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城九中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
2025.3.19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地方设三十六郡,每郡有守、尉和监各一,郡下辖县,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元朝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以上材料反映了( )
A. 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B. 中央与地方实行分权制衡
C. 监察制度独立性的破坏 D. 地方行政层级的逐渐变化
2. 亚里士多德指出,一种优良的政体可以说是质和量两方面得到一定平衡的结果。“量”指的是人数上的优势,要让公众的意见得到倾听;“质”指的是自由、财富、教育和良好的门第,要让城邦得到有效治理。由此可知,亚里士多德( )
A. 认为雅典民主制存在弊端 B. 推崇寡头政治
C. 主张扩大雅典的公民范围 D. 主张分权制衡
3. 据《百越先贤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南海人庸获(勇获)曾当过吴王夫差的大夫,在黄池会诸侯中立下功劳;梓藏曾为齐国宰相,使齐国称霸一时;高固曾为楚威王将相。越人公师隅曾为越国宰相,他往返于越魏之间,还受到魏王的重用。上述百越人的活动( )
A. 加强了百越与中原之间的联系 B. 促使百越诸侯国崛起速度加快
C. 反映出诸侯国世官制逐渐瓦解 D. 说明百越致力于诸侯争霸战争
4. 19-20世纪,英国的《吏治澄清法》、美国的《彭德尔顿文官法》、日本的《国家公务员法》等先后颁布。这些法律都明确规定了文官的职责范围、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如果文官行政行为违反规定,则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些法律的颁行( )
A. 促进了文官制度法制化 B. 推动了英美法系的完善
C. 杜绝了官员的贪污腐败 D. 扩大了文官的权利范围
5. 乾隆初年,徽州知府下令府属各县乡村“慎举绅士耆老,足以典型闾里者一二人,为约正。优礼宴待,颁发规条,令劝宣化导。立彰善瘴恶簿,俾民知所劝惩。”该举措( )
A. 有利于地方秩序稳定 B. 表明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
C. 完善了基层社会保障 D. 体现刑主德辅治国理念
6. 某学者曾指出,罗马的法律贤明地把国家的权力分配给许多高级官吏,这些官吏之间起支持、制止和限制的作用。据此可知,学者认为罗马兴盛的重要原因是( )
A. 法律对权力的制约平衡 B. 法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C. 高级官员掌握国家政权 D. 罗马国家性质不断变化
7. 15世纪晚期,印刷术传入英格兰。英文印刷品的生产和广泛传播使英语逐步摆脱中古时期的口语化和地方性,加之印刷品在短时间内的大量生产和传播,使得英语书写迅速固定化,并催生了阅读群体的出现。这一状况( )
A. 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 B. 利于英国民族认同感的形成
C. 使英语开始成为世界性语言 D. 是宗教改革广泛发展的结果
8. 明洪武八年,朱元璋发行大明宝钞,规定百姓可用金银兑换宝钞,但不能用宝钞兑换金银。几年后宝钞发行量一路上涨,同时明朝严禁民间以金银和铜钱交易、到洪武后期宝钞严重贬值,民间开始物物交换。到成化年间,宝钞退出历史舞台。据此可知、明朝纸币政策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 宝钞缺乏近代金融体系支撑
B. 大明宝钞的财政掠夺本质
C. 朝廷对社会经济控制力的不足
D. 明朝区域性贸易现象有限
9. 《周礼地官遗人》中有各级机构储蓄备荒的设计:“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以待凶荒。”由材料可知中国古代社会救济( )
A. 以民间力量救济为主 B. 调节了社会群体关系
C. 救济对象主要是灾民 D. 反映社会保障体系完善
10. 有研究发现,明清时期玉米种植时间和农民起义发生率存在一种U形关系。即在玉米种植初期,确实可以减少农民起义的发生,但这种效果会逐渐减弱。当玉米种植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又会促使农民起义发生。这表明,玉米种植的扩大( )
A. 是农民起义爆发诱因 B. 导致社会矛盾的持续激化
C. 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程度 D. 未从根本上解决人地矛盾
11. 《汉书·食货志》记载:“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该记载反映出秦汉时期( )
A. 铁犁牛耕开始出现并逐渐推广
B. 农业生产技术取得显著进步
C. 个体小农经济形成并不断发展
D.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12. 二战后,一项新科学技术的研究,往往需要跨学科、跨部门的协同配合。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更是投资巨大、回报率低,私人垄断资本要么无能为力,要么不愿进行投资建设。这一现象( )
A. 推动西方国家进行经济政策调整
B. 使新技术的竞争处于无序状态
C. 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D. 说明战争破坏科技的正常发展
13. 下图为某兴趣小组搜集整理的明清时期临清州(位于现山东聊城市)的资料。据此判断,最符合该小组研究结论的是( )
·“兵民杂集,商贾萃止,骈樯列肆,云蒸雾澹,而其地遂为南北要冲,岿然一重镇矣”。 ·“与京津江浙互通有无,可得风气之先”。 ·商船和其他船只南来北往,途经临清,“商贾辐辏”“市肆毂击”。
A. 大运河推动城市的发展 B. 集镇壮大促进专业分工
C. 长途贸易加快资本集聚 D. 地理环境影响文化习俗
14. 波斯帝国境内有几条重要的驿道,从以弗所到帝国行政中心苏萨的“御道”,全长2400多千米,设施完善;中国秦朝修建了连通全国的驰道和直道;罗马帝国有“条条大道通罗马”的说法。这些道路的修建( )
A. 主要目的是促进经济交流
B. 说明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密切
C. 体现多元文明中的统一性
D. 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建设规模
15. 19世纪末,东北地区成为日俄等国觊觎的重点地区。1910年,东北地区鼠疫暴发后,新民府在处理疫毙者房屋时,因距日本副领事馆太近,日本医生认为如不将该房焚毁则对领事馆非常危险,政府遂将该房焚毁,其同居之人送所隔离。这一应对措施反映了当时( )
A. 防疫举措科学有效 B. 政府漠视消极应对
