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四川省广安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四川省广安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 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 “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据此可知
A.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已形成 B.郡县制在全国普遍推行
C.巴蜀地区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 D.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强化
2.《论语·先进》记载,颜渊去世后,其父请求孔子卖车置办椁(外棺),孔子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为由拒绝;而《论语·乡党》提到马厩失火,孔子只问“伤人乎”,不问马。这反映出孔子
A.主张礼制规范与仁爱精神 B.坚持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推崇德治教化与正名思想 D.倡导中庸之道的处世原则
3.刘邦晚年宠幸戚夫人,欲以其子如意取代刘盈为太子。对此,叔孙通以“秦以不早定扶苏,胡亥诈立,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太子天下本,本一摇而天下震动”表示反对。这反映出
A.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继承人问题
B.西汉初期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斗争激烈
C.宗法观念在西汉政治中仍有重要影响
D.太子的设立遵循严格的选贤任能原则
历史试题 第 1 页 共 6页
4.图1为宋墓壁画《夫妻对坐宴饮图》,该壁画
A.真实反映了墓主人生前家居生活
B.是研究古代墓葬文化的间接史料
C.可用于研究宋代社会经济与生活
D.佐证了宋代女性地位提高的史实
5. 表1 万历年间徽州休宁鱼蜂图册地权分配情况
土地占有量 户数 占比 (%) 田地亩数 占比 (%)
地主 30 亩以上 2 0.28 107.82 12.44
富裕农民 10—30亩 5 0.72 70.71 8.16
自耕农民及 其他小土地占有者 10亩以下 687 99 688.27 79.4
合计 694 100 866.80 100
据表1可知,当时休宁
B.土地兼并彻底解决
C.农村生产结构调整 D.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6.清军入关后,康熙尊理学为国家意识形态,雍正反复强调“华夷一家”,乾隆修《四库全书》兼收满汉典籍。这反映出清统治者
A.意图说明政权合法性以巩固统治
B.吸收借鉴儒家文化管控士人思想
C.致力于消弭融合满汉间文化冲突
D.实行文武并用策略维护国家一统
7.图2漫画为1912年法文报纸《 Le Petit Journal》关于袁世凯剪辫子的报道,其评论为“革命的剪刀剪去了袁世凯的辫子,旧中国一去不复返。”该报道
A.肯定袁世凯结束帝制维护共和之功
B.说明中国成功完成向现代社会转型
C.表明袁世凯对国民身份的自觉认同
D.讽刺了袁世凯在政治上的投机本性
历史试题 第 2 页 共 6 页
云.
8.1941年2月,川剧演员协会在重庆成立,田汉在会上肯定了川剧的巨大影响力,并对川剧提出了四点改良意见: “(一)改善艺术水准: (二)提高精神生活: (三)集中演唱意念:(四)贯彻合作精神。”据此可知,田汉的主张
A.贯彻了中共对国统区戏曲工作的政策 B.基于川剧艺术发展与团结抗战的需要
C.切合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文化工作实际 D.推动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9.美国国务院在评估20世纪50年代某次会议时指出: “(他)在说服其他代表团相信北平意图的和平性质,以及与共产党中国和平相处的可能性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同时还增加了他作为亚洲领导人的个人威望。”这说明了该会议
A.使中国开始走向多边外交舞台 B.直接影响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突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束缚 D.探索出结伴不结盟的相处之道
10.目前,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2%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也在92%以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发展,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引导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建设,让民间资本有更大发展空间。”这反映出
A.国家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B.对外开放促进民营企业高速发展
C.民营经济占据市场经济主导地位 D.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市场发展活力
11.公元前387年创办的柏拉图学园允许不同思想存在,重点研究算术、几何、天文等学科,引导人们关注永恒的理念世界;战国时期齐国创办稷下学宫,招徕学者们“不任职而论国事”,允许学者自由讲学、著书立说。这两所教育机构都
A.服务于诸侯或城邦政治的现实需要 B.顺应了官方主导下的思想统一趋势
C.不同程度鼓励学术争鸣与思想自由 D.以自然科学教育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12.13 世纪至16世纪,英格兰议会曾反复多次要求国王在议会确认大宪章。其中14世纪确认30余次,但在整个15世纪确认不到10次。据此可知
A.君主立宪制度不断完善 B.议会政治权力高于王权
C.王权一定程度得到加强 D.大宪章的地位不断强化
13.17至18世纪“全民教育”的呼声在德国高涨,大量新的女子学校建立起来。这一时期的女子学院以家政艺术为基础,教授女孩们有用的艺术和科学,但主要是为了让她们学会持家及信仰上帝。这一变化
A.传统与近代相结合,适应了社会转型需求B.高度重视自然科学,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
C.彻底打破教会束缚,引导教育世俗化变革D.推动男女教育平等,重构社会等级新秩序
历史试题 第 3 页 共 6 页
14.18世纪以前,西欧人很少外出就餐。西欧首家餐馆出现在1765年法国的巴黎,较长时期内餐馆数量增长缓慢。但从1789年开始,短短十年内巴黎餐馆数量迅速增长至500余家,餐馆已变成贵族家餐桌的昝代品。导致这场餐饮变革的直接原因是
A.工业革命带来经济的快速增长 B.高产作物的推广改变饮食结构
C.法国大革命推动社会结构变化 D.高额的商业利润改变饮食习惯
15.1916年英国修订法律,专门规定:打死、打伤或骚扰信鸽,持有不属于自己的信鸽,或者未经主人允许持有其信鸽:发现信鸽死亡或者不能飞行,未及时将信鸽移交或送交附近的军事哨所或警察局都是违法犯罪行为。其目的在于
A.全力保障战时部队通信畅通 B.维护国家安全法律的权威性
