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 达标检测卷
一、选择题
1.他“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属于祖国,此生无怨无悔”,他以“花甲痴翁, 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的豪迈亲自参与深潜实验。他是
A.邓稼先 B.袁隆平 C.黄旭华 D.钱学森
2.在研制“两弹一星”过程中,先后把全国最优秀的科学家、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及所拥有的先进设备全部集中调动起来。修建港珠澳大桥,数万建设者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最终创造了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这充分体现了
A.中国交通发展的高速度 B.科教兴国战略的时效性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军队武器装备的先进性
3.《纽约时报》称,袁隆平开发的高产杂交水稻帮助缓解了亚洲和非洲许多地区的饥饿和贫困,挽救了无数生命,助推了让大多数世人摆脱饥饿的“绿色革命”。这说明杂交水稻
A.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B.推动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
C.为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贡献 D.有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4.下表为1978年以来中国部分科研项目概况。据此可知,这些科研项目
科研项目 名称 来源或寓意
火星探测 天问 源于屈原长诗《天问》,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 出自古诗“复移小凳倚窗立,教识中天北斗星”
量子通信卫星 墨子号 《墨经》中的小孔成像实验解释了光线沿直线传播的原理,为量子通信发展奠定基础
A.技术领先于世界 B.集中在航天领域
C.推动各领域发展 D.渗透了传统文化
5.神舟十三号乘组在轨驻留已经有5个月时间,预计今年4月返回地球,这意味着我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即将圆满收官。我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首项成就是
A.人造地球卫星 B.神舟一号 C.神舟五号 D.神舟七号
6.1993年,张月潭创作歌曲《祖国不会忘记》,歌颂了1970年,首批航天人日夜奋战并成功完成发射任务的事迹。与此相关的是
7.某科学家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物质,其相关信息如下框所示。这位科学家是
化学式:C15H22O5组成:C63.81% H7.85% O28.33%功效:治疗疟疾
A.张仲景 B.华佗 C.邓稼先 D.屠呦呦
8.“中国农民吃饭一靠邓小平的好政策,二靠袁隆平的好种子”。“好政策”和“好种子”分别是指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籼型杂交水稻
B.农业生产合作社;籼型杂交水稻
C.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太空水稻
D.企业经营责任制;太空水稻
9.如果要研究邓稼先为两弹研制作出的贡献,以下属于一手史料的是
A.电影作品《邓稼先》 B.邓稼先遗留手稿和日记
C.《中外科学家故事——邓稼先》 D.某同学课堂笔记提纲
10.改革开放前,我国发行布票、粮票和油票的根本原因是
A.体现人人平等的社会主义优越性 B.防止人口流动
C.经济发展水平低,商品严重匮乏 D.满足收藏爱好者的需要
11.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涌现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如长篇小说《红岩》,话剧《茶馆》,……电影《英雄儿女》等,这主要得益于
A.科教兴国战略实施 B.九年义务教育普及
C.“863”计划制定 D.实行“双百方针”
12.神舟十六号发射成功,奏响了中华民族问天新乐章。中国首次成功发射卫星是在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13.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改革开放前,在该方针指导下产生的作品包括
A.话剧《茶馆》 B.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C.电影《大决战》 D.大型舞剧《丝路花雨》
14.“听一场走心的音乐会,上一堂有趣的付费知识课”;“唯美食与美景不可辜负”;“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这些都成为新一代年轻群体的消费理念。这些理念出现的根源是我国
A.传统文化的深厚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交通技术的革新 D.信息技术的进步
15.“里”是青岛特有的一种平民住宅,大多一户一间,每间只有12平方米左右,全院共用公共厕所和水龙头,以前能住上这样的房子就很不错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到2022年,青岛市城镇居民已实现户均一套房,人均住房面积已达到34平方米。这主要反映了
A.历史建筑亟需保护 B.卫生观念深入人心
C.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D.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16.李颖《文献中的百年党史》中写道:他们在戈壁荒滩、深山峡谷建立基地……艰苦创业。出于保密的需要,他们隐姓埋名,断绝与外界有碍工作的往来,默默无闻地为祖国无私奉献,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真正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材料中的“他们”包括
A.邓稼先 B.焦裕禄 C.王进喜 D.袁隆平
17.1965年,卫生部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大力培训农村卫生人员,为百姓提供简单的医疗服务,人民健康水平从而得到普遍提升。这体现了我国
A.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 B.普及义务教育的紧迫性
C.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推动西部开发的前瞻性
18.20世纪八九十年代,银河I型、Ⅱ型、Ⅲ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该成就出自
A.湖南农业大学 B.国防科技大学 C.中南大学 D.湖南师范大学
19.在1954年政务院第205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健康的身体是建设和保卫祖国的一个重要条件。”随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体育运动的高潮。下列内容不符合当时开展体育运动宗旨的是
