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 联盟 2023 级高二下学期 3 月阶段考
历史参考答案 B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分,共 48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C D B C A D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A B A B D B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2 分)
17.(25 分)
(1)技术因素:杂交技术培育出阿萨姆红茶;工业革命推动制茶机械化;通过标准化生产使茶叶的生
产更加高效、稳定。(1 点 2 分,2 点 4 分,任答 2点即可,共 4 分)
文化因素:以“英式下午茶”礼仪建构本土消费文化;通过市场营销,提升品牌接纳度。(1点 2 分,2
点 3 分,共 3 分)
(2)差异:中国在国际上逐步丧失文化阐释权,以历史渊源反驳日本,但缺乏系统性文化输出,属于
被动应对;(2 分)日本通过茶道表演,文化宣传,塑造东方代表形象等方式主动争取国际话语权。(2
分)原因:中国:长期处于内忧外患中,政局动荡;传统茶业受冲击,制茶技术落后;缺乏现代营销意
识。(1 点 2 分,2 点 4 分,任答 2 点即可,共 4 分)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强盛;将茶道融入教育体
系;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包装与宣传;借助世博会等平台主动推广来扩大影响力。(1 点 2 分,2点 4 分,
任答 2 点即可,共 4 分)
(3)特征:从西方主导的标准化并进行融合推广的角度:跨国公司通过本土化口味和食品安全标准挤
压中国传统工艺空间;立顿红茶在中国推出“茉莉花茶”口味,借东方韵味全球化营销,凭成熟商业运
作将融合东方特色的茶饮推向世界,扩大茶文化影响力。(1 点 2 分,2 点 3 分,共 3 分)从东方茶文
化在国际市场的开拓受阻与应对挑战的角度:云南普洱茶以“茶马古道”为文化符号进军欧洲,因欧盟
食品安全标准在包装标注上受阻;中国借 ISO 标准争取文化定义权,将“茶马古道”等符号纳入国际体
系,获得国际尊重与话语权。(1 点 2 分,2 点 3 分,共 3分)
18.(15 分)
(1)特点:政府主导,法律保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实际相结合;兼顾国家建设和便利人民生活,
凸显人民的主体地位;具有制度性、系统性和长远性。(1 点 2 分,2 点 5 分,3 点 7 分,任答 3 点即可,
共 7 分)
(2)因素:政治: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国家首都地位的确立;经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物
质保障;历史文化:作为文化古都,但是受到战争的破坏;社会:改善居民生活的需要、北京城市职能
的发展。(1 点 2 分,4 点 8 分,共 8分)
19.(12 分)
参考示例 1
论题:工厂制度推动社会阶层流动。(2 分)
阐述:工业革命前,社会阶层固化,多数人困于传统农业或简单手工业。18 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在英
国兴起,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作,工厂制顺势而生,极大地改变了劳动力市场。(4 分)克罗姆福德棉纱厂的
招工广告显示,工厂招聘涵盖了制表匠帮工、铁匠、车床工、织工等多个工种,还接纳妇女和儿童。手工业
者从小作坊投身工厂,融入新生产体系;农村妇女、儿童走进工厂,经济上不再依赖家庭农业,从家庭附属
转变为产业工人,这些变化有力地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4 分)
综上,工业革命初期,工厂对劳动力的多元需求,打破了阶层壁垒,为各阶层提供发展新机遇,促进了社
会结构的演变,深刻影响了英国乃至世界的现代化进程。(2 分)
参考示例 2
论题:工业革命初期工厂发展促进商业与工业联系。(2 分)
阐述:18 世纪 60 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启,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作,工厂大量涌现,深刻变革生产模式。
工业革命前,生产规模小、原材料需求相对分散,工业革命使工厂大规模生产,对各类原材料需求大增,强
化了商业与工业的协同发展。(4 分)广告中提及“注意:同求优质箱板材一批”,工厂对箱板材的需求,体
现出工业生产与商业贸易的紧密联系。优质箱板材用于包装棉纱等产品,保障运输和销售,工厂为获取稳定
原材料供应,需与商业建立紧密合作,促进了原材料贸易发展,推动了商业服务于工业生产,形成了工业与
商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格局。(4 分)
综上,工业革命初期工厂的发展,紧密关联商业与工业,这种协同发展推动英国经济增长,助其主导全球
贸易,深远影响世界经济格局。(2 分)
(以上“参考示例”仅供阅卷参考,不是唯一标准答案。如学生自拟其他论题,阐述合理亦可赋分)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阶段考历史试题B
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表1呈现的是公元前2000年黄河中游和印度河流域两地粟作农业的发展情况。据此可推知当时 ( )
表1
区域 碳化粟粒平均粒径 收割工具密度(件/千平米) 仓储遗迹占比
黄河中游 2.1mm 4.8 17%
印度河流域 1.7mm 1.2 6%
A.黄河中游农业发展处于领先地位
B.印度河流域农业更依赖自然条件
C.黄河中游农作物的驯化程度更强
D.印度河流域农业灌溉系统更发达
2.敦煌莫高窟出土的9世纪粟特文契约,记载了粟特商人以丝绸为抵押向寺院借贷银币的条款,年利率为60%。同期汉文契约显示当地农户借贷粮食年利率为30%。造成两份契约中借贷利率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环境的潜在影响
B.货币经济的区域差异
