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区2025年高三统一练习
历史
本试卷共8页,100分。考试时长9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一部分
本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是距今11000-9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考古工作者从采集的样本中浮选出了1663粒炭化植物种子,从中发现了14粒炭化粟粒,研究者推断这些粟粒是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栽培作物。东胡林遗址的这一发现
A.是该地已经形成定居生活方式的直接证据B.说明粟是我国最早人工栽培的作物
C.表明农耕生产是当时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D.对研究我国农业起源有重要的意义
2.有学者认为孔子的思想具有一种“实践理性”,即“把理性引导和贯彻在日常现实世间生活、伦常感情和政治观念中,而不做抽象的玄思”。以下言论反映孔子思想“实践理性”的是
A.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B.夫唯不争,故无尤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3.三国时期,蜀国平定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后不置官、不留兵,即其渠帅(当地首领)而用之,而后“夷汉粗安”;吴国征讨山越时下令对山越人“皆当抚慰,徙到外县,不得为难”,后将其四万人编入军队,其余数万人补为编户。蜀、吴的上述措施
A.化解了内迁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实现了边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 D.为改土归流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4.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指出,11-13世纪,中国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与前代比较,没有任何一个领域不显示出根本变化。以下现象属于这些“变化”的是
①“重文教,轻武事” ②“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③“苏湖熟,天下足” ④“机户出资,织工出力”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明正统年间,马谨巡按浙江等地,“所至克振风裁,贪猾屏迹”,大学士杨士奇“知其廉介,特赠之诗,至以“冰霜铁石'比之,时以为确论”。马谨此时任职的部门最有可能是
A.鸿胪寺 B.宣政院 C.都察院 D.理藩院
6.晚清时期的一些诗歌记录了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的斗争,下列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榻小岂容人鼾睡,唇亡终怕齿凋零······交趾日南藩若撤,汉龙天马岂能扃?
②虎门一炬震天威,百万貔貅尽解围。海国鲸鲵皆破胆,中华儿女尽扬眉。
③痛煞诸王弄太阿,嚣然八国擅称戈。心惊君子为猨鹤,眼看雄心尽鹳鹅。
④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
A. 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 ③①②④ D. ④①②③
7.1916年2月梁启超在给女儿的信中写道:“吾家十数代清白寒素,······此次义举虽成,吾亦决不再仕,使汝等常长育于寒士之家庭,即授汝等以自立之道也。”“此行乃关系滇、黔生死,且全国国命所托,虽冒万险万难不容辞也。”信中提到的“义举”
A.促成了戊戌维新运动 B.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 D.恢复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8.下表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其反映出的特点有
文件 内容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
《论人民民主专政》 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①完全照搬苏俄的模式 ②采用了不同的政权模式
③实践了社会主义原则 ④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9.从1956年到1965年这十年间,特别是在1960年前后,中国迎来了第二次建交高潮。这一时期新建交的国家中,除法国外,大部分是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这次建交高潮出现的原因有
①中国倡导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提供了机遇
③中美建交改善了中国的外交环境 ④中非合作论坛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
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0.下表是近40年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的相关数据(注:国际公认粮食安全线是粮食人均占有量400公斤)
时段 1984-1993年 1994-2003年 2004-2013年 2014-2023年
粮食人均占有量年均值 375.46公斤 380.84公斤 407.46公斤 477.23公斤
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生产力 ②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的风险已经消除
③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取得了巨大成就 ④政策的支持为粮食生产提供了保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起赫梯帝国,与两河流域、埃及等文明频繁互动。他们使用辐条车轮取代实心木轮,使马拉战车更轻便;改进锻造技术,铸造出更为坚韧的铁器;采用了楔形文字,留下了《赫梯法典》。据此可知,赫梯人
①创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②在历史上最早使用战车作战
③吸收借鉴了其它文明的成果 ④以技术革新推动了文明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论及拜占庭文明时曾提出一个问题:拜占庭“这1000年应描写成罗马帝国历史的尾声,还是斯拉夫文明的背景,或奥斯曼帝国的序幕?”以下的理解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①“这1000年”:大约是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5世纪
②“尾声”:拜占庭帝国继承了罗马法并使之成为完整的法律体系
③“背景”:基辅罗斯的文化深受拜占庭帝国文化的影响
④“序幕”:奥斯曼帝国占领君士坦丁堡后控制了连接欧亚的商路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3.1609年,阿姆斯特丹出现了银行和证券交易所,银行由政府出面做担保,保证其信誉,证券交易所发行的第一张股票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股票;同年,荷兰人格劳秀斯发表《海洋自由论》,提出在上帝的海洋上“自由航行”是上帝的法则。这些史实说明荷兰
①具备了海外扩张的有利条件 ②推动了欧洲的商业革命
