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西南名校联盟2025届“3 3 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 (二)历史试卷(答案)

西南名校联盟2025届“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 (二)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92年至 1993年、考古工作者在贵州盘县大洞遗址共发掘获得人牙化石4枚、石制品2000余件、动物化容万余件及一批灰烬、灰屑、烧骨等。无论在遗址规模、文化堆积物年代、考古材料的品种和数量方面,盘县大洞都可与北京的周口店媲美。据此可知,生活在盘县大洞一带的古人类
A.开始用火及饲养家畜
B.存在阶级和贫富分化
C.过着原始的群居生活
D.从事原始农业和养蚕
2.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思想活跃。以下观点
孟子 “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除粟,女有馀布。”
韩非 “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雷。”
A.表明重农抑商的主张
B.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
C.标志社会转型的完成
D.推动百家争鸣的形成
3.图1为唐开元二十二年 (734年)逝世于中国的日本遣唐使井真成的墓志。其中写道:“……衔命远邦,驰骋上国。蹈礼乐,袭衣冠;束带立朝……以开元廿二年正月(廿)日,乃终于官弟(第)……皇上哀伤,追崇有典;诏赠尚衣奉御,葬令官给。”该墓志可用于印证
A.唐朝与日本形成宗藩关系 B.日本仿唐制实行大化改新
C.中日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 D.大唐的风俗文化远播异域
4.王阳明说:“新民”之所以弃其宗族,畔其乡里,四出而为暴,固然是由于官府“治之无道,教之无方”,也因为“尔父老”对子弟未能早加训诲戒饬,诱掖奖劝,故“我有司与尔父老子弟皆宜分受其责”。为此,王阳明
A.制定乡约加强基层的治理与教化
B.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
C.指责官府与宗族负乡里暴乱之贵
D.主张放松对“新民”的人身控制
5.学者戴逸指出,康、雍、乾时期,江浙地区研产米谷不足供食用,过去的“苏湖熟,天下足”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松江种稻之地只占1/3,每年都从外地运进大量粮食,特别是集中了大批非农业人口的工商业城镇,更是家无隔宿之粮,江浙市镇更是如此。这反映江浙地区
A.新的经营方式出现
B.农业生产发展滞后
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6.领事裁判权使国家丧失了司法主权,但这个权力有大清国自愿奉送的成分。那时的英国已建立了系统的司法体系,而大清国刑民不分,一个县太爷既是法官也是警察局局长。外国人不能接受大清国的诉讼程序,大清官员也不愿惹这些麻烦,就轻易认可了领事裁判权。这反映
A.晚清政府缺乏民族国家意识
B.清廷腐败导致司法主权丧失
C.领事裁判权必然会遭到破坏
D.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充满曲折
7.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强调: “争你自己的自由就是争国家的自由,争你自己的权利就是争国家的权利。因为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出来的。”胡适意在说明
A.民主与平等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
B.争取个人权利是实现民主的前提
C.封建正统思想地位遭受巨大冲击
D.自由平等国家的建立是历史必然
8.在马克思、列宁的观点里从来没有说过农民可以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甚至列宁还将农民视为潜在的资产阶级。毛泽东则认为中国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阶级为主力军的革命。这反映
A.中国的无产阶级还没有发展成熟
B.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前提
C.农民阶级与资产阶级有同盟关系
D.国情差异影响了革命道路的选择
9.《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提出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斯大林同意给新中国3亿美元贷款。年息仅 、以机器、设备等材料和商品的形式提供。之后在朝鲜战争中通过苏联的援助、中国军队实现了全面武装。据此可知,苏联的援助
A.推动中国实现了工业化
B.加剧美苏两大阵营对峙
C.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
D.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
10.图2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农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体现了
A.经济调整政策取得一定成效
B.延续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得到解决
D.消除了经济领域的“左”倾错误
11.古埃及人已经学会用数学来管理国家和宗教事务,确定付给劳役者的报酬,求谷仓的容积和田地的面积,计算建造房屋所需要的砖块数等等,还会计算酿造一定量酒所需的谷物数量。另外,古埃及人计算矩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等的结果.和现代的计算值十分相近。由材料可知,古埃及的数学成就
A.得益于国家的统一 B.领先于古代各文明
C.深刻影响农业生产 D.蕴含丰富历史信息
12.学界一般认为1189年获得市长头衔的亨利·菲茨-艾尔温为伦敦乃至整个英格兰第一位市长。从词源学角度看,英文“市长”(mayor)一词直接借自法语 (古法语形式为 maire),并且现在已知最早的市长出现在1136年的法国城市苏瓦松。上述材料
A.说明英国市长制直接源自法国
B.能够佐证王权逐渐强化的趋势
C.可用来研究中古西欧城市变迁
D.体现出了英法文化的一脉相承
13.18世纪末19世纪初,“孟德斯鸠、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在拉美殖民地的文化知识界普遍传诵,许多著名的拉美独立运动领袖都曾在法国受过教育,成为卢梭学说的忠实信徒,甚至还亲身参加了法国犬革命。上述史实表明,拉美的民族独立运动
A.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B.有资产阶级革命色彩
