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竹溪二中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3月份考试试卷
高二历史
本试题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
A.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崇拜
D.私有制产生促使人类社会迈入文明时代
2.湖北《建始县志》载:“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者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此则材料反映出“包谷”种植带来的影响是( )
A.扩大耕地面积,保护环境资源 B.解决粮食不足,造成水土流失
C.促进人口增长,缓解人口压力 D.促进玉米种植,解决温饱问题
3.据下图可知,现代农业相比于传统农业( )
基于产业关联和利益联结
对产业工人的需求量增加
完全采用无污染的新能源
已经解决全球的粮食问题
4.下图出自敦煌莫高窟壁画,清晰表现了唐朝曲辕犁的使用。据此可知唐朝时曲辕犁( )
改变了敦煌地区的生产模式
是当时最为先进的耕犁
在全国得到大规模推广使用
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5.工业革命初期,“工厂工人都是童工、女工,男工不愿意进工厂,不愿丧失自己的独立身份”。但最终,“工厂吞噬了全体工人,让他们在饥饿法则的支配下用机器创造利润”。由此可知,工业革命( )
A.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B.引发了劳资关系的变动
C.反映了工厂制度的落后 D.激发了工人的生产热情
6.据估计,1951——1977年,美国工业平均增长速度为4.3%,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率为3.2%;而1950——1970年,美国电子通信设备产值由2.7亿美元增长到84.5亿美元,增长了31.3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美国的经济优势地位愈发巩固 B.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
C.美国工人所受剥削正日益加重 D.现代通信业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
7.宋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不仅向外国商人开放仕途,还制定了保护外商合法权益的法律,如《户婚律》中对外商来中国经商死后的财产处理作了专门规定。这反映了宋代( )
A.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民族交融出现新突破
C.海陆丝绸之路兴盛 D.工商业占据主导地位
8.图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大西洋贸易的兴起
英国开展工业革命
北美是英国的殖民地
“三角贸易”的盛行
9.近年来,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全球化及其不满》中提到“很多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的不满情绪”。近20年的时间过去,在其著作改版中又写道“全球化已经反噬了西方发达国家,这导致不满的砝码转移到了发达国家一方”。 据此可知( )
A.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必要性 B.全球化更有利于发达国家
C.当今世界经济呈逆全球化趋势 D.发展中国家占据主导地位
10.安徽宏村的承志堂有“民间故宫”之称。起伏错落的马头墙使住宅有了封闭独立的内向型围合空间,其主体建筑以前、后两堂为中轴,是两进三间结构,前厅是整个家庭的“政治文化中心”,后厅是主人侍奉父母、长辈的地方,俗称“高堂”。东西两侧的书房、仆人用房、偏厅、厢房、后花园等为辅助建筑。这种民居的设计( )
A.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 B.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心庭院
C.采用混凝土和砖木的结合 D.有效解决了住房紧缺问题
11.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荣,中国商人纷纷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这表明( )
A.重农抑商的观念在近代逐渐被打破
B.城市的发展瓦解了传统伦理秩序
C.列强入侵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
12.《隋书》认为,隋朝开通大运河,是为了高丽战争运输兵马物资; 后世学者认为,其主要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巡幸江南的娱乐需求;当代史学家认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是根本原因。据此可知,关于隋朝大运河开凿原因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的深入而趋于全面
C.当代学者的研究结论更可信 D.缺少权威人士支持均不可信
13.19世纪中后期,电力和内燃机逐渐代替蒸汽机车。同时,以内燃机作为动力的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迅速发展。下列交通发展成果,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 ②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通车运营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 ④中国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造船市场
A.②③①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④① D.②③④①
14.古代监狱人员密集,环境恶劣,疫病频发。对此北宋景德三年,宋真宗下令“除杀人者论如律”“每岁暑热”则“杂犯死罪降流,流、徒递降杖、答释之”并亲自监督官员对该项诏令的实施情况,自此夏季释放犯人便成为定制。这表明( )
A.北宋对杀人犯处罚严苛
B.北宋重文轻武,刑罚宽松
C.北宋政府重视疫病防控
D.北宋政府以人为本,关注民生
15.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2023年第76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指出,自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以来,全球人口的预期寿命增长了50%,婴儿死亡率下降了60%,但新冠疫情、战争和冲突等全球挑战正威胁着公共卫生领域的进展。材料表明( )
A.全球卫生治理中国际机制互动 B.世卫组织保障了人类健康
C.公共卫生事业实现了全球协作 D.公共卫生事业任重而道远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技术,到了明清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耕地和整地的农具有代耕架、匐蓑、秧马等。“代耕架”是一种以人力代替畜力的耕地器械,从现代机械角度来看,虽有些简单笨拙,但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条件下,能够创造出这样的农具,的确是农业生产工具发展史上的一项创造。作为农业命脉的水利,中国一直非常重视,明清尤然。据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共2 270处,清代3 500余处,形成排灌网络。农田水利科学技术著作大量出现,有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清朝官修的《钦定授时通考》等。明朝中后期以后,原产于美洲等地的一些农作物相继传入我国。18世纪中叶以后,山东、河北、陕西等地较为普遍地实行了三年四熟或二年三熟的多熟耕作制,并出现以畜力牵引的大型化的深耕细作和饲料栽培、家畜饲养等。