C.增强全体国民生态环保意识 D.加强对民间通信资源的管控
16.1971年赫鲁晓夫去世后,他的墓碑是由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其设计者在评价自己这件作品时说,墓碑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设计者
A.高度肯定苏联模式 B.辩证评价赫鲁晓夫
C.深受冷战意识影响 D.融合多种文化因素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改编自吴晓林、岳庆磊《皇权如何下县:中国社区治理的“古代样本”》
材料二 1948年夏沂蒙解放区的抗旱救灾,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非雷厉风行、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复杂性。当抗早不能及时解决旱情时,农民往往沿袭古老的民间习俗,举行祈而仪式,企求“老天”保佑。然而,这一具有迷信色彩的活动,与中共革命的生产理念、
历史试题 第 4 页 共 6 页
节约理念产生了矛盾。当区干部前往制止时,发生了解放区极为少兄的祈雨群众殴打干部的暴力冲突。在处理这一事件的过程中,中共地方政权并未盲目化地对祈雨群众进行惩罚,而是理智地将革命理念与传统习俗结合起来,以比较温和的方式化解了这场危机,重新将生产救灾导入正常轨道。
——李金铮、高雨桐《冲突与和解:一九四八年沂蒙解放区的抗旱救灾与祈雨事件》(《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3期)
材料三 在枫桥镇社会治理中心,综合受理前台实行矛盾纠纷和问题一站式受理。这里整合了较强的矛盾纠纷调解力量,包括多个专业调解组织、公检法专门力量、律师、乡贤和社会组织。这里还配条了一支24小时值班的非警务民情110队伍,可以随时出动,到现场处置矛盾纠纷……互联网时代,矛盾和意见在线下也在线上。绍兴市还积极开发建设“浙里兴村治社”“数智枫桥”等应用,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基层社会治理。
——整理自2023年11月6日央视《焦点访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基层治理的历史经验。 (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古代到近现代基层治理演变的原因,并指出其对当代中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9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世界休系深刻的调整、变革和转折中体现出来,而世界体系发生“深刻的调整、变革和转折”的动因或基础,则深植于世界历史进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结构规律性的历史运动和演变中。
——于沛《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世界历史进程》(《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2年第4期)
根据材料,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17世纪至20世纪世界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述合理。)
历史试题 第 5 页 共 6 页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一 21世纪以来,中国积极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与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中国按照“亲、该、名、客”理念,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关系。我至2024年,中国已同周边17国达成构建命运共同体共识,同周边25国签署共建“一劳一路”合作协议,是18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提出中非携手推进现代化“十大伙伴行动”。155个国家加入共建“一劳一路”合作大家庭。2025年,中拉论坛正式运行十周年;金砖正式成员达到11国,坡利维亚、哈萨克斯坦、泰国、马来西亚等8国成为金砖伙伴国。中国坚定维护联合国的中心地位,做多边体系的中波后桩,积极推动乌克兰危机、已以冲突等热点问题政治解决。中国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活动,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2024年,习近平提出全球南方开放包容合作倡议、宣布支持全球南方合作八项举措,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卫约峰会上图绕经济、金融、贸易、数字、生态5个维度系统提出完善全球治理的理念主张。命运兵同休建设已覆盖中南半岛、中亚、东盟、非洲、拉美和加勒比、阿拉伯国家、太平洋乌国等发展中国家集中板块和上海合作组织等合作机制,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全球发展共同体、人类安全共同体等多边合作持续推进。
——均端自王毅《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休光辉旗帜 实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更大作为》 (《求是》2025年第2期)
材料二 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政府,上任,1月23日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6月1日宣布退出《巴黎协定》,12月2日宣布退出《全球移民协议》;2018年,5月8日宣布退出《关于伊朗核计划的全面协议》,6月19日宣布退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10月3 日退出涉及国际法院管辖问题的《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关于强制解决争端之任择议定书》,10月12日宣布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0月 17日宣布退出万国邮政联盟;2019年,10月15日宜布放弃退出万国邮政联盟,8月2日正式退出《中导条约》;2020年,5月29 日宣布退出世界卫生组织,11月22日正式退出《开放天空条约》……
——销储自《美国为何不停“退群”“入群” 》 (《人民日报·海外派》,2021年8月28日第6版)
(1)根据材料一,概括21世纪以来中国围绕哪些方面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完善。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完善的积极作用。 (7分)
历史试题 第 6 页 共 6 页
广安市高 2022 级第二次诊断性考试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C A C C A A D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D C C A C A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25分)
