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6通史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同步基础练--第10讲 三国至隋唐的国家治理与经济生活(答案)


第10讲 三国至隋唐的国家治理与经济生活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2024广东东莞期末)西晋创立了直诉制度,即在京师朝堂外设置登闻鼓,有重大冤屈者可以击鼓鸣冤,直诉中央。这一制度被南北朝所沿用,北魏太武帝及南朝梁武帝时,都曾发生过击鼓鸣冤的事件。直诉制度的建立(  )
A.推动了律令儒家化进程
B.打击了世家大族的特权
C.加强了对司法活动监督
D.改善了基层治理的成效
2.(2024广东韶关期末)子孙“违犯教令”罪由来已久,秦汉已经出现类似罪名,唐朝正式立法。《唐律疏议》规定“祖父母、父母有所教令,于事合宜,即须奉以周旋,子孙不得违犯。”统治者明确这一法律意在(  )
A.维系宗法制度的统治地位
B.巩固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C.赋予家长管教子孙的权力
D.利用儒家伦理以维持统治
3.(2024广西高三联考)韩愈在《示儿》中言:“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此屋岂为华,于我自有余……安能坐如此,比肩于朝儒。诗以示儿曹,其无迷厥初(初心)。”类似诗歌还有白居易的《遇物感兴因示子弟》、李商隐的《骄儿诗》等,数量众多。唐朝十分重视推广此类诗歌,此举意在(  )
A.鼓励文学创作
B.促进理学传播
C.宣传出仕思想
D.加强基层教化
4.(2024湖南永州二模)《唐律疏议》规定:凡遇赋税减免,地方官必须“承户部文符”,否则,地方官将受到严厉惩处,“诸应受复除而不给,不应受而给者,徒二年;其小徭役者,笞五十”。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
A.规范赋税减免种类
B.减轻百姓负担
C.巩固王朝财政基础
D.整顿地方吏治
5.(2024湖北武汉调研)据《唐六典》记载,唐开元年间“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履行递送官文、烽火通信、接送官吏、运输物资等职责,并设馆驿使监察全国驿站。驿站及馆驿使的设置,反映了这一时期唐朝(  )
A.强化专制统治
B.预防内部叛乱
C.重视地方治理
D.建立监察体系
6.(2024湖南永州三模)据下图可知,隋唐时期(  )
隋唐大运河沿岸的大型粮仓示意图
A.朝廷开始建立常平仓制度
B.政府重视粮食的官方储备
C.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南移趋势明显
D.官仓建设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
7.(2024广东顺德一模)史载,唐永徽元年(650年),雍州等地爆发蝗灾后,按制,“里正须言于县,县申州,州申省(尚书省)”,经门下省“取裁”,上报皇帝,再经“细勘”“检覆”,最后于永徽二年颁旨“以正、义仓赈贷”。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唐朝(  )
A.救灾体系规范严谨
B.三省六部职责分明施政规范
C.义仓设置以民为本
D.决策体制包含效能滞后隐患
8.(2024河北唐山一模)敦煌地区的石窟壁画中,有大大小小的农作图70余幅。尤其是发现于莫高窟第445窟中的曲辕犁在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中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敦煌壁画的画工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匠人,他们所描绘的农作图都是身边劳动场景。对此认识正确的选项(  )
A.体现了古代风俗画的发展演变
B.是曲辕犁产生地的有力实物依据
C.曲辕犁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
D.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9.(2025八省联考陕西卷)吐鲁番出土的文书中有一份盖有唐代官印的交河郡物价表,记载了米面行、铛釜行、帛练行等各种行铺所售商品,商品按品质分为上、次、下三等,依等标价。《唐六典》记载:“京都诸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以三贾均市。(原注:精为上贾,次为中贾,粗为下贾)”这两条史料互证,可知唐代吐鲁番(  )
A.行铺林立商品多样
B.推行了羁縻府州管理体制
C.商品价格同于内地
D.实施中央制定的市场制度
10.(2025河北唐山一模)《旧唐书》记载:永徽元年,薛大鼎为沧州刺史,界内有无棣河,隋末填废。大鼎奏开之,引鱼盐于海,百姓歌之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日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由此可知(  )
