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 、 选择题。 (每题2分, 共40分)
1.在下图所示的会议上诞生的主要成果是()
A. 新中国的领导机构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新中国国旗、国歌、首都的方案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下 图 是 创 作 于 1950年 的 宣 传 画 。 该 作 品 旨 在 ()
A. 号召军人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
B. 宣传国家实施工业化的方针政策
C. 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自豪感
D. 鼓舞军民开展全面社会主义建设
3.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
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A. 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性作用
B.抗美援朝大大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D.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北京市通过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有序稳步地解决北京市的失业问
题。1950年7月至1952年9月,在救委会及市劳动局登记的失业人员与求职人员中,仅
仅
经 过 政 府 介 绍 就 业 的 即 达 25000多 人 。 这 一 举 措 ()
A. 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 B. 服务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
c. 推动了土地改革完成 D. 彻底解决了城市工人失业问题
5.20世纪50年代至1978年,我国物价水平总体稳定,若干工农业产品实行全省一价,粮
食由 政府统购统销,二十几年价格几乎没变。出现上述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A. 农轻重比例失调 B. 计划经济体制
c. 人民消费水平低 D. 工农业生产落后
6..我国195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这部宪法表述正确的有()
① 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③ 规定我国是人民民主主义国家④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
人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
③④
7.1954年,中共江苏省委指出,普选(人大代表)工作的各阶段各地都应大张旗鼓地做好宣传,
并结合中心工作推动普选。“搞好生产,迎接普选”作为凝聚共识的宣传口号,进一步催生
出了各行业、各阶层中的爱国模范和先进典型。这可用于说明()
A. 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B. 人民民主政治得到认同
C. 社会主义改造取得显著成效 D.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8.民主进步与法制完善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体现。为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各国在法律
文献的制定上作出了不同的努力。对各国的“努力”,解读对应正确的是()
A.1689 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王权至上”的原则
B.1787 年美国制宪会议制定宪法-—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C.1912 年参议院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戊戌变法的重要成果
D.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9.我 国 完 成 对 农 业 的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后 , 土 地 ()
A. 由农民所有转变为集体所有 B. 由国家所有转变为农民所有
C. 由集体所有转变为国家所有 D. 由集体所有转变为农民所有
10.下图为我国1952年一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 过渡时期工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农业总产值
B. 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 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度提高
D. 大跃进时工业总产值增长,农业总产值下降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
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在实行这一
“改造”过程中的重要创举是( )
A. 建立农业合作社推动经济发展 B. 通过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C. 建立经济特区和开放沿海城市 D. 在全国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2. 开展史料研习,应选择典型、可信、有价值、有说服力的史料。雷锋是中华民族的时代楷
模,雷锋精神教育和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研究雷锋精神的首选史料是( )
A.《雷锋精神读本》B.《 雷锋日记》 C. 电影《雷锋》 D.《伟大战士》
13.1959年9月,因苏联撤离援华人员,带走了总设计图,在建的海军长波台被迫停工。33岁
的周建畏顶住压力,受命带领技术人员吃干馒头、咸菜,改变建设思路,重新设计,经过
几年努力,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大功率长波发信台。这说明,中国科技人员具有()
A. 热爱祖国,艰苦奋斗,善于创新的精神 B. 包容开放,善于学习,勇担责任的精神
C. 淡泊名利,不计得失,乐于奉献的精神 D. 直面挫折,不屈不挠,坚定信念的精神
14. 票据是历史的浓缩与见证。下图的票据所见证的历史时期是()
A. 三大改造时期
B.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
C.“一五”计划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15.下图是小明在复习时绘制的时间轴。其中,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严重失误
是 ( )
A. 三大改造后期要求过急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D. 坚持“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6.从1952年起,中国开始以苏联高等院校为榜样,大量翻译苏联高等院校的教材。此外,还
向苏联派遣留学生,仅1956年,就有1800多名大学生和研究生被派往苏联留学。这些措施的
主要目的是
A. 实行三大改造 B. 推进第一个五年计划
C. 调整国民经济 D. 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17. 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后,中国人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和“计划经济崇拜”的藩篱。 其中冲破
“个人崇拜藩篱”的历史事件是
A. 九一三事件 B.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C. 粉碎“四人帮” D. 四五运动
18.下面是2006年3月20日中国青年报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 摘
要。这篇特别报道反映了我国哪一领域的发展变迁()
“ 一 五 ” (1953 — 1957)工 业 增 速 超 英 赶
美 “ 二 五 ” (1958— 1962)大 跃 进 大 倒
退
“ 六 五 ” (1981— 1985)走 向 改 革 开 放
“ 七 五 ” (1986 — 1990)改 革 闯 关 治 理
整 顿 “ 八 五 ” (1991 — 1995)小 平 南 巡
改 革 潮 涌
“ 九 五 ” (1996 — 2000)宏 观 调 控 经 济 软 着 陆
“ 十 五 ” (2001 — 2005)指 令 计 划 退 场 市 场 配 置
资 源 “ 十 一 五 ” (2006 — 2010)改 革 开 放 坚 定 不
移
A. 经济体制 B. 对外交往 C. 民主法治 D. 党的建设
19.某陈列馆举办“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图片展。以下四幅图片所反映的生产关系变革中, 哪
些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中国人来说,绝不是一个普通概念,它不仅意味着历史性的关键
抉择,也开启了一场波澜壮阔的伟大改革。改革历程中以下几项举措推进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城市企业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革
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推行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③②①
二、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0分)
材料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第 4 课 新 中 国 工 业 化 的 起 步 和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制 度
的 确 立 第 一 个 五 年 计 划
人 民 代 表 大 会 制 度 的 确
立 第 5 课 三 大 改 造
农 业 、 手 工 业 合 作 化
公私合营
第 6 课 艰 辛 探 索 与 建 设 成 就
在 探 索 中 曲 折 前 进
“ 文 化 大 革 命 ”
建 设 成 就
以上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第二单元的课题及每课的子目,请围绕单元主题,从单元内 容
中选取至少两个子目,提炼一个观点,并运用具体史实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 理清
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