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讲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辽宁丹东一模)隋朝统一后短时间内积累了巨大社会财富。究其原因,某学者提出“国家编户和赋税的增加也就意味着私家荫户和租税的减少,这是统治阶级中利益分配的重大调整”。该学者认为隋朝财富的积累是由于( )
A.“大索貌阅”消灭了私家荫户
B.打击世家大族强化国家权力
C.国家统一和社会秩序稳定
D.编户增加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2.(2024广东韶关二模)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诏曰:“五月癸亥,诏人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这体现了当时( )
A.私家修史质量较差
B.官修史书相对客观
C.大一统的政治需要
D.私家史书诋毁政府
3.(2025八省联考河南卷)631年,朝廷诏令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作镇藩部,贻厥子孙”;637年,又下诏荆王李元景等二十一王所任刺史,令子孙世袭……以功臣长孙无忌等十四人为刺史,亦令世袭。这些诏令的颁布( )
A.加速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B.意在维护王朝的长治久安
C.体现安史之乱影响政令制定
D.推动地方制度的逐步完善
4.(2024山东临沂一模)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载:“唐代贡举名目虽多,大要可分为进士及明经二科。进士科主文词,高宗、武后以后之新学也;明经科专经术,两晋、北朝以来之旧学也……故观唐代自高宗、武后以后朝廷及民间重进士而轻明经之记载,则知代表此二科之不同社会阶级在此三百年间升沉转变之概状矣。”唐政府如此做法的目的是( )
A.繁荣诗歌艺术 B.改革经济制度
C.打击门阀政治 D.发扬光大儒学
5.(2024广东佛山一模)唐朝永徽年间,使臣多依赖天山廊道将关于大食征服中亚等信息带至朝廷,使朝廷得以及时调整西天山的防御战线。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西域( )
A.与中亚地区互动较频繁
B.成为感知外界的信息廊道
C.经贸往来促进民族交融
D.有效防范了外国势力入侵
6.(2024广东湛江一模)帏帽原为游牧民族防风沙用的实用型帽子,网帷垂至颈部,传到中原地区后成为贵族妇女出游的时尚性装束。朝廷曾禁止这种风尚,但越禁止越风行,以至“则天之后,帏帽大行”。唐玄宗时期,帏帽被靓妆露面的胡帽所取代。这一现象( )
A.体现了服饰演变艺术性趋势
B.威胁了国家政权的稳定
C.促进了中原文化的胡化进程
D.反映了民族交融的发展
7.(2024浙江金华十校二模)《唐会要·杂录》载:“(贞观)四年三月,诸蕃君长诣阙,请太宗为天可汗。乃下制,令后玺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皆称皇帝天可汗。”由此可知( )
A.西域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直接管理
B.边疆和内地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C.唐太宗为周边各民族共同的首领
D.唐政府在各少数民族地区设郡置县
8.(2024辽宁抚顺一模)羁縻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一种特殊的管理制度。羁縻,最早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本意为对牛马的束缚。唐朝初期,羁縻州遍布北方、东北、西北及西南边疆等地。唐朝推行羁縻制度旨在( )
A.强化封建君主专制
B.加强边疆地区管理
C.促进各民族大交融
D.传播中原先进文化
9.(2024湖南永州一模)756年,唐玄宗发布了一篇筹划平叛全局的制书,在划分各路势力的基础上,规定“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于是“诸道节度使、观察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这一做法( )
A.埋下了藩镇割据的隐患
B.解决了朝廷的财政危机
C.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
D.旨在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10.(2024山东枣庄二模)右图为唐代出土文物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舞马是选择西域良马经过特殊训练后,让马在音乐节奏下进行的一种表演。唐中宗时期,舞马已经出现在宫廷宴会中,且规模十分庞大。这一时期舞马的发展反映了( )
A.政治奢靡的景象 B.民族交融的加强
C.军事战争的扩大 D.礼乐制度的完善
11.(2025甘肃教研室诊断)从唐朝中期开始,河朔诸镇长期坚持“礼藩邻,奉朝廷,则家业不坠”的信条。这说明( )
A.藩镇割据有其长期存在的理由
B.宗法观念有利于维系王朝统治
C.两税法实施扭转地方分裂趋势
D.分封制度在唐朝发生了变异
12.(2024山东临沂三模)下表是关于五代时期各王朝政权状况的部分信息,表中信息反映出五代时期( )
朝代 建立者 王位继承情况 存在时间
后梁 朱温 次子杀父继承 17年
后唐 李存勖 养子杀父继承 14年
后晋 石敬瑭 病逝传位侄子 12年
后汉 刘知远 病逝传位幼子 4年
后周 郭威 病逝传位养子 10年
A.王位大都是非法继承
B.开国君主皆死于非命
C.儒家伦理道德已尽失
D.战争多发且政治混乱
二、非选择题(共22分)
13.(2024北京海淀二模)【“隋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其隋之得失存亡,大较与秦相类。始皇并吞六国,高祖统一九州,二世虐用威刑,炀帝肆行猜毒,皆祸起于群盗,而身殒于匹夫。
——《隋书》
材料二 唐太宗君臣亲身经历了隋末的大动乱,看到了空前强盛、不可一世的隋朝在转瞬之间便被民众暴动的浪潮所推翻的可怕场景。唐太宗指定魏征等人编修《隋书》,主要特点就是全面总结隋亡的教训。
唐太宗君臣利用古代的统治思想,结合历史经验和唐初的实际情况,主张“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采取顺应当时社会发展的开明务实的政策和策略,总结出一套理论、方法和政策,也就是吴兢在《贞观政要》中所说的“贞观政化”。
——摘编自吴宗国《说不尽的盛唐:隋唐史二十讲》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材料一中对秦隋历史的比较,并谈谈你对《隋书》中秦隋比较的认识。(4分)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对隋朝制度和统治政策的继承与变革。(6分)
14.(2024广东佛山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大一统的国家治理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特点 内涵
国家 统一 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也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主要目标
