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4-2025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下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年级 历史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11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非洲史》记载:“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古代非洲人不会炼铜术,且不能独立地将炼铜术应用到炼铁问题的解决。考古证据显示,东非的大湖区和乍得湖之间的地区,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期间存在过早期的炼铁活动,这时西亚技术尚未传播到埃及。”这说明()
A.世界文明多元一体 B.西亚技术的落后性
C.古代文明的多源性 D.商贸往来的必要性
2.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间相符的是()
材料 结论
A 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雕塑和古代埃及公元前3千纪后期的雕塑在发式、表情和站立姿势方面存在明显相似之处 此时的希腊雕塑在一定 程度上借鉴了埃及雕塑
B 吴哥窟中很多浮雕的题材以《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中的神话故事为蓝本 东南亚文化受到西亚文化的影响
C 阿拉伯各部落经常派人到麦加附近举行诗歌比赛,获胜的诗歌会书写在布上,悬挂在墙壁上,名为“悬诗” 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D 阿兹特克人发明了“浮动园地”,淤泥十分肥沃,耕种者甚至每年可以从中获得7次收成 当地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形成
A.A B.B C.C D.D
3.中世纪西欧农村居民小时从自己的祖父母、父母那里,长大以后从乡下神父那里,得知天堂、地狱、耶稣救世人等说法。神父也大都告诫必须孝敬父母,不许偷盗、奸淫、杀人,不许贪恋别人财物等十诫内容,要他们逆来顺受,忍受一切。这反映了当时()
A.基督教会禁锢农民思想 B.庄园农民生活水深火热
C.西欧封建经济稳定发展 D.宗教发挥伦理教化作用
4.15-16世纪,欧洲城市的公共建筑不仅展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更彰显着城市政府对城市空间的全面掌控。同时,城市的军事设施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防御功能,其设计和布局更多地考虑到对外作战的需求,呈现出进攻性增强的特点。据此可知当时欧洲()
A.封建割据局面瓦解 B.城市经济结构转型
C.世俗权力明显增强 D.宗教神权统治衰落
5.中世纪晚期,城市移民不仅通过同乡关系、同行关系和邻里关系建立了基本的社会网络,还通过兄弟会拓展了更为多元的社会关系,构建了可以突破来源地、职业、社区、社会阶层和法律身份界限的社会网络。由此可知,中世纪晚期的城市()
A.摆脱了教会的控制 B.具有开放的特征
C.维护了国王的统治 D.凸显自治的功能
6.有学者指出,奥斯曼帝国的势力在1517年才扩张到埃及,此前,葡萄牙人已经到达印度了。另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的起点是1415年西欧人攻陷休达城或是1418年发现波尔土一散土岛,而那时的奥斯曼帝国正处于安卡拉之战后的消耗期,国力衰弱。据材料可知()
A.奥斯曼帝国热衷于资本积累 B.葡萄牙人率先开通了新的航路
C.新航路开辟的起点众说纷纭 D.土耳其人阻断商路说有待商榷
7.16世纪,西班牙征服阿兹特克帝国后,将天主教徒的“诸圣节”、美洲土著阿兹特克人的亡灵节以及土著人的陪葬和祭祀风俗结合起来,形成了统一的宗教节日“亡灵节”,来纪念逝去的祖先。西班牙这一做法旨在()
A.整合殖民地社会文化 B.强化殖民统治的需要
C.重塑拉美的文化传统 D.树立自身的文明形象
8.15世纪,瑞士人威坦维勒在诗歌《指环》中,把骑士的比武大赛和宫廷生活描写成乡村的农民骑着怀孕的母马、驴和骡子,以筐、碗、桶为头盔,以编筐为盾牌,用耙子、锄头和连枷打斗的场面。这表明( )
A.崇武风尚逐渐消失 B.传统封建制度走向衰败
C.人文主义精神初现 D.人们对世俗生活的向往
9.《九十五条论纲》提出后,其主张很快变成了德语和各种民族语言的印刷品。此后三十年内,新教出版了大约600万册的印刷品,有时还会配上一幅马丁·路德的头像。据当时人口计算,平均每个识字的人手中拥有22本新教宣传册。这些印刷品()
A.加快了德意志统一进程 B.促进欧洲人文精神的萌发
C.有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 D.摧毁罗马教廷的神权统治
10.18世纪,欧洲一些科学家、修补工、自然哲学家坚信人类可以实现进步,并以传播能够为他人所用的“有用知识”为使命。在此基础上,诸多科学协会、科学学校建立;1797年《自然哲学、化学和艺术期刊》出版发行,世界首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期刊出现。这()