A.增强人民体质 B.加强国防力量 C.推动经济建设 D.支援抗美援朝
20.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这反映出我国人民
A.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C.居住环境全面改善 D.出行方式日趋多元
二、材料题
21.以中国留学生为切入点的综合探究题。
【困局求变】
材料一
人物 经历
詹天佑 留学回国后主持修建了京张铁路
魏瀚 曾任福州船政局总工程师
叶祖珪、萨镇冰 清末民初历届海军司令
严复 翻译了《天演论》等西方著作
——张海鹏 翟金懿 著《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留学生群体的历史贡献。
【赤子心声】
材料二
任弼时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21年5月,与刘少奇等人相约从上海坐船去苏维埃俄国留学,但任弼时的父亲想要他留在上海。出发之前,任弼时为了说服父亲,他给父亲写了一封家书……
——张丁 著《我心永向党:家书里的百年信仰》
(2)请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任弼时写给父亲家书里阐述留学苏俄的理由。
【破浪归航】
材料三
1950年1月,新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发出号召,希望留学生能火速回国建设祖国。与此同时,美国司法部移民局却下达“禁止中国学生出境之命令”。……1955年,经中国政府努力,历经千辛万苦,钱学森等留学生在周恩来的帮助下终于回到祖国。
——左玲《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外留学生群体的归国浪潮》
(3)对于中国留美学生回国问题,中美态度有何不同?结合国内、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时代浪潮】
材料四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4)综合上述探究过程,谈谈你对材料四中图表反映现象的认识。
2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作为大战略家,从原子弹一出现就给予了高度关注。1955年1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了研制核武器的战略决策……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进一步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5年,在新中国的外交斡旋下,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国外评论家指出,钱学森的归来,使红色中国的“两弹一星提前了20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我国决定研制原子弹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材料二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在中医药理论的启发和指导下,结合西医的药用提取方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在治疗疟疾方面做出重大发现……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科学家首次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
袁隆平及其技术成果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
(2)写出材料二中两位科学家的主要技术成果并分别概括其成果的世界意义。
(3)综上所述,就科技创新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10 CCCDC BDABC
11-20 DCABC ACBDA
21.(1)贡献:学习了先进的科学技术;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倡导资产阶级改良、革命,加速了清朝的灭亡;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的近代化进程。
(2)20世纪初的中国风起云涌,国家内忧外患,社会极端不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意识促使任弼时为了实现追求革命真理,救亡图存的远大抱负,将“造成大福家世界”作为自己的宏愿和对中国社会应尽的责任,远赴苏俄留学,找到了一条既能谋求自立又能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道路。
(3)态度:中国:号召留学生回国建设美国,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
原因: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如何在生产力异常落后、经济基础异常薄弱的条件下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促进中国科技、教育、文化、外交和国防事业的快速发展,急需争取尚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海外学子回国服务。
国际背景:中美关系恶化。
(4)认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教兴国战略对人才的需要,民族凝聚力越来越强,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到祖国。
22.(1)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孤立敌视新中国;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的领导统筹;钱学森等爱国科学家的拥护;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发展,工业化建设为科研奠定了物质基础。
(2)青蒿素、杂交水稻
意义: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对人类生命健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杂交水稻有助于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
(3)新中国的科技成果卓著,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地位,也对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科技创新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的结果;科技创新要注重自立自强,自主研发;政府要注重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大研发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