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十二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2024山西模拟)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作为法国盟友的英国首相阿斯奎斯指出,我们没有任何给法国或俄国提供陆军或海军帮助的义务。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方面认为:只有英国(的干预)能够恢复平衡,能保卫世界的公正……我们必须及时赶到那里(法国、比利时等国)。英国的这一变化( )
A.维护了其在欧洲的大国地位
B.旨在联合法国控制欧洲局势
C.意在维持欧洲战后均势状况
D.出于履行对盟友的援助职责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事件都倾向于发展成两个阵营之间实力的较量。一个特定的民族事件,如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的遇刺,已经无法由当事方在自身范围内解决。据此可推断,当时( )
A.集团对抗助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B.欧洲各国关注世界和平发展
C.帝国主义各国实力对比悬殊
D.帝国主义与殖民地矛盾激化
3.(2024安徽开学考试)20世纪初,西欧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人失业现象几乎在一夜间就消失了。在爱国热情和高工资的吸引下,妇女们从事着以前属于男人的工作。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男女平等思想流行
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C.国家领导人的鼓励
D.第二次工业革命拓展
4.(2025河北沧州阶段练习)1917年3月,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建立,孟什维克占多数,呼吁群众信任临时政府。7月,临时政府制造流血事件。8月,布尔什维克领导粉碎科尔尼洛夫叛乱,在士兵和工农中的影响大增。随即,工兵代表苏维埃表示赞成布尔什维克的主张。这一过程表明( )
A.俄国的民主革命任务依然严峻
B.俄国民众的普遍诉求日益明确
C.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逐步瓦解
D.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趋向成熟
5.(2024山东泰安一模)十月革命后,列宁指出,我们知道,在人民群众中,现在响起了另一种声音。他们心中说:现在不用怕带枪的人了,因为他们保护劳动者,并且会无情地剥夺镇压者的统治。这就是人民的感受。这说明当时( )
A.苏维埃政权具有人民性
B.苏俄以军事高压政策稳固统治
C.苏俄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苏俄政府依靠民众夺取政权
6.(2024济宁一模)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集团对苏俄进行了大规模的武装干涉。但1922—1924年,除美国外,所有的西方国家都承认了苏联。其直接原因是( )
A.苏联国力不断增强
B.欧洲各国需要和平
C.帝国主义实力削弱
D.新经济政策的驱动
7.(2024广东联考)被称为“印尼国父”的苏加诺认为民族主义不应该是一种狭隘的排他主义,他将团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孙中山作为民族主义者的榜样,号召印尼的民族主义者与穆斯林以及马克思主义者团结起来,推翻荷兰的殖民统治。这一主张意在( )
A.获得亚洲各国人民的同情支持
B.凝聚民族力量争取国家独立
C.推动亚洲民族民主运动新高潮
D.表达对中国北伐战争的深切同情
8.(2024安徽模拟)20世纪20—30年代,尼加拉瓜抗美游击战争领导人桑地诺提出了政治纲领,即用武装斗争来拯救民族的荣誉、恢复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此外,他还提出了“人人有工作、有活干”的口号。桑地诺的政治纲领和口号意在( )
A.使国家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B.引领殖民地独立运动新潮流
C.把反帝斗争和民众生活相结合
D.使军事斗争和政治动员结合
9.(2024山东滨州二模)有学者将近代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概括为三种类型,如下表所示。其中甲、乙、丙分别是指( )
地区 类型 该学者的主要判断理由
甲 起落型 成果丰硕,但无力摆脱“前门驱虎,后门入狼”的厄运,大起大落
乙 徘徊型 不能超越原有的社会形态而提出更高的政治要求,长期徘徊不前
丙 螺旋形 19世纪中叶、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初各有杰出“代表作”,一浪高过一浪
A.亚洲、拉丁美洲、非洲
B.非洲、亚洲、拉丁美洲
C.拉丁美洲、非洲、亚洲
D.拉丁美洲、亚洲、非洲
10.(2024安徽模拟)1933年10月,美苏双方互致信函同意举行正式外交谈判,11月初,美苏举行会谈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斯大林在评论美苏关系正常化时说:“这件事增加了维护和平事业的机会,加强了两国之间的贸易联系,打下了相互合作的基础。”这表明( )
A.美苏关系缓和利于新经济政策推行
B.美国放弃孤立主义开始谋求世界霸权
C.国际形势变化缓解意识形态的对立
D.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力量逐渐发展壮大
11.(2024黑龙江二模)1934年9月15日,以英法为首的30个国联成员国邀请苏联加入国联,并得到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等国的支持。9月18日,国联以38票对3票的绝对优势通过了苏联加入国联的提案,并让苏联担任理事会常任理事。这反映出( )
A.世界反法西斯阵营力量的逐渐壮大
B.近代欧洲外交的功利主义特征
C.经济危机缓和了欧洲意识形态对立
D.苏联的外交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12.(2024湖北三模)1835年英国驻印总督强制推广英语,20世纪初英语发展为印度官方语言。20世纪50年代,美国福特基金会在印度成立了英语教学基地,促进英语在当地广泛传播。对该变化理解最合理的是( )
A.意识形态影响文化交流
B.两极格局演变推动的结果
C.西方文化侵略依然存在
D.第三世界斗争发展是根源
13.(2024浙江模拟)1940年9月2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白宫召集国务卿和三军首脑会议,明确指出:我们第一位的忧虑在于大西洋,希特勒是对西半球、大西洋文明的主要威胁。罗斯福的忧虑主要来源于(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迟迟得不到建立
B.西方中立自保政策助长法西斯的侵略
C.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扩大使美国难以独善其身
D.西欧大陆失去了与法西斯抗衡的力量
14.(2024山东济宁开学考试)1943年8月,美英在原子能研究领域进行全面合作达成协议,明确规定没有双方同意,不得与第三方交流任何有关原子能的情报。1944年6月,美英就控制钍和铀矿资源达成协议,双方成立“联合开发托拉斯”,到1945年已控制全世界97%的铀矿石和65%的钍矿。美英这一系列举措( )
A.彻底摧毁了法西斯国家的武器发展
B.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取得胜利的关键
