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答案)

《2025届高三一模》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B D A A C C B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D C A B
17.示例一
信息:1867~1894年,中国进出口商品总值有较大的增长。
历史现象: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阐述: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了更多的特权。(答出具体史实可相应给分,如通商口岸不断增多,关税自主权、海关行政管理权的逐渐丧失等。)为扩大对华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
工业革命推动西方列强经济科技发展,工业品产量迅速增长,竞争力增强;(答出具体表现可相应给分,如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成本降低等。)近代交通迅速发展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答出具体史实可相应给分,如铁路、轮船航运业迅速发展,苏伊士运河通航,缩短了对中国输出商品的运程,极大降低了运输成本;)近代通讯的迅速发展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答出具体史实可相应给分,如上海—香港、香港—伦敦间海底电缆接通。)
综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大幅度增长,表明当时的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被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示例二
信息:19世纪后期,中国外贸入超数额不断扩大。
历史现象: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阐述:从出口商品总值来看,当时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有了较大增长,但进口贸易的增长超过了出口贸易的增长,中国对外贸易入超数额越来越大,表明当时中国与世界贸易联系不断增强。
从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当时中国主要进口机制消费品,如棉制品特别是铁、锡、火柴、煤等的比重快速增加,出口农业加工产品和原料,如棉花、皮毛等出口量增大且增长较快,这说明中国越来越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综上,19世纪后期,随着列强的进一步侵略扩张,清政府丧失了越来越多的主权,当时的中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及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
18.示例:新中国工人主人翁形象的构建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工人阶级有重要政治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上,还要肃清国民党残部和土匪等反革命武装,巩固政权,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封锁,国家需要工人阶级发挥主人翁的精神,巩固人民政权;在经济上,中国依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工业落后的国家,百废待兴,为了迅速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新政权不仅要树立工人的主人翁形象,还要激励工人在生产生活中争做劳动模范;在文化上,当时中国普通民众文化水平较低,国家提倡识字运动。为此,国家表彰英雄模范,国家领导人强调模范人物的重要作用。国家在工人识字课本中记载了许多工人争做模范的故事,号召向他们学习,鼓励努力生产,做国家的主人翁;工人识字课本中选择的模范人物,一般是解放前出身贫苦、受尽剥削的底层工人,还有受尽压迫的妇女,他们在生产上创新技术、努力工作,在政治上获得了身份认同,入了党,有的成为了领导干部。这说明了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工人是国家的主人翁。通过这些措施,国家树立了工人学习的典范,激发了工人主人翁的意识和努力生产报国的热情;提高了工人的文化知识;提升了工人阶级的地位,加深了工人对党和国家的认同。
19.(1)特点:洲际贸易的时间缩短;贸易商品的种类及数量增多;商品贸易的范围扩大。
(2)背景:工业革命增强了社会生产力;近代通讯和交通技术的进步;食物长期储藏技术的发明;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答案第1页,共2页2025届高三一模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共48分)
1.(本题3分)孟子在各国游说时曾对诸侯国君说:“市,廛(市场中堆放货物的场所)而不征,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关,讥(稽查)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途矣。”孟子的这一观点( )
A.是儒家义利观念的重要体现 B.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C.得到了各国君主的普遍认同 D.深刻地影响了传统经济政策
