民生活丰富多彩;同时也催生了奢靡享乐之风。因此,苏州家训中的“劝诫”“治生”和“禁戒”等内容反映了苏州文化繁荣的状况,也回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对人们生活及伦理观念带来的冲击。
(2)影响:积极层面可从对文化传承、家族、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等角度分析,如,家训是家族承续不断的文化传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家族绵延、人才养成、世态民风、社会进步都有深远影响。消极层面可从家训存在的不合理角度分析,如,但传统家训仍然以封建纲常伦理为核心,以规范等级秩序为目标,如强调尊卑等级、轻视妇女等。
看待:结合所学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传统文化,要有扬弃的态度,对好的一面要继承发扬和创新、对文化糟粕要摒弃等角度分析,如,当下,应以“扬弃”和“更新”的态度来看待这一份历史遗产(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唯物史观指导之下,对其予以科学的分析,挖掘其优秀成分;并站在时代的高度赋予其新的内涵,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14.答案:(1)中国人自古对蓝色的崇拜;中外交往增多;政府重视和管理;制瓷技术不断发展;元朝海外贸易发达;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增多;宗教因素的影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中国蓝”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的结果,体现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中国蓝”是北方游牧文化与南方文人士大夫文化交融的结果,是民族认同的象征;“中国蓝”的发展变化承载着华夏文化的集体记忆;“中国蓝”蕴含的稳定沉静气质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下国人的审美需求。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青花瓷的发展。第(1)问,根据材料中“‘尚蓝’已成为贵族审美的嗜好,并成为一种祥瑞的象征”可知,中国人自古对蓝色的崇拜;根据材料中“古人不畏险阻从遥远的异国他乡采购青金石作为蓝色颜料来装饰佛像,以示对信仰的虔诚”“来自伊朗等国”可知,中外交往增多;根据材料中设立了专门烧造贡瓷的‘浮梁瓷局’”“元明清三朝统治者皆因信仰而对青蓝色系青睐有加”可知,政府重视和管理;根据材料中“在烧结瓷器的温度、质地及装饰手法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可知,制瓷技术不断发展;根据材料中“大规模对外出口贸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海外贸易发达,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增多;根据材料中“元、清两代因信仰萨满教而崇尚天蓝色”可知,宗教因素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和文化传承。
第(2)问,根据材料中“唐代的窑工们,将‘波斯蓝’与中国‘瓷’相融合而烧成青花瓷器”可知,“中国蓝”是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的结果,体现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根据材料中“元明清三朝统治者皆因信仰而对青蓝色系青睐有加,元、清两代因信仰萨满教而崇尚天蓝色,明代统治者因信奉道教而推崇青蓝色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蓝”是北方游牧文化与南方文人士大夫文化交融的结果,是民族认同的象征;根据材料中“烧制出的青花瓷颜色稳定、沉静”“蓝色终于长久驻留于国人的心中,最终成为华夏文化记忆与民族认同中的鲜明一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蓝”的发展变化承载着华夏文化的集体记忆,“中国蓝”蕴含的稳定沉静气质符合中华传统文化下国人的审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