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扩展 课前导学(答案)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扩展
核心素养
1.时空观念:了解全球贸易网络形成的过程,能够正确解释不同阶段贸易特点形成的背景,科学解释全球贸易与世界形势变革的关系,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
2.历史素养:掌握国际贸易对文化交流的意义,理解商品流通中文化交流的基本途径,培养国际视野和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
课前预习
一、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1.15世纪之前:主要局限于各洲内部和________之间。
2.15世纪后至工业革命前的世界贸易
(1)原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________,各洲之间的贸易随之扩展。
(2)表现
①国际流通中的商品________与数量大大增加。
②贸易的扩大促进了________的出现和发展。
(3)影响:西欧列强在美洲、非洲、亚洲等地的殖民扩张,客观上推动了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以欧洲为中心的________初步形成。
3.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贸易
(1)原因: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使欧美国家需要寻求更多的________________和商品市场。
(2)表现:类型丰富的工业产品,通过更快速的________输送到世界各地。
4.187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世界贸易:世界贸易额增长了近____倍。
5.20世纪上半期的世界贸易:两次世界大战影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6.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世界贸易: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贸易受到极大影响,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签署的《____________》以及各国围绕贸易、关税的谈判,仍推动着世界贸易的发展。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冷战的结束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世界贸易突飞猛进。
二、商品流动与文化交流国际化
1.特点:国际贸易的过程伴随着文化的传播。
2.茶
(1)地位:饮茶风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了________的东方哲学和娴静淡雅的东方美学,是中国文化的符号之一。
(2)传播:最初,中国茶主要在中国周边传播。16世纪以后,中国茶广泛传播到________、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地区。
3.服装
(1)法国
①中国服装柔软的面料、富有东方韵味的款式、线条流畅的________等,融入法国18世纪的服装设计之中。
②20世纪初,法国设计师设计的女装,大胆采用东方女装________的样式,奠定了20世纪西方女装流行的基调。
(2)中山装:民国早期设计的中山装兼具________的特点,穿着方便,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4.钟表
(1)诞生并传入中国:诞生于欧洲,大约在16世纪中期经由________传入中国内地。
(2)概况
①一些清朝高官将进口的________作为珍稀物品收藏。
②在社会________中逐渐流行。
③一些________也安装有钟表。
④中国人制作的钟表,其外观多体现了中国自身的文化特色。
5.文化交流
(1)原因:全球贸易网的形成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
(2)表现:电影、音乐、电视节目、动漫、________等各国文化产品,也广销世界各地。
课后练习
1.位于伦敦西郊的汉姆别墅花园是一座建于17世纪的贵族府邸,这里保存有完整的日式壁柜、风,中国漳州产的青花瓷茶具,还有印度杉木茶桌和一个藤编椅面的靠背椅。这座建筑内的陈设可以用来佐证( )
A.殖民活动的残酷 B.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C.世界贸易的发展 D.英国权力中心的转移
2.甘蔗原产于印度,16世纪以后广泛种植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甘蔗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巴西,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还有古巴、泰国、墨西哥、澳大利亚、美国等。在世界食糖总产量中,蔗糖约占65%。这从侧面证明( )
A.世界饮食结构日渐趋同 B.各国民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C.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新航路推动了全球经济发展
3.英国东印度公司利用中国开放五口通商之机,雇用园艺学家罗伯特·福钧乔装潜入安徽和福建等茶叶产区,窃取优质茶籽、茶苗,偷运中国茶叶专家及专用工具,将完整的制茶产业复制到印度喜马拉雅山区。英国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中国传统贸易优势 B.扶持印度民族经济的发展
C.推动茶叶贸易的全球化 D.促进全球植物物种大交流
4.18世纪末以来饮茶之风深入俄罗斯社会,与中国饮茶时的儒雅之风有所不同,由于气候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俄罗斯人往往需要在饮茶时增加热量,比如放糖、蜂蜜等甜料,有的人干脆将饮茶作为三餐中的一餐。这反映出( )
A.茶文化在借鉴中发展 B.茶文化重构俄罗斯社会
C.文化传播具有地域性 D.文化传播具有时代特色
5.17世纪,欧洲的贸易公司从印度购买棉纺织品,一部分棉纺织品被运回欧洲,供欧洲人消费。还有一部分被运往非洲用来购买奴隶,然后再将奴隶送到美洲的种植园中去劳动。据此可知,当时( )
A.欧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跨太平洋贸易发展迅速
C.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 D.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加强
6.18世纪,东印度公司共进口2.15亿件瓷器到英国,瓷器茶具成为英国家庭的常用器皿。最初中国的茶杯是无把手的,后来英国人学会了制瓷,并为烫手的茶杯加上了把手,又将这一技术传回中国。这反映出( )
A.经贸活动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 B.茶文化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念
C.中国茶文化得到英国人广泛认可 D.文化在互相借鉴中向前发展
7.17世纪后半期到18世纪中期,文化消费成为中等阶层以上主体消费人群日常消费的一部分,在出版商、戏剧和音乐经理人的推动下,英国人对报纸、杂志、油画、戏曲、音乐会的消费增多。这一现象( )
A.有利于文化的市场化 B.源于中产阶级的形成