C.隐含战后遏制苏联实力发展的企图
D.使得垄断资本主义扩展到军事领域
15.(2024重庆模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逐渐意识到埃及是“伦敦的一个忧虑”;英国的装甲车在开罗包围着政府的建筑,这并不是为了保护他们,而是监视他们里面的政治动向,英方认为“他们的忠诚可能随时发生变化”。这表明,埃及( )
A.彻底摆脱英国殖民统治
B.军队有投降法西斯倾向
C.民族民主意识逐渐觉醒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猛
16.(2024河北二模)1945年,瑞典、荷兰与中国签订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解决有关事件的条约;1946年,法国与中国签署互换了《中法关于法国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这一系列条约的签订可以印证中国( )
A.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贡献
B.实现了社会发展方向的根本改变
C.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D.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计52分)
17.(2024北京期末)研究性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资料 作者信息
①《世界和平纲领》(1918年提出) 伍德罗·威尔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美国总统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923—1931年出版) 温斯顿·丘吉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英国海军大臣、军需大臣等职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史》(1979年出版) 萨那、孙成木等,萨那和孙成木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史(1914—1918年)》(1982年出版) 苏联科学院和苏联历史研究所编著,主编为苏联历史学家罗斯图诺夫
⑤《大战:1914—1918年的世界》(2020年出版) 赫尔弗里德·明克勒,德国柏林洪堡大学政治学教授
(1)阅读材料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为主题,从图示中提炼研究角度。(4分)
(2)阅读材料二,说明表中资料对于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作用。研究过程中,还可以补充哪些方面的资料 (8分)
18.(2024山东济宁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从数据看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
图1 1780年至1958年英、法、德(1958 年仅联邦德国数据)、美、苏五国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百分比的示意图
图2 1750年至1990年英国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份额百分比变化示意图
(1)指出图1中哪一条曲线代表苏联并作出合理的解释。(6分)
(2)说明图2能否作为研究英国国际地位变化的证据并阐述理由。(8分)
19.(2024湖北联考)【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个人被战争洪流所裹挟,宛如漩涡激浪中的细小流沙,身不由己……无数个体命运的集体合影,即是国家命运的写照。
德国普通家庭威廉一家命运
威廉生活在一个六口之家。父亲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战争制裁失业。全家靠母亲微薄收入维系。住的是老房子,冬天全家冻得直打哆嗦。日子过得如此凄惨,威廉一家并没有怨天尤人,和当时德国民众一样,直接把愤怒的矛头指向《凡尔赛条约》。1933年,希特勒出任总理,之后在德国大修高速公路和公共工程,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发动战争作准备,在此时期威廉父亲成为修路工人,威廉一家的生活命运有所改善。1939年,威廉的父亲响应国家号召成为纳粹军人。威廉并不为父亲一去毫无音讯而痛恨元首,反倒为父亲倍感自豪。后来威廉的哥哥也走上了前线。如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千千万万德国家庭,他们最后的命运都是一个模子:以元首的伟大为荣,而后是“一损俱损”。
民众的无限支持与狂热崇拜,促使希特勒更进一步踏上疯狂侵略道路。
——摘编自[澳]蔡成《不能忘却的战争记忆:
25个人眼中的二战》
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史实,对威廉一家的命运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楚。)
20.(2024北京海淀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序号 民族民主运动
(1) 巴西摆脱葡萄牙的统治获得独立
(2) 印度民族资产阶级成立了国民大会党,积极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
(3)
(4) 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
(5) 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6) 古巴掀起反美反独裁的民族民主革命
(7) 墨西哥卡德纳斯进行民主改革
(8) 17个非洲国家宣布独立,这一年被国际上称为“非洲年”
(9) 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共和国
(10) 埃及华夫脱党领导抗英斗争
(11) 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区全部主权
从上表中提取至少两条相互关联的信息,并补充一条相关史实,拟定主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写出序号,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单元检测十二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1.C 材料中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不准备予以盟友法国援助,战争爆发后,英国准备援助法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一直坚持欧洲大陆均势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形势让英国担心欧洲大陆上德国的实力过于强大,因此要支持法国以维持和“恢复平衡”,所以材料所述英国变化意在维持欧洲战后均势状况,C项正确。
2.A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因为“每个事件都倾向于发展成两个阵营之间实力的较量”,萨拉热窝事件,这一原本特定的民族事件,已经无法由当事方在自身范围内解决,最终助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A项正确。