A.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B.有利于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
C.表明科学知识已经广泛传播 D.得益于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
11.据统计,从1715年到1789年,法国宗教书籍从时代之初占出版书籍总量的近1/2,降至该时代末的1/10,填补它空出份额的是代表世俗文化的科学和艺术类书籍。这种趋势表明()
A.启蒙运动重塑思想文化格局 B.工业革命引发知识结构变革
C.宗教改革改变出版行业份额 D.资产阶级革命冲击宗教思想
12.16世纪起,英国国王将大量特许状授予从事海外贸易的商人团体,成立特许公司。与此同时,欧洲许多国家掀起创办海外贸易特许公司的热潮。至18世纪末,特许公司数量已达数百个。这反映出该时期()
A.资本输出成为海外扩张的主要形式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划分势力范围成为列强争霸的焦点 D.殖民扩张呈现竞争格局
13.1688年,英国非常议会制定的税收法明确规定,国王颁发的任何专利特许证、特权许可证和特许状等,无论授予任何个人、市镇或法人团体,均不能免除议会法所规定的税收。这一规定反映出当时英国()
A.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 B.议会主权原则得以确立
C.国王行政权力被剥夺 D.工业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14.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经过激烈争论,确定了平均制与比例制相结合的两院制国会。后又在宪法修正案中规定:凡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力,均由各州和人民保留之。这些制度设计()
A.旨在扩大联邦政府的权力 B.是多元利益角逐妥协的结果
C.消除了各州的矛盾和分歧 D.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15.“革命把法国凝结成一个“民族',对革命的自豪感使法国人将“自由'“平等”视为天职,他们要解放在专制制度压迫下受苦受难的全欧洲。”从材料可知,作者认为法国革命的特点是()
A.以议会为基地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 B.民族国家形成是革命爆发的前提
C.革命的精神和原则随战争传遍欧洲 D.遭到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
16.下图为1400-1900年英国人口和实际工资变化趋势示意图。由此可见,英国()
A.人口增长提高生产成本 B.技术变革推动社会进步
C.供求关系决定工资水平 D.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
第11卷(非选择题,共52分)
本卷共4道大题,共52分。请用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相应位置。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写出材料一中①②两处人类最初的文明名称。结合所学,指出两者在文明形态(或政治)方面的一个不同点,并概括古代世界早期文明的特点。(6分)
材料二《都灵草纸地图》以尼罗河为轴心,呈现“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空间方位。其中,线条代表自然地形,符号代表人文景观,并以不同颜色区分金矿和贝肯石(制作雕像、石碑和神殿的主要原料)矿脉。图中明确标注了埃及人到达红海的路线,并用僧侣体象形文字对道路、矿藏之间的距离加以标记说明。此外,制图者运用明暗对比和阴影效果等手法,直观展现了当时埃及东部沙漠的开发与利用情况。
-摘编自王亮《<都灵草纸地图>及其史料价值》
《都灵草纸地图》作为目前仅存的一幅古埃及地图,是历史研究的宝贵素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参照下表中①,完成研究提纲。(6分)
序号 研究角度 相关信息
① 地形地貌 自然地形;尼罗河;东部沙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我已做过彻底的调查研究,可以肯定下述情况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皇帝无权封任何人的官或增加对任何人的赐钱,或增大其权力,除非根据某个大臣提出的要求这样做。
-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注:利玛窦,1552-1610年,意
大利传教士,曾在中国长期居住)
材料二 我们的传教士们告诉我们,那个幅员辽阔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是不是我们的传教士们被秩序的外表所迷惑了呢?是不是因为在那里,不断地行使单一的个人意志,使他们受到了感动呢?
