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高考风向题)
1.中国旧石器时代的石器拥有区别于其他国家的共同特征:石片石器远多于砾石或石核石器;各类石器的加工往往是单面的;石器类型始终以刮削器和尖状器为主,未曾有以砍砸器为主的石器。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 )
A.统一性和包容性 B.多样性和连续性
C.统一性和独特性D.多样性和包容性
2.秦汉时期,设置将作少府,主管建筑宗庙、宫室、陵园等土木工程。汉代设置的东、西织令丞,主管丝织业;设置的尚方令,主管高级手工业工匠及制作御刀剑等兵器;设置的御府令,主管奴婢制作衣服及缝补之业。这些做法( )
A.有利于官营手工业的正常运营 B.调整了全国市场的失序现象
C.保证了手工产品的产量和质量D.体现了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向
3.唐朝盛行一种叫“十五柱球”的体育活动,其玩法为用滚动的木球击打十五只小木柱,其中十只柱底刻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红字,五个刻有傲、慢、佞、贪、滥的黑字,击中红字领赏,击中黑字受罚。据此可知,这项体育活动( )
A.受到贵族和平民的欢迎 B.蕴含了儒学的道德教化
C.彰显出唐朝的繁荣强盛D.促进了民众的身体健康
4.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大圣二年(1024年),因赦书由书吏抄录多有差错,致使地方州县“错认刑名,失行恩赏”,遂下诏“自今赦书,令刑部摹印颁行”。由此赦书“勒楷书写本”,经勘读后雕版“印造发递”。此举有助于( )
A.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
B.提高国家行政管理效能
C.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
D.创建朝廷文书传递体系
5.下面是《先高祖朝议公事略》中关于清人张锡麟家业的记载。其家业的发展折射出当时( )
“吾家自族居歧阳,世业农,至朝议公改业商......躬督家人织布,乡人化之。恒以布市于南津、石桥两乡,遇童叟妇女,无相欺者。”
A.阶层流动受传统观念制约 B.市场支配着小农经济发展
C.地主剥削的程度有所减轻D.家庭副业的经济地位上升
6.1866年,奕诉强调“洋人制造机器、火器等件,以及行船、行军,无一不自天文、算学中来”“若不从根本上用着实功夫......仍无裨实用”,筹备在同文馆内添设天文算学馆,招收30岁以下汉文初通并科甲正途出身的人员入馆学习。由此可见,天文算学馆的筹建旨在( )
A.自强御外 B.师夷长技 C.实业救国 D.完善科举
7.1915年2月初,中日开始就“二十一条”秘密谈判。上海市民致电袁世凯:“(二月)十八日开会张园,到者三万人,皆愿毁家捐躯,以纾(消除)国难。恳中止谈判,宣示条件,筹备武事。”上海市民的举动( )
A.揭露了北洋政府 卖国本质 B.宣传了革命派的救国主张
C.体现了民众的民族意识觉醒D.声援了北平学生爱国运动
8.有学者提到,《新青年》创刊时曾表示其宗旨不在“批评时政”,但这并不表明它不关心政治,实际上其作者明确认识到,他们在思想文化领域内所进行的斗争,是和政治密切相关的。其意在强调,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 )
A.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B.借助西学探索革命的道路
C.继续辛亥革命未竟事业D.以思想启蒙促进政治变革
9.1948年8月,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石家庄举行,选举产生了华北人民政府委员会。华北人民政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管辖华北解放区各项事务,还统一管理各解放区的财政、经济、贸易、金融等经济工作。华北人民政府的建立( )
A.开启了创建人民政权的尝试 B.适应了民主革命发展的需要
C.实现了全国财经的统一管理D.反映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10.图1是20世纪50年代《人民日报》“我们伟大的祖国”专栏上的一则图片新闻:鞍山钢铁公司九号炼铁炉已开始改建。这座高炉改建后的产量将比原设计产量提高约7%,每炼一吨铁所消耗的焦炭可减少100公斤左右。该图片新闻可用来研究( )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产业发展 B.“大跃进”时期社会生产生活
C.大规模经济建设时的工业布局D.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
11.如图所示为1980-1988年我国主要出口商品所占比重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我国( )
A.强化政府对外贸的干预 B.发挥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C.适时调整国民经济结构D.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
12.亚历山大每到一地就自称是当地原来统治者的继承人。他在埃及拜谒阿蒙神庙,为女神伊西丝建庙;在巴比伦向当地的主神马都克献祭,下令重建被毁的马都克神庙;在远征中亚时与当地贵族女子结婚。亚历山大这些做法旨在( )
A.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 B.实现希腊文化中心的东移
C.促进不同区域间文化交流D.推行因俗而治的怀柔政策
13.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发起了“百年翻译运动”,将古希腊、罗马、波斯、印度等国的学术典籍译为阿拉伯语,取得众多文化成就,也让许多几乎失传的古希腊、古罗马典籍得以保存,并重新流入欧洲,不仅促进了知识的传播,还推动了欧洲摆脱中世纪的神学黑暗统治,迈进近代文明。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阿拉伯人( )
A.发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作用
B.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拉阿伯文化
C.保存和传播欧亚各国的古典文明
D 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14.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提出:“一切参加叛乱的人,只要他宣誓表示效忠并且废除奴隶制度,就可获得赦免,发还没收的全部财产(属于奴隶的财产除外),恢复被剥夺的政治权利。”林肯的主要目的是( )
