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甘肃省庆阳第二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答案)

高二级寒假学习质量检测考试
历史
(范围:选必一、选必二1-2单元)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代行“什伍连坐法”,汉代“编户齐民”户籍对人丁控制极为严格。 1785 年英国议会法案规定:“不列颠臣民可在国内自由迁徙,不再惩罚流民”。中英户籍制度差异根源于()
A.治国理政思维有别 B.政治制度差别
C.思想解放程度不同 D.经济形态迥异
2.春秋时期,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乡里制度逐步转化为地方基层政权;战国初期,乡直接向国君负责;战国中期以后,郡县在各诸侯国推行,逐渐形成以县统乡、以乡治里的局面。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
A.国家对基层实现了直接控制 B.国家治理中的宗法因素彻底消失
C.郡县制度已完全建立并普及 D.政治制度建设蕴含着集权的趋势
3.下表是世界上部分原居民在培育农作物方面做出的贡献。表格内容可说明()
名称 地域 农作物
印第安人 美洲 马铃薯、玉米、花生等
班图人 西非 甜高粱、西瓜、棉花等
南亚人 南亚 芋头等
西亚人 西亚 大麦、小麦和豆类等
A.农作物的品种决定了文明形态 B.古代美洲的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
C.人类早期文明发展具有多样性 D.农业是古代各地政权的经济基础
4.《宋刑统》中明确规定,禁止市民在墙上凿洞、向街道排放垃圾,如果有敢触犯者,将会受到刑事处罚。另外,政府也加强了对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对于堵塞河道的违章建筑,官府有权力采取强硬手段将其拆除。据此可知,宋代()
A.城市规划杂乱无章 B.注重城市环境治理
C.坊市界限已被打破 D.有意维护等级秩序
5.宋朝以后,儒家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而且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违者送官府治罪。这体现了()
A.律令开始儒学化 B.君主专制的加强
C.儒家思想的影响 D.基层治理的强化
6.明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下列项中,对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前所处的经济状况,表述正确的是()
A.白银已逐渐成为国家财政和民间交易的基本支付手段
B.通过清丈全国土地,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得到根本遏制
C.美洲等地白银的大量流入,解决了明朝府库空虚问题
D.商品经济已超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据优势地位
7.康熙五十一年,清政府正式确立分省取士制度:“朕计省之大小,人之多寡,按省酌定取中进士额数。”之后,清朝科举考试的资格从童生试到正式的乡试、会试都实行了分省取士制度。清朝分省取士制度()
A.有助于各地人才分布趋于平衡 B.确保了科举考试的公平与公正
C.意在维护满族官僚的优势地位 D.导致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
8.下图为《中国经济史》一书的章节目录,横线处应补充的目录为()
A.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 B.募役法募人代役
C.“一条鞭法”合并赋役 D.摊丁入亩
9.下表为1916年北京政府教育部制订的《选派留学外国学生规程》。表中的规定()
类别 基本内容
关于留学考试 留学生要通过考试方式进行选拔。考试分初试和复试两个步骤,初试由省行政长官组织,复试由教育部在京组织进行,初试合格者的试卷要送教育部复核
关于留学生的管理 留学生由教育部特派的留学监督进行管理。留学监督每月收取留学生学位论文和考察报告,验明留学生毕业凭证等
体现出资产阶级教育宗旨 B.说明政府对留学大力支持
C.反映出政府重视人才培养 D.规划了留学生的发展目标
10.如表为有关唐代医疗情况的相关记录(部分),据表中信息可知当时()
出处 相关记录
吕颂《为张侍郎乞人勤表》 管区内“素多瘴疠”,又“绝无医人,素乏药物,深人穷谷,无处市求,任重命轻,何可言疾。”
元稹《叙诗寄乐天书》 通州之地,“夏多阴霪,秋为痢疟,地无医巫,药石万里,病者有百死一生之虑。”
李德裕《与姚谏议书三首》 “自十月得疾,伏枕七旬,属纩者数四,药物陈,又无医人,委命信天,幸而自活。”
A.民众的卫生意识普遍淡薄 B.政府轻视医疗人才的培养
C.地方的医疗资源较为匮乏 D.常年战乱使生存环境恶化
11.英美的文官制度在建立后都经历了一些改革。美国于1923年对文官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改革,首次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文官的职位分类制度。英国在1968年根据《富尔顿报告》进行了大规模改革,旨在解决等级过于森严,雇员不易提升,专家过少、文官缺乏训练等问题。这些改革()
A.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需要 B.对民选政府形成了有效制约
C.解决了权力分立与制衡带来的弊端 D.冲击了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
12.有学者认为,“公元前两千年,巴比伦的商人和银行家之间就在使用票据和支票;罗马知道开设往来账户,账本上有借方和贷方;伊斯兰国家的商人从十世纪起已知道使用所有信贷工具;中国早在九世纪起就使用庄票。”该学者意在强调()
A.信贷工具在世界主要文明区域都使用 B.信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
