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东省潍坊市2025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卷(答案)

山东省潍坊市2025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郑卫之音”是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郑、卫地区的民间音乐,被儒家斥为“乱世之音”或“亡国之音”。据《礼记·乐记》记载,战国时期的魏文侯“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这反映出该时期
A.民间音乐成为主流 B.社会秩序发生变动
C.地域经济发展失衡 D.文化整合趋势加强
2.唐代家具造型浑圆丰满、装饰华丽,呈现出华贵气派。宋代家具造型古雅质朴、不事雕琢,给人清淡雅致之感,从生活用器中脱离开来,上升到了审美的新高度。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复兴运动的开展 B.市民文化的流行
C 崇文抑武政策的推行 D.商品经济的发展
3.图1为《二十四史》列传中人物籍贯和朝代占比情况统计。其中丙代表的是
A.浙江 B.河南 C. 山西 D.陕西
4.黄宗羲指出“学校之法废,民蚩蚩而失教……故入其境,有违礼之祀,有非法之服,市悬无益之物,土留未掩之丧,优歌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据此可知,黄宗羲认识到
A.学校承担社会教化的重要性 B.维护儒学正统地位的必要性
C.国家推行礼法结合的迫切性 D.变革君主专制制度的艰难性
5.1858年,曾国藩痛斥徐继畬在《瀛寰志略》中if述英国政治制度与科技成就的行为是“长英国志气,灭中国威风”。1867年,曾国藩耗费数月重读此书,他的思想与实践均受其影响。曾国藩的这一转变主要是为了
A.解放思想变革政治制度 B.融合中西方思想文化
C.吸纳西学应对内忧外患 D.论证洋务运动合理性
6.图2 为近代中国某时期新增通商口岸的分布情况。据此可知当时
A.中国社会性质开始转变 B.先进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中国开始早期现代化尝试
7.1926年5月,《工人之路》发行纪念“五卅”运动的专刊,其中有“欢迎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和各国工会代表釆华”“庆祝中国第三次全国劳动大会、广东第二次全国农民代表会开幕”“全世界无产阶级大联合!继续五卅的精神”等标语。这些标语
A.旨在为国共合作营造舆论氛围 B.有利于激发工农群众的革命热情
C.反映了马列主义得到各界认同 D.表明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必要性
8.1956年2月,全国民主妇联等13个单位向包括职工、手工业者、工商业者在内的各阶层家庭妇女发出倡议,争做“五好”家庭(家庭邻里团结互助好、家庭生活安排好、教育子女好、鼓励亲人生产工作学习好、自己学习好),这一活动在全国迅速展开。此活动意在
A.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B.提升工人的文化素质
C.构建新型伦理关系 D.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
9.2007—2009年,中国在非洲建立了30个疟疾防治中心,并派遣122名抗疟专家为其进行技术指导。2007——2011年,中国向非洲提供了价值7.571 亿美元的医疗援助,包括医疗机构和疟疾防治中心的建设。上述举措
A.展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 B.解决了非洲医疗设施不足问题
C.推动了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 D.加强了中非之间经济技术合作
10.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史家秉笔直书,敢于犯颜直谏,把美德视为通往荣耀、荣誉、权力的真正途径。提比略统治时期 (公元14—37年),罗马史家热衷于阿谀奉承,将源自赞美诗的各种技巧融入历史书写中,把新任元首颂扬力德治的典范。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社会动荡促使王权加强 B.以德治国成为社会共识
C.道德沦丧导致政权更迭 D.政治环境影响历史写作
11.成书于12世纪的《熙德之歌》是西班牙第一部用本土语言书写的长篇史诗,展现了西班牙对抗外族入侵的集体记忆,同时探讨了荣誉、忠诚与家族伦理的冲突。该史诗反映了
A.市民阶层的壮大 B.民族意识的增强
C.封建王权的加强 D.人文主义的兴起
12.近代早期,英格兰警役(负资收税与治安)主要由在财产、老住户身份等方面有优势的乡村精英担任,他们在履行国家职能时,时常基于地方利益与中央政令发生冲突。17世纪后期,大量一般村民开始出任警役而众多乡村精英逐渐退出,警役的官方属性逐渐超越社会属性。上述变化表明当时英国
A.基层自治制度已经确立 B.国家权威深入基层社会
C.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乡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
13.表1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1820—1913 年 GDP 总量的对比情况 (单位:百万国际元)。①②③④分别为
表1
国家 1820 年 1850年 1870年 1913 年
① 35468 58039 72100 144489
② 12548 42583 98374 517383
③ 36232 63342 100180 224618
④ 26819 48178 72149 237332
A. 英、法、德、美 B. 德、英、法、美
