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华清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华清中学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1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不同的部族图腾存在着差异,周族以凤鸟为图腾,其形象呈现出汇聚众鸟的景象,“凤”字被解读为“凤之象也,鸿前鏖后,蛇颈鱼尾,鹳颡鸳思,龙文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对这一现象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A.动物崇拜植根于久远的历史文化
B.周族文化杂糅了不同的部族传统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基本定型
D.西周社会充斥着蒙昧主义的思想
2.《尚书·君陈》记载,周公将殷民迁于成周,亲自监督治理。王曰:“君陈,尔惟弘周公丕训无依势作威,无倚法以削,宽而有制,从容以和。”成王所言反映出当时的西周()
A.儒家思想得到官方支持B.强调以法治国
C.殷商遗民离心倾向明显D.推崇以民为本
3.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种;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西汉()
A.丝绸之路的影响B.繁荣的经济文化
C.开明的对外政策D.稳定的社会秩序
4.如表为元朝时中西交流的部分代表人物及其事迹,中西大规模交流得以实现的条件是()
人物 事迹
普兰诺·卡尔平尼 最早到达蒙古帝国时期的都城哈刺和林的欧洲人
列班·扫马 先至伊儿汗国,后到欧洲,是最早访问欧洲各国的中国旅行家
马可·波罗 沿陆上丝绸之路来华,在中国游历17年,曾任元朝官员
A.亚历山大建立地跨欧亚非的帝国B.元朝对内陆边疆实施有效统治
C.蒙古西征打开了东西方交流通道D.戚继光重创倭寇稳定沿海形势
5.明中期思想家王廷相主张“元气”学说,提出元气为道之本的观点。他认为,“天地之间,一气生生,而常有变,万物不齐,故气一则理一,气万则理万,世儒专言理一而遗理万,偏矣!”这一思想主张()
A.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发展B.带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
C.否定了传统伦理道德标准D.强调辩证看待理与气关系
6.如下表所示为魏源编写的《海国图志》一书目录摘编。由此可见,编者()
卷一 筹海篇一 议守(上) 卷二 筹海篇三 议战
筹海篇二 议守(下) 筹海篇四 议款
卷三 大西洋欧罗巴各国沿革图 卷四 利未亚州(非洲)各国图
汉魏唐西域沿革图总叙 《四州志》英吉利国分布图
亚细亚州各国图 亚墨利加州(美洲)各国图
奥大利亚及各岛图 弥利坚国全图
A.重视维护国家海疆安全B.提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C.强调加强中外地理对比D.要求破除传统天下观念
7.1912年,梁启超在《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中说:“如说欧美人是天生成科学的国民,中国人是天生成非科学的国民,我们可绝对地不能承认。讲到(西方)枝叶扶疏,华实烂漫,不过最近一百年的事情,只要我们不讳疾忌医,未知谁先谁后。”这说明梁启超()
A.坚决维护中国传统文化
B.认为中国文明远胜于西方
C.主张东西方应取长补短
D.对民族命运未来的乐观性
8.面对道德滑坡,1991年新加坡政府发表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了“五大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优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共同价值观强调国家和社会高于个人,注重家庭观念,强调集体意识及看重“和”的观念,此举意在()
A.注重学校教育,构筑家国一体B.强化道德伦理,坚持德法兼施
C.倡导共同价值,追求世界大同D.注重反思借鉴,重塑民族信念
9.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判处死刑,其罪名是“腐蚀青年,并否定传统的神,而宣传自己的新神”。苏格拉底之死的真正原因是
A.宣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B.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主张
C.彻底否定了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D.批判雅典直接民主政治制度弊端
10.亚历山大的部队进入埃及后,亚历山大向孟菲斯的神牛化身阿皮斯献祭,并致以崇高敬意;在规划亚历山大里亚时,他特地辟出空间供奉埃及繁殖女神;他还亲自拜访锡瓦绿洲的阿蒙神庙,对阿蒙神表现出特别的尊重。亚历山大此举意在()
A.放弃埃及神职人员B.改变马其顿宗教信仰
C.确立统治的合法性D.扩大希腊文化影响力
11.观察下图,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大月氏人迁入恒河流域过程中逐渐形成种姓制度
②匈奴、鲜卑等的内迁,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③日耳曼人各支的不断南迁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④斯拉夫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了拜占庭帝国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2.下列标题中,最符合地图信息的是()
A.《16-19世纪的国际人口迁移示意图》
B.《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劳动力全球流动主要方向》