C.丝路贸易风险程度高
D.不同族群的契约传统
3.唐宋转型期,国家干预经济减少,“把更多经济空间让渡给私人”,商人力量在专卖、外贸中被吸纳;同时,理学家主张“以道义指导经济经营”,家训强调“重农轻商”。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商业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变动
B.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升
C.国家经济政策出现根本转变
D.经济发展与传统观念存在冲突
元朝驿路“通达边情,布宣号令”,从大都至斡罗思(俄罗斯)皆有驿站,波斯使臣称“星罗棋布,脉络贯通”。据此可知,元代驿路建设旨在()
A.保障官方文书传递的高效性
B.服务于边疆治理与对外交往
C.促进民间对外商业贸易往来
D.推动欧亚内陆经济文化交流
5.表2为明朝时期高产作物引入的相关信息。对此分析合理的是()
表2
作物 占耕地比例(明中后期) 影响
玉米 15%-20% 缓解饥荒 增加粮食供给
甘薯 20%-25%
马铃薯 10%-15%
A.推动国家赋税制度变革
B.导致人地矛盾更加尖锐
C.激发农业商品化的活力
D.加剧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6.图1是清代社会盛行的一种经济现象。这折射出清代 ( )
A.资金流动和融通的社会需求
B.商品经济发展淡化轻商思想
C.外国资本严重冲击传统经济
列强侵略加剧社会秩序动荡
7.小教会医院16所、诊所24所,在1905年分别达到166所和241向时,传教士还翻译出版西医书籍,在华创办一系列教会医学院校和护士学校。材料可用说明晚清时期( )
A.民众对西医的认识加深
B.医学救国成为社会共识
C.列强逐渐改变侵华方式
D.西医在华的影响力扩大
8.1953年底,中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国家以固定价格收购农民余粮并计划分配。但有学者指出,该政策虽保障了城市工业化需求,但农村地区因征购量过高导致口粮短缺,部分农民被迫以野菜充饥。该学者意在强调“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 )
A.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造成农村出现粮食安全危机
C.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D.有力地推动工业化建设进程
9.1980年代初期,广东深圳特区设立“进口商品卫生监督站”,对来自香港的鲜活食品实施“三检制度”(检疫、检验、消毒)。但港商抗议称“比殖民地时期更严格”,引发持续半年的贸易争端。最终双方达成“联合检疫协议”,由深港两地人员共同执行。此事件折射出经济特区建设中存在( )
A.特区与内地管理体制的差异
B.区域发展与政策协调的难题
C.深圳与香港发展水平的差距
D.卫生安全与贸易自由的冲突
10.在苏美尔文明的德莱海姆古城,一块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113-公元前 2006年)的泥板记录了一份独特的商业计划(见图2)。泥板用楔形文字记载了奶牛养殖业务,内容涵盖10年间牛群数量的指数级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牛奶、乳酪笔等副产品
表明当时 ( )
A.已具备较为成熟的商业运营理念
B.规模化生产促进了社会结构变革
C.商业贸易发展推动了文字的产生
D.畜牧业占据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 图2
11.罗马共和国晚期至帝国早期,统治者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兴建了众多的剧场,“聚集于同一剧场的市民观看同样的表演,······他们之间滋生了一种共同的罗马人的情感”。这表明,罗马的城市建设( )
A.折射出民主平等的理念
B.服务于政治需要
C.反映了商业贸易的繁荣
D.体现了集权优势
12.达·伽马船队抵达印度卡利卡特时,曾向当地统治者出示一幅绘有圣母与圣子的天主教画作,并声称“我们来寻找基督徒与香料”。这一行为反映了葡萄牙航海活动( )
A.试图构建文化认同以促进贸易
B.实现区域文明的和谐相处
C.以宗教传播掩盖经济掠夺本质
D.受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影响
13.1845年英国《铁路法案》规定:“铁路公司需在车站周边种植树木以吸收烟尘。”但实际执行中仅20%的公司遵守条款。环保团体“反烟联盟”称此条款为“维多利亚时代的虚伪承诺”。材料揭示的实质问题是( )
A.工业革命初期环保技术落后
B.经济发展优先于环境治理
C.政府立法体现环保意识萌芽
D.英国社会已形成环保共识
14.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期,苏联派出大量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出国考察和学习。这一时期,超过1000名苏联公民进入美国。同时,苏联也逐步建立起自己的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工厂艺徒学校、工业技术教育制度等。这在当时有助于苏联 ( )
A.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B.打退国内外敌人进攻
C.与英美等强国对抗
D.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
15.1816年,英国确立金本位制,英镑依托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构建起“黄金一英镑”格局。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诞生,国际货币体系迎来重大变革,完成了从“黄金一英镑”到“黄金一美元”的权力交接。基于这一历史变迁,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核心逻辑是( )
A.技术进步推动货币形态革新
B.经济实力消长决定货币地位更迭
C.满足国家政策调整现实需要
D.国际格局变化决定“双挂钩”存续
