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前导学(答案)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概括归纳古今中外学校教育、印刷书、图书馆、博物馆发展的历程及成就,掌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所经历的变化。
2.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运用史料探究学校教育、书籍、图书馆、博物馆演变的特点及影响,阐释历史上学校教育、书籍、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3.唯物史观:认识文化传承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家国情怀: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提升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增强文化自信心。
课前预习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官学与私学——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1)官学
①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________,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②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__________。
(2)私学
①春秋时期:私学产生,改变了“____________”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
②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________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③宋代: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________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3)影响
①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____________依托于此得以传承。
②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2.近代大学
(1)西方
①起源: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____________的基础。
②发展:近代以后,________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a.法国:拿破仑建立的“____________”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b.德国:洪堡秉持“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c.美国:大学逐渐倾向于____________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2)中国
①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1912年改名为________________。
②清华大学: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________________”,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
3.现代中国的教育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________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2)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3)“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________,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5)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____________,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6)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____________”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4.学校教育发展的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印刷书的诞生
1.最早的书籍
(1)世界: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____________,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2)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用________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2.造纸业的发展和印刷术的发明
(1)造纸业的发展
①概况: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105年,东汉蔡伦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____________”。
②意义: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2)印刷术
①唐朝已有________印刷品。
②北宋时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________,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③约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采用________________,这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3)意义: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____________、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图书馆的成长
1.古代世界: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________________建立的。
2.西方图书馆的演进
(1)职能变化: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______________的职能。
(2)表现: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______________。
3.古代中国
(1)官藏: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藏书之所。
(2)私藏: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和______________。
4.近代中国: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________________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5.现代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____________”,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起源: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园,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缪斯宫后来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2.近代西方
(1)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__________________,被视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2)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3.近现代中国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2)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了主要陈列动物标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是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的________________。
(4)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博物馆的建设展现出新的气象。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________________正式开馆。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