C.《17-18世纪中期的世界贸易和人口流动》
D.《工业革命前日益扩大的世界市场》
13.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亚洲的贸易据点,出现了一种奇特现象:从欧洲运来的钟表、玻璃器皿等奢侈品,除了销售给当地王公贵族外,还被大量用作与当地商人交换香料、丝绸等特产的“硬通货”,甚至一些小商贩之间也用这些欧洲舶来品进行日常交易结算。这反映出当时()
A.欧洲工业制品已主导亚洲市场
B.亚洲传统商业体系被冲击
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不均衡性
D.荷兰商业资本操控贸易规则
14.下表中的历史现象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历史现象 结论
A 那尔调色板上刻了象形文字,图中那尔迈头戴王冠,正击打敌人,代表鹰神荷鲁斯的鹰脚下的莎草表示被打败的尼罗河三角洲居民 古代埃及文化融合了罗 马和波斯的文化特征
B 吉尔伽美什“仰看森林,止步停留,......看到杉树山、神祇和伊尔尼尼的宝座,山前,杉高遮蔽山头,令人舒畅的是树阴清幽,草丛盖地,也漫无尽头” 反映了阿拉伯人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
C 西非人在9世纪掌握了铁器和青铜冶炼的技术,能够铸造青铜人像和工具 中国的金属冶炼技术经 海上丝绸之路传到西非
D 西班牙、葡萄牙语成为拉丁美洲语言的主体多神信仰、图腾崇拜则在偏远地区流行 形成了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拉丁美洲文化
15.有学者称,从某种程度上说拿破仑战争可被当作首场现代战争,它由大批被民族主义与爱国宣传动员起来的军队交战,导致数百万人在整个欧洲远离故土,成为士兵、战俘平民及难民。从18世纪末以来,战争逐渐失去私人性质,变成一种国家间的关系。这说明拿破仑战争()
A.推动欧洲政治格局的重构B.彻底摧毁欧洲的君主专制
C.促成现代外交制度的建立D.促进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
16.一战后,《国际联盟盟约》规定:“(战败国控制下的)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的各国,而其居民尚不可自立”,由国联委任“先进国”统治。二战后,美国提出对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这一变化()
A.导致了世界殖民体系瓦解
B.服务于美国的冷战战略
C.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D.标志美国背离孤立主义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丝绸之路似一条传输纽带,将汉唐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播至西方;同时,将沿途的物产、文化、习俗和宗教带入了都城长安,影响着汉唐民族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西方国家的动植物、幻术、乐器等随着商人或各国使者积聚长安,在丝绸之路运行的两千多年间,各朝君主一直不停地寻觅波斯马,西域王国也经常奉送波斯马给中国。汉朝派遣军队在西域发展农业,将坎儿井技术和井渠技术带入西域,并发展到更远的国家,中国的印刷品技术沿着丝路传入西域地区为西方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中西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汉唐文化的繁荣。
-摘编自杜玉粉《汉唐宏观历史视阈下的丝绸之路解析》
材料二公元第一个一千年里,中华文化创立了华夏文化圈,文言文、儒家思想、家族与政治伦理、太学与科举制度、统一货币、土地制度与税制等在整个东亚与部分东南亚地区一体化。公元第二个一千年里,中华文化转动世界,不仅启发了西方的现代化,而且准备了东亚现代化的文化资源。在第三个一千年开始的时候迎来了伟大的复兴,并昭示了西方模式之外的世界现代化的另种模式。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一个多元发展、相互作用的系统进程。
-摘编自周宁《探寻世界文明的中华文化资源》
材料三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群体,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群体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群体;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时期中外交流的特点;指出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意义。(12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的原因。(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法国大革命赋予音乐家挣脱束缚、争取自由和表露个性的精神。以前,音乐家受雇于宫廷、教会、城市和剧院,按雇主要求为特定的目的和场合创作音乐。大革命后,他们跟随贝多芬走上“自由”音乐家的道路,其地位从奴仆一跃成为时代的先导。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音乐家们广泛搜集民歌,大量运用民间音乐元素,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语汇。
-摘编自沈旋等《西方音乐史简编》
材料二(20世纪)无线电广播和音乐录制技术的巨大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欣赏音乐的习惯。音乐更迅速、更简便和更广泛地传播,提高了大众文化艺术的欣赏水平。人们可以随时听到名家大师们完美的演奏,对音乐更加熟悉。
-摘编自(法)P.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
