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西省太原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诊断历史试题(答案)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学业诊断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上午10:45——12:00)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做题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第4页表格内。
1.有学者指出,山西省境内陶寺遗址出土的文物,“圆腹底斝、鬲的原型可追溯到内蒙古中南和冀西北,彩绘龙纹与红山文化有关,扁陶壶序列的近亲只能到山东大汶口文化寻找,俎刀更要到远方的浙北杭嘉湖去攀亲”。据此可知()
A.中原文化向全国各地辐射B.中华文明呈现出多源特征
C.早期国家推动了文化发展D.早期文明间存在交流融合
2.春秋中后期,晋国政权逐渐被六卿所控制,在六卿相互争斗中,赵鞅宣布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这一政策的实施说明()
A.土地国有制度遭到废除B.分封体制得到了新发展
C.社会成员身份渐趋平等D.传统政治秩序受到冲击
3.汉武帝时设置刺史,刺史每年定期巡视所部郡国,监察守、相两千石官和强宗豪右。东汉光武帝时,刺史成为比郡高一级的行政长官,可以处理地方政务,可不通过三公直接上奏皇帝。刺史职能的变化()
A.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B.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
C.抑制了豪强大族的势力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4.西魏是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定都长安,朝政一直被权臣宇文泰控制。宇文泰利用地处关中的地缘优势,宣称自己是西周的嫡系继承者,按照《周礼》官名改革官制,发布文告模仿《尚书》文体。宇文泰此举意在()
A.继承前朝的政治制度B.争取汉族士人政治认同
C.推动鲜卑政权封建化D.确立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5.法律篇目的排列有内在的规律,它体现了立法者对各项内容及其关系的认识。《唐律疏议》的篇目与以往法律相比,有明显的不同之处:惩治官吏违法失职的法律在前,镇压老百姓相关的法律在后。这种编排体现了统治者()
A.轻刑慎行,赢得民心B.出礼入刑,德法兼治
C.正风肃纪,从严治吏D.鉴往知来,休养生息
6.北宋时,城市及农村各级市场发展繁荣,商税在国家整个税收所占比例不断提高。然而,这对于朝廷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最终政府建立了严密而完备的专卖制度,成为宋朝最大的商人。“杯水车薪”主要是由于()
A.政治制度设计缺陷所致B.重农抑商政策日趋强化
C.商业活动脱离官府监管D.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7.王阳明提出新四民论,认为“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四民无高贵卑贱之分,商人“虽经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新四民论()
A.冲击了儒学的主导地位B.提升了工商业者的政治地位
C.旨在推翻传统伦理秩序D.折射出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
8.19世纪70年代,驻英公使郭嵩焘的日记寄回总理衙门刊刻。日记中有研究西方的治国之道、科学技术及引进先进设备的建议,多为开明之举,却遭到国内守旧派的群起攻击。郭嵩焘黯然回国郁郁而终。当时,遭受攻击的官员不只他一人。这些现象说明()
A.中体西用思想遭到否定B.外交体制变革不合时宜
C.近代中国转型面临阵痛D.东西文化之争不可调和
9.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对此,孙中山认为,清廷在当时的变革不是要建构一个现代国家而仅仅是自强。孙中山旨在强调()
A.全面变革体制是时代使命B.推翻清廷统治是当务之急
C.社会变革方式亟需新突破D.旧制度制约清政府的变革
10.下表为1840~1911年间洋货消费的情况。“洋货”一般指外国商船运来的海外物品,多为欧洲商品。据此可知()
时间 消费风气 洋货种类
1840~1870 炫耀性消费洋货之风 钟表、玻璃制品、毛织品等奢侈品
1870~1890 时尚性消费洋货之风 五金、眼镜、火柴、化妆品等时尚品
1890~1911 实用性消费洋货之风 洋布、煤油灯、肥皂等日常生活必需品
A.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民众日常生活B.帝国主义对华的经济侵略日益加深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传统经济形式已然淡出了历史舞台
11.1916年,陈独秀指出,实现民主必须抛弃“官僚的专制的个人政治”,实行“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五四运动后,他认为民主“乃是被征服的新兴无产劳动阶级 对于征服阶级的财产工商界要求权利的旗帜”。这一转变反映出()
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B.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社会的制度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了社会潮流D.思想解放运动的方向有所变化
12.下图为徐悲鸿作于1940年的《愚公移山图》,描绘了愚公率众人锲而不舍地挖山的劳动场面。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图》()
A.体现了传统文人画的风格B.意在鼓舞民众共御外辱
C.深受现实主义流派的影响D.呼吁国际社会支援中国
13.1948年4月30号《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劳动节口号》,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这一提议()
A.有利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B.得益于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C.对新政权建设进行有益探索D.表明党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14.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6年6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规定把社员私有的主要生产资料转为合作社集体所有,组织开展集体劳动。这一调整()
A.贯彻了新民主主义政策B.适应工业化新形势的需要
C.借鉴了苏联新经济政策D.意在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
15.1984年10月,面临困境的上海飞乐电声总厂组建了一个集体性质的音响公司——飞乐音响公司,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的股份制企业,此后,公司规模及经营范围不断扩大,产品远销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此可知,飞乐音响公司的成立()
A.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得益于市场经济的健全
C.标志着现代企业制度确立D.表明对外开放成效显著
16.2013~2018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增速,占中国货物贸易总额的27.4%;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超过900亿美元,沿线国家对华直接投资也超过了400亿美元。据此可知,“一带一路”的践行()
A.推动了金融领域的全球化B.得到了国际社会高度认可
C.消弭了南北间的经济差距D.促进了参与国的经济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宋代广州与明州的对比
广州 明州
地理区位及特征 南海之滨,临广阔珠江岸线,南路航线主要港口 浙江东部沿海,浙东运河与海洋的连接点,三河交汇处
周边城镇 形成珠江沿线围绕广州城的经济贸易城镇群 主要沿三江廊道及海岸沿线分布,具有海防、文化、贸易多种功能
港城关系 城垣边界向江岸拓展,新筑成西城、雁翅城 州治向入海口迁移,维持子城-罗城形态,罗城建筑时预留港区范围
路网格局 城内濠涌及码头众多,商业功能为主的西城形成棋盘式路网,设9门,并包进南濠两岸,与子城东城有显著差异 城内形成水陆双交通网,城门多沿江岸而设,且有水陆双重城门,城内与城外水路相连
功能布局 子城为衙署区,东城为居住区,西城及雁翅城为商业区,商业街市沿水道而设 港区空间迁移带动子城衙署机构外溢;码头区设有造船厂;城内沿水道和江岸形成街市,并有点状、线状商业空间
社会经济文化 吸纳外来蕃商文化,城内设蕃坊,有伊斯兰教建筑 佛教文化及宋学文化的重要输出窗口,佛寺及会馆建筑兴建
——据潘妍涵《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中国港口城市对比——以宋代广州与明州为例》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广州与明州的共性。(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城市在宋代兴盛的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刘大鹏《退想斋日记》节选
甲 “华夷通商,是天下一大变局,论者归咎于执事,而不必也。夫天下大变,原属天意使然,岂人力所能维持。自通商以来,寇屡犯边疆,中华被害,岂偶然哉?”