16.20世纪50年代以后,拉美国家进入城市化加速后期,在资本的驱动下出现过度城市化的现象,土地兼并导致农民失地,被迫涌入城市,而工业化和服务业未能同步发展,最终形成“无就业城市化”。据此可知,拉美国家出现“无就业城市化”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
A.人口流动与产业发展的脱节
B.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严重受阻
C.经济发展模式存在严重缺陷
D.城市资源分配的极度不合理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跨越时空的茶香
材料一
荷兰东印度公司自1610年首次购入中国武夷山红茶,至18世纪中叶已垄断欧洲茶
英国东印度公司为打破垄断,在印度阿萨姆地区开辟茶园,将中国茶树与本地品种杂交,培育出适合机械加工的“阿萨姆红茶”。至1880年,英国对华茶叶进口量下降90%,而印度红茶出口量达1.8亿磅,占全球市场的60%。这一过程伴随着制茶工艺的标准化和“英式下午茶”礼仪的普及;英国茶商通过广告、展销等形式大力宣传:“一家现代化的印度或者锡兰茶厂如同一家模范的奶粉厂般干净”“锡兰茶厂是工业世界最美丽的风景之一。”
-摘编自周宁《鸦片战争前后的茶叶贸易与全球权力转移》、江振鹏《茶为国饮:英国国家认同的文化建构》
材料二
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展出日本茶道表演,西方观众惊叹其“禅意美学”。日本代表团宣称:“茶道是日本独有的精神遗产。”而中国展区因战乱仅陈列少量茶叶标本。日本学者冈仓天心在《茶之书 中写道:“茶道是东方文明的精粹,但唯有日本将其升华为哲学。”此言论引发中国知识界激烈争论,梁启超撰文反驳:“陆羽《茶经》早载茶道之魂,奈何子孙不识珍宝!”
-摘编自世博会档案《1904年圣路易斯博览会报告》
材料三
1993年,联合利华旗下立顿红茶在中国市场推出“茉莉花茶”口味,广告词称“东方韵味,全球共享”。同年,中国云南普洱茶企业以“茶马古道”为文化符号进军欧洲,却在包装标注上因欧盟食品安全标准多次受阻。2008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发布《茶叶分类》国际标准,将普洱茶单独归类,中国代表团强调:“这是对东方茶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摘编自《全球食品贸易年鉴(1993-2008)》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英国印度红茶取代中国茶主导地位的技术与文化因素。(7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20世纪中日两国在茶文化国际话语权争夺中的差异,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三,简述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全球化背景下中外茶文化传播的特征。(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新中国的北京城市建设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而此时,经过多年战乱,这座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00年建都史的古城已满目疮痍。1949年5月,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兼主任的北平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后更名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来负责解决首都城市建设和未来发展以及各行业、各部门的综合平衡问题。
经过多年筹划、协调、讨论,1953年6月,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在综合多种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改建与扩建北京市规划草案》并上报中央。《草案》规定了为劳动人民服务的建设总方针,同时指出:“在城市性质上,北京应成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特别要把它建设成为我国强大的工业基地和技术科学中心。”为进一步加强首都规划,1958年又提出了《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初步方案》更加注意了北京城市的实际现状,强调要把苏联先进经验和北京具体情况相结合,提出要坚持把北京建设成现代化工业基地的思想,具体提出了北京水源问题的近远期解决方案和设想,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增建电站,发展集中工业,建立煤气供应事业,建设污水处理场,并提出利用污水进行灌溉的设想,还对加快城区改建的速度、城市交通系统的改造等提出了要求。此后,北京城市建设基本上是在这个方案的指导下进行的,至今不少设想已经实现。
-摘编自鹿璐《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的总体规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建设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因素。(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771年12月3日,《德比先驱报》上刊登了克罗姆福德棉纱厂招工的广告:
招聘
棉纱厂、克罗姆福德、1771年12月10日
本厂急需制表匠帮工两名、其它通晓齿轮和小齿轮者亦可;铁匠一名,须具备锻造和锉磨的能力;熟悉机轮制作和线轴运转的车床工两名;织工若干,纱厂提供住宿,应征者须相貌端正。妇女、儿童等均可应聘,待遇优厚。
注意:同求优质箱板材一批。
符合上述条件的任何人请与棉纱厂的阿克莱特先生,或德比的斯特拉特先生联系。
-摘编自孙海鹏《英国工业生产组织的演进-形态学的长期考察》
从1771年《德比先驱报》上克罗姆福德棉纱厂招工广告中,任意提取一条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