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重庆市部分校联考2024-2025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重庆市高二历史考试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选择性必修1、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西周时期,周王室行分封,但天子王畿、诸侯封域实际存在着大量由君主直辖的“公邑”,只是周王开展直接统治的都、邑更多分布在王畿地区,治理模式更为稳定;同时周王室也存在向诸侯封域内的“公邑”派出官员进行管理的情形。据此可推知,西周时期的“公邑”管理模式
A.着眼于强化中央集权 B.对后世县制有所启发
C.维护了周王室的权威 D.是对贵族势力的妥协
2.表1所示为吐蕃出土的文书中有关唐代西州“译语人”(译官)的部分活动记录。由此可见,译官的设置
表1
“译语人”名字 参与的活动
何德力 代突骑施首领多亥达干书写领钱收据
康某 领军资练,可能参与行军活动,充当汉军和蕃兵的翻译
翟浮知 为化外人(未受到中原礼乐教化影响的人)案件进行翻译,可能同时还充当证人
A.主要服务于政府的外交活动 B.注重职能方面的分工与合作
C.适应了民族交往的多元需要 D.助推了西北游牧民族的交融
3.表2所示为某学者对836年-997年和997年-1077年两个时段的中原王朝铜、锡、铅三种金属产能年均增速的研究成果。这些金属产能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表2
时段 铜 锡 铅
836年-997年 1.2% 0.5% 2.4%
997年-1077年 2.1% 4.0% 2.9%
注:相较于836年,1077年中原王朝在籍人口约增长1.2%。
A.政府专卖范围的扩大 B.藩镇割据局面的加剧
C.纸币逐渐流行的冲击 D.商品经济发展的加速
4.蒙古帝国建立后不久,皇室贵族就委托回回人从事斡脱(蒙古语,特指当时的一种商业行为)。回回斡脱商人在官府的庇护下,以皇帝、后妃、皇太子、诸王的商业代理人的身份,从领主诸王处借贷白银等作为本钱,经营高利贷或奢侈品贩运。斡脱商人的营商方式
A.着眼于扩大政府的财源 B.不利于商业的健康发展
C.以国家统一为根本前提 D.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
5.图1为某学者根据明清时期的地方志整理的浙北地区(杭嘉湖平原)市镇数量(单位:个)变化图。图中数据变化可印证浙北地区
A.经济结构的变动 B.交通条件的改善
C.生产关系的革新 D.经济重心的南移
6.烟户门牌是清政府颁发给各类人户的门牌。咸丰六年(1856年),清政府颁发的某烟户门牌启首内容为:“上谕严饬编查保甲以防匪徒等因,蒙此合行给牌······倘有隐匿行踪诡秘不法匪徒,许牌长指名禀究······”这折射出当时
A.保甲制度名存实亡
B.朝廷鼓励人口迁徙
C.阶级矛盾较为尖锐
D.牌长成为职业官僚
7.1902年,清朝的科举考试发生了“经史易位”,考生首先被要求写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后提交外国政治艺学策五道,最后才提交“四书义”和“五经义”。这一改革
A.植根于统治危机的加深 B.复制了戊戌变法的做法
C.有助于确立学堂选官制 D.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8.石家庄解放后不久,解放区第一家国营百货商店(晋察冀大众商店)和华北第一个“公营酿酒厂”先后在石家庄成立。前者在2012年被授予“新中国第一店”的称号,后者则承担了开国大典的国宴用酒生产任务。材料可用于说明,新中国成立伊始的石家庄
A.见证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公有制成分占据主体地位
C.工商业经济呈现活跃气象 D.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典范
9.截至2024年12月29日,我国载人潜水器累计下潜次数达1433次;在此前的一年中,仅“深海勇士”号就完成132次下潜;“蛟龙”号不仅完成了我国首个大西洋载人深潜科考航次,还搭载来自5大洲的8名外籍科学家开展下潜作业。这体现出我国
A.跻身海洋强国之列 B.综合国力得以彰显
C.极力拓展外交领域 D.自主创新成果丰硕
10.有学者估计,倘若用现代化的方法来修建印加帝国曾开辟的梯田,每一英亩需花费的成本约为3万美元(1936年的币值)。然而古代的印加人既不会使用轮子,又没有马匹和铁器。由此可推知,印加帝国的梯田建设
A.依赖帝国的组织能力 B.受益于外来技术援助
C.引领印第安农耕文明 D.造成了人力物力浪费
11.1829年竞选获胜的美国总统杰克逊,在宣称国家公职人员不能由一批特定的人担任,而应让所有人民轮流担任的同时,却对其亲信和追随者大肆封官许愿。19世纪60年代当选总统的林肯,在其有权任命的1639个职位中更换了其中的1457个。两位美国总统的言行反映了
A.文官常任的弊端 B.唯才是举的原则
C.政党政治的影响 D.直接民主的特质
12.1875-1925年,英国的工业制成品进口关税,基本维持在零关税水平(加权平均数)。同一时期的中国对进口制成品关税也奉行“值百抽五”的原则。一战前的德国对制成品的进口也采取低关税政策。下列有关上述三国的关税政策说法中,最合理的是
A.中国已接受自由贸易原则 B.贸易保护主义被各国抛弃
C.英国的关税存在双重标准 D.德国低关税源于技术优势
13.19世纪时,战争赔款成了欧洲各国政府的重要财政支出项目,战败国除了以金银直接支付条约要求的款额外,也被允许以金融手段支付;一战后,由于德国需要支付的赔款额过于巨大,国际条约中首次出现了以物质抵押方式进行支付的条文。最能解释上述变化的是
A.民族国家之间竞争加剧 B.国际法体系渐趋于完备
C.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凸显 D.战争助推金融业现代化
14.表3所示为1962-1969年有天花病例的国家数量(单位:厂)变化(数据来源于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据表中信息可得出的合理结论是
表3
年份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国家数量 60 56 46 44 43 43 38 29
A.发展中国家饱受瘟疫威胁 B.重大疫病可改变历史走向
C.“牛痘”已广泛取代“人痘” D.天花的传播逐步得到控制