3.B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导致大规模的劳动力需求,包括妇女在内的所有人都被鼓励参与工作,同时由于战争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许多传统上男性的工作也由妇女来承担,B项正确;男女平等思想流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排除A项;国家领导人的鼓励更可能是战争动员的一部分,并非原因,排除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影响工业生产和经济结构,与材料信息关系不大,排除D项。
4.D 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尔什维克的革命主张能够被多数赞成,是当时俄国各种社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推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条件趋向成熟,D项正确;二月革命基本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材料所示时间段主要任务是由民主革命转为社会主义革命,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俄国民众的诉求情况,无法得出俄国民众的普遍诉求日益明确,排除B项;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材料信息未涉及资产阶级的阶级基础瓦解,排除C项。
5.A 列宁认为十月革命后人们感受到政府会保护人民,说明苏维埃政权具有人民性,故选A项;苏俄政权用枪维护人民权益,镇压剥削者,不是以军事高压政策稳固统治,排除B项;根据材料看不出苏俄国内战争的状况,排除C项;苏俄政府依靠民众夺取政权与材料不符,材料强调苏俄政府保障人民利益,排除D项。
6.D 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发展资本主义,为了能够进入苏俄(联)市场,“除美国外,所有的西方国家都承认了苏联”,D项正确。
7.B 苏加诺强调民族主义者与穆斯林以及马克思主义者团结起来,意在凝聚民族力量争取民族独立,故选B项;材料号召的主要是印尼民众,而非亚洲各国人民,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印尼民族解放运动,不涉及亚洲其他国家,排除C项;苏加诺针对的是印尼民族解放运动,与中国北伐战争无关,排除D项。
8.C 桑地诺的政治纲领和口号意在把反帝斗争和民众生活相结合,故选C项;使国家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政治纲领……口号”与引领殖民地独立运动新潮流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桑地诺的政治动员但并未体现军事斗争,排除D项。
9.C 19世纪初,拉丁美洲摆脱西、萄殖民统治独立后,美国在对拉丁美洲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还进行武装干涉,甲是拉丁美洲;在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过程中,武装斗争仍是非洲人民的主要斗争形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非洲多数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尚处于萌芽和酝酿时期,乙是非洲;中国的辛亥革命、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推动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丙是亚洲;C项正确。
10.C 结合所学可知,1933年,纳粹党攫取德国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国际形势严峻,美苏调整外交政策而实现了关系正常化,故选C项;新经济政策在1933年时早已取消,排除A项;美国放弃孤立主义的标志是1941年12月美国对日宣战,排除B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标志是1942年1月《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排除D项。
11.B 德、日等法西斯势力逐渐膨胀,英法邀请苏联加入国联意在借助苏联力量遏制法西斯势力,苏联加入国联也意图建立良好的国际环境,西欧诸国与苏联的外交选择都是出于当下利益的考量,展现了一定的功利主义特征,B项正确;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反法西斯阵营的建立,排除A项;苏联加入国联主要是应对德国法西斯的冲击,而非经济危机,排除C项;苏联仍受英法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排斥,排除D项。
12.C 从1835年英国驻印总督强制推广英语,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福特基金会在印度成立英语教学基地,都可以看作是西方对印度进行文化侵略的具体表现,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明确提到意识形态的冲突或影响,排除A项;两极格局的演变无法解释材料中的变化,排除B项;第三世界斗争发展是客观原因,排除D项。
13.D 1939年9月,德国以“闪击战”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德国东突西进,迅速占领欧洲大部分地区,1940年6月法国败降,英国坚持抵抗,D项正确;1940年9月时,苏联、美国还未卷入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发展到全球阶段,此时成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条件尚不成熟,排除A项;当时英法已经投入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中,并非“中立自保”,排除B项;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还主要局限在中国和西欧,“规模扩大”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14.C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英两国研究原子弹既是为了打击法西斯势力以赢取战争的胜利,同时也是在为战后布局,隐含着遏制苏联的企图,C项正确;“彻底”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反法西斯同盟取得胜利的关键应该是反法西斯国家共同努力,而非使用原子弹,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涉及垄断资本主义,排除D项。
15.C 英国政府逐渐意识到埃及会损害英国利益,并派遣武装监视其政治动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埃及民族民主意识逐渐觉醒,C项正确;此时埃及并没有彻底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排除A项;“军队有投降法西斯倾向”违背史实,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6.A 1945年和1946年,瑞典、荷兰和法国都与中国签署条约放弃在华特权,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主要是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而使这些国家放弃在华的特权,A项正确;“根本改变”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欧洲国家放弃在华特权是因为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并不能体现中国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排除C项;此时中国尚未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排除D项。