C. 华洋冲突难以避免 D. 地方治理半殖民化
16. 三国时曹植在《说疫气》中描述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疫病流行时的惨状,明确指出“疠气流行”,并非“鬼神所作”,“此乃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这一认识( )
A. 强调了政局动荡的危害 B. 避免了流行疾病的传播
C. 提高了疫病救治的效率 D. 对预防疫病有指导作用
二、材料阅读(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内蒙古包头地区历史沿革(部分)
时期 名称 内容
秦朝 九原 秦朝建立后,在阴山一线沿用了赵武灵王长城,设置九原郡。
西汉 五原郡 修筑阳山长城的同时,于长城内侧设置五原郡、朔方郡。
北魏 怀朔镇 为防御柔然,保卫都城,置大将统兵防御。
明朝 福化城 蒙古土默特部主阿勒坦汗受封顺义王,在土默川上始建城寺。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建成的第一座城寺,朝廷赐名福化城。
清朝 包头 在土默川地区大力推行移民屯垦政策,随着“走西口”和晋商进入,人口大增。当地有紧靠黄河的水运码头,称为“泊头”,后转音为“包头”。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包头开始成为近代城镇。
——摘编自包头市文化发展行业协会《包头历史沿革及城市的形成》等
材料二 “一五”计划时期,156个国家重点项目中有6个落户包头。新中国的第一辆坦克,第一门高射炮,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材料,在这里诞生。1955年,党中央批复包头城市规划方案,是全国唯一由党中央直接批复城市规划方案的地级市。经过7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包头已经形成稀土、钢铁、铝业、煤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集群,成为全国最大的稀土研发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军工装备基地,被誉为“稀土之都”。
——摘编自《包头市:创新产业高地,打造绿色名城》
(1)根据材料,概括影响包头发展的历史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历代政府治理包头的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距今9000年,起源于西亚“新月沃地”的小麦首先向西-北传播至土耳其和希腊,经过地中海北岸、多瑙河流域和科尔巴阡山脉东侧等多条路线传至欧洲各地,向南到达尼罗河上游的努比亚地区,向东抵达中亚地区后就停滞了,确切地说,传播速度变得缓慢了。受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应该是西亚和东亚的气候特点的不同。小麦起源的西亚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阴冷湿润,主要降雨季节在冬春两季,但东亚地区的春季普遍缺少雨水,这种状况不利于小麦生长期中的拔节和灌浆。而夏季频繁的降雨又影响了小麦的成熟和收获。
小麦向四周传播,并逐步成为世界几个主要古代文明的农业生产的主体农作物品种,例如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古代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以及后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等,这些古代文明都是建立在以种植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农业生产基础之上的。
——摘编自李小强《农业的起源、传播与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世界西亚小麦传播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亚小麦传播对人类社会的积极意义。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迎来了“柯立芝繁荣”。汽车、电气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信贷消费盛行。工厂大量采用流水线生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以福特汽车为例,T型车通过流水线生产,价格大幅下降,普通民众也能负担得起,汽车销量急剧增长。但在繁荣背后,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大量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普通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生活困苦。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凭借大量科技研发投入和领先优势,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全球传播。美国主导互联网基础建设,如资助研发阿帕网(ARPANET),后拓展至全球科研机构与高校。20世纪90年代万维网普及,谷歌、微软等美企主导全球信息服务市场。同时,美国掌控半导体芯片核心技术,英特尔等企业在芯片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全产业链领先,长期占据全球芯片市场大量份额。美国借此技术优势,在经济上获取巨额利润,巩固经济实力。在国际政治中,将技术封锁、限制合作当作外交手段,影响他国政策。如在一些地缘冲突里,限制对特定国家芯片供应,使其在国际争端中让步。
——据齐世荣《世界现代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表象下潜藏的危机,以及这些危机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引发经济大危机。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发展策略的转变,及影响转变的主要因素。
20. 【疫病与文明】
著名历史学家麦克尼尔认为,瘟疫遏制了波斯帝国的扩张,妨碍了古代早期中国南方的发展,形成了印度次大陆抵抗外敌的天然疾病屏障。瘟疫、疫病对人类历史的影响巨大。
历史时段 瘟疫 事例
欧洲中世纪(14世纪) 黑死病 黑死病在3年内横扫欧洲,20年间导致2500万欧洲人死亡,影响了西方文明的一切方面,带来了宗教的改变,导致了农奴的解放。
哥伦布“发现”美洲(15世纪) 天花、麻疹、霍乱等 在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扩张过程中,各种疫病使得美洲土著90%的人口毁灭,欧洲殖民者不得不想办法寻找劳动力,引起了大规模非洲黑人奴隶的贩卖活动,改变了美洲人口结构。
