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3月联考·历史(B卷)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知识定位】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能力素养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陶碗上猪形符号体现出家畜饲养是食物来源之一,鱼形和鹿形符号说明渔猎活动能提供食物,
叶脉形符号可能与采集植物果实、根茎等有关,也是食物的获取途径之一,从时间上来看,当时中国处于新石
器时代,而人们已开始从事原始农业,叶脉形符号可能与农耕有关,这些反映了该时期有多种食物获取方式,
放选D项。材料只沙及“陶碗”,不能得出“生产工具以陶器为主”,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贫富分化,且
这一现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才出现,故排除B项: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放排除C项。
【参考答案】D
2.【知识定位】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能力素养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总、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6世纪初西班牙人引人小麦、葡萄等作物及牛马性畜,之后原住民原本依赖
的作物逐渐被欧洲物种取代,到17世纪外来动植物占据主导地位,骆马局部灭绝,这一系列变化表明物种交
流对南美洲阿劳卡尼亚地区的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放选D项。材料主要聚焦生态变化,没有体现“原
有社会解体”,故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人口压力或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而是强调物种演变导致生态变化,
放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推动了美洲农业发展(如引入牛、马、小麦),尽管部分本土作物被取代,
但整体上农业仍在发展,故排除C项。
【参考答案】D
3.【知识定位】国际粮食安全。
【能力素养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总、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非洲国家大多经济相对落后,属于南方国家,美国和大部分欧盟成员是发达国家,属于北方国
家,而非洲依赖国际低价粮食进口,美欧自给率高,美国还大量出口粮食,这体现出南北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障
水平差距明显,故选B项。“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主要指的是世界农业和工业的地域分工,材料只体现了
非洲、美国、欧盟在粮食生产和供给方面的不同情况,没有涉及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对粮食危机的影响,故
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非洲国家因贫困、农业技术落后和冲突导致粮食短缺,而非工业化建设,故排除C项:
大力发展农业,确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才是解决世界狼食安全问题的根本之道,放排除D项。
【参考答案】B
4.【知识定位】中国古代手工业进步
【能力素养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总、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材料中工匠在兵器制造中将生铁液灌注到熟铁中是灌钢法,这种技术的生产效率较传统“百炼
钢”提升了十倍,属于工艺革新,南北朝时候已经普遍利用灌钢法制作刀镰,说明手工业得到了发展,故选C
项。该技术也用于制作兵器,不能得出冶铁业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故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劳作方式转
型,故排除B项;冶铁业在古代基本是官营,材料中也看不出市场需求的有关信息,故排除D项。
【参考答案】C
5.【知识定位】工业革命的影响」
【能力素养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总、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19世纪处于工业革命时期,工厂制度、交通运输等的发展需要精确统一的时间来协调生产、安排
行程等,全球统一时间标准以及以分钟为单位规划生活等标准化的渗透,适应了工业化社会有序生产和高效
运转的要求,故选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是在19世纪未20世纪初,与材料中时间标准变化的起始
时间不完全相符,且时间标准化的根源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变革,并非世界市场确立,故排
除B项:理论和技术实现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材料所涉及的时间变化主要是第一次工业革命
时期,与这一特点不符,放排除C项:材料重点在于强调时间标准的变化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并没有直接
体现人们宗教观念谈化,枚排除D项。
【参考答案】A
6.【知识定位】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能力素养目标】获取和解读信总、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解题思路】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领域能辅助诊疗,减轻医生工作负荷、降低误诊率,预计为中国医疗行业创
造超万亿元市场规模,这表明其为医疗行业乃至整个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推动了行业发展和经济增
长,故选A项。医疗保障体系主要涉及医保、医疗救助等制度方面,而材料强满的是人工智能在医疗技术和