A 维护国家统一 B.消灭种族歧视
C.塑造国家形象D.废除奴隶制度
15.1921年底,列宁指出:“我们应当认识到,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这说明当时列宁( )
A.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意识到私人资本威胁政权
C.深化了对市场经济的认识D.决定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16.下面是2003~2008年英国公民对社区归属感的调查报告。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英国( )
2003年 2005年 2007年 2008年
很强烈 27% 31% 34% 36%
相当强烈 43% 43% 41% 41%
所有反映强烈者 70% 74% 75% 77%
A.中央与地方关系得到调整 B.福利国家发展走向成熟
C.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弱化D.基层治理效能显著提升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当代中国继承了两项举世瞩目的历史遗产:一是幅员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二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而两大遗产相互嵌入的平台,就是边疆地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继位后,在他的坚持与倡导下,边疆治理消极无为的思想开始向积极有为的治理思想转化,具体表现就是“王者无外”思想的回归。“王者无外”强调“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王者的终极目标是大一统,而不是区分夷夏。在“王者无外”的思想指导下,西汉边疆治理在汉武帝时期达到高潮,边疆地区的郡县化加快以及属国管理机构的设置,均反映了汉王朝对边疆经营战略意义的新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构成也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卜宪群、袁宝龙《秦汉边疆治理思想的演进历程、实践经验与教训》
材料二武周时期的民族政策沿袭太宗之治,对归附的各民族君长,都加以册立、礼遇、馈赠,设置羁縻府州。羁縻府州作为唐王朝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一贯政策,其主要特点是“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武周时期对羁縻府州的管理,主要通过边州都督府和都护府两种形式实现。唐朝初期,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广泛接触,为承袭贞观遗风的武则天重用蕃将,提拔少数民族人才提供了广阔的人文条件。据马驰先生统计,“武则天当政年代,从中央到地方,蕃人出身的文武官员仅充武职的蕃将一项,就当以干计”。众少数民族将领们,以其血肉之躯,忠诚赤心,担负着内巩京师、外备征御的重要任务。
-摘编自白关峰等《论武周时期的民族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王者无外”思想回归的原因,并归纳西汉边疆治理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武周时期经略边疆的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新中国择业观念
改革开放前期,大规模上山下乡青年返城待业,国家实行统一分配的就业制度。1980年,国家开始实施“三结合”就业方针(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积极扶持集体、私营、外商投资、个体经济共同发展,广开就业门路,安置大批城镇劳动力......城镇待业人员由消极待业转向积极创业。
1986年7月,为了改变“铁饭碗”意识的弊端,国务院进行了国有企业劳动制度改革,规定国有企业招工一律实行合同制。到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漫长时期的“大锅饭”状况被打破,“上大学,包分配”这一根深蒂固的观念逐渐被“双向选择,择优聘用”的观念所代替。民工潮、下岗潮、出国潮的袭来,让人们在焦虑中寻求着就业出路。1992年后,“下海”成了这个时代职业变化的主题。
进入新世纪,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以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人们的就业方式也进入了多元化时代。“为自己打工”已成为很多年轻人就业的新时尚。这种就业方式让年轻人更能够张扬自我个性,实现自我意愿。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新时代就业方针,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不断完善。国家还推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建设,支持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形成了供求双向选择、劳动者自主就业创业的新格局。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青年就业变迁1949-2019》
(1)概括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择业观念的变化。
(2)改革开放以来影响人们择业观念的因素有哪些。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纪年方式的变化
时间 纪年方式
1882年 上海《申报》使用“西历一千八百八十二年”“大清光绪八年”与“壬午”共同标记年份。
1895年 康有为创办的《强学报》在首版上增加“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的纪年方式。
1903年 1903年,革命刊物《江苏》则采用了“黄帝纪元四千三百九十四年"来标注时间。
1912年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改用阳历的命令:“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经由各省代表团决议,由总统颁行。”
