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方城县第一高级中学2025年春期高二年级第一次
月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周礼规定,贵族列鼎数量为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1976年,江西省新干县西周墓中出土了5件铜鼎,大小依次递减。这可用来说明西周时期()
A.血缘政治的完善 B.铸铜技术的进步
C.分封制度的成熟 D.中原文化的扩展
2.汉初统治者均积极奉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道家无为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而主张加强对社会进行软性控制的儒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主要是因为()
A.恢复发展经济的迫切性 B.郡国并行制弊端日益暴露
C.道家宣扬以民为本思想 D.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教训
3.西周时期形成了城邑规划的“营国制度”,城市规划和建设遵循严格的礼制。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在规模、数量、布局及设施方面都突破礼制,出现僭越现象,城市功能从“卫君”向“盛民”发展。这反映了()
A.时代变革影响城市发展 B.城市功能影响政治格局
C.儒家礼制观念遭到破坏 D.城市发展体现民本理念
4.距今约四千年前的山西陶寺遗址目前已挖掘墓葬1800余座,其中大型墓葬多出土成组的日用陶器和礼乐用具,小型墓葬则只有零星装饰品,不见陶器。同时遗址发现大、中、小三座城址,城内区域分工划分明确。这表明陶寺文化时期()
A.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B.迈入了奴隶制社会阶段
C.形成了系统的墓葬礼仪 D.创立了成熟的礼乐制度
5.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黄河流域已经大致归并为关东(山东)、关西(山西)两个文化倾向有所差异的基本文化区。杨雄(前53-公元18)《方言》中的某些关东、关西的方域语汇,到东晋郭璞为《方言》作注时已成为通语。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
A.国家一统的社会影响 B.民族交融的客观作用
C.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D.黄河流域的中心地位
6.五代时期,收养假子现象大肆盛行于藩镇及割据势力中。这种收养关系与以往以继承为目的的家庭收养截然不同,既不涉及养老侍亲问题,也不涉及财产继承问题。这种现象()
A.削弱了藩镇及地方割据势力 B.巩固了人伦关系
C.强化了政治集团的内部联系 D.瓦解了宗法制度
7.文化是时代的反映,如表是宋朝文化的相关描述。下表中的宋代文化()
人物 观点或者活动
政治家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哲学家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科学家沈括 大凡物理有常、有变......其造微之妙间不容发。推此而求,自臻至理
书法家米芾 其行书字态奇异超迈,神韵自然,神采飞扬,形式感更具意趣
画家张择端 画作题材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其次,画面中所刻画的物象无不真实生动,画法合理的远近透视、丰富的笔墨语言、情节的虚实对比等
A.渗透着浓厚的理性色彩 B.得益于主流思想的变化
C.推动着士阶层走向衰落 D.体现科技文化的总结性
8.金熙宗即位之后与宋议和,他坚持南宋必须称臣纳贡,这不仅改变了原来辽宋对等交往的格局,也改变了历史上由中原政权封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贡体系”的基本精神,被学者称作“倒过来的朝贡”。据此可知,金熙宗此举()
A.彰显女真民族文化特色 B.深受儒家正统观念影响
C.追求与辽政治地位对等 D.导致南宋财政日益恶化
9.明朝政府在广西各地建立的书院共有68所,其中修复前朝旧书院4所,明代政府创建64所。这些书院广泛分布在南宁、桂林、梧州、柳州等地。在东北,政府也在各地创立书院。1493年,巡按御史樊祉建辽左书院,“拔士之秀者群于其中,令相观摩,以成其德业”。明代在广西等地广建书院旨在()
A.完善地方教育体系 B.促进文化向外传播
C.推动基层治理发展 D.强化边疆文化认同
10.明末清初思想家颜元把礼、乐、射、御、书、数、兵、农等作为教育内容,批判静坐读书“耗气劳心,萎惰人精神,疲软人筋骨“使人愚”,提出与传统“主静”相对立的“主动”“习行”方法,明确指出:“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据此可知,颜元()
A.强调致良知的重要性 B.推动经世致用成为主流思想
C.质疑理学的心性义理 D.开始萌发反封建的民主思想
1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阐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庄子指出“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墨子也说“今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这体现了三位思想家()
A.思想逐渐趋同 B.对社会统治失序的反思
C.阶级利益一致 D.对中央集权理念的认同
12.汉桓帝借宦官之手铲灭外戚梁氏,单超、徐璜等5位宦官因功封侯。后单超死,皇帝赐国葬,剩余四侯更加骄横,天下为之语曰:“左回天,具独坐,徐卧虎、唐两堕。”这体现出东汉()
A.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B.专制制度滋生宦官专权
C.宦官专权威胁皇权 D.官僚统治集团渐趋分化
13.宋代招募士兵后,先进行体格检查,根据体格将新兵分配到相应的军队,然后给士兵的脸部或手臂、手背等处刺上所属军队的名称,即“黥面”,如“云翼第八指挥”“某州振华”等。这一举措旨在()
A.强化基层士兵的国防意识 B.完善士兵招募选拔制度
C.改革僵化的军事指挥体制 D.加强对士兵的人身控制