15.2006年1月,《欧盟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颁布后,德国市场上销售的每个鸡蛋上都印有一串编码,根据它能查出鸡蛋产自何地、哪个饲养场甚至哪个鸡笼。2007年,欧盟各成员国共接到有关食品和动物饲料安全问题的举报7354例。这可用于说明欧盟各国
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B.食品安全意识增强
C.食品生产严格依法进行 D.正在引领信息革命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1分)
材料一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
法莫如显。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设法度以齐民。
-摘编自[战国]韩非《韩非子》
材料二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前106-前43年)是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的关键性人物。西塞罗的法治理论与亚里士多德的“良法之治”理论有着继承的关系,它们都强调法律不仅是一种治国的手段,而且还要承担一定的道德伦理功能。这种明显的道德主义使得西方法治在施行过程中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服从的义务源于何处?也就是说,被统治者并不当然具有服从的义务,在特殊情况下,还拥有不服从的权利。这种对“良法之治”的理想追求一直作为法文化的基本价值在西方薪火相传。
-摘编自张力、王坚《韩非与西塞罗法治思想比较论》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22年6月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69件,修改法律237件次,作出法律解释9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99件次,现行有效法律292件。民法典编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修,卫生健康、公共文化等重要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相继出台······一部部良法为百姓美好生活保驾护航。与此同时,党和国家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立案公益诉讼案件67万余件。有学者感叹:“这一轮司法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程度之深,不仅在中国司法文明史上前所未有,在世界司法的改革史上也比较少见。”
-摘编自靳昊《全面依法治国:迈向良法善治新境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韩非的法律观念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与韩非的法律观念相比,西塞罗法律观念的不同之处,并归纳轴心时代推动中西法治文明发展的共性因素。(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新时代中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6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16世纪30年代,在一幅描绘德国煤矿的画作上,出现了最早的马拉木制矿车运行于木轨上的形象。历史记载中的第一条木质轨道,诞生于英王查理一世在位时期:一名乡绅花了三万英镑在纽卡斯尔煤矿上铺设了一条木轨道,以方便煤车运行。此后几十年间,英国其他煤矿也开始修建这种木轨,到1781年,整个英国东北部煤矿已经布满了蛛网般的木质轨道。因木质轨道耐久性较差,工程师们为了减少木轨的更换次数,在木轨表层包了一层铁皮。到1750年,矿区的木轮货车被改为铁轮货车,1767-1776年,英国斯塔福德郡与南约克郡开始用内侧带有凸缘的生铁板作为承载轨道。1789年,英国土木工程师首次设计出凸型铁轨和外轮缘凸出的铸铁车轮,并在拉夫堡-莱斯特的马拉铁路上得到应用,这被视为现代铁路的雏形。
-摘编自王麟《一部传奇从两根木轨条开始-铁路传奇》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后,由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和魏源撰写的《海国图志》,都曾提到火轮车和铁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表露了建设铁路的积极态度。1881年建成的唐胥铁路,全长9.7公里,是近代中国铁路运输系统中最先建成的一个区段,也是中国正式有铁路的开始。1888年,这条铁路延展到天津,全程130公里。1891年通车的台北至基隆段铁路,是继唐胥铁路后,中国较早投入运营的又一条铁路。刘铭传原打算将这条铁路延筑至台南,后因其离职而未能如愿。截至1894年,清政府共计修建铁路447公里。
-摘编自王建朗等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三
1913年3月,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了《民业铁路条例》,其中第58条规定:铁路及其附属物国家得收买之。而国家收买的年限及方法则“另定之”。在军阀混战的北洋时期,中央法律规定不可能真正发挥作用。1932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的《铁道法》第一条规定:“凡关系全国交通之铁道以中央政府经营为原则。”该法还规定:“民营铁道自开始营业之日起满三十年后得依法定程序,揭示日期收买之。”并明确具体的收买办法为“应以现存财产之公平估计及最近三年间营业之平均盈利,参合计算。与公司协定价额,其办法有铁道部定制之”。1935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根据《铁道法》制定了《民营铁道条例》,其中第四条规定:“民营铁道公司得加入政府股本。但不得超过资本总额之半数。”
-摘编自苏奎《“民资入铁”的前世今生》
材料四
图2 1870-2010年纽约快速铁路里程变化图(单位:英里)