C. 德、美、英、法 D. 法、美、英、德
14.1947年,印度效仿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与基础工业,实施进口替代战略;采取国家主导下的以公营经济为主、公私混合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行国民经济五年计划。上述举措主要目的是
A.增强国营企业的实力 B.实现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C.快速实现工业现代化 D.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15.图3为2018年全球各区域域内外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据此可知,拉丁美洲和非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共同问题是
A.过于依赖出口 B.区域内一体化程度低
C.经济结构单一 D.工业化发展水平较低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5分, 共55分。
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刺史制度与两汉兴衰
材料一
◆此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秋六百石,员十三人……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五条,二千石子弟恃怙荣势,请托所监;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
———《汉书》
◆ (东汉)顺帝永建元年诏:幽、并、凉州刺史,使各实二千石以下至黄绶年老劣弱不任军事者,上名。
——《后汉书》
(东汉)灵帝中平五年改刺史,唯置牧。是时天下方乱,豪杰各欲据有刑郡,而刘焉、刘虞并自九卿出領州牧,州牧之任,自此重矣。
——《通典》
材料二 (西)汉刺史来传周行郡国,无适所治,所察条例,不得逾制。然至东汉中后期,刺史渐揽兵权,兼领民事,终成割据之基。
——摘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汉代刺史制度作出了哪些调整 这些调整主要基于怎样的社会现实 (10分)
(2)分析说明刺史制度与两汉兴衰的关系。(4分)
1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抗战歌谣中的时代记忆
材料一
时间 歌名 歌词 (节选)
1938年 《返难》 日本鬼子侵略我国,不得安宁。丢了戒的家呀,丢了我的地,丢了我的亲戚朋友,逃难出去。逃难逃在外呀,娃娃抱在怀,哭了一声好苦,冻死俺的孩。
1940 年前后 (敌区人民诉苦) 日本鬼子进了村,一脚踢开百姓门,欺负妇女抓民工,拼码拉牛牵羊群,临企放火烧房屋,害苦了咱们老百姓。
1941 年 《庆祝边区临参会》 七月里杂百花开,边区人民笑微微,纪念抗战四周年,成立边区临参会。七月里来百花香,临参议员聚一空,为了建设根据地,代表人民把事商。
1942年 (四季生产) 秋天里来谷稳黄,玉菱站的肥又胖,老百姓秋收实在忙,割的割,扛的扛,军队民兵都杂帮、打下粮食山卫埋 ……只有生产才能饱暖。
1942年 《左权将军之歌》 左权将军家住湖南醛陵县,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参加中国革命整益十七年,他为国家他为民族费尽心血。……左权将军牺牲为的是老百姓。
材料二 抗战歌谣景具联结历史事实与文化记忆的双重旨趣,对于再现历史原敌、还原历史真相、重塑历史记忆,进一步探讨历史认知与记忆媒介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摘编自王平《文化记忆视域下左权抗战歌谣研究》
(1)指出材料一中抗战歌谣主题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2)结合材料二,谈谈抗战歌谣的价值。(4分)
18.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字里的中国外贸
材料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统计,197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206亿美元,占全球贸易额的0.8%左右,居世界第29位;201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达到46228.亿英元,增长了223倍,占全球份额为11.75%,平均年增长率达14.5%;我国的贸易伙伴已由1978年的40多个发展到目前的220 多个,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合作伙伴,我国与东盟、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往来也取得了较大进展。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始适应世贸组织的贸易规则要求,并依据其制定或修改本国的国际贸易规则。2010年之后,中国参与制定了《贸易便利化协定》《信息技术协定》等贸易规则
———摘编自田诗涵《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百年中国国际贸易》
结合材料,以“外贸·见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4分)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9.(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透视:西方发达国家留学生教育政策的变化
◆20世纪40—60年代
