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5河北承德高三联考)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辽西大凌河流域,公共建筑开始变得规模宏大,其功能也由举行单个聚落的宗教仪式及物品再分配等公共事务转向整个区域的公共事务。这说明当时的大凌河流域( )
A.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B.社会组织能力增强
C.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D.中心城市已经出现
2.(2024广东佛山期末)河姆渡考古发现大量木桩、地板、柱、梁、枋等干栏式建筑构件,部分带有榫头和卯口,远比同时期黄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筑复杂。这说明( )
A.中国木建筑领先世界
B.建筑深受地理环境影响
C.河姆渡文明程度最高
D.半地穴式建筑适合定居
3.(2024福建龙岩一模)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是酒器,为前所罕见。据此可以推知,当时该地( )
A.粮食产量增长较大
B.陶器制作水平领先
C.奢靡风气较为兴盛
D.国家形态日渐成熟
4.(2024福建南平三模)平潭壳丘头遗址群考古发现了丰富的海、陆动物遗存,还发现了稻、粟、黍等谷物及陶片的印痕。在遗址呈现的史前聚落中,居住区、餐食加工区、手工业区、垃圾倾倒区等功能清晰。据此可知,当时的先民( )
A.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B.具有多样化的生计模式
C.开发利用海洋优势资源
D.已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5.(2024广东深圳一模)考古发现,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早期文化诸遗址中的石钺有明显的使用痕迹,而良渚文化遗址中的玉钺往往无使用痕迹,甚至不开刃。据此可推知,良渚文化( )
A.外部环境趋于稳定
B.玉钺演化为权力的象征
C.已产生了青铜工具
D.存在明显区域文化特色
6.(2024广东湛江二模)下图所示为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日用陶器。这些陶器可用来说明二里头文化( )
A.具备早期国家形态
B.汇聚了多元文化要素
C.对外辐射能力加强
D.形成了多元发展格局
7.(2024湖南衡阳联考)研究显示,甲骨文已采用以声符注音,配以偏旁的造字法,可能已具备一字一音,句子由一个个单字组合而成的特征。由此可知,甲骨文( )
A.是成熟完备的文字
B.得名于其具体用途
C.因频繁使用而简化
D.是汉字的重要渊源
8.(2025广东广州高三调研)甲骨卜辞记载,商王经常向臣属的方国临时派遣使者。这些使者除了统帅方国军队和监督方国外,到一定时间还要向商王汇报方国情况。这( )
A.表明商朝直接控制了方国
B.促进了甲骨文的推广使用
C.说明商朝建立了官僚政治
D.有利于商朝扩大政治势力
9.(2024福建莆田二模)周王经常出行至下级贵族之家或远巡至边域,举行册命、祭祀等活动,并处理沿途所遇到的政治、经济、军事诸项事务。这种王巡( )
A.拓展了王权影响
B.挑战了分封制度
C.强化了血缘认同
D.控制了世家贵族
10.(2024广东惠州一模)西周初年,周王朝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镇抚殷遗民;封周公于鲁、开国元勋太公于齐,作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重镇;封成王之弟唐叔于晋,与居于附近的戎狄部落周旋。据此可知,分封制( )
A.建立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B.具有移民驻防的作用
C.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D.形成森严的等级结构
11.(2025八省联考云南卷)据史籍记载,西周时期,只有王畿的土地属周王直辖。周王将国之耕地按照九夫一井或十夫一井的方式分配给国人或野人耕种,通过彻法和籍法进行征税。彻法实行“九一而助”,按收获量十分之一收税,籍法按二分之一收税。这说明西周( )
A.国家治理能力增强
B.民众赋税负担加重
C.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等级观念逐渐强化
12.(2024北京昌平一模)西周时期,农官对农业生产主要采取直接管理、指挥监督的方式,如进行农田的规划与组织整治,给农夫提供农具,协调劳动力的安排,指导与监督农夫耕种等。这种管理方式( )
A.体现了中央集权的需要
B.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
C.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D.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13.(2024河北邯郸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青 铜 器 ① 何尊及其铭文 1963年出土,内底铸有铭文 12 行122字,其中提到周武王决定建东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与《尚书》中《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互证,为“中国”一词最早文字记载
青 铜 器 ② 史墙盘及其铭文 1976年出土,器内有铭文18 行 284字,铭文前段颂扬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 七代周王的功绩,后段记叙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亚祖、文考和做本盘者自身六代的事迹。史墙盘记述的周王政绩与司马迁《史记·周本纪》中内容非常吻合,关于微氏家族发展史部分内容并不曾见于已知文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何尊、史墙盘蕴含的史料价值。(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青铜器体现的特点。(4分)
14.(2024云南昆明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有学者认为国家形成的路径概括起来有四条:分别是管理型国家、压迫型国家、征服型国家和军事型国家。
国家形成的四条路径