自1904年第一条地铁线路开通起,纽约快速铁路系统(包括地铁、高架铁路等)不断扩张。到1940年,纽约已经建成了轨道长度1300多公里的快速铁路系统。20世纪60年代,大都会通勤管理局(MTA)将大量纽约州的交通基础设施(包括铁路)吸纳到都市圈通勤交通体系中。到21世纪初,组约形成了4大公司、20条线路、250个站点、2270公里线路总长的通勤铁路网络系统,每年客运量超过1.5亿人次。
- 一摘编自张帅《世界性的交通拥堵:百年堵城纽约》
(1)根据材料一,归纳现代铁路雏形得以出现的历史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铁路起步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对“民资入铁”的共同态度,并分析这一态度形成的原因。(6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就1940年以后纽约快速铁路里程变化的特征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6分)(要求:先明确指出特征,再进行解释)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在英国发明新机器到传播至其他国家之间,通常只有10年的滞后时间。在荷兰和德意志西北部,英国的珍妮纺纱机和水力纺纱机在1780年传入。水力纺纱机在1769年出现在英国.1782年就抵达了里昂(法国)。塞缪尔·克朗普顿的骡机在1788年来到了亚眠(法国),此时距离其发明仅仅过了9年。一位社会学家评论说,阿克莱特的机器是一个“相当大的技术突破”,可以“轻松地扩散到其他地区”,这无形中为世界构建起了一座紧密相连的桥梁。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技术传播与时代变革”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叙述完整,条理清晰。)
重庆市高二历史考试
参考答案
1.B 2.C 3.D 4.B 5.A 6.C 7.A 8.C 9.B 10.A 11.C 12.D 13.A 14.D
15.B
16.(1)主要内容:制定成文法;政府掌握立法权;人们对法律的了解程度影响法律的效用;法律具有赏善罚恶的导向作用;法律是统治者驾驭百姓的工具。(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不同之处:法治与德治相统一;法律的权威源于人的政治认同(统治者在立法、执法方面并不具备绝对权力);“恶法非法”(被统治者有不服从违背自然理性原则的法律的权利)。(3分,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共性因素:经济发展与社会阶层加速分化;社会矛盾的复杂化;政府的集权化;法治思想的传承和法学家的努力。(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意义:有利于保障人民权益,保护环境和保卫公共健康,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增进社会福祉;推动了法律体系的完善和科学化;为全面深化改革护航;有利于优化政府职能,防止权力滥用;维护了社会秩序,有利于守护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7.(1)历史背景:采煤业(采矿业)的发展;圈地运动的开展;新贵族(富裕乡绅)资本雄厚,且乐于投资非农产业;工程师的智慧;蒸汽机的发明和工业革命的兴起;马车运行经验的积累。(4分,答出两点即可)
(2)特点:起步晚,发展缓慢;政府投资并主导;缺乏有利的社会环境;相对集中于沿海地区;带有半封建性特征。(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共同态度:不予支持,严格限制,逐步国有化。(2分)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存在依赖性);铁路建设投资周期长、数额巨大,对民族资本缺乏吸引力;铁路建设和布局对国防和国土资源开发具有战略意义,不宜由民间资本独立投资经营;北洋军阀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清末“保路运动”的反思。(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4)特征:总体稳定,稳中有降。(2分)
历史解释:20世纪40年代,纽约铁路基础设施已相对完备,路网稠密;二战后,纽约成为全球经济、金融中心之一,土地资源紧缺;个人汽车的普及使人们对铁路运输的依赖度降低;国家干预主义盛行,既有交通设施的利用效率提高。(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示例一
论题:工业革命时代的技术传播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变革。(2分)
阐述:工业革命时期,技术传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广度。以英国机器为例,在短短数年之内就传播到欧洲大陆的荷兰、德意志、法国等地,这些国家因新机器的引入迅速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工业化进程。随着技术的传播,工厂制度在各国逐渐建立起来,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成为工人阶级,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与此同时,工业资产阶级不断壮大,他们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与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为社会政治变革埋下了伏笔。(8分)
综上所述,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传播推动了欧洲向近代化变革,在经济、社会、政治等多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革,进而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2分)
示例二
论题:工业革命时代的技术传播重塑了世界经济格局。(2分)
阐述:略。(10分)
(“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重庆市部分校联考2024-2025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