——整理自《论明清时期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华文化通志》等
材料二 英国在采用新耕作技术方面走在其他欧洲国家的前面,17世纪开始英国就出现了轮作制度,到18世纪中期已经得到大面积推广。在改良农具方面英国也走在前列,18世纪铁犁取代了木犁,新式农具不断出现,1784年,脱粒机出现,先用人力,后改为马力、水力和蒸汽力推动。早在16世纪末和17世纪上半期,英国东部就开始兴修大规模的排水工程,工程由个人和排水公司投资,吸引本国和荷兰有经验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参加,他们开掘渠道,疏浚河流,修筑堤坝、桥梁和道路,排干沼泽和洼地积水,将其变成可耕地,扩大了耕地面积。16世纪以来,英国出版了大量有关农业的著作。1793年英国建立的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农业委员会,提供了大量有关农业生产的信息。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7、18世纪中英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同之处。(6分)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两国农业技术发展对社会转型所起的不同作用。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哪些启示?(6分)
17.(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00年,美国城市人口比例只有6.1%。到1870年168个城镇人口超过1万,只有15个城市人口超过10万。1880年以后,城镇向外扩张,连接全国各个城镇的铁路网也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到1920年,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51.2%。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心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但随着小汽车的普及,中心城市人口开始出现向郊区扩散的现象,郊区住宅不断出现,进入了城市人口的郊区化时代。1950年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不断上升,超过50%,城市化水平达到64%。但是之后经济活动和人口持续不断地由城市中心向外围和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迁移和扩散,郊区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许多城市经历着明显的人口流失,农村发展速度,自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第一次超过了城市,许多企业从城市流向乡村。
——摘编自高强《日本美国城市化模式比较》
材料二 现代日本城市化是一种人口从农村及小城镇地区向太平洋沿岸城市移动的过程,日本的十大城市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而且七个分布在从东京到大阪的东海道都市带内。日本自20世纪六十年代初推行工业化政策以来,农户转移速度加快,农户人口急剧减少。据统计,到1971年,日本中小企业发展到508万个,从业人数达到3040万人,从业人员增加了1倍多。在日本城市化急剧推进的50、60年代,正是国际环境有利于贸易和经济增长的时期。外贸及技术的引进加快了日本城市化的进程,但是也造成农村人口稀疏、产业衰退、社会设施奇缺、文化水平落后。日本在城市化中后期注意到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制定了大量法律促进农村发展,如《半岛振兴法》《山区振兴法》《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等。
——摘编自高强《日本美国城市化模式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美国城市化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现代日本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分析美国、日本城市化道路的启示。(11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代十国时期,分属南汉、阁、吴越的广州、泉州、福州、明州、杭州成为“前早期经济全球化”时期的代表性港口城市。五城带动中国南方形成了贸易为重、海商为尊的观念,率先成为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港区。广州海外贸易路线最长,延伸到波斯湾和北非东岸等地区;福州、泉州与东南亚、日本及朝鲜半岛来往频繁;杭州、明州与东北地区、朝鲜、韩国、日本等地交往密切。中国出口货物多为瓷器和丝绸,进口品大多为香料和奢侈品。濒海而生的各政权都高度重视商业,视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为立国根本,这为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耿元骊《五代十国时期南方沿海五城的海上丝绸之路贸易》
材料二 抑制海上自由商贸的朝贡贸易和海禁政策是明清时期经略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方式。朝贡贸易因缺乏贸易激励而无法维系自身发展,自明朝中叶以来,国家力量逐步从海上退缩,业已开拓的远海海权随之被弃置。海禁政策造成政府主动放弃近海经营并将海上民间力量“挤出”,致近海海权渐失。明清海洋经略方式既是导致海上丝绸之路衰落、海权渐失的内在因素,也为西方获取海上丝绸之路的控制权提供了历史机缘。
——摘编自章忠民、胡林梅《明清海上丝绸之路经略与海权渐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代十国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及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明清时期“海权渐失”的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时间 历史成果
1946年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式计算机在美国诞生
1969年 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
1992年 美国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
1994年 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1996年 信息产业提供了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的大约三分之一
2016年 中国互联网用户突破7亿大关,稳居世界第一。在互联网产业占GDP比重方面,中国则以6.4%的比重高居世界第一