——摘编自何增科《早期国家与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结合早期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紧扣图中所示国家形成的一个或多个路径,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B 材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辽西大凌河流域公共建筑规模变大、功能增强,这是社会组织能力增强的重要表现,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强制性的公共权力机构已经出现,也就不能说明国家出现,A项错误。阶级社会的特点是社会阶层分化的加剧,材料没有相关信息,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心城市已经出现,D项错误。
2.B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南方地区雨水充足,干栏式建筑能够防潮,因此其建筑较复杂是为了应对自然地理环境,故选B项;材料没有与其他文明的建筑进行比较,无法得出领先世界和文明程度最高的结论,A、C两项错误。半地穴式建筑主要出现在北方干旱地区,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
3.A 根据材料可知,当时粮食产量可能有了较大增长,有了更多的剩余粮食用来酿酒,故选A项;材料没有关于陶器制作水平的相关描述,且没有与其他地区对比,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酿酒业的发展,但不能据此认为奢靡风气较为兴盛,排除C项;中华文明历夏、商、西周,国家形态日渐成熟,排除D项。
4.B 材料说明壳丘头先民仍然采用渔猎生产,也已经发明农业生产,甚至进行手工业生产,说明壳丘头先民具有多样的生计模式,B项正确。材料说明壳丘头先民仍然有渔猎活动,A项错误。由于生产力的限制,当时人们对海洋的利用有限,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壳丘头先民阶级分化的信息,D项错误。
5.B 钺的材质由石头变为玉,丧失了使用功能,据所学可知,良渚文化时期私有制已经产生,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玉钺演化为权力的象征,故选B项;良渚文化时期部落或部落联盟通过战争不断夺取财富和权力,其外部环境并不稳定,排除A项;材料没有关于青铜工具的描述,排除C项;不同文化遗址中都有钺,表明区域文化具有相似性,排除D项。
6.B 从陶器的形态看,二里头文化融合了东方、南方和西北文化的要素,B项正确。仅凭材料中陶器的形态无法说明二里头文化属于早期国家,A项片面,排除。材料反映了二里头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而不是对外辐射,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交融趋势,不是“多元”,D项错误。
7.D 据材料可知,甲骨文已使用形声字的造字法,且以后的汉字文化继承了一字一音的模式,据此可知甲骨文是汉字的重要渊源,故选D项;单凭形声字的造字法,不足以说明甲骨文已成为成熟和完备的文字,排除A项;甲骨文因其书写材质而得名,排除B项;形声字的造字法能适应文字用途增多的需要,但也让文字系统更加复杂,排除C项。
8.D 材料说明,商王通过派遣使者加强了对方国的控制和了解,这一行为最直接的影响是有利于商朝扩大其政治势力,D项正确。“临时派遣”和“汇报……情况”都不属于“直接控制”,A项错误;“甲骨卜辞记载”不等于方国也使用甲骨文,B项错误;商朝并没有建立官僚政治,C项错误。
9.A 材料描述了周王的远巡,本质上是一种宣示王权的行为,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拓展了王权的影响,A项正确;周王远巡有利于维护而不是挑战分封制度,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下级贵族与周王之间存在血缘关系,排除C项;周王只是巡视下级贵族之家或边域地区,并没有控制世家贵族,排除D项。
10.B 材料反映了分封制的对象是王室和功臣,他们在自己的封地镇抚边疆、拱卫王室,具有移民驻防的军事作用,B项正确。分封制实行地方自治,中央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A项错误。宗法制有利于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C项错误。西周的等级结构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错误。
11.A 根据材料可知,西周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土地分配和税收制度,这表明国家对于土地和税收的管理有一定的组织和规划,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A项正确;材料并未比较商代赋税负担,无法得出“加重”的结论,B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国人或野人与周王的关系,也未涉及等级观念的信息,C、D两项错误。
12.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生产方式是集体生产,反映出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因此西周政府对农业生产主要采取直接管理、指挥监督的方式,以适应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故B项正确。
13.参考答案 (1)史料价值:何尊证明了周武王欲建东都洛邑,提供了“中国”一词的实物见证;史墙盘记载西周七代周王功绩,对研究微氏家族是重要史料补充。
(2)特点:制作工艺精致;突出美观性;礼器兼铸铭文,具有实用性;铭文内容丰富,史料价值高。
14.参考答案 示例
论题:早期中国成长为典型的管理型国家。
阐释:管理型国家是整合与管理功能造就专职领导和管理者,追求统治权的垄断与世袭的国家形成路径。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夏朝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夏王是最高统治者。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后建立了商朝,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王直接控制王畿地区,间接控制方国和部族,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宗法制与分封制相互补充,加强了周天子的政治统治。
综上,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其是典型的管理型国家形成路径,对中国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产生深远影响。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6通史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同步基础练--第1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