C.信贷工具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 D.信贷工具扩展了商业贸易活动的领域
13.下表是1870年、1913年英、法、美、德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其中④是()
年份 国家
① ② ③ ④
1870年 10% 13% 8% 22%
1913年 8% 13% 11% 15%
A.德国 B.美国 C.法国 D.英国
14.二战后德国的高级行政管理官员往往被称作“政治性行政管理官员”,一般担任各部秘书长或职能部门领导人,他们的任免往往依据政治标准,由现任政府决定。这些高级文官帮助一些官员,代为起草各种法令、演说稿、质询,并向官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一政治现象()
A.破坏了政治中立原则 B.动摇了西方政党政治
C.改变了选官用人制度 D.推动了文官制度成熟
15.某机构的宗旨(部分)如下所述:通过设置一常设机构,便于国际货币问题的商讨与协作,以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促进汇价的稳定,维持会员国间有秩序的外汇安排,并避免竞争性的外汇贬值。据此判断,该机构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D.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16.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指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既是一国货币,又是世界货币。作为一国货币,美元的发行必须受美国的货币政策和黄金储备的限制;作为世界货币,美元的供应又必须适应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A.直接导致经济滞胀局面出现 B.阻碍了世界货币体系正常运转
C.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和矛盾 D.巩固了美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7题20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0分,20题10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据考证,贝币是我国出现最早的钱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海贝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遂开始用金属仿制海贝。从商朝铜贝出现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之后的铜钱几乎均延续了“外圆内方”的形制。公元前115年,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北宋时,由于钱币需求大,铸钱的铜料紧缺,作为弥补的铁钱笨重不便使用,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
-摘编自汪圣铎《中国钱币史话》
材料二:金本位制是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1816年,英国颁布了《金本位制度法案》;19世纪60、70年代,法国完成了向金本位制的过渡;1871年,德国宣布实行金本位制;1900年,美国通过了金本位条例;到19世纪末,世界各大洲的主要国家都普遍实行这一货币制度,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度建立起来,国际金本位制的“黄金时代”到来。英国主导下的国际金本位制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中央银行按固定价格买卖黄金,二是公民私人可以自由进口和出口黄金。正是由于这两个特点,国际金本位制度维持了固定汇率机制,有效地纠正了国际收支不平衡,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和世界资本市场的形成。
-摘编自张新颖《英国霸权下的国际金本位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货币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1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影响6分)
18.法律与教化(12分)
材料一:《孟子》中讲:“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荀子》说:“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材料二:
《唐律疏议》规定“五刑”即笞、杖、徒、流、死。笞者,击也,又训为耻。徒者,奴也,盖奴辱之。规定的十大恶行,不孝为其中之一,责骂父母者以谋杀论处,父母身故密不举哀的判处流刑;唐太宗作《帝范》,可视为帝王之家的家训,唐朝有很多士人编撰家训,如王方庆作《王氏训诫》,柳玭作《戒子孙》等,家训重“忠孝”教育;《新唐书·柳公绰传》中说“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宰相崔祐甫曾云:“能君之德,靖人于教化,教化之兴,始于家庭,延于邦国,事之体大。”
宋朝编的《宋刑统》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天圣令》以唐令为蓝本。朱熹的《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明朝制定《大明律》,以唐律为蓝本,司法重视“例”,修订《问刑条例》;乡约宣讲朱元璋的“六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清朝沿袭明律,制定《大清律例》,乡约也延续明朝模式。