-孟德斯鸠(1689-1755年)《论法的精神》
(1)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利玛窦与孟德斯鸠各自的观点是什么?(2分)
(2)据清华大学侯旭东教授研究,“中国专制说”在欧洲萌生,代表的是西方人的中国观。这种观点在近代传入中国,短时间之内便被广泛传播。请结合时代背景,简析“中国专制说”在近代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6分)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作者的史料依据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阐明谁的观点更可信。(假定明清政治制度基本相同)(4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在15世纪之前,欧洲的蔗糖主要来自地中海东部地区,产量有限且价格昂贵,只有贵族和富人才能享用。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发现了美洲和非洲的广阔土地,开始大规模种植甘蔗。16世纪以来,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国人和法国人先后在美洲建立甘蔗种植园,使得蔗糖产量大幅增加,价格逐渐下降,普通民众也能消费得起。到18世纪,蔗糖在欧洲的消费量迅速增长,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甜味剂。
-摘编自(美)西德尼·明茨《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
材料二 砂糖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这都是通过对大量非洲奴隶的残酷剥削而实现的。数万吨糖被运往欧洲的码头,并在当地精炼厂进一步加工,最终通过市场、集市、商店和流动商贩,销往整个西欧乃至全世界。这时候,大多数从事砂糖贸易的商人都住在英国。这些人因为富有,逐渐成为上流阶层,其政治影响力也开始凸显开来,可以说,砂糖商人们当时几乎把持了英国的政治。蔗糖在18世纪变得越来越日常化、平民化。工人阶级中开始流行茶歇,工作间歇喝上一杯加糖红茶补充每天所需要的热量,以省出更多的时间来从事工业生产。
-摘编自(英)詹姆斯·沃尔韦恩《糖的征服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后蔗糖在欧洲发展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蔗糖产业发展的历史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德国工业化是由于英法工业化的强大冲击而被迫起步的。工业化的起步,普鲁士是在1820年,整个分裂帝国则是三四十年代。普鲁士通过农业资本主义改造,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化发展。五六十年代,德国工业革命出现第一次高潮。七十至九十年代,出现第二次高潮。这次工业化高潮使德国仅用30年就完成了英国近100年才完成的工业革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强国。德国属追赶型的工业化国家,国家政权强力主导了现代化进程。德国的工业化目的性很强,就是为了与英法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为此,德国工业化虽从轻工业开始,但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发展迅速。另外,在德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家庭工业长期存在,成为工业增长的补充,直到工业革命完成时,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王彦敏《英国、法国、德国现代化的比较及思考》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起,中国被迫卷入现代化进程,曾尝试过各种方案,但均以失败告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成为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后来者和追赶者。中国工业化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采用了不同的发展战略。1953年,“一五”计划实施国家工业化战略,总体上参照苏联模式,标志着中国进入大规模工业化时期,力图跨越式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实施转型工业化战略,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逐步放开价格控制,实行价格双轨制。进入90年代,中国实施混合工业化战略,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价格市场化,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摘编自胡鞍钢《中国工业化道路70年:从落后者到引领者》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德国和中国在实现工业化道路上的异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和中国实现工业化产生的不同影响。(8分)
2024--2025学年下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历史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C A D C B D B B
9 10 11 12 13 14 15 16
C B A D B B C B
17.(1)名称:①处为西亚(两河流域)文明、②处为古希腊文明(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
不同点:前者是大河文明,后者是海洋文明(或:前者建立了君主专制制度,后者产生了民主制度)。
特点:世界各文明之间有相似性;有多元性;亚欧大陆文明之间有交流和影响。(6分)
(2)参考答案:(6分)任答三个6分
序号 研究角度 相关信息
② 地图材料 莎草纸
③ 交通状况 到达红海的路线;道路的距离
④ 矿藏资源 金矿和贝肯石矿脉
⑤ 文字形式 僧侣体象形文字
⑥ 制图手法 线条代表自然地形,符号代表人文景观;“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空间方位;明暗对比和阴影效果
18.(1)观点:利玛窦认为中国古代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专制政体(或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孟德斯鸠认为是专制政体。(2分)
(2)在近代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国内:①经济:小农经济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②政治:西方列强入侵,强迫腐败的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诞生、发展,希望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体;③思想:西学东渐;“专制说”有利于宣传西方启蒙思想,是抨击清政府统治的有力工具。④国际: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逐步确立。(任3点6分)
(3)利玛窦的观点更可信。理由:①利玛窦曾经长期生活在中国,获得的是第一手史料。孟德斯鸠依据的是二手史料,根据来华传教士传递的信息,推导出来的结论。(2分)②利玛窦没有强烈的政治目的。孟德斯鸠处于反专制的启蒙时代,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2分)
19.(1)变化:蔗糖产量大幅增加;价格逐渐下降;消费群体从贵族和富人扩大到普通民众。(任答2点即可)(4分)
原因: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发展;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建立甘蔗种植园,扩大了蔗糖的生产规模。(任答2点即可)(4分)
(2)影响:①促进了欧洲的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②商业资本家实力增强,有利于反封建束缚和思想解放;③增强世界不同区域的经济联系。促进世界市场的发展;
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⑤对非洲黑奴的压迫,是对人权的严重践踏;对美洲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等。(任答3点即可)(6分)
20.(1)(6分)异:发展路径不同,德国从轻工业起步再到发展重工业,中国从重工业起步到改革开放后工业发展逐渐多元化;(2分)农业工业的作用不同,德国的农村家庭工业是工业增长的补充,而中国的农村工业成为推动中国工业化的重要力量;(2分)工业化目的不同,德国的工业化目的是为了与英法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中国工业化的目的是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任一角度答出两国不同可2分,须答出两个角度两国的不同给4分)
同:国家发挥主导作用;有明确的战略目标;都受到外国工业化的影响。(相同点答出参考答案任2个可给2分)
(2)(8分)影响:德国:促使德国走向对外扩张的道路,加剧了国际关系的紧张,为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埋下伏笔;延缓了德国农村的现代化转型进程。(4分,一点2分)
中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为世界提供了新的发展模式;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综合国力。(4分,一点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南省实验中学2024-2025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