2.(本题3分)到1984年,中国乡镇企业总数达到600多万个,从业人员达5000多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这表明(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C.乡镇企业成为农村经济主要支柱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发展
3.(本题3分)读“《睡虎地秦墓竹简》中具体事项行文时限表(部分)”,该表反映秦朝( )
原文 行文事由 上报截止时间 出处
都官输大内,内受买(卖) 之,尽七月而蹙(毕) 处理国有金属 器物 七月 《金布律》
雨为氵封〈澍〉,及诱(秀)粟……尽八月□□之 庄稼生长情况 八月 《田律》
稻后禾孰(熟)……到十月牒书数 农作物产量收成 十月 《仓律》
A.实行严刑峻法维系统治 B.用法律保障行政管理效率
C.逐步完善地方治理体系 D.推行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
4.(本题3分)1944年7月延安市作出开展“十一运动”的决定。其具体内容包括:“一、每户有一年余粮。二、每村有一架织布机。三、每区一个铁匠铺,每乡一个铁匠炉。四、每乡一个民办学校和夜校。五、每人识一千字。六、每区一个卫生合作社。……十一、每村一个水井,每户一个厕所。”该运动( )
A.标志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建设 B.起到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C.展现边区政府民主建设重大成就 D.是中国共产党对乡村建设的一次探索
5.(本题3分)在地方,隋初沿袭前代的州、郡、县三级制。但当时南北各地均置侨州、郡、县,“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开皇三年隋文帝根据杨尚希等的建议,废除郡级机构,并省州县,裁减冗官。对于地方各级官吏,统由尚书省的吏部负责选任,所谓“大小之官,悉由吏部”“执政参吏部之职,吏部总州郡之权”。这反映出( )
A.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州郡县三级制从历史上消失
C.地方权力的集中 D.隋初因战乱人口减少
6.(本题3分)中国传统农具,广泛利用竹、木、石等材料,尽量节省金属材料;结构简单轻巧,一般不要求高速运动,消耗在移动或转动农具本身的动力也较少。中国传统农具的这些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适应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B.中国是金属资源匮乏的国家
C.农业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 D.中国古代力学研究领先世界
7.(本题3分)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两大势力以群体的方式轮流把持最高政权。统治架构中没有与君权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相权保证,当君权从皇太后的依附品——外戚手中夺回以后,只能转手到皇帝的依附品——宦官手中。这说明东汉中后期( )
A.中央集权方式出现畸形 B.君主继承制度有所调整
C.君权强化影响政治稳定 D.中外朝制退出历史舞台
8.(本题3分)1701年,英国颁布《王位继承法》,该法案规定英国国王不能是天主教徒,也不能和天主教徒结婚。此外,法案还规定了王位继承的顺序。据此可知,该法案( )
A.促成责任内阁制的产生 B.推动《权利法案》颁布
C.明确了王在法下的原则 D.完善了英国的议会制
9.(本题3分)下面是一位高三同学复习历史时总结的一张示意图。图中所标识的a、b、c应为( )
A.尚书省、参知政事、刑狱 B.台谏、参知政事、军政
C.南书房、门下侍郎、警卫 D.台谏、门下侍郎、司法
10.(本题3分)北宋时期,市镇官员监镇官主要负责财税,后来有了治安职责。到了南宋,镇内的司法权、慈善事业及教育的管理权也归于监镇官。这反映出宋代( )
A.藩镇割据局面重现 B.市镇行政级别提升
C.政府强化基层治理 D.传统经济发生质变
11.(本题3分)在新航路开辟之后300余年的东西方贸易中,西欧处于明显的劣势,这对西欧工业带来了巨大压力,但同时也刺激了西欧工业不断改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商品竞争力。该材料有助于我们理解( )
A.新航路开辟导致西欧贸易逆差 B.东方在新航路开辟后获利较大
C.东方生产方式整体上优于西方 D.西方开展机器生产的外部因素
12.(本题3分)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各地陆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土地经营权的分离;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做好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权、土地经营权进行分置的相关工作的完善与规范。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 )
A.适应了城市经济改革的需要 B.体现了群众首创精神
C.反映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 D.尊重了农民主体地位
13.(本题3分)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出版的《六安州志》记载:“茶通贸迁,礼遣烹沦,其顺颇广,六安名亦最著,但自霍邑分治后,茶山数十处皆在霍……开市列肆,商贾骈迹者十不及一,乃人习而不察,尽曰之为六安,殊不知霍享其实,六当其名耳。”这一记载说明该地区( )
A.个体农户生产普及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D.商茶产销已经初具规模