14.王安石说:“君臣相与,各欲致其义耳。为君则自欲尽其君道,为臣则自欲尽其臣道,非相为赐也。”南宋人罗大经也说:“至于君,虽得以令臣,而不可违于理而妄作;臣虽可以共君,而不可贰于道而曲从。”宋朝君臣都认为“道理最大”,而“道理”往往掌握在宗经学古的士大夫手中。材料表明宋朝()
A.君主专制弱化 B.倡导君臣共治
C.政治氛围紧张 D.强化君臣伦理
15.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外来人员逐渐增多。如明后期嘉兴府崇德县石门镇的油坊常常募旁邑民为佣”。康熙初年,松江府枫泾镇有很多布局,“多雇染匠、砑匠,皆江宁人”。苏州府盛泽镇的练坊、染坊、踹坊,“数百年来,皆为绍兴人专利之业”。这说明江南()
A.手工业专业化趋势加强 B.市镇经济繁荣助推人口流动
C.长途贩运贸易较为发达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出现
16.明太祖曾在宫门竖立铁牌,上刻“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则斩”。明英宗时,宦官王振砸掉太祖这一铁牌;瓦剌统一蒙古以后,成为明朝北方的严重边患;司礼监王振怂恿英宗亲征,结果造成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王振被杀。这反映出明朝()
A.边患问题日益突出 B.宦官集团威胁皇权
C.君主专制日趋强化 D.官僚机制持续扩大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诗经》《尚书》《史记》等文献中都有关于商的记录。近代以后疑古思潮兴起,古代文献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商代历史被打上了问号。直到甲骨文的发现、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使商史摆脱了被史家怀疑的目光,步入信史行列。甲骨文内容大都为占卜辞,卜辞的内容十分广泛,透过它后人能窥得商代社会的全貌。近人王国维从甲骨卜辞中考证出的商王世系,与《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基本一致,实现了当世文献与传世文献的二重印证。
-摘编自周靖、罗明《中外历史一百讲》
材料二
《史记》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也叙述了汉朝周边各民族如朝鲜、匈奴和中亚、南亚各地的史实。全书以编年叙事的帝王“本纪”为纲,以人物“列传”为主体,被称为“纪传体”,成为后来历代官修史书的正宗。司马迁以儒家的历史观为宗旨,在前代深厚的历史学积淀基础上,坚持“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著史原则,常常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识甚至疑惑。《史记》充分利用各类先秦文献、汉朝政事档案等,客观、如实地叙述史实,并佐以司马迁的游历见闻及民间传说,力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史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说明甲骨文和《史记》的史料类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骨文的史料价值。(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司马迁在史学研究领域能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汉代的选官,除了少量的世袭任荫和赀选买官外,(汉武帝后)主要用三种办法来选拔官员。一是不定期的,由皇帝提出并命题,命各地诸侯王公卿、郡国选送人才,诏举“贤良方正”;或由皇帝指名道姓地征召,委以要职。二是由地方官以“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为标准,定期向中央推举孝子廉吏,经中央考察后委任的各级官员。第三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汉武帝立五经博士,设太学,学员是各地推荐的优秀平民子弟,向通经的博士学习儒家经典,通过考核后,选拔成绩优异的学员为官。这三种选官方法有一共同点,这就是以信奉儒学、考核士子道德水平的高低作为标准。
-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著:《中国思想史十讲》
材料二
明朝建国之初,“初制,礼闱取士,不分南北”,在这样的科举制度设计下,南方举子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应试优势便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为了平衡南北文化水平的差异,明仁宗洪熙元年,杨士奇向皇帝以“长才大器多出北方,南人有文多浮”为据建议采取“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十分之六),北人十四(十分之四)”的政策。在宣德、正统间,又确立了“分为南北中卷,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这一具体的进士配额比例。......这种做法依然是延续传统中国历代政府采取的“中庸”方式,即在加强政治统治的向心力、保证人才素质和确保人才选拔制度公平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并根据经济政治文化形势的新变化适时调整政策。