(1)特点:历史悠久,不断发展;官方治理与基层、宗族自治结合;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联动;制度化;礼法并重(或法治与教化并重);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层级化管理等。(任答4点8分)
(2)历史经验: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坚持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路线;法治与德治结合;科技赋能治理;整合力量、多元共治。(任答4点8分)
(3)演变原因:社会形态变迁:古代农耕社会需要稳定赋役和伦理秩序,近现代工业化、信息化推动治理多元化、技术化;政权性质差异:古代服务于皇权统治,近现代以人民为中心,强调社会公平与参与;治理理念革新:从“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科技发展:信息化、网络化为治理提供新工具和新途径。(任答3点6分)
启示: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坚持党对基层治理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基层治理智慧;强化科技支撑;构建多元共治体系;注重柔性治理;坚持人民路线等。(任答三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18. (12分)
评分标准:
论题(2分):紧扣材料主题,观点正确。
史实(4分):2个以上史实,史实正确、与论题紧密相关。
论述(4分):结合材料与史实,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逻辑与表达 (2分):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语言规范。
【示例一】
观点:国际权力中心的转移推动世界体系变革
论述:17世纪中期形成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19世纪维也纳体系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试图延续欧洲主导地位,美国的参战及战后影响的增强、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雅尔塔体系建立,美国和苏联
空前强大,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冷战和两极格局背景下,西欧和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不结盟运动形成、第三世界兴起、殖民体系瓦解,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苏联解体后,美国一超独大、但无力完全主导世界格局,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其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17世纪至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从欧洲霸权到两极格局再到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深刻变革。
【示例二】
观点: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演变深刻重塑全球体系
论述:早期殖民过程中,西欧国家推行重商主义,维护自身利益。英国工业革命催生自由资本主义,亚当·斯密《国富论》倡导自由贸易,进行商品输出和原料掠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20世纪经济制度剧烈震荡:1929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暴露自由市场缺陷,凯恩斯主义推动国家干预;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霸权,马歇尔计划重构西欧经济依附关系;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冲击美元体系,新自由主义兴起;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世界贸易组织诞生,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
四百年间,资本主义通过经济模式的不断调整,推动了全球体系的深刻变化。
【示例三】
观点:科技革命是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驱动力
论述:三次科技革命深刻重构世界体系。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工业革命提供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大肆扩张,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20世纪70年代以来,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科技革命通过生产力跃迁、文明形态革新,持续推动世界格局的演变。
19. (15分)
(1)方面:促进大国协调和良性互动;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推动全球南方联合自强;坚定维护联合国权威和作用;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倡导并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推动热点问题政治解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分,每点2分,任答四点共8分。)
(2)积极作用:有利于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有利于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有利于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有利于推动世界各国做友好合作的践行者、文明互鉴的推动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有利于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推动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和平、稳定、进步力量;有利于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倡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7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任答四点得7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四川省广安市2025届高三第二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