C.严重动摇了殖民统治 D.以建立共和制为目标
14.1919年的《凡尔赛条约》规定,裁减德国军备、并瓜分其海外殖民地。1920年建立的国际联盟实行“全体一致”的原则,失去了对侵略行为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可能性。1922年签订的《五国公约》虽然规定了美英日法意五国主力舰总吨位比例,却无法有效遏制军备竞赛。材料意在说明,一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
A.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 B.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
C.有助于战后世界经济复兴 D.瓦解了世界殖民主义体系
15.针对1947年的中国局势,杜鲁门认为美国不能不加过问,但是也不会“将无限的物质和大量美国军队投入中国”。时任美国驻华大使的司徒雷登说得更直白:“美国陷入中国内部事务……可能受到其他大国的敌视和报复,甚至危及我们在世界其他地区承担义务的能力。”材料说明,当时美国的对华政策
A.服从和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
B.全力支持国民政府发动的内战
C.试图在各方利益之间寻求平衡
D.受制于美苏争霸准备放弃中国
16.勃列日涅夫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但1973年苏联著名学者A·阿甘别吉扬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指出:“被调查的1064名大企业经理中、有80%的人认为、各级机关仍然像以前一样,侵犯企业权力;90%的经理认为,企业权力太小。”材料说明当时苏联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经济增长日趋停滞 B.脱离社会主义方向
C.专断作风日益严重 D.难以突破旧的体制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宗时期,扬州成为南粮北运的漕运中心和淮南地区的盐业中心,助推了扬州的经济发展和工商业繁荣。到唐朝后期,在扬州工商业最兴盛的地段,出现了市井相连的商业街,不仅突破了坊市分离的体制,也使得原来“不得侵街造屋”“不可临街开门”的禁令逐渐成为一纸空文,而当地官府并未对此类违禁行为予以禁止,甚至还疏碌道路缓解拥堵。宵禁也逐渐松弛,夜市兴盛起来,出现了“夜市千灯照碧云”的繁荣景象。扬州工商业的发展繁荣,扩大了政府的税源,众多的商品也满足了统治阶层消费享受的需要。扬州坊市布局的突破,使城市布局和工商业布局发生嬗变,为宋代以后开放式的街巷体制开了先河。
——整理自诸祖煜《唐代扬州坊市制度及其嬗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后期扬州突破坊市制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中后期扬州突破坊市制度的意义。(6分)
18.(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独立宣言》提出“人人生而平等”,但建国后长期保留奴隶制。直至1865年宪法第13条修正案才废除奴隶制,1870年第15 条修正案赋予黑人选举权。这一过程表明,美国民主制度的完善需经历反复斗争,并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埃里克·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
材料二 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取消“衰败选区”,增加工业城市代表名额,但工人阶级仍被排除在外,在19世纪30~40年代,爆发了以工人争取普选权为中心的群众性政治运动。直至1918年,英国才实现30岁以上妇女的选举权。英国选举权的扩展是阶级博弈的结果,体现了渐进式民主的特点。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长期保留奴隶制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选举权渐进式扩展的历史背景。(6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当时已是一个现代化国家,民族主义意识使政府和人民团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国在战争中所面对的是日本民族团结一致的力量。在中国,政体基本上仍处于中世纪式的,政府与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
——徐中约 (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
材料二 中国的近代化仅由边陲的权力推动、而日本则以中枢的权力推进。中国近代化仅从军事方面着手,而日本则从政治、经济、教育等全面地展开;中国近代化不知建立法规制度,从根本处做起,而日本则反之。……是知中日近代化的成败,国家的强弱,决非偶然。
——王家俭 (台湾著名历史学教授)
材料三 图3所示为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开设的学会、学堂、报馆分布图。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两位学者从哪些角度分析了中国甲午战败的原因。请从其他角度再进行补充。(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图示现象,并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6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作为中华文明的民俗载体,中国传统节日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连续、稳定且不断发展的体系。
先秦时期 初步形成了原始节庆体系,包括官方节庆与民间节庆。官方节庆以季节性祭礼为主,节期相对固定,如每年农历十二月举行八蜡之祭 (八种与农业有关的神祇)。民间节庆大都在春秋两季,节期并不固定。节俗集中体现了先秦时期的神灵信仰、巫术宗教、祭祀文化等。
两汉时期 节日出现了体系化、伦理化趋向。汉代《太初历》采取阴阳合历,改正月为岁首,为传统节日奠定了影响深远的时间体系。节日在传递孝道观念、强化家族认同、加强乡邻团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 正式形成传统节日体系。据南朝《荆楚岁时记》,元旦爆竹、寒食禁火、端午竞渡、七夕乞巧、重阳登高……除了清明节与中秋节尚未捉及,传统重要节日的基本习俗皆有记载。
唐宋时期 传统节日体系渐趋稳定成熟,全国性传统大节成型。唐宋在继承汉魏节日框架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丰富扩容,且形成了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传统大节。如清明节、中秋节、七夕乞巧、冬至、元宵“灯节”等,传统节日发展趋向娱乐化、平民化、假日化。