-摘编自龙昌蔚:《科举制中地缘政治利益的分配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6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科举考试中形成南北(中)卷的主要原因。(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代,政府规定必须有丰亩栽种桑麻木棉,栽种桑麻是为了“衣被天下”。凡种桑麻果树,不论多寡,都免征若干税赋。......种植甘薯不拘土壤与地形,因此山地。畸幸地、沙地,无不可以插栽薯藤,甘薯遂成为中国各地农村普遍栽培的食用作物。由于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农民在解决了基本食粮之后,能够将部分粮食投入市场。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的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农业的新变化。(4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变化。并从经济、思想方面等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10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中华文明强大的创新性,形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样态。从源流上来看,中华民族自始便是多元的,民族文化间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的常态。博采众长、有容乃大,是中华文明诞育之时便携带的文化基因。正是在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互联、重构融合中,打破了原生性民族的封闭性、保守性和落后性,不断促进中华大地多元民族群体的交流融合,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19世纪中期,中华文明在挫折磨难中加速向现代文明转型发展。一方面,我国面临着内部社会矛盾激化的挑战;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为基础的西方文明极大冲击了中华传统文明。在反复实践中,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被重新激发出来,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上了向现代民族、现代国家以及现代文明的全方位转型之路。
-摘编自朱军、张兰《论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就“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自拟论题,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不得抄袭材料中的案例)(12分)
方城一高2024年春期高二年级
月考模拟历史学科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D A A A B C A B D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B D B B C
17.(1)类别:甲骨文属于实物史料(或考古资料);《史记》属于文献史料。(每点2分,共4分)
价值:丰富了有关商代的历史文献;使商代的历史成为可信的历史(或证明商朝确实存在过);为研究商代的社会风貌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证实了《史记》等文献有关商代的记录;将有准确文字记载的历史大大推前;有助于二重印证法(将考古史料与文献史料相结合)的实践运用。(每点2分,任答2点,共4分)
(2)司马迁有自主的实地查访与史料调查精神(或进行了实地查访与史料调查);撰写史书,注重追求客观真实,理性叙述历史(或撰写史书客观、如实);勇于表达自己对于历史现象的认知与质疑,有独到的见解;司马迁通古今之变,视野开阔,自成一家;汉武帝的支持(或统治者重视修史);汉朝国力强盛,社会稳定。(任意点即可得6分)
18.(1)特点:选官形式多样化;君主自上而下的征召和地方官员自下而上的举荐相结合;形成国家太学培养模式,选拔后备官僚人才;以儒家学问和道德水平作为选官标准。(任点6分)
(2)主要原因:历史上北宋时期已经有南北分卷的先例;两宋以来经济文化重心南移;南方举子的文化水平和应试优势明显;有利于平衡南北文化水平差异,保证选拔出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专制王朝加强政治统治的向心力、保证人才素质和确保人才选拔制度公平性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的需要;依据经济政治文化形势的新变化适时作出调整。(任3点6分)
19.(1)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外来高产农作物传入。(每点2分,共4分)
(3)新变化:因工商业发展而兴起;经济功能增强;出现专业性市镇。(任意两点,共4分)
影响: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明末清初儒学出现新发展;明清文艺有世
俗化倾向;传统科技巨著的出现。(任意3点,共6分)
20.(12分)
示例:
论题:中华文明的创新性推动中国不断发展。(2分)
阐释:在政治方面,政治制度创新推动中国政治不断发展。宋朝在中央设置枢密院、参知政事,削弱相权,加强君权,在地方设置通判、转运使,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了五代以来,“君弱臣强”的局面,实现了政治稳定,为北宋经济文化繁荣奠定基础。
在经济方面,技术创新推动中国物质文明不断发展。唐以前,耕犁是长直辕犁,回转困难。唐朝时,江南农民在长期生产中将耕犁改进为一种轻便的短曲辕犁。这种犁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在江南水田地方推广,极大推动了江南的开发。
在文化方面,文化创新推动中国文化繁荣发展。唐朝后期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词,到宋朝进入鼎盛时期。两宋城市生活丰富多彩,娱乐场所需要大量的歌词。士大夫的著名词作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涌现出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著名词人,“宋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高峰,影响深远。(8分)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不断创新,使中华文明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创造新的文明成果,不断发展。(2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