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6通史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同步基础练--第4讲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答案)


第4讲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广东茂名二模)《汉书》载:高帝始置诸侯王,“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景帝时,“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曰相”。这一变化(  )
A.异化了中枢权力机构
B.削弱了诸侯国的权力
C.形成了内轻外重局面
D.加剧了郡国间的矛盾
2.(2024福建漳州二模)西汉中后期起,生活在村落的致仕(退休)、黜免官员数量剧增;士子种类多样,既有从太学学成返乡的饱学之士,亦有如大学者郑玄之父、祖父等已负盛名的学问家,他们均在乡间务农。这一现象(  )
A.标志文化重心的下移
B.表明书院制度的完善
C.源自选官制度的改变
D.推动识字比率的提高
3.(2024福建龙岩一模)西汉初年,游侠势力渗透到各个领域,一些游侠世家,勾结地方官,横行乡里,“人皆避之”。而汉武帝时期,游侠温恭谨信,有君子退让之风。导致游侠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B.政府加强对经济统制
C.国家治国理念的改变
D.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4.(2025河北邯郸名校联考)公元前127—前96年,汉武帝先后把各地的“豪猎之民”“并兼之家”和财产在三百万钱以上的富户迁到茂陵,使这些“强宗大姓,不能族居”。汉武帝旨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强化内部凝聚力
C.削弱地方势力
D.增强朝廷的权威
5.(2024福建泉州二模)西汉前期,士农工商大都以追求财富和权力作为动机;西汉后期,弥漫整个社会的功利思想逐渐淡化。这一变化缘于(  )
A.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秦朝政治经济制度消亡
D.社会主流思想发生改变
6.(2024江西新余一模)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汉灵帝选任重臣担任州的行政长官,“出(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以前边地刺史和太守主兵的制度,也由边疆州郡推广至腹地。以上举措的影响是(  )
A.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B.强化了皇帝的专制权力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有利于对地方官员监察
7.(2024广东二模)汉武帝去世后,继位的昭帝年仅8岁,外戚霍光以大将军身份秉政,领尚书事。西汉后期如外戚王莽等,也都是以大将军或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身份执掌中央大权。上述现象反映出(  )
A.军功阶层长期把持朝政
B.汉匈之间战争绵延不绝
C.中央行政中枢权力调整
D.外戚宦官交替执掌政权
8.(2024河北保定二模)西汉初年的吴越地区,既有楚文化特征的墓葬,也有先秦越人特征的墓葬。西汉中后期,吴越地区所出土的汉族墓葬形式越来越多,取代了原有的墓葬文化形制。这表明西汉中后期(  )
A.吴越地区经济得到了开发
B.政府加强了对吴越地区的管理
C.汉人大举向吴越进行迁徙
D.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
9.(2024湖南常德一模)《汉书·艺文志》载有“《公羊董仲舒治狱》十六篇”,《后汉书》亦载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由此可知董仲舒(  )
A.推动了儒学世俗化
B.迎合了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C.奉旨重建司法体系
D.时常干政破坏了政治生态
10.(2024甘肃高三联考)东汉名士范滂因“党锢之祸”遭牢狱之灾,出狱返乡时,汝南和南阳的士人迎之者车数千辆。这表明当时(  )
A.士人在斗争中占上风
B.皇权基础受到了削弱
C.范滂得到百姓的支持
D.宦官失去地方掌控权
11.(2024北京东城期末)《汉书》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歌谣)”,并命人为其编订音律。在祭祀仪式上,“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天子和百官)皆肃然动心焉”。汉代乐府的创立(  )
A.目的是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B.体现了汉武帝“大一统”思想
C.开创对民间诗歌整理的先河
D.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12.(2024广东茂名一模)《九章算术》记载了不少基层官员面临的实际问题,包括“方田”讲田亩面积计算;“衰分”讨论按比例分配赋税与徭役;“商功”解决筑城、开渠等土木工程所遇到的各种体积计算问题等。这反映汉代(  )
A.基层官员的日常公务繁重
B.注重数学教育
C.科技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
D.土地兼并严重
二、非选择题(共24分)
13.(2024河北唐山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夫树国固,必相疑之势也,下数被其殃,上数爽其忧,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亲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权以逼天子……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天下之势方倒县。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 上也。蛮夷者,天下之足,何也 下也。今匈奴……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汉岁金絮采缯以奉之。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贡,是臣下之礼也。足反居上,首顾居下,倒县如此,莫之能解,犹为国有人乎 ……德可远施,威可远加,而直数百里外威令不信,可为流涕者此也。
——摘编自贾谊《治安策》
(1)根据材料,概括贾谊“痛哭”“流涕”的缘由。(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贾谊“痛哭”“流涕”的措施。(8分)
14.(2024福建莆田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下表所示为摘选自史书所载汉武帝时期的若干史事。
相关人物 史事
汉武帝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六月罢
董仲舒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金日磾 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日磾)输黄门养马,时年十四矣。久之,武帝游宴见马,后宫满侧。日磾等数十人牵马过殿下,莫不窃视,至日磾独不敢。日磾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马又肥好,上异而问之,具以本状对。上奇焉,即日赐汤沐衣冠,拜为马监,迁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