-摘编自张磊、许关敏《重构国族与接轨世界:中国近代报刊的纪年之争》
提取材料信息,以“纪年·认知”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求:叙述成文。叙述充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具有明显轮廓并对世界发展起重要影响的近现代国际格局逐步形成,第一次是 17世纪40年代经历了欧洲30年战争后形成的“威斯特伐里亚格局”;第二次是 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形成的英俄普奥法多极格局;第三次是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下的国际格局,中心是在欧洲,它体现的主要是一战后帝国主义的意志,主要是调和了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对德国索取巨额赔款,限制军备发展。这次的多极格局结构充满矛盾因而非常脆弱、短暂,随着二战的爆发而崩溃;第四次是二战后的雅尔塔格局,其以美苏两大超级大国为中心,主要是调和了美、苏之间的矛盾,对待战败国则更为英明地采取了民主化改革,对于全世界的和平发展亦有积极的贡献。这四次国际格局的转换都是在大规模战争之后,通过战胜国召开会议,是其意志妥协的产物。
-王金港《试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之异同》
材料二鉴于过去国联软弱无力的状况,二战后期,盟国各方都出现了建立强有力的国际组织的呼声,中国赞成新国际组织拥有更大的权力。除了对侵略国实施惩罚,盟国还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改造措施,如在亚洲,美国对日本实施单独占领并进行了民主化改造。大国是国际秩序的主导者,中美英苏国家加上传统欧洲大国法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安理会有权做出全体会员国都必须遵守的强制性决议。在联合国制宪讨论中,中国不顾西方大国的反对坚持为弱小民族代言,力主非自治领土及托管领土须走向自治与独立。联合国所提出的自治和自决原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面貌的改变,促进了世界的非殖民化进程。
-摘编自王建朗《浅议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几个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和二战后两个国际体系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 新变化。
2025届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B
4.【答案】B
5.【答案】D
6.【答案】A
7.【答案】C
8.【答案】D
9.【答案】B
10.【答案】C
11.【答案】D
12.【答案】A
13.【答案】D
14.【答案】A
15.【答案】C
16.【答案】D
17.(1)【答案】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影响;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措施:征伐匈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设立郡县;设置西域都护府。
(2)【答案】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边防,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加强了边疆少数民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18.(1)【答案】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人们择业观念:追求稳定,开始有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人们择业观念:开始自主择业,从追求稳定转变为追求高回报等。21 世纪以来人们择业观念:互联网就业成为风尚,择业注重实现自我价值,趋向灵活、多元。
(2)【答案】国家就业政策导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保障体制的不断完善;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兴产业的产生与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等。
19.【答案】19 世纪中期,清王朝统治下的近代报刊仍然遵循帝王纪年的形式。随着西学的传入,西历传入中国,报刊标记采用帝王纪年、干支纪年与西历纪年并存的局面,体现出中国逐步融入世界。甲午战后,康有为将儒家传统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相结合,宣传维新思想,纪年方式首次采用孔子纪年方式。20 世纪初,外国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推翻清政府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革命刊物采用黄帝纪年方式,体现出中华民族同宗同源的思想导向,宣传革命思想,凝聚民族意识。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华民国成立,临时政府将阳历和黄帝纪年结合起来,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的 “年号” 制度,但采用阳历与西方世界形成对应,中国在时间制度上接入了全球的轨道。总之,纪年方式的变革是与国族和世界认知的过程结合在一起的。一方面,新的纪年方式推动了时间制度变革,重构了近代中国的国族认知,时人借此凝聚共识;另一方面,中国借此建立了与西方及世界的关系,从而与全球进行接轨。
20.(1)【答案】相同点:均是世界大战的产物;均是通过多次国际会议逐渐确立的;均受着内外的冲击而最终走向崩溃;均对世界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异:二者调和的主要矛盾有所不同;二者的中心及所体现的意志有所不同;二者对战败国的处理方式有所不同。
(2)【答案】变化:建立强有力的国际组织;对于侵略国的剥夺、审判与占领改造;大国的核心作用与弱小民族的权益保障;中国积极参与战后秩序的缔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