乙 “自变法以来,各行省民变之案接踵而起,又且寇贼纷纷此扑彼动,则是所变之法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矣,然犹执迷不悟,竭力西法而不遗余力,世道之坏伊于胡底哉!”
丙 “晋祠堡西之旧路,多年闭塞不通,由於镇人无桑梓之观念,虑不及斯,故不谋重行开辟,宣统三年变乱之日,堡中为通衢,已受往来逃兵之扰累,予即提倡开辟此路,以便南北往来之行人,而镇人置若罔闻,予甚悯之。上年(公元1915年)秋,阖邑商人公举予充商会特别会会事务,迨至腊月,雁门关北贼匪扰乱,警耗日至,予与开路修堡之事,仍然漠不关心,乃于晋祠商界言之,无一人不赞成,因请县长李桐轩提倡监督,亦概然应允。”
材料二社会转型是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之间的一种张力、一种拉锯,这种张力与拉锯在社会结构的变迁上体现为新旧交替、新旧杂存、新陈代谢的状况,而在历史人物的心灵世界则体现为趋时与怀旧、向往西方与回归传统的交战。
——摘编自俞祖华《历史研究中的人本视野:审视作为近代社会转型主体的个体与群体》
请结合材料一作者日记说明材料二的观点。(10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
(1)根据图表,指出1949~1997年间中国经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主要变化趋势,并任选其中3个显著的波动区间,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具体成因。(8分)
(2)根据图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些变化趋势和波动的深层次原因。(6分)
(3)你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有何启示?(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提取图片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具体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学业诊断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D B B C A D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C D B C B A 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1)都是东南沿海海港城市;城市迁移与拓展与海洋紧密相关,港、城关系日趋紧密;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城门数量多且临港设置;空间格局和功能布局深受水道及码头的影响;多元文化交融之地,建筑类型多样化。(6分,一点2分,任答3点即可)
(2)地理位置优越;经济重心南移;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动;坊市制瓦解;对外贸易繁荣等。(6分,一点2分,任答3点即可)
18.(10分)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在外来势力的冲击下,由传统向近代转型。刘大鹏日记中记述的“华夷通商,是天下一大变局”是这些变化的真实反映,体现了西方列强的入侵导致朝贡体系的崩溃,中国被迫卷入全球化的进程。(2分)
这一转型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如日记中记载“各行省民变之案接踵而起”,揭示了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动荡、内外矛盾的激化;如日记中记载“上年(公元1915年)秋,阖邑商人公举予充商会特别会会事务”,体现了刘大鹏在民元鼎革之际,被推举为商会会务等职务,这些新设的职位本身就是社会结构变迁的产物,反映了传统官僚体系向近代地方自治体系的过渡。(4分)
在刘大鹏的心灵世界中,传统与现代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一方面,刘大鹏在日记中使用“宣统”纪年号、称辛亥革命为“变乱”,体现了他既眷恋着清朝的统治,对辛亥革命抱有偏见;另一方面日记中又记载其在任职期间“予与开路修堡之事”,积极参与地方治理,利用近代的“民主协商”方式处理所面对的问题。这种传统与现代因素的交织与影响,使得刘大鹏的心灵世界呈现出一种复杂且充满矛盾的状态。(4分)
19.(18分)(1)趋势: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中间存在显著的波动。(2分)
成因:(6分,一个波动区间2分,任选3个波动区间并答出具体原因即可)
如1949—195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显著上升,这得益于建国初期政权巩固、土地改革和“一五计划”的实施。
1958—1962年:国家发动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政策失误导致经济增长率下降。
1977—1985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这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2)政治制度的变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基础和保障;经济政策的调整,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激发了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社会结构的变迁,如城乡差距的缩小、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等,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文化观念的更新,如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等,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外交环境的改变,如中美建交开拓了国际市场。(6分,一点2分,任答3点即可)
(3)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注重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4分,一点2分,任答2点即可)
20.(12分)示例:论题:元清两朝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影响深远。
阐述:元清两朝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阶段,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元代通过蒙古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推动了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清代进一步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满汉文化的深度融合。元清两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政治上,它们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经济上,重视农业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文化上,则通过吸收和融合不同民族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华文化。
综上,元清两朝不仅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而且为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历史经验和文化遗产。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山西省太原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诊断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