(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6)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是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而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在旧藏珍宝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文物藏品。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______________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7)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馆藏特色文物为____________、军服、证章和军事题材艺术品等。
(8)中国国家博物馆: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____________________”。2003年2月,在两馆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9)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
4.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的意义
(1)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场所。
(2)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____________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课后练习
1.汉代渐兴私人经传讲学之风,当时出现了一些累世专攻一经的家族,如汝南袁氏世传《孟氏易》;弘农杨氏专攻《尚书》这一现象( )
A.抑制了豪强势力的膨胀 B.推动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C.保证了察举制度的运转 D.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通
2.洪武十五年(1382年),贵州普定知府者额来朝,朱元璋命他“谕其部众,有子弟皆令入国学”,洪武二十一年,四川播州宣慰使司并所属宣抚司官“各遣其子来朝,请入太学,帝敕国子监官善训导之。”这些做法旨在( )
A.引导社会风尚 B.增强国家认同 C.提高教育水平 D.加强君主集权
3.有学者对晚清某一时期的教育改革做如下总结:其一是突出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性;其二是广设学堂,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其三是教育观的发展性和开放性,尤其是务实性。其存在的局限主要是分散化推进,缺乏整体认知和顶层设计。据此推断,在这一时期( )
A.废除八股文已然成为社会共识 B.教育救亡与实业救国实现良性互动
C.选派留学生以适应工业化需要 D.废除科举制度为实施新政提供条件
4.19世纪后期设立的新式官办学堂,从学校的门类来看,新式学堂主要有外国语学校、技术学校和军事学校。它们的设置不考虑其在教育系统中的位置,或者说其与既有教育系统的上下衔接,考虑的更多是语言、技术、军事等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材料中强调晚清时期新式教育的兴办( )
A.受到外力强烈冲击 B.具有全面变革的思路
C.凸显救亡图存色彩 D.适应了西学东渐潮流
5.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通过《文化教育决议案》,冬学教育两年后,晋东北这个封建残余比较浓厚的地区,绝大多数群众都脱离了过去目不识丁的状态,一般的群众通过学习“能够开路条,写简单的信,记账,特别是村级干部和区干部……进步更快,他们都已经能作简单的工作报告了。”边区重视教育带来的重大成效是( )
A.推动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C.巩固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 D.减租减息政策成效显著
6.1951年委有的新中国第一个学制文件《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特别重视工农干部学校在学校系统中的地位,同时还将各级政治学校和政治训练班及相关的补习小学、函授学校列入学校系统。上述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整合各类教育资源
C.适应一五计划的需要 D.推进高等教育改革
7.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工种会在低温下熔化,却可以在被挤压时保持足够硬度的特殊金属合金,并用翻砂铸模法制作字母活字字模,且每一个单字都可以压缩。他做成的木质印刷机可用远远超过任何雕版印刷机的速度来印刷书籍,且最终成品的品质斐然。他的发明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
B.开始使用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
C.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D.促进了图书馆的诞生
8.建国初期,从旧中国接收过来的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只有55所,且分布不合理。随后几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1956年迅速发展到375所。这一时期图书馆数量的变化( )
A.贯彻落实了双百方针 B.有利于珍贵古籍的保存
C.推动了工业化的实现 D.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9.15世纪末,一些来自人们刚刚知道的地方的“奇物”出现在欧洲,刺激了学者们的研究欲望和收藏家们的好奇心。17世纪,一些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倡议建立博物馆。18世纪40年代起,英、法等国相继建立起自然史博物馆,当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陈列繁杂。博物馆的建立( )
A.源于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B.推动了启蒙运动不断深入
C.反映了科学革命迅猛发展 D.折射出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种重要教育组织形式,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唐代,佛教禅林开展译经、著书、讲学等活动,形成了独特的办学方式和讲学制度,书院受其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到了宋代,整个社会经济在总体上呈繁荣发展态势,书院的真正繁荣也就出现于此。书院初创时期,主持人既负责书院的主要教学工作,又负责学院的管理工作。中国古代书院的课程主要有儒家学说,还有历史、诗词、诸子百家、实用技术等。如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学规》中明确把“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大伦常”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我国古代书院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强调个人自学和独立思考,教师只是提纲挈领地把重点教给学生。书院著名学者讲学,对于其他书院的师生前来听讲者,书院热情招待,并提供各种方便。
——摘编自李宁《浅析中国古代书院与西方中世纪大学之异同》
材料二 大学是欧洲中世纪的产物,具体地说是欧洲城市的产物。11世纪开始,原来的教会学校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文化教育多层次的需求,因此,在城市繁荣之下,西欧中世纪的大学纷纷出现。中世纪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在世俗封建主领地上建立起来的城市中生息的市民,可享有人身自由。大学作为诞生于其中的一个社团组织也必然需要基本的自由和自治权利。市民争夺自由的斗争与起义为大学师生维护自身权利树立了典范。大学亦在教会、国家、贵族和市民等力量斗争的夹缝中寻找发展机遇。各股势力为各自的利益竭力争取大学的支持。在斗争中,大学获得了独立权、罢课权、迁移权、设立法庭和内部自治权、免税权和免役权等,加上教学中的辩论之风和课程开设等,形成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精神。
——摘编自王凤梅《论西欧中世纪城市对中世纪大学崛起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西欧自治城市对大学崛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书院教育与中世纪西欧大学教育的共同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
【夯实基础】
一、国子监、地方官学、学在官府、基层、书院、古代典籍、分科教育、大学、大学区、研究教学合一、世俗化、北京大学、清华学校、工农、恢复、现代化、科教兴国
二、纸草书卷、竹片、蔡侯纸、雕版、活字、金属活字印刷、文化修养
三、亚述巴尼拔王、服务公众、公共图书馆、“府”“阁”“堂”“室”、藏书楼、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
四、亚历山大博物馆、阿什莫林博物馆、大英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院、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国立历史博物馆、古代艺术、武器、中国革命博物馆、人类文化遗产、公众