市场规模上的作用,与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无直接关联,故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传统的商业模式被打破等相
关内容,故排除C项:产业结构调整是指不同产业之间比例和关系的变化,材料只是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医
疗行业的应用和影响,放排除D项。
【参考答案】A
7.【知识定位】近代商业贸易
【高二3月联考·历史(B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
25-X-550B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3月联考
历史(B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部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2。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面是在距今7300多年的安徽双墩遗址中发现的刻画在陶碗中的图样。据此可推知,该
时期
猪形
鱼形
叶脉形
鹿形
A生产工具以陶器为主
B.社会贫富分化现象明显
栽
C.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D.食物供给的来源多元化
2.下表是16~17世纪南美洲阿劳卡尼亚地区部分物种演变情况。由此可知
时间
演变
16世纪初
西班牙人引入小麦、葡萄等作物及牛马牲富,形成了“西班牙一地中海农业模式”
16世纪后期
原住民原本依赖的骆马和玉米等作物逐渐被欧洲物种取代
17世纪
外来动植物已占据主导地位,骆马局部灭绝
A殖民化导致美洲原有社会解体
B.人地矛盾因物种的迁徙而激化
C,新航路开辟阻碍美洲农业发展
D.物种交流影响了区域生态系统
3,当前,非洲国家因贫困,农业技术落后和冲突导致粮食短缺,尤其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因农业基
靠
础设施薄弱,依赖国际低价粮食进口。与此同时,美国通过转基因作物技术大幅提升单产,粮食
出口占全球市场15%以上;欧盟则通过共同农业政策补贴农民,粮食自给率高达116%。这反映出
【高二3月联考·历史(B卷)第1页(共6页)】
25-X-550B
国扫描金能王
A.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加剧了粮食危机
B.南北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差距明显
C.工业化建设导致非洲农业发展动力不足
D.扶贫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之道
4.魏晋时期,工匠在兵器制造过程中采用将生铁液注人熟铁的技术,通过碳元素的扩散,成功制
成了优质钢材。与传统的“百炼钢”相比,这种工艺的生产效率提升了十倍。南北朝时期,该
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制作刀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冶铁业主要服务于农业生产
B.劳作方式转型提升了农业生产力
C.工艺革新推动了手工业发展
D.市场需求助推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5.17世纪,人们依赖自然现象或教堂钟声计时,对于具体时间的认知因地域而异。到了19世纪,
全球统一时间标准一格林尼治时间,取代地方性时间体系,西欧民众开始以分钟为单位规划
生活。这种标准化渗透到社会各领域,如学校课程表、公共交通时刻表。这一变化
A.适应了工业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B.根源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确立
C.显示了理论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D.折射出人们的宗教观念逐渐淡化
6.当前,腾讯觅影、IBM Watson等人工智能系统通过深度学习分析医学影像,可辅助医生进行
诊疗,减轻医生工作负荷的同时降低了误诊率。专家预测,到2035年,AI技术将为中国医疗
行业创造超万亿元的市场规模。这反映出人工智能技术
A.为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B.完善了医疗保障体系
C.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商业模式
D.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7.16世纪初,葡萄牙里斯本城通过垄断东印度香料贸易积累财富,西班牙的塞维尔城因控制了
美洲白银与黄金的运销,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这些现象
A受到金本位制的深刻影响
B.源于西欧社会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C.表明商业经营方式的创新
D.得益于国际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
8.下表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框架内的部分谈判。这说明当时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谈判
内容
美国通过互惠原则迫使欧洲国家接受其工业品进入市场,同时保留对农
日内瓦谈判(1947~1948年)
业的贸易保护
美国钢铁行业通过游说政府,将倾销定义为“低于成本销售”,从而限制
肯尼迪回合(1964~1967年)
日本钢铁出口
东京回合(1973~1979年)
美国要求其他国家承认其食品安全和环保标准,否则限制进口
A渗透着鲜明的大国强权色彩
B.蕴含强烈的冷战思维
C.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
D.冲击了多边贸易体制
9.盛泽镇在明初仅为五六十户的村落,至万历年间发展为五万人口的巨镇。镇上“机坊林立,雇
工数千”,镇内的桑行(桑叶销售)、丝行(生丝收购)、绸行(绸缎销售)分工明确。这可用于佐
证明朝
A.市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
B.市镇间生产协作紧密
C.江南市镇经济功能凸显
D.政府已放弃抑商政策
【高二3月联考·历史(B卷)第2页(共6页)】
25-X-55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