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三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湖南省岳阳市2025届高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学考试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学者通过测定骨骼标本发现:陶寺文化居民食谱中碳-4植物(如粟、黍等)摄入量占67%,与仰韶文化早期西安半坡居民48%的摄入量相比提高了很多;甚至陶寺文化的家畜也摄入了较多的碳-4植物。与这种变化直接相关的是( )
A.青铜农具的发展 B.精耕细作农业的进步
C.石制工具的改进D.阶级分化的日益明显
2.自汉武帝以来,实行经义决狱,后又兴起以经注律之风。《晋书·刑法志》载:“叔孙宣、郭令卿、马融、郑玄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数十万言。凡断所当由用者,合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二条,七百七十三万二千二百余言。言数益繁,览者益难。天子(魏明帝)于是下诏,但用郑氏章句,不得杂用余家。”上述现象( )
A.适应了法律儒家化的需要B.奠定了中国人治社会底蕴
C.开启了法治和德治的结合D.体现了中华法系的优越性
3.东汉大兴经学,民间家学累世相传逐渐形成了累世经学。而统治者也“奉行了一条'经术'与“吏化”相结合的政治路线”。无论是朝廷的征辟,或是郡国的察举,大多以赡富经学者为上选。据此推知,材料中的现象( )
A.加速了儒学向基层渗透 B.加强了对郡国的控制力
C.提高了官员的执政素养D.影响了魏晋的政治生态
4.唐朝规定县以下的地方实行四家为邻,设一邻长,五邻为保,设一保长,五保为里,设一里正,五里一乡,设一耆老。邻保是当时监督和辅助政令执行的基层单位,负责统筹户籍管理、征收赋税、摊派徭役、治安管理等事项。这表明唐朝( )
A.地方自治能力不断增强 B.充分发挥了世家大族的力量
C.重视地方基层组织建设D.依托血缘纽带加强中央统治
5.唐中后期实行两税法后,规定“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宋朝户籍分主户和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流亡人口也编入户籍。这一变化反映出,北宋户籍制度( )
A.弱化了征发赋税功能 B.导致了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C.加强了对人身的管控D.推动了雇佣劳动关系普及
6.明初,政府规定由吏部和都察院对布、按二司进行考核;1466年,吏部却规定巡按御史有权考核布、按二司;1493年,进一步确立了巡按御史参与地方官吏考核的制度;到1495年,又规定如无巡抚,巡按御史即可对布、按二司自行考察。上述变化( )
A.有利于强化中央权威 B.保证了地方监察效能
C.易导致地方士风衰败D.拓宽了行政治理渠道
7.1920年,针对一些人对罢工工人高喊“劳工神圣”口号的不解,陈独秀称:“为资本家做工是奴隶事业,为社会做工是神圣事业......(前者)玷辱了“劳工神圣”这四个字......我盼望社会上要把这个道理弄清楚,免得思想新的资本家又来假(借)劳工神圣的名义欺骗劳动者,替他拼命做工。”这一言论体现了( )
A.新文化运动重心的转移 B.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C.工人阶级的团结与觉醒 D.民族资本主义的两面性
8.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发起了以“救济弱者“复兴乡村”“避免土地革命之惨祸”为宗旨的农业合作运动。然而,这场运动中建立的合作社被一些民主人士诟病为“剥削农民之新式工具”,甚至一些热衷于乡村运动的人也遭遇“乡村不动”的难局。该局面出现的根源是( )
A.国民党的阶级局限性 B.小农经济的分散特征
C.基层宗族势力的抵制D.土地革命的措施激进
9.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一切与反革命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无效。”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声明:战争结束后的新中国愿意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这些主张( )
A.冲破了传统意识形态束缚
B.使国民政府陷入外交孤立
C.催生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影响了新中国的外交方针
10.1952 年部分城市大型私营工业统购、包销、订货等类商品的产值比重,由此可知( )
城市 上海 天津 武汉 西安 沈阳
比值 59.5% 70% 65.5% 70% 59.9%
A.公私合营企业已占据较大份额 B.私营资本主义经济显著增强
C.国家掌握私营产品的主要部分D.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已经形成
11.下表为2017-2019年我国体育产业总产出及部分门类产出统计表。下表反映了我国( )
单位:亿元
年份 类别 体育产业总产出 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产出 体育教育培训产出
2017 21987.7 581.3 341.2
2018 26579.0 1028.0 1722.0
2019 29483.4 1796.6 1909.4
A.跻身世界体育强国之列B.体育产业中心发生转移