14.(本题3分)如图是英法革命时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图,由此可知( )
A.法国革命道路具有曲折性 B.启蒙运动为两国革命做准备
C.法国的大革命具有颠覆性 D.英国光荣革命展现了妥协性
15.(本题3分)德川幕府将朱子学奉为官学,注重以君臣关系和家族关系维持社会秩序。德川家康曾亲自邀请“日本朱子学之祖”藤原惺窝为诸侯公卿讲授“四书”。这反映德川幕府( )
A.强化统治的思想基础 B.推崇中国正统思想
C.建立起中央集权国家 D.善于学习外来文化
16.(本题3分)西欧封建社会早期,具有骑士身份的贵族极具日耳曼军人的野蛮、残暴特征。进入封建社会盛期(1050-1350),贵族文明意识提高,大量骑士文学作品,特别是亚瑟王及其圆桌骑士的英雄事迹,大力弘扬优秀骑士的行为准则。这一变化( )
A.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B.根源于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
C.冲击了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 D.凸显了文化嬗变的选择困境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本题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67~1894年中外贸易统计表(单位:千海关两)
类别 年份 进口总值 进口商品比重(%) 出口总值 出口商品比重(%)
鸦片 棉布、棉纱 铁、锡、火柴、煤、糖、煤油 茶叶 生丝 棉花、牛皮、羊毛等
1867~1869 64283 39.81 28.86 31.33 58041 56.04 31.44 12.52
1870~1874 66422 39.12 32.30 28.58 66720 52.69 33.67 13.64
1875~1879 72 868 41.84 26.82 31.34 71 332 48.22 31.25 20.53
1880~1884 79 050 37.49 29.43 33.08 70 804 45.53 26.66 27.81
1885~1889 102 722 27.48 34.70 37.82 83 484 36.98 23.57 39.45
1890~1894 141 932 21.10 34.98 43.92 107 083 27.29 24.09 48.62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对比表中进出口商品的相关数据,提取一项数据并说明其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历史现象进行阐述。(要求:提取信息准确,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18.(本题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人翁:新中国成立初期识字课本中的工人形象建构。1950年,在全国战斗英雄和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上,毛泽东称赞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这一时期的工人识字课本记载了许多工人争做模范的故事,号召和鼓励努力生产,向劳动英雄、生产英雄和模范学习。
识字课本中的工人模范
课本 课文题目 模范人物 成长故事
《识字课本》 《创造新记录》 赵国有 创造新纪录的生产英雄,被提拨到中华全国总工会,担任生产部副部长。
《职工识字课本》 《孟泰仓库》 孟泰 鞍山市特等劳动模范,1954年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识字课本》 《劳动英雄刘英源在“七一”大会上的讲话》 刘英源 曾在外国人创办的工厂过着受压迫的生活。新中国建立后积极参加生产,改进生产方法,被评为劳动英雄,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提拨为厂长,当选全国第六次劳动大会代表。
《工人识字课本》 《给奖大会》 17个妇女等模范人物 从名字都没有,被欺凌、被压迫的妇女成为特等模范人物。
——摘编自熊秋良《主人翁:新中国成立初期识字课本中的工人形象建构》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新中国工人主人翁形象的构建”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逻辑清晰。)
19.(本题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给世界贸易所带来的变化是20世纪所无法比拟的。到1900年时,奢侈品和大宗商品的洲际贸易都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于从1900年开始出发的20世纪的时间旅行者来说,瞬间的全球通讯、旅客列车以超过每小时六十英里行进、易腐烂的食物通过冰冻的火车车厢或轮船运来都早已非常熟悉。相比之下,对于从1800年开始出发的19世纪的时间旅行者来说,购买在大陆的另一端生长的萝卜、大洋彼岸来的反季节草莓或是阅读在地球上任意地点当天发生的新闻,所有这些从1900年以来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都是匪夷所思的。19世纪贸易革命的故事是无法用直线的方式来讲的,因为它包括几个互相交织并且几乎是同步进行着的线索。
——摘编自[美]伯恩斯坦《茶叶、石油、WTO:贸易改变世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贸易革命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贸易革命发生的背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届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