【课堂速测】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汉代渐兴私人经传讲学之风,当时出现了一些累世专攻一经的家族,如汝南袁氏世传《孟氏易》;弘农杨氏专攻《尚书》”及所学可知,汉代出现了累世经学的现象,学术大族转化为政治大族,导致社会阶层出现了固化的趋势,从而阻碍了阶层的流通,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豪强势力被抑制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这一现象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但不符合主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察举制度运转的情况,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谕其部众,有子弟皆令入国学”“各遣其子来朝,请入太学,帝敕国子监官善训导之”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明朝统治者要求少数民族上层子弟入国学学习,这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与引导社会风尚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提高教育水平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加强君主集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B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晚清某一时期的教育改革强调培养翻译人才,广设学堂,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教育观的发展性和开放性,但具有分散化推进,缺乏整体认知和顶层设计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的教育改革,在列强不断侵华的社会背景下,教育改革与救亡图存相结合,“教育救亡”与“实业救国”成为挽救民族危亡的主要手段,教育促进实业的发展,发展实业必须依靠教育,二者进行良性互动,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时期的废八股文触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没有成为社会共识,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派留学生是服务于挽救民族危亡的需要,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的废科举制是清末新政改革的内容,与为实施新政提供条件不吻合,排除D项。故选B项。
4.答案:C
解析:据题干“新式学堂的设置不考虑其在教育系统中的位置,考虑的更多是语言、技术、军事等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新式学堂培养人才主动贴合国家救亡图存的发展需要,培养实用型人才,C项正确;晚清新式教育的兴办一定程度受到外力冲击的影响,但A项表述夸张,且并非材料侧重点,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新式学堂侧重培养实用型人才,并未强调其全面变革的思路,排除B项;洋务运动兴起后,翻译、介绍西方兵工文化、科技技术成为中国输入西学的主体部分。新式教育的兴办受西学的影响,体现了西学东渐的潮流,但并非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晋察冀边区重视教育带来边区干部群众文化素养提高,时空定位“冬学教育两年后”即1940年抗战相持阶段,边区干部群众文化素养提高有利于巩固和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选C项。A项材料是“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通过《文化教育决议案》”即边区政府成立后才通过决议案,A项表述与材料逻辑相反,排除;B项的时间与材料不吻合,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学制文件重视工农干部学校的地位,并将与政治相关的小学、函授学校列入学习系统,说明我国为教育发展进行整合教育资源,故选C项;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涉及到工农干部学校、补习小学和函授学校等的调整,主要目的不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指在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关于学校教育的调整,不是巩固政权的措施,新中国成立初巩固政权的措施有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反运动等,排除 D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450年左右,德国人谷登堡发明了金属活字印刷,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A项正确;开始使用金属活字印刷书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教育,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图书馆,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D
解析:建国初到1956年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一直在增加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所以选D。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排除A。B项无法体现题意。当时尚未实现工业化,排除C。
9.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世纪欧洲国家的博物馆追求珍奇物品和标本的齐全,主要和西欧国家对外殖民扩张,从世界各地带回陈列品有关,D项正确;博物馆的建立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进步才是博物馆建立的根本原因,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博物馆建立与启蒙运动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博物馆展现科学革命成果,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1)特点: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自主管理;教学课程以儒家经典为主,辅以诸子百家;教学崇尚自由,具有开放性。(任答三点即可)
(2)影响: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大学建立奠定物质基础;城市市民享有人身自由,为大学自由发展创造了氛围;教俗等力量斗争推动大学发展。(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3)共同作用:利于培养人才;营造了学术的自由氛围;助推了市民阶层的壮大;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种重要教育组织形式,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可知,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根据材料“书院初创时期,主持人既负责书院的主要教学工作,又负责学院的管理工作”可知,自主管理;根据材料“中国古代书院的课程主要有儒家学说,还有历史、诗词、诸子百家、实用技术等”可知,教学课程以儒家经典为主,辅以诸子百家;根据材料“我国古代书院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强调个人自学和独立思考,教师只是提纲挈领地把重点教给学生。书院著名学者讲学,对于其他书院的师生前来听讲者,书院热情招待,并提供各种方便”可知,教学崇尚自由,具有开放性。
(2)影响:根据材料“大学是欧洲中世纪的产物,具体地说是欧洲城市的产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大学建立奠定物质基础;根据材料“在斗争中,大学获得了独立权、罢课权、迁移权、设立法庭和内部自治权、免税权和免役权等,加上教学中的辩论之风和课程开设等,形成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精神”可知,城市市民享有人身自由,为大学自由发展创造了氛围教俗等力量斗争推动大学发展。
(3)共同作用:根据材料“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一种重要教育组织形式,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在城市繁荣之下,西欧中世纪的大学纷纷出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利于培养人才;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根据材料“我国古代书院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强调个人自学和独立思考,教师只是提纲挈领地把重点教给学生。书院著名学者讲学,对于其他书院的师生前来听讲者,书院热情招待,并提供各种方便”“在斗争中,大学获得了独立权、罢课权、迁移权、设立法庭和内部自治权、免税权和免役权等,加上教学中的辩论之风和课程开设等,形成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精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营造了学术的自由氛围;根据材料“到了宋代,整个社会经济在总体上呈繁荣发展态势,书院的真正繁荣也就出现于此”“中世纪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在世俗封建主领地上建立起来的城市中生息的市民,可享有人身自由。大学作为诞生于其中的一个社团组织也必然需要基本的自由和自治权利。市民争夺自由的斗争与起义为大学师生维护自身权利树立了典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助推了市民阶层的壮大。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前导学(答案)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