A.大运河的开通推动了市镇的兴起
B.交通的改进带动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C.运河漕运影响城市布局
D.唐朝刺史职权扩大
11.(2024云南昆明一模)唐代一些地主或官僚在外地购置产业,被称为“寄庄”。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多买田于伊阙、陆浑之间,凡十余处”。唐代法令有“如数处有庄田,亦每处税”的规定。这说明当时(  )
A.商品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B.均田制得到有效维护
C.藩镇割据现象愈演愈烈
D.封建庄园具有封闭性
12.(2024河北邢台一模)723年,唐玄宗“亲制《广济方》,颁示天下”。后敕令郡县长官从中选取药方公布于村坊重要路口,并委任采访使负责,以防出现偏差。唐玄宗此举旨在(  )
A.增强百姓疫病自救能力
B.规范民间医学发展
C.加强对地方的道德教化
D.提升基层自治水平
二、非选择题(共26分)
13.(2024广东广州一模)“王子犯法,庶民同罪”是中国古代的谚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隋文帝第三子杨俊性好奢侈,因为在并州总管任上“盛治宫室,穷极侈靡”,所建屋舍被告发“违犯制度”,后被文帝罢官召还京师软禁。面对大臣们减轻处罚的求情,文帝坚持“安能亏法乎 ”结果,杨俊郁郁而死。魏征等唐代史家评价文帝此举是“父子之道,遂灭于天性”,其他杨秀、杨谅等宗亲藩王窥伺险地、轻动甲兵,正根源于此,“后之有国有家者,可不深戒哉”。
——据《隋书》整理
材料二  古代法律是从不承认“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明朝时,朝廷颁布了很多教化基层的案例材料,其中有藩王皇亲违法乱纪“初犯免罪……四犯与庶人同罪”等语句。这虽是为了表明贵族有减免罪责几次的特权,却容易被民间误解为“庶民同罪”是普遍性法律。到明末,朝廷已无力维持文化专制政策,日益繁荣的小说创作中遂正式出现“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这条谚语。
——摘编自柳立言主编《中国史新论:法律史分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征对隋文帝惩罚杨俊给予负面评价的出发点。(8分)
(2)指出材料二中“王子犯法,庶民同罪”体现的法律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谚语产生的原因。(6分)
14.(2024北京西城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我国早在汉代就出现了《神农本草经》,南朝陶弘景在此基础上撰著了《本草经集注》。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苏敬等官员建言朝廷重修本草,以改变当时药物名实混淆、记述不全的状况,获朝廷批准。在编修过程中“普颁天下,营求药物,羽毛鳞介,无远不臻,根茎花实,有名咸萃”。两年后修订完成。“及奏,上问曰:‘《本草》行来自久,今之改修,何所异也 ’于志宁对曰:‘……宏(弘)景僻在江南,不能遍识药物,多有纰谬。其所误及《别录》不书四百有余种。今皆考而正之。《本草》之外,新药行用有效者复百余种,今附载之。此所以为胜也。’”
《唐本草》共54卷,收录药物844种,其中包括由天竺传入的豆蔻、波斯传入的青黛等多种外来药物;并首创通过绘图来描记药物的形态和颜色标准,有本草图25卷、图经7卷。
根据材料,指出《唐本草》与《本草经集注》相比有哪些发展,并结合所学分析取得这些发展的原因。
第10讲 三国至隋唐的国家治理与经济生活
1.C 据材料可知,直诉制度有利于纠正冤假错案,促进司法公正,故选C项;律令儒家化是指按照儒家经典来解释和适用法律,仅凭材料无法看出直诉制度推动了律令儒家化进程,排除A项;直诉制度的对象不只适用于世家大族,排除B项;直诉制度是诉讼制度,不是基层治理制度,排除D项。
2.D 《唐律疏议》给予祖父母、父母以教育子孙的法律权力而维护家庭、家族的秩序,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巩固统治,故选D项;宗法制度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A项;材料仅仅体现了家庭的教化,并不涉及国家的治理,排除B项;赋予家长管教子孙的权力只是统治者巩固统治的手段,并非目的,排除C项。
3.D 据材料可知,唐朝此举的目的是宣扬韩愈等人诗中提到的勤劳、节俭、 好学、自强的品德,有利于培育良好社会风气,加强基层教化,故选D项;唐朝此举为了弘扬诗歌中蕴含的思想,而非鼓励文学创作,排除A项;理学形成于宋朝,排除B项;出仕是读书人的理想,唐朝推广此类诗歌的对象是基层百姓,排除C项。
4.C 材料中唐王朝规范了税赋减免政策,违规减免赋税将受到处罚,这些措施有利于保证赋税的征收,巩固王朝的财政,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减免税赋的种类,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地方官减免赋税的流程,并不涉及减免赋税的范围,整顿地方吏治也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D两项。