C.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D.人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12.罗马共和国时期,逐渐在海外设置行省。行省的行政管理系统主要由总督和财政官组成。总督由元老院任命,不仅集行政、军事、司法于一身,还有权插手财政、税收等事务。据此可知,罗马共和国时期行省制的推行( )
A.巩固了共和政体 B.削弱了政治寡头
C.凸显了元首权威D.助长了军阀势力
13.15-16世纪,印加统治者将新控制地区的劳动力迁移到核心区垦荒,把这些来自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安置在相邻的梯田上,并以新部落群体名称给梯田命名。这些举措( )
A.确保了社会的粮食供应 B.有利于国家认同观念的形成
C.推动土地所有制的转变D.有效抵御了西班牙殖民侵略
14.如表所示为20世纪初,牛津大学某项研究中分阶段统计的1455-1607年英格兰各地流离失所的人数。最能解释表中现象的是,此时的英格兰( )
时段 1455-1485年 1485-1517年 1518-1578年 1578-1607年 总数
人数/ 人 3465 6931 13862 5002 29360
城乡贫富分化加剧 B.圈地运动逐渐兴起
C.革命浪潮风起云涌D.农奴制度走向瓦解
15.下图为苏联工农业发展指数(1913年为100)图,这可以用于说明苏联( )
A.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B.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C.工业化水平遥遥领先 D.公有制经济地位强化
如果在1930-2000年出版 国际图书中,分别检索“联合国”和“危机”,可得到两词出现频率的统计示意图。对下图反映的相关国际政治内容,理解最全面的是( )
A.全球治理体系有待完善 B.冷战结束后国际秩序存 混乱
C.原有国际机制失去作用D.世界局势的不确定性逐渐增加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孝”的观念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为了感恩父母及长辈的生育抚养,表达崇敬和哀思之情,日久天长,便产生了“追孝”“孝享”“孝祀”的观念。先秦儒家思想以“仁”为本,而“孝”则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孝”具有三重内涵,即“事亲”“事君”“立身”,三者层层递进,逐渐深化“孝”的内涵。“身体发肤,不敢毁伤”作为“孝”的起点得以实现。“保身”之后便是“事亲”。“事亲”则源于人所具有的“亲亲”之性。孟子认为“亲亲,仁也”。“事亲”的深化即是“事君”。通过“事君”,个体能够对国家与人民做出贡献,贡献越大,人民越拥戴他,其所获得的荣誉就越大。这种荣誉是通过其身体力行的实践获得的,出于身体所具有的血脉的延续性,这种荣誉可以加诸父母,父母得到了更多的社会尊严,也可以视为子女关爱父母的一种方式。在此含义下,“保身”即是“保国”,“保国”即是“保身”,故而“保身”是孝,“保国”也是“孝”,个体之“身”与全体之“国”变得不再有区分,形成了真正意义的“身国一体”。
-摘编自李哲奇《“孝”的三重内涵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二董仲舒提出并系统论证了“三纲”学说,确定了父尊子卑、君尊臣卑、夫尊妇卑的伦理关系,孝开始直接服从于“父为子纲”、间接服务于“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的道德规范。汉代“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统治者把家庭孝悌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如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等。同时,将《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创立“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使得孝道成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通过宣扬一些违背基本人伦道德的范例与行孝的“楷模”,如“卧冰求鲤”等来使人们效仿,使人对封建伦理绝对服从。这种对孝文化的异化表现在“孝感”和“孝义”的提出。所谓“孝感”,是说人之大孝,可以感动上天,降福于身;不孝,则会受到鬼神的惩罚。从《魏书·孝感传》开始,人为地编造出大量“孝感”一类的故事被载入“正史”,并广为流传。也出现了诸如《白话百孝图》里关于舜的“鸟耘兽耕”感人故事、孟宗为母“哭竹生笋”的愚昧行为。
-摘编自张宏书《中国古代孝文化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先秦时期“孝”的三重内涵形成的原因,并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以后中国古代孝文化嬗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徐光耀,河北雄县人,1925年出生,13岁参加革命,历经大小100余场战斗。以下是他在革命时期所写日记的摘编:
编号 日记内容(摘编)
① 早饭后上课,先上政治训练课:由指导员来讲国内时局形势、政策、八路军的性质和任务等;再上军事课:投弹、射击等。下午两节课:文化课和自由活动。自由活动更是阳光灿烂:俱乐部、写墙报、教唱歌等。晚上全连集合点名,指导员讲评一天的好坏等。