明朝末年(17世纪) 鼠疫 晚明时期,在大规模旱灾与国家赋役压力下,农民战争在陕北率先爆发,不仅灭亡了明朝政权,而且造成北方地区大量人口死亡,引发了大规模瘟疫的普遍流行。为应对瘟疫,明朝士人吴有性弃学从医,著成医学名著《温疫论》。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丰城九中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一次段考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2025.3.19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C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A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B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B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A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D
【16题答案】
【答案】D
二、材料阅读(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因素:区位因素,地理位置重要、自然资源丰富;历代王朝经营奠定的基础;党中央的决策、重视与支持;劳动人民的努力。
(2)意义:促进包头和北方区域经济发展;使包头成为联系内陆与边疆地区的纽带,巩固边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为边疆治理和发展提供借鉴。
【18题答案】
【答案】(1)传播范围广泛;传播途径多样;传播过程较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传播过程不平衡。(任答三点)
(2)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粮食资源;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为古代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9题答案】
【答案】(1)潜藏危机:贫富差距悬殊;农业发展滞后;信贷消费隐患。(任答2点即可)相互作用:贫富差距大使得整体消费能力不足,市场供需失衡;农业困境进一步缩小市场规模;信贷消费在经济下行时,民众无力偿还债务,银行出现坏账,金融体系不稳定,最终引发经济大危机。
(2)转变: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拓展全球市场,主导国际经济秩序;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事务。(任答2点即可)因素:国家实力的增强;国际形势变化;科技的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
【20题答案】
【答案】疫病的传播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疫病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不可忽视,它不仅是人类面临的健康威胁,也在多个历史阶段中扮演了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角色。14世纪的黑死病横扫欧洲,导致数千万人死亡。面对巨大的人口损失,西欧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其中,宗教信仰遭受冲击,为此影响力下降。同时,劳动力的减少导致农奴制度瓦解,增强了平民的社会地位。15世纪,欧洲在“发现”美洲过程中,疫病带来的巨大死亡推动了非洲奴隶贸易的兴起,使美洲大陆的人口结构发生变革,成为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因素。17世纪末,明朝在天灾与瘟疫影响下内外衰弱,加剧了社会动荡,导致明朝灭亡。不过,疫病的流行也推动了医学的发展,明末吴有性的《温疫论》便是生动的例证,反映了人类在磨难中探索疫病防控的经验和智慧。因此,疫病虽带来灾难,但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在逆境中的适应和变革,成为推进历史发展的隐性力量。
原卷答案:
示例:
论题:瘟疫的传播给人类文明带来了重大影响。
论述: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均遭受过瘟疫袭击,瘟疫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双重作用。瘟疫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瘟疫首先造成大量人口死亡,严重冲击人们的生活,如14世纪欧洲黑死病流行,导致欧洲过半的人口死亡;哥伦布在“发现”美洲的过程中带去的疾病,因缺乏免疫力而死亡的人口比例达到了90%。其次导致劳动力锐减,影响经济生活,如黑奴贸易是为弥补美洲人口大量死亡而开展的;由于美洲劳动力的缺乏,欧洲殖民者开始从非洲掠夺奴隶进行贩卖,非人道的黑人奴隶制形成,这是人类文明的罪恶和倒退。再次冲击了社会秩序,引起社会动荡,甚至改朝换代,如明末的鼠疫就是明朝灭亡的一大原因。人类对瘟疫的应对客观上推动了历史文明进程。中世纪欧洲黑死病肆虐期间,教会提供的宗教仪式和祈祷无法有效防止瘟疫的蔓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宗教的虔诚,黑死病成为促使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发生的催化剂,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给人类文明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黑死病还导致了农奴的人身解放,提高了农奴的社会地位。瘟疫在美洲大陆肆虐的同时,也使美洲被纳入了世界体系之中,结束了美洲完全自我封闭的状态。 人类与瘟疫抗争过程中,科学和医学也在探索中不断进步。治疗天花的牛痘、因流感而诞生的青霉素、对抗疟疾的青蒿素等应运而生,瘟疫客观上推动了医学科学的进步。
综上所述,瘟疫的流行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损失,但在客观上推动了医学与公共卫生的进步、人类思想的解放、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人类社会应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携手应对未来各种公共卫生危机,构建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