赵充国 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也,后徙金城邻居。始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武帝时,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击匈奴,大为虏所围。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充国乃与壮士百余人溃围陷陈,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身被二十余创,贰师奏状,诏征充国诣行在所。武帝亲见视其创,嗟叹之,拜为中郎,迁连骑将军长史
——摘编自《汉书》等
结合所学知识,就汉武帝统治的某一典型特征进行概述,并根据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特征概括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不得照抄材料。)
第4讲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1.B 汉高祖时期,地方诸侯自主性较强;汉景帝采取的措施削弱了诸侯国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变化,不是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排除A项;汉景帝时期削弱地方诸侯权力,不会形成内轻外重的局面,排除C项;汉景帝的措施加剧了中央与地方诸侯国的矛盾,而不是郡国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
2.C 结合所学可知,汉代以察举制为主要选官制度,主要途径是地方推荐,主要标准是“孝廉”,这就促使大批饱学之士回乡,故选C项;饱学之士回乡是为了更高的选官几率,并非为了传播文化,A、D两项错误。唐朝才出现最早的书院,排除B项。
3.C 游侠由横行乡里到温恭谨信,这与汉武帝时期打击游侠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和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有关,是国家治国理念改变的结果,故选C项。
4.A 在西汉时期,地方上的富家大户等往往凭借其财富和家族势力在当地形成强大的地方势力,汉武帝的这些措施旨在削弱这些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汉武帝的措施必然会遭到地方势力的抵制,不利于强化内部凝聚力,不利于增强朝廷的权威,B、D两项错误。C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排除。
5.D 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主流,而儒家思想重义轻利,反对单纯的逐利行为,故选D项;西汉前期社会经济已得到恢复和发展,而经济进一步发展会导致人们更多的逐利行为,排除A项;汉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这一政策并非其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汉承秦制,秦朝政治经济制度未完全消亡,排除C项。
6.A 据材料信息可知,东汉末年,皇帝选任重臣担任州的行政长官,掌握地方的军政大权,这种制度容易使州的权力高度集中,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故选A项;材料中的现象强化了地方权力而非皇帝的权力,排除B项;地方官员权力的加大,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排除C项;地方官员权力集中,不利于中央对地方官员监察,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可知,外戚经常通过大将军或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身份执掌中央大权,说明此时中央中枢权力已由中朝转移至大将军等手中,故选C项;以大将军身份掌权,并不代表立有军功,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基本解决了匈奴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宦官掌权,排除D项。
8.D 据材料可知,吴越地区的墓葬文化越来越受到汉族文化习俗的深刻影响,表明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故选D项;吴越地区墓葬形式汉族化,是民族交融和文化交流的结果,非经济开发和政府加强管理的结果,排除A、B两项;汉人大举向吴越进行迁徙是民族交融发展的原因和表现之一,排除C项。
9.B 据材料可知,董仲舒提倡将儒家思想引入刑律,推动了法律的儒家化,这迎合了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以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选B项;宋明理学推动了儒学世俗化,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司法的影响,“重建”一词表述错误,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统治者向董仲舒问政,“时常干政”表述错误,排除D项。
10.B 因“党锢之祸”遭牢狱之灾的范滂出狱后却获得了很多士人的迎接,这说明当时士人对于宦官干政的不满,反映了当时皇权的基础受到了削弱,故选B项;从“党锢之祸”的由来,可以看出当时士人在斗争中处于下风,排除A项;范滂出狱后得到的是士人的支持,而不是百姓,排除C项;宦官并没有地方掌控权,谈不上“失去”,排除D项。
11.B 据材料可知,汉武帝设立乐府,采集了原来赵、代、秦、楚等地的歌谣,在祭祀仪式上天子和百官都深受触动,这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凝聚力,体现了汉武帝“大一统”思想,故选B项;汉代乐府的创立是为了巩固统治,而不是恢复周礼,排除A项;《诗经》开创了对民间诗歌整理的先河,排除C项;乐府的创立与民族交往无关,排除D项。
12.C 据材料可知,《九章算术》记载的方田、赋税与徭役、土木工程等都与基层官员面临的实际问题密切相关,反映了科技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故选C项;《九章算术》是数学著作,并非官府日常公务记录,排除A项;材料强调《九章算术》有助于解决地方官员的实际问题,不涉及数学教育,也未记载土地兼并问题,排除B、D两项。
13.参考答案 (1)痛哭:地方诸侯王的割据势力与中央政府之间的矛盾。
流涕:匈奴为代表的边疆少数民族与汉王朝之间的矛盾。
(2)解决“痛哭”举措:推恩令;刺史制度;铸币权收归中央。
解决“流涕”的举措:任用卫青、霍去病打击匈奴;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14.参考答案 示例
特征:汉武帝选用人才不拘一格。
论证:汉初长期的休养生息使社会经济繁荣,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和土地兼并问题等表明汉政府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国家急需大量人才,在此背景下,汉武帝大胆起用人才,养马的匈奴太子金日磾被拜为马监,迁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赵充国因对匈奴作战英勇被提拔为中郎将,迁连骑将军长史,董仲舒在对策中显示才能,其崇儒建议被汉武帝采纳,此外,汉武帝还确立察举制,令地方推举人才。这些举措使汉武帝时期人才济济,提高了国家治理水平,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综上所述,汉武帝时期,采用多种方式选官,充实国家管理队伍,推动西汉进入强盛时期。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6通史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同步基础练--第4讲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