② 的的确确,这一次是我改造思想的绝好机会,深入农村搞土改;昨天的批评,为我的反省准备了条件。
③ 今天是礼拜日,是时事学习的日子,我学昨天发来的文件-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该讲话全面总结了“五四”以来中国革命文艺运动二十三年的历史经验)。
④ 干吧!今后六个月将是从战争进入和平的六个月。在这个过渡期间,必须准确把握住方向,认清当前的时局,不为任何情况所摇撼,不为耀眼的光线所迷惑。既不要盲目乐观,麻痹大意,消极等待,也不要悲观失望,怠工动摇。
(1)结合所学知识,按照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推断日记②③④的写作时间顺序,并阐述理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13年9月,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以和平发展为初衷,旨在通过构建一个开放、普惠、包容、均衡的新型合作框架,实现全球各地区的经济繁荣、文明互鉴、基础设施共享。图1、图2所示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的全球价值链的变化趋向。
-摘编自王恕立、吴楚豪《“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基于价值链视角的投入产出分析》
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后全球价值链变迁所反映的历史趋势,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5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三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C
  2.A
  3.D
  4.C
  5.A
  6.C
  7.B
  8.A
  9.D
  10.C
  11.D
  12.D
  13.B
  14.B
  15.A
  16.A(最佳)、D(次佳)、B(再次佳)
  二、非选择题
  17. (1)原因: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儒家思想体系的构建;文化传承与历史发展。(任答两点即可)
  特点:伦理与政治融合;价值多元性;道德实践性。(任答两点即可)
  (2)趋势:政治化不断加强;逐渐走向极端化和愚昧化;社会化和普及化程度加深。(任答一点即可)
  积极影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了人才的培养与官场风气的改善;推动了文化传承与发展。(任答一点即可)
  消极影响:抑制了个人自由与个性发展;导致愚孝行为的产生;被统治者利用,成为思想控制工具。(任答一点即可)
  18. (1)写作时间顺序:③④②
  理由:
  日记③: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于 1942 年,徐光耀学习该文件,说明日记③写作时间为 1942 年,是抗日战争时期。
  日记④:抗战胜利后,国内面临和平与内战的关键时期,材料中 “从战争进入和平的六个月” 等内容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共需认清形势,做好应对,所以日记④写作时间应在 1945 年抗战胜利后不久,早于土地改革大规模开展的时间。
  日记②:土地改革运动在解放战争时期大规模开展,1947 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掀起土改群众运动,所以推断日记②写作时间为解放战争时期。
  (2)特点:
  内容丰富全面:涵盖政治、军事、文化、思想等多方面,包括政治训练、军事训练、文化学习、思想改造、时事学习等。
  紧密结合实际:根据不同时期的革命任务开展教育,如抗战时期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解放战争时期进行土改相关思想教育,抗战胜利后的过渡时期强调认清时局等。
  注重思想引领:注重思想改造和时局把握,强调方向性和坚定性,要求官兵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确保军队的忠诚和坚定革命信念。
  19. 示例论题: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有利于全球价值链趋向公平、合理。
  阐述: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形成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价值链底端,利润外流。冷战结束后,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中国提出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致力于构建开放、普惠、包容、均衡的新型合作框架,通过技术共享、设施联通等,推动全人类共赢,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重要平台和国际公共产品,但受西方国家 “逆全球化” 思潮和单边主义影响,全球价值链重塑仍任重道远。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届湖南省岳阳市高三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