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最著名的大众文化英雄是甲壳虫(披头士)乐队,他们来自英国的港口城市利物浦,尽管他们采取了美国流行音乐的风格,比如爵士乐和早期摇滚,但是甲壳虫乐队在即兴发挥的表演和对权威的嘲弄中加入了一种真正属于工人阶级的感觉。他们的音乐还表达了一种渴望享受生命乐趣的情感,这是现代西方社会大众文化跨越国界的重要特征。英国的这支流行音乐组合在70年代继续引领时代潮流,对西欧带来了更为普遍的冲击。
-摘编自(美)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19世纪和20世纪西方音乐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以来影响西方音乐发展的重要因素。(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1860-1900年美国外来移民数量统计
1866-1870年 1513101人
1871-1880年 2812191人
1881-1890年 5246613人
1891-1900年 3687564人
合计 13259469人
按移民来源划分,工业革命时期进入美国的移民形成两大潮流:一股源自北欧和西欧,一股发端于东欧和南欧。西北欧民众移居新大陆的历史可追溯至殖民地时代,从那以后一直源源不断并由涓涓细流汇聚成滔滔江河,在19世纪下半叶更是波翻浪涌并于19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东南欧及亚洲、加拿大和拉丁美洲的移民流起于19世纪90年代,并且不断涌动高涨,形成新一轮更加壮观、更加汹涌的浪潮。
-摘编自潘月《工业革命与美国移民政策转变的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美国外来移民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外来移民对美国发展的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从这绵延2000多年之久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二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三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
-摘编自《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
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
从材料(任意一点或整体)中提炼“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特点概括精要,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华清中学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C B A D D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B D D 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20分)
(1)(12分)
特点:以官方交流为主;交流具有双向性;中国对外播以器物传播、实体文化为主(丝绸、瓷器、茶叶、铁器、冶铁、技术等);异域民族的艺术与思想深刻影响中国。(8分)。
意义:加强世界各地区联系;有利于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和世界文明进步(4分)
(2)(8分)
原因:农耕文明发达;大一统国家政局相对稳定;科技成就长期领先世界;丝绸之路的开通;包容开放的民族心态和社会心态等(任答4点8分)
18、(12分)
(1)(4分)
①19世纪:浪漫主义(追求自由个性)、民族主义;
②20世纪:大众化、通俗化、多元化。
(2)(8分)
①社会政治的变革(法国大革命、民族解放运动等);
②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线电广播、音乐录制技术等);
③大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
④文化的交流交融加强(全球化的发展);
⑤音乐家的传承与创新。(每个点2分,满分不超过8分)
19、(10分)
(1)(4分)特点:移民来源地范围广泛;移民人数整体呈增长趋势;移民主要来自欧洲。(任答2点4分)
(2)(8分)给美国带来了生产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美国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美国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引发了美国社会的种族冲突与融合。
20、(10分)
示例: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秦朝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打击。西汉时期,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说以及法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儒学传播出现危机;儒、佛、道三教并立。隋唐时期,三教之间相互吸纳渗透,三教合一潮流兴盛。宋明时期,涵盖儒、佛、道思想的新儒学一理学、心学兴起、发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带有早期启蒙性质。
儒家思想自秦朝一直到明清时期,在不断的发展,演变,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示例”仅供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华清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