要在 中央 中央集权是2 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的最基本的制度体系,其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郡县 体制 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
因俗 而治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有高度的灵活性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围绕“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这一主题自拟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第7讲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1.B 材料中的学者认为隋朝的财富来源于“私家”,这些“私家”拥有荫户,并征收租税,显然是世家大族,削弱其经济实力,有利于强化国家权力,B项正确。“消灭了”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打击世家大族激化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排除C项;材料中的措施并不能保证国家收入,D项表述绝对。
2.C 隋文帝禁止民间编写国史、评论人物好坏,主要是为了强化思想控制,迎合国家大一统的政治需要,故选C项;私家修史质量不一定差,如《史记》和《汉书》,排除A项;官修史书易带有当时统治者的主观意志,排除B项;私家史书存在诋毁政府的可能,但该禁令主要是为了防止不符合官方立场的历史叙述影响国家统一和政权稳定,排除D项。
3.B 材料说明唐朝初年,封赐皇室或者功臣做地方刺史,并可以世袭,这些人与朝廷存在特殊的关系,其意在维护唐朝统治的长治久安,B项正确。631年与637年都是唐朝初年,藩镇割据、安史之乱都出现于唐朝中后期,A、C两项错误。材料并不涉及唐朝的地方制度体系,D项错误。
4.C 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时社会大体上推崇进士科而轻视明经科,结合所学可知科举考试更加注重个人的文学才能,打击了旧的门阀士族,故选C项。
5.B 据材料可知,天山廊道是信息传入朝廷的重要通道,说明西域此时起到了信息传递收集的作用,故选B项;互动属于双向行为,材料不涉及互动,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间的交融,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朝廷得以及时调整西天山的防御战线的客观效果,排除D项。
6.D 据材料可知,唐代前期少数民族的服饰在中原地区流行颇广,而且这一发展潮流屡禁不止,反映出了民族交融的发展趋势,故选D项;材料未体现服饰演变的艺术性趋势,排除A项;少数民族时尚性装束的流行不可能威胁国家政权的稳定,排除B项;少数民族服饰的流行不会促进中原文化的胡化进程,排除C项。
7.B “天可汗”是少数民族对唐太宗的尊称,体现了各少数民族对中原政权的认同不断加强,有利于边疆与内地民族交融的加强,故选B项;西汉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直接管理,排除A项;“天可汗”更多的是一种政治象征,并不等同于实际的统治权,排除C项;唐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羁縻政策而不是设郡置县,排除D项。
8.B 唐朝初年,在边疆地区大量设置羁縻府州,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特殊的统治政策,其目的是加强边疆地区管理,故选B项;材料涉及的是唐朝的边疆管理政策,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A项;促进民族交融和传播中原先进文化,均属于羁縻府州制度的影响,并非目的,排除C、D两项。
9.A 为平定安史之乱,唐朝政府在划分各路势力的基础上,给予各路节度使自行筹集军需物资等方面的特权,强化了地方的实力,埋下了藩镇割据的隐患,故选A项;“解决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排除C项;唐玄宗的做法旨在缓解平叛的财政压力,并非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排除D项。
10.A 舞马表演规模庞大,意味着唐朝政府在宫廷宴乐上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是政治奢靡的一种表现,故选A项;就舞马表演本身而言,它更多的是宫廷娱乐的一种体现,而非民族交融的直接证据,排除B项;西域良马被用来作为宫廷宴乐的表演用马,这与军事战争的扩大无关,排除C项;舞马表演不属于礼乐制度,排除D项。
11.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礼藩邻”是为了维持各藩镇之间的联盟,“奉朝廷”则是为了避免与中央关系恶化,这些做法有利于藩镇割据的长期存在,故选A项;材料主旨是地方藩镇的政策,与宗法观念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唐朝的赋税制度,排除C项;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与分封制无关,排除D项。
12.D 根据材料可知,五代时期存在子弑父以及继承者年龄、血统等问题,且这些政权存在时间普遍较短,表明这一时期政局动荡,政权更迭频繁,故选D项;除后梁、后唐非法继承外,其他均属正常继位,排除A项;“非命”指遭遇祸害而死亡,仅涉及后梁、后唐开国君主,排除B项;“已尽失”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13.参考答案 (1)比较:秦朝和隋朝都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都因暴政导致农民起义而结束了短暂的统治。
认识:秦隋实现国家统一及制度有开创性。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的历史教训,以史为鉴。
(2)继承: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和租调制。
变革:吸取隋亡教训,以民为本,重视用人,虚怀纳谏。
14.参考答案 示例
选取角度:要在中央。
论题:大一统的国家治理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论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提高国家治理的效率。自秦朝开始建立文书行政制度,全国建立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各级官吏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这使得政府政令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传送到全国各地,既提高了行政事务的处理效率,又能维护中央的权威。
唐太宗时期,全国分为十道作为监察区,中央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监察方式和监察力度,对于地方官员恪守职责本位、高效廉洁施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结:强有力的中央政府通过文书律令、考核监察等方式推行政令,提高了对大一统国家治理的效率。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