C.表明启蒙运动的扩展 D.反映工业文明的繁荣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的中国以物质技能和经验科学而论,都与欧洲不相上下,尤以伦理道德、政治实践见长于欧洲。中国茶文化雄霸英、法、荷兰,华瓷已随茶文化而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欧洲日用器皿的大宗商品。由茶文化牵动的中国装饰艺术、饮食文化与庭园艺术也在欧洲熠熠生辉。中国的君主政治也曾是法国朝野主张改革的人物追求的。
——摘编自沈福伟《西方文化与中国》
材料二 19世纪 60年代以后,西方文化开始大规模的由浅入深地被引进中国。以仿造西洋船炮、改铸传统火器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引进与创新活动迅速兴起,出现了一股研究船械的热潮。与此同时,数学、化学、医学等科学也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开来。到20世纪初,清政府制定了相应的科技政策,鼓励发展科技,中国科学家队伍开始形成,许多留学归国的学者们给中国科学界带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科学的思想,其工作成就为国际所公认,这标志着西方近代科技在中国的确立。除此以外,西式的服饰、饮食、建筑风格等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的一些非农地区。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世纪中国文化在欧洲传播的基本情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并概括其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
【课前预习】
一、亚欧大陆、殖民扩张、种类、股份公司、世界市场、原料产地、交通工具、2.6、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二、含蓄内敛、欧洲、龙凤花草纹样、宽松、中西服装、澳门、钟表、中下层、公共场所、书籍
【课后练习】
1.答案:C
解析:英国的汉姆别墅花园建于17世纪,里面保存了当时日本、中国以及印度的各种家具和茶具,联系所学,这是当时世界贸易发展的结果,世界各地的商品可以汇集一屋,故C项正确。殖民活动、社会结构的变化、权力中心的转移都与材料无关,排除A、B、D三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伴随近代西方殖民扩张,甘蔗种植遍布全球,成为全球食糖生产的主要原料,这反映了世界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C项正确;世界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是经济发展使饮食结构趋同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民众生活水平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是说甘蔗种植遍布全球,而非强调新航路推动了全球经济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英国东印度公司利用中国开放五口通商的机会,采取一系列行动窃取中国的茶叶产业,其主要目的是削弱中国传统贸易优势。通过复制完整的制茶产业到印度,英国能够减少对中国茶叶的依赖,并在国际茶叶市场上与中国竞争,从而削弱中国在茶叶贸易中的优势地位,A项正确;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殖民本质决定其所作所为不是为了扶持印度经济,排除B项;东印度公司更关注的是如何减少对中国茶叶的依赖,而不是推动整个茶叶贸易的全球化,排除C项;“促进全球植物物种大交流”不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初衷,他们主要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而非物种交流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茶文化具有儒雅之风,而俄罗斯茶文化受到本地气候的影响,发展出了自身的特点,体现了茶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发展,A项正确;“重构”说法夸大,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茶文化在借鉴中发展,材料未反映文化传播的地域性,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茶文化在借鉴中发展,从材料看不出时代特色,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D
解析:据材料“欧洲的贸易公司从印度购买棉纺织品,一部分棉纺织品被运回欧洲,供欧洲人消费。还有一部分被运往非洲用来购买奴隶”可知,17世纪,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下,商品在欧洲、非洲、美洲和亚洲流通,说明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加强,D项正确;仅从商品的流动,并不能说明欧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不仅仅是太平洋贸易,还有印度洋贸易和大西洋贸易,排除B项;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D
解析:英国人吸收了中国用瓷器喝茶的文化习俗,在饮茶中,又改进了茶具,向中国输出,体现了文化在互相借鉴中向前发展,故选D项;材料看不出“主要”,排除A项;材料看不出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广泛”,排除C项。
7.答案:A
解析:材料“在出版商、戏剧和音乐经理人的推动下,英国人对报纸、杂志、油画、戏曲、音乐会的消费增多”反映出各种文化消费增多有利于文化的市场化,A正确;BC与材料无关,排除;此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D排除。故选:A。
8.答案:(1)基本情况:以茶文化为依托带动其他领域文化的传播;瓷器成为中西贸易的主要商品;中国的政治制度被欧洲一些政治思想家所推崇。
(2)特点:前期以军事科技为主,后期涉及领域越来越广泛;逐渐深入;留学生成为重要传播媒介;通过宗教和商业贸易等方式传播。
意义: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解析:(1)根据材料一“由茶文化牵动的中国装饰艺术、饮食文化与庭园艺术也在欧洲熠熠生辉”可得出“以茶文化为依托带动其他领域文化的传播”;根据材料一“华瓷已随茶文化而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欧洲日用器皿的大宗商品”可得出“瓷器成为中西贸易的主要商品”;根据材料一“中国的君主政治也曾是法国朝野主张改革的人物追求的楷模”可得出“中国的政治制度被欧洲一些政治思想家所推崇”。
(2)特点根据材料二“以仿造西洋船炮……数学、化学、医学等科学也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开来”可得出“前期以军事科技为主,后期涉及领域越来越广泛”;根据材料二“西方文化开始大规模的由浅入深的被引进中国”可得出“逐渐深入”;根据材料二“许多留学归国的学者们给中国科学界带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科学思想”可得出“留学生成为重要传播媒介”;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通过宗教和商业贸易等方式传播”。
意义根据材料二“中国科学家队伍开始形成……这标志着西方近代科技在中国的确立”“西式的服饰、饮食、建筑风格等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的一些非农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0课 近代以来的世界贸易与文化交流扩展 课前导学(答案)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