明清时期 传统节日体系完善定型,伦理交往、世俗娱乐的特点进一步强化。例如,明清祭祖文化盛行,《清嘉录》称“人无贫富,皆祭其先,俗呼‘过节’”。人们注重加强亲族联系,拓展社会网络。节日的集市功能突出,每逢佳节大型集市、商业庙会兴盛,节日消费较为繁荣。
——整理自张娜《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之管见》
根据材料,就整体或选取其中一个历史阶段,围绕“中国传统节日”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2分)
西南名校联盟2025届“3+3+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 (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B C A C A B D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A D C A B A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14分)
(1)(8分)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扬州成为漕运中心和盐业中心;扬州城市工商业繁荣;城市管理的松弛;能够扩大政府税源缓解政府财政压力。(一点2分,四点8分)
(2)(6分)意义:推动扬州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提高;为宋代以后开放式街巷体制开了先河;促进市民阶层的崛起;丰富市民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推动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一点2分,三点6分)
【考点】中国古代史·唐朝坊市制度
【难度】中
18. (14分)
(1)(8分)原因:南方种植园经济依赖奴隶制;传统白人至上观念根深蒂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处于早期阶段;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联邦政府为协调南北双方的利益。(一点2分, 四点8分)
(2)(6分)背景:工业革命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崛起;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政治权利,登上政治舞台;一战中妇女参与社会劳动,提升社会地位,争取政治权利;社会舆论压力推动政府改革选举制度。(一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
【考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确立的局限性与渐进性
【难度】易
19. (12分)
(1)(6分)角度:两位学者主要从中日国情差异、中日近代化模式差异的角度进行分析。(4分)
补充:国民观念差异、军事战略选择失误和国际环境等。(2分)
(2)(6分)现象:维新变法运动期间学会、学堂、报馆广泛建立。(2分)
认识:维新变法不仅仅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政治改良运动,也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对促进西学的传播,开启民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维新变法等救亡图存运动发展;同时也是一场社会运动,推动社会近代化;推动文教事业、大众传媒近代化。(一点2分,两点4分)
【考点】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
【难度】中
20. (12分)
示例:
论题:中国传统节日体系的形成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创新(2分)
阐释:中国传统节日体系是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生成的,其形成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渐进的历史过程,呈现传承与创新的特点。
先秦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应用,农业进一步发展促进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初步形成了原始节庆体系,官方节庆的“八蜡之祭”和民间节俗“祈雨”均反映农耕文明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影响。
两汉时期,大一统政权的建立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推动农业科技发展。服务于农业的《太初历》为传统节日奠定了影响深远的时间体系。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纲常伦理规范观念,反映在节日中,出现了体系化、伦理化趋向。
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政局走向稳定,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级壮大,文化繁荣。唐宋传统节日体系在继承汉魏节日框架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清明节、中秋节、七夕乞巧、冬至、元宵“灯节”等反映节日趋向娱乐化、平民化、假日化。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加巩固,经济文化等都有了新发展,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社会娱乐活动丰富,封建国家对人身的控制进一步松弛。这一阶段传统节日体系完善定型,伦理交往、世俗娱乐的特点进一步强化,节日成为大众经济文化盛会。(任答三个论据8分)
综上,中国传统节日体系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代需求的过程中发展演变,一方面坚守传统,延续固有的节日精神;另一方面推陈出新,吸收多元文化丰富自身。(2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符合题目要求酌情给分)
【考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价值
【难度】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西南名校联盟2025届“3 3 3”高考备考诊断性联考 (二)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