17.参考答案 (1)研究角度: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民族解放运动;战后国际秩序;国际法的发展。
(2)作用:资料①是文书,提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反映了美国对战后国际体系的设想。资料②是回忆录,记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亲历者丘吉尔对战争的回忆。资料①②能够直接反映当时的历史情况,但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和政治立场。资料③④⑤都是学术著作,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学者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认识,透过他们的视角,可以更深入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总之,在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通过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资料,进行辨析、互证,有利于形成更全面丰富的解释。
补充资料:同盟国作战地图,《凡尔赛条约》。
18.参考答案 (1)④代表苏联。解释:1921年苏俄政府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在斯大林领导下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基本实现“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产量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因此④曲线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快速上升时期,符合苏联工业增长情况。
(2)该图可以佐证英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理由:从1750年到1850年是英国开展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地位;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美、德经济崛起并超过英国,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欧洲经济得到恢复,英国的国际地位基本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英国致命打击,战后国际格局从以欧洲为中心转变为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英国国际地位迅速下降。
19.参考答案 威廉一家的命运与国家命运密切相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受到《凡尔赛条约》的严格限制,掠夺性的《凡尔赛条约》埋下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经济危机中遭受沉重打击,经济濒于崩溃,失业人数剧增,通货膨胀严重;战后的魏玛共和国政府对此束手无策,不能有效的解决国内问题,导致国内矛盾尖锐,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威廉一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生活困境即是这一时期德国命运的写照。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一方面纳粹党煽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垄断资本主义,一定程度上提高社会福利,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境遇,骗取了人民、垄断资产阶级和军方的广泛支持。威廉一家人的“自豪”反映了被极端民族主义蒙蔽了头脑。最终在希特勒的欺骗和人民的狂热下,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威廉父亲、哥哥走向战场,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威廉一家的命运也与元首“一损俱损”。
推动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既有纳粹党的欺骗与推动,也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体系对德国的过分瓜分与掠夺,给德国埋下了民族复仇的情绪。因此在当今世界,我们应该本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平等、公正、民主的处理国际关系与民族关系,要避免极端和狭隘的民族主义。
20.参考答案 示例一
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序号:(1)(2)(4)
补充史实: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伊朗立宪革命、中国辛亥革命、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阐释: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加剧了各地的民族危机。亚非拉地区人民展开了改革、革命、武装斗争等不同形式的斗争,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削弱了本国封建势力,推动民族独立和世界历史发展。
示例二
主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序号:(5)(7)(10)
补充史实: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印尼反荷兰殖民者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国共合作北伐战争、摩洛哥里夫地区人民的斗争。
阐释:第一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半殖民地传播。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此时亚非拉地区领导力量呈现出多样性,如共产党、民族资产阶级,斗争方式多样性,如革命、改革、非暴力不合作、群众运动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成为影响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6通史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同步基础练--单元检测十二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