2018年 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本届大会主题为“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材料
从表中提取与信息技术发展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竹溪二中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3月份考试试卷
高二历史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2 3 4 5 6 7 8 9
B B A D B B A A A
10 11 12 13 14 15
A C B C C D
B
材料表明随着农业的发展,剩余产品出现,进而出现了阶级分化和文字,这体现了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故B项正确。
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都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A项错误。
C项表述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
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人地矛盾,为解决“稻谷不足”,将“深林剪伐殆尽”,在山上遍种包谷(玉米),反映出“包谷”种植带来的影响是解决粮食不足的同时,造成水土流失,B项正确;
伐林开山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不利于保护环境资源,A项错误;
材料中的做法不是为了促进人口增长,也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人口压力,C项错误;
“促进玉米种植,解决温饱问题”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3.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世界。根据“以涉农企业为重要载体和基础”、“以现代科技为支撑”、“横跨一、二、三产业”、“以现代产业理念为指导”等信息可知,现代农业涉及多个领域,是基于产业关联和利益联结的行业领域,A项正确;对工人需求增加并不是现代农业的的突出特点,排除B项;“完全采用”和“已经解决”的说法过于夸张,不符合实际,排除CD项。故选A项。
4.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唐朝时曲辕犁用于农耕,印证了唐朝耕作工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精耕细作,D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敦煌地区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生产模式是精耕细作,材料信息不能证明敦煌地区的生产模式变了,排除A项;材料未与其他耕犁比较,无法得出曲辕犁“是当时最为先进的耕犁”,排除B项;由材料信息只能知道唐朝曲辕犁的使用,不能得出“在全国得到大规模推广使用”,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工厂吞噬了全体工人,让他们在饥饿法则的支配下用机器创造利润”可知,工业革命时期,自由劳动力被工厂吸纳,成为资本家严重压榨剥削的对象,工人被束缚在机器工厂内,英国形成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排除A项;工厂制度在当时是工业革命后新的生产模式,组织形式优于传统手工工场,排除C项;对工人的严重压榨剥削不利于工人生产积极性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1~1977年(美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美国工业平均增长速度、工业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长率、电子通信设备产值都有大幅提高,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科技获得新发展,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B项正确;材料只说了美国,没有与其他国家比较,不能得出美国的经济优势地位愈发巩固,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科技推动经济发展,未体现工人所受剥削加重,排除C项;材料只说了电子通信设备产值增长,不能得出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国古代宋朝。根据材料信息“宋代政府重视对外贸易,不仅向外国商人开放仕途,还制定了保护外商合法权益的法律,如《户婚律》中对外商来中国经商死后的财产处理作了专门规定。”可知宋朝政府重视外贸,外商社会地位较高,外商的商业活动和私有财产受到法律保护,这体现了宋代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动,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宋代政府对外贸的态度,没有体现民族交融,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北方陆上丝绸之路被战乱阻碍而衰落,排除C项;宋代虽然商品经济繁荣,但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依然是小农经济,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解析】通过观察图中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中后期,英国对北美地区的出口额迅猛增长,主要得益于大西洋贸易的兴起,A项正确;直到1765年才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与第一阶段数值的变化无关,排除B项;北美是英国的殖民地只是客观背景,并非英国出口额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16到19世纪,欧、非、美三洲间的“三角贸易”盛行并非18世纪中期英国对北美地区出口额剧增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据材料“全球化已经反噬了西方发达国家”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当今的全球化仍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形成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造成全球性利益分配不均衡,发达国家确实能够影响发展中国家的收入,但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情况也影响着发达国家的生产成本、市场大小等等,故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利,A项正确;据材料“全球化已经反噬了西方发达国家”可得出全球化也给发达国家带来了困扰,排除B项;当今世界经济虽出现“逆全球化”现象,但当今世界仍是全球化趋势,排除C项;当今的经济全球化仍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发展中国家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起伏错落的马头墙使住宅有了封闭独立的内向型围合空间,其主体建筑以前、后两堂为中轴,是两进三间结构,前厅是整个家庭的‘政治文化中心’,后厅是主人侍奉父母、长辈的地方,俗称‘高堂’。东西两侧的书房、仆人用房、偏厅、厢房、后花园等为辅助建筑。”可知,承志堂建于清代咸丰年间,有“民居其外,官邸其中”之势。这座享有“民间故宫”美誉的徽州古民居,以起伏错落的马头墙使住宅有了封闭独立的内向型围合空间,主体建筑是两进三间结构,由前厅、后厅两部分组成,外院、内院、东西两侧的书房、仆人用房、偏厅、厢房、后花园等为辅助建筑。布局对称规整,有着传统官派构筑的进制,A项正确;古希腊的建筑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承志堂整栋建筑为木结构,内部砖、石、木雕装饰富丽堂皇,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建筑的设计理念,没有体现住房紧缺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C