1946 年,美国出台《富布莱特计划》,由联邦政府为留学生提供资助,希冀受益者能成为对美国具有感情、积极促进两国友好关系发展的支持伙伴;1963年,英国发布《罗宾斯报告》,推动高等教育系统门户开放,吸引了众多非英联邦国家的学生杂英求学;法国政府将非洲法语区国家作为援助的重点对象,同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国签署文化合作协定,倡导原殖民地国家的学生到法留学。这一时期,到西方发达国家的留学生总人数不断上涨。
◆20世纪70—90年代
1979年,英国掀切尔政府出台全自费政策,英国政府对待留学生的态度十分友好,不仅放宽签证通过牢,大力招收留学生,还放宽移民条件,增加留学生移民英国的途径。80年代后期,加拿大、新西兰、美国等也开始试行“扩大留学生招生并向其收取全额学费”的政策。1986年,澳大利亚发布〈留学生收取全额费用指南书〉,提出“教育应被视为一种出口产业,妥鼓励学校竞争生源和资金”。至1993年,在澳留学生人数已占到该国高等教育总数的6%,并带来了14亿澳元的收入。这一时期的留学生教育政策带来签证“钻空子”、部分教育机构滥竽充数、教育质量良莠不齐等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面临“信棽危机”。
——摘编自陈玥等《西方发达国家留学生教育政策的演化逻辑与现实审视》
(1)概括20世纪40—60年代西方国家留学生教育政策的特点。(4分)
(2)对20世纪70—90 年代西方国家留学生教育政策加以评析。(11分)
高三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2025.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5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B 2. A 3. B 4. A 5 . C 6. C 7. B 8. D 9. A10. D 11. B 12. B 13. D 14. C 15.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5分, 共55分。
16. (14分)
(1)调整:刺史由初期无固定治所到有固定治所;刺史监察对象由郡守等品秩较高的官吏扩大到州内所有朝廷官吏;刺史品秩提升,以卑制尊的现象被打破;刺史权力由监察权扩大到了行政权和兵权集于一身。(6分)
社会现实:地方豪强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频发。(4分)
(2)关系:西汉初年,刺史位卑权重,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维护了中央集权,促进了西汉强盛局面的到来;东汉后期,刺史权力膨胀,演变为地方割据势力,为东汉衰亡埋下了隐患。(4分)
17. (12分)
(1)变化:从侧重反映日军侵华带来的苦难与仇恨到聚焦根据地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经济生产建设、歌颂抗战英雄)。(2分)
原因:抗日战争局势不断变化;民众民族意识日益觉醒;抗战力量不断增强;增强军民抗战信心。(6分)
(2)价值:抗战歌谣作为第一手史料,对于研究抗日战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抗战歌谣作为历史的文化载体,对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传承抗战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分)
18. (14分)
示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国家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4分)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从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大幅增加;贸易伙伴逐渐多元化;从规则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规则的制定者。(6分)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有利于推动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见证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4分)
19. (15分)
(1)特点:主要面向第三世界国家;以“发展援助”为幌子,渗透西方文化价值观。(4分)
(2)政策:对留学生收取全额费用,追求经济利益。(1分)
评析: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出现“滞胀”现象,西方国家采取政策削减政府开支。(2分)
该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国家留学教育的繁荣,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其在世界竞争中的有利位置;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导致了西方国家留学教育质量下降;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财富和人才的流失。(6分)
这一政策的实质是借助留学生教育进行资本掠夺。(2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得分不能超过该题赋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山东省潍坊市2025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