5.C 据材料信息可知,唐朝设立驿站和馆驿使负责运输物资等职责,这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治理,故选C项;强化专制统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驿站的职责主要是通信和运输,并不能预防叛乱,排除B项;馆驿使是驿站的负责人,不属于监察体系,排除D项。
6.B 据图片信息可知,隋唐时期在大运河沿岸建立了大型粮仓,说明政府重视粮食的官方储备,故选B项;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排除A项;据图片信息可知,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和政治中心仍然在北方,排除C项;民间组织、社会力量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排除D项。
7.D 由材料信息可知,唐朝救灾上报程序繁杂,救灾决策过程过于冗长,延误了救灾的最佳时间,效能低下,影响救灾效果,故选D项;材料仅仅反映的是上报程序,并不是救灾体系,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救灾的申报,而不是三省六部制,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不是强调设置义仓的目的,排除C项。
8.D 据材料可知,敦煌壁画中农作图数量较多,其中第445窟描绘的曲辕犁是当时最先进的农业耕作工具,反映了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故选D项;仅凭材料并不能说明风俗画有所演变,排除A项;曲辕犁最早产生在于江南地区,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敦煌壁画农作图中有曲辕犁,但未体现曲辕犁在全国范围内的使用情况,排除C项。
9.D 吐鲁番出土文书中的物价表与《唐六典》记载的内容相互印证,反映了唐代吐鲁番实施了中央制定的市场制度,商品按品质标价,D项正确;行铺林立商品多样在材料中未能体现,A项错误;羁縻府州管理体制与市场制度无关,B项错误;材料未比较吐鲁番与内地商品价格,C项错误。
10.B 从材料信息可知,无棣河的开通对当地社会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使得百姓能够更方便地获取鱼盐等资源,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无棣河处于沧州境内,不是大运河,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布局的信息,C项错误。主持兴修水利是刺史分内的事情,D项错误。
11.A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土地兼并现象,导致地主官僚在外购置产业,形成“寄庄”。政府修改赋税制度,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均田制破坏的形势,故选A项,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节度使割据一方,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政府向庄园征税,未体现庄园的封闭性,排除D项。
12.A 据材料信息可知,唐玄宗亲自向百姓推广药方,督促地方官员向百姓宣传药方,有利于增强百姓应对疫病的自救能力,故选A项;政府向民间推广药方并不是为了民间医学的研究,排除B项;材料与地方的道德教化无关,排除C项;地方郡县长官和采访使属于国家政府官僚,不属于基层群众自治的范畴,排除D项。
13.参考答案 (1)强调儒家主张的父子伦理关系;认为文帝的举动激化了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不利于治国治家,属于后世的反面案例;抨击隋朝的统治,突出唐朝统治的合法性。
(2)理念:法律具有公平性。
原因:民间对朝廷教化材料的误解;专制统治的松动;小说创作的繁荣;市民力量的壮大;民众对法律公正性的追求。
14.参考答案 发展:修改了谬误之处;收录药材更加丰富,遍布南北甚至来自域外;首创药物图谱,图文并茂。
原因:我国具有悠久的药物学传统;唐代统一全国、南北联系加强,为全面总结药物知识提供了必要条件;对外关系空前发展,经济、文化交流活跃,便利了外来药物的传入;中央政府组织修撰,为高水准编修提供了行政资源和制度保障。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6通史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同步基础练--第10讲 三国至隋唐的国家治理与经济生活(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