根据材料“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荣,中国商人纷纷移居那里”“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等信息可知,随着西方列强入侵,近代沿海和条约口岸的城市化现象日益明显,这表明列强入侵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故C项正确。
12.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隋书》认为开凿大运河是为了与高丽的战争到是皇帝为了满足娱乐需求,再到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论述,表明随着时间和研究的深入,对于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越来越全面,B项正确;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历史结论的准确与否是多方面因素共同的影响,而非当代学者的研究结论更可信,排除C项;只要有多种史料互相印证就可信,不一定有权威人士的支持才可信,排除D项。故选B项。
13.C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本题要求按前述时间先后顺序排列。①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建成的时间是1988年;②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通车运营是1964年;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是1950年;④中国造船企业正式进入世界造船市场是1982年。时间先后顺序是③②④①,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C
材料强调由于古代监狱人员密集,环境恶劣,疫病频发,因此宋真宗下令,每到夏季便进行“虑囚”来降低监狱人员的密度,以避免牢狱疫病流行,故C项正确。
15.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3年(全球)。由材料“自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以来,全球人口的预期寿命增长了50%,婴儿死亡率下降了60%,但新冠疫情、战争和冲突等全球挑战正威胁着公共卫生领域的进展”可得出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以来,世界公共卫生事业取得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不确定因素,公共卫生事业任重而道远,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全球卫生治理中国际机制互动的信息,排除A项;新冠疫情、战争和冲突等全球挑战正威胁着公共卫生领域的进展,说明世卫组织没有完全保障了人类健康,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公共卫生事业实现全球协作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1)相同之处:采用新式农具;实行新的耕作制度;农学著作大量出现。(6分)
(2)不同作用:
中国:未突破旧体制框架,未成为推动社会转型的动力。(2分)
英国:推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2分)
启示: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环境对社会转型起着重要作用。(2分)
17.(1)原因: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两次世界大战助长美国经济发展;交通、通讯的进步;第三产业的崛起;政府对经济的调控。 (答出三点即可得6分)
(2)特点:高度集中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回答分布地域集中也可);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推进;中小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内力因素和外力因素的共同推动;政府用法律手段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答出四点即可得8分)
启示:合理的工业化道路有利于城市化;注意城乡协调发展;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城市化;政府应实行积极有效的干预政策等。(答出两点即可得3分)
18.(1)主要特点:东南沿海港口城市成为主要引领者;海上航线发达,东西洋兼顾;得到政权的大力支持。(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意义:带动南方地区形成了贸易为重、海上为尊的观念;推动了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海内外人员的频繁往来和中外贸易的繁荣;为后来东南沿海的海外贸易蓬勃发展奠定基础。(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2)原因:
内因:明清海上经略方式的变迁(朝贡贸易的弊端和海禁政策的限制);封建统治的腐朽;小农经济根深蒂固;传统思想的禁锢。(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外因: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中心转向欧洲;倭寇的袭扰和西欧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
19.示例
论题: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信息技术的发展。
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计算机的发明与改进,信息技术产业产生并迅速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我国主要引进西方先进信息技术成果,开始了我国信息技术的研究发展;第二阶段是1992年到2010年前后,经济发展的追赶期,这一时期我国信息技术产业飞速发展,开始追上并超过世界主要国家;第三阶段是2010年至今,创新驱动转型的阶段,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开始引领世界发展,华为5G技术领先世界发展水平。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北省十堰市竹溪县第二高级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