(1)分别概括材料一中孟子与荀子的政治主张。(4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唐朝至清朝前期法律与教化的演进,并谈谈你的看法。(8分)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自秦始皇置宰相,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史记事本末》
材料二:从明代内阁制度发展与演变过程来看,内阁是有议政权的,......随着内阁制度的形成,诸司在上疏之前,对重大问题的处理一般得与内阁商议,以达成谅解。......内阁通过票拟、驳正,既可以为君主出谋划策,处理全国政务,解除君主的政务负担;又与拥有执行权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统治质量与效率。......自永乐直至明亡,明代阁臣尽管比历代秘书咨询官员的权力有所扩大,但基本上还不是宰相,......万历《明会典》所开列“文职衙门”名目,竞未专列内阁这一机构。仅在《翰林院》一卷中予以附带介绍。
-杜志明《明代内阁制度的宰相化及其终结》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可知明太祖对明朝政治体制做了怎样的调整?(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内阁制度的特点。(8分)
20.材料阅读下表(10分)
铁犁牛耕 茶叶 白银 水排 票号 交子
青花瓷 两税法 大帆船 辣椒 家庭手工业 一条鞭法
租庸调制 曲辕犁 小麦 马铃薯 灌钢法 商帮
上表是有关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些关键词。请从中任选3个关键词,自拟一个主题,进行阐述。(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D C B D A A C C C A A D A B f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20分】
(1)趋势: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
金属货币到纸币;
形状杂乱到形状规范;
由地方铸币到中央统一铸币;
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演变。(每点 2分,答出四点即可,共8分。)
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货币需求量增加;
制造工艺的改进;中央集权的加强;
统治者稳定社会,维护大一统政治的的需要;
中外经济交流的加强。(答出任意三点即可,每点 2分,共6分。)
(2)影响:稳定汇率,保障国际收支平衡;
推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发展;
促进了国际资本流动和资本市场的形成;
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英镑成为世界货币,伦敦成为当时世界的金融中心,提高英国的国际地位;
有利于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答出三点可,每点2分,共6分。)
18.【答案】(1)主张:孟子主张国君应施行仁政,强调德治,德主刑辅;(2分)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或礼法并用。(2分)
(2)演进:唐朝《唐律疏议》礼法结合,法律强调“孝”的重要地位,标志中华法系确立。唐朝重视家风、家训、家法教化,在国家治理方面有重要作用。宋朝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同时,儒学深入到族规、家训中,儒学人士投身基层教化,用儒家的伦理道德建构乡约,教化基层乡民。明清时期法律多沿袭前代,律例合编,同时,乡约更注重宣讲皇帝的谕令,具有强制力,约律结合。(6分)
看法:唐朝至清朝前期法律与教化,作为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方式,继承发展。法律与教化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4分)
19.【答案】1)明太相废除丞相制度。(2分)
(2)特点:皇帝的侍从机构;拥有一定的议政权;后期权利和地位逐渐提升;是非正式的中央行政机构。(8分)
20.【答案】示例:
关键词:白银、马铃薯、商帮(1分)
主题:明清时期的农业和商业发展的新现象(1分)
论述: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作物玉米、马铃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对于缓解人地矛盾矛盾、人口增长具有重大影响。同时商品经济发展也进入繁荣时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聚集。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文明,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如徽商和晋商。然而就全社会来看,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日益僵化的专制体制,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8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甘肃省庆阳第二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开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