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答案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A
5.【答案】C
6.【答案】D
7.【答案】C
8.【答案】A
9.【答案】C
10.【答案】D
11.【答案】B
12.【答案】D
13.【答案】(1)影响:促使近代工矿业产生;使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发展;促进人们观念发生变化。(3分)
(2)原因:国家五年计划的推动;国民经济建设的需求;政府增强政治领导力的要求;军事发展建设的需求;发展边疆、稳固地方的需求。(任答四点,4分)
14.【答案】(1)土地改革(1分)。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2分)
(2)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材料一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起进行了土地改革。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土地改革后,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5分)
【答案】(1)变化:由以产业工人、农民为主转向行业多元化;由注重体力劳动转向重视创新;由普通民众扩展到企业家和科学家。(任答两点,4分)
共同点:都要求热爱祖国,在本职岗位上工作踏实,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等。(3分)精神内涵: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实事求是;守正创新等等。(2分)
(3)认识:杰出人物或劳动模范能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创新品质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值得我们学习;等等。(2分,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示例
观点: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富起来”了。
论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对内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解放农村生产力,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获得大丰收;1980年,我国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4个经济特区,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引进了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经过改革开放,到201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且一直稳居第二位置。
结论: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全面复苏,促使中国逐步富起来,应坚持改革开放。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三月联考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共12题;共24分)
1.(2分)下列各项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是( )
①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②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③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⑤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⑤ D.②③④⑤
2.(2分)“上联:千载冤仇泥入海。下联:世间今日炸惊雷。横批:田归故土。”这是1953年春节农民李顺家所贴的对联。这副对联反映给农民带来喜悦的事件是( )
A.西藏和平解放 B.新中国成立 C.土地改革 D.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3.(2分)邮票,于方寸之间见证辉煌历史。下列对下图邮票所纪念的重要会议的“辉煌”瞬间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③为建立新中国做了大量筹备工作
④通过了全面建设时期的总路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2分)如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解读正确的是( )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文化大革命”使④时期没有取得科技成就 D.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5.(2分)中国学习西方的共和政体而形成了独属于中国的“新一届政协”,它植根于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的土壤之中,在现代国家政治建设中突显中国气派、民族神韵,具有极强的容纳性与适应力。材料表明( )
A.政协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B.国家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C.民主政治的建设要符合国情 D.中共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
6.(2分)邓小平曾经很沉痛地说:“中国(20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同世界上有差距,但不太大。六十年代末期到七十年代这十一二年,我们同世界的差距拉得太大了!”造成差距拉大的最重要原因是受( )
A.自然灾害的影响 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C.“大跃进”的影响 D.“文化大革命”的破坏
7.(2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干一行爱一行、立足岗位艰苦奋斗,他“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他被称为( )
A.党的好干部 B.“铁人” C.解放军好战士 D.“两弹元勋”
8.(2分)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全国人民群情激奋,壮志昂扬,在国内掀起了大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
1949—1952年,工业总产值由140亿元增加到343亿元,同比增长1.45倍,年均增长34.8%。
由此可见,这场战争( )
A.激发了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B.加快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C.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D.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9.(2分)1981年6月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写道:“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这段话指明了“文化大革命”的( )
A.发动背景 B.事件经过 C.运动实质 D.历史影响
10.(2分)史料实证下图是人民日报1949年9月29日刊发的广告。这反映出当时(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确立
B. 个体私营工商业发展迅速
C.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建立
D. 新生政权得到了人民拥护
11.(2分)人民音乐家曹火星创作了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随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而唱响全中国,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之后毛泽东建议添加上"新"字,对这个"新"字的理解准确的是( )
A. 新的国家名称 B. 新的国家性质 C. 新的执政党派 D. 新的发展阶段
1912年 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49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2.(2分)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下面对我国近现代法律文献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一项( )
A.都主要受欧美民主政治的影响 B.都是社会主义的性质的法律
C.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 D.都推动了中国民主与法治建设的进程
二、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26分)
13.(7分)材料《中国铁路》:
材料一 晚清时代,铁路沿线地区因交通的便利,原来沉睡在山冈的地下资源得以开发,近代工矿业应运而生。近代交通网络把中国广大农民与世界市场联系起来,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内向型经济迈开了朝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脚步。中国人活动的天地宽阔了,人口流动,信息流通的速率加快了,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改编自陈振江等《中国大通史 清》
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到21世纪初,中国成为铁路网扩张的领导者,为了国家未来能在国内和全球的经济与政治领域起领导作用,政府提出了愿景,而铁路网的扩张则是这一愿景的核心......2008年后,我国大力建设高速铁路,铁路运输实现质的飞跃。到2021年底,我国高铁营业里程达4万干米,位居世界第一。
——编自《铁路与中国转型》、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3分)根据材料一,概括铁路交通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2)(4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新中国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
14.(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土地情况调查表。
阶级成分 占总人口数量 占总土地数量
地主、富农 10% 70%~80%
贫农、中农、雇农 90% 20%~30%
材料二 1952年底,3亿多农民分到了大约7亿亩土地和一定的生产资料。全国农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362亿元增加到1952年的461亿元,粮食总产量迅速增长,农民收入大大提高。
(3分)上面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这一事件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5分)归纳上述两则材料之间的联系,并作简要说明。
15.(11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评选变化一览表(部分)
——摘编自王霂凡、赵冰《“变”与“不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的变迁发展逻辑》
(1)(4分)据材料,概括我国劳动模范评选的变化。
(2)(5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同时期劳动模范评选标准的共同点,指出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精神内涵。
(3)(2分)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杰出人物或劳动模范的认识。
三、论述题(共1题;共10分)
16.(10分)根据下列表格分析问题:为解决中国社会温饱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转折。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自拟标题,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