③建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④打破了英国的海上霸权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4.1848年6月创办的《新莱茵报》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欧洲1848年革命中的重要宣传阵地。该报在评价其中的一次工人起义时指出:“资产阶级社会条件本身所产生的冲突,必须在斗争中加以解决,靠空想是消灭不了的。”有关《新莱茵报》创办的背景,认识不正确的是
A、欧洲许多地区爆发了民族民主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C.马克思、恩格斯不断进行理论探索 D.德意志结束了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
15.金砖国家,最初指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四个新兴市场国家,2010年南非加入,后来成员国数量不断增加。2025年1月,印度尼西亚成为金砖国家正式成员。金砖国家的扩员
①顺应丁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②有利于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
③体现了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 ④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第二部分
本部分共5题,共55分。
16.(9分)社会治理
材料一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实行乡里制行政管理。历代乡里制度都是以对全体乡村居民进行什伍编制为起点,以“什伍相保”“什伍连坐”为基本组织原则。它是中国古代国家政权结构中最基层的行政单位,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被称为“治民之基”。
-摘编自白钢《<中国乡里制度>序》
材料二
材料 来源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里有序而乡有庠(庠、序均为古代学校)。序以明教,庠则行礼而视化焉。” 《汉书》
“隋主命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里正、党长远配······” 《资治通鉴》
“诸里正,依令授人田,课农桑。”“输课税之物(谓租、调及庸、地租、杂税之类)违期不充者······佐职以下,节级连坐。”“其里正······唯得部内不充之罪(承担一定的责任)。” 《唐律疏议》
清初徽州各地“乡有约,里有保”的现象较为普遍,“乡约以劝民为善,禁于未萌。保甲以弭盗安民,防于已发。” 《康熙休宁县志》等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举例说明为什么乡里制度是“治民之基”。(要求:多角度分析,表述清晰。)
17.(12分)留学教育
材料一 公元6-8世纪的长安,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性都市,唐的国子学和太学接纳了三万余人的外国留学生,其中日本留学生最多时可达万余名,其他亚洲国家也在所不少。据《旧唐书》记载,仅开成五年一次回国的新罗留学生就达一百零五名······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唐文化。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唐代长安吸引众多留学生的原因。(4分)
材料二 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幼童赴关国留学,学习机械、造船、铁路等科学技术,詹天佑是首批成员之一。这些留关学生归国后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30人;从事教育事业者5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从事商业者7人:进入海军者20人。
张之涧曾说:“东文(日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的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20世纪初,中国兴起一股留学日本的热潮,代表人物有黄兴、宋教仁、鲁迅、陈独秀等。
五四运动前后形成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其成员把“俭学”和“勤工”、教育和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起来。他们根据自身经历,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不合理和弊端,涌现了一大批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新型知识分子,如周恩来、蔡和森、邓小平等。
(2)结合时代背景,对材料二中近代中国的留学教育进行解读。(8分)
18.(11分)科技政策
材料一 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提出要尊重知识分子,欢迎科学艺术人才。晋察冀边区发布通知,“凡农林牧畜、水利工矿医药等技术人才,不论其为洋专家、土专家,但有一技之长,即行登记”。抗日根据地对科技人才在生活方面给予各种优待,对他们的发明创造等科研活动也给予诸多奖励。受党的政策鼓舞,一-大批满怀报国热情的理工专家和技术人员汇集到抗日根据地。在短短几年内,根据地的军事工业有了巨大突破,农业和工业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摘编自刘岩岩《党领导的科技工作是抗日根据地发展的强大动力》
材料二 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科研设备严重缺乏,基础条件落后。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建立,标志着新中国科学事业建制化的开端。中共中央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行科技队伍建设,即团结和教育旧有的知识分子、号召国外科技人才回国、培养青年一代。1952年到1960年,我国先后同捷克斯洛伐克、苏联等国签订了双边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
-摘编自王渝生《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
材料三 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自1986年起,国家大力实施“863”、火炬、星火等科技计划,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评述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的科技政策。
19.(12分)国家关系
材料
“美洲人的美洲”: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宣言,强调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声称整个美洲各国都是美国的保护国;欧洲列强不得把已经独立的美洲国家视为殖民对象;美国也不干涉欧洲事务和欧洲列强现有的美洲殖民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又推行“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力图把美洲变成“美国人的美洲”。
“埃及人的埃及”:19世纪70年代,英国人和法国人担任了埃及政府的要职,控制了埃及的财政和内阁。1879年埃及资产阶级政党祖国党成立,阿拉比任党主席。祖国党致力于“把祖国从屈辱、贫困、痛苦的深渊中拯救出来”,提出了“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口号。1882年7月英国入侵埃及,阿拉比领导埃及人民奋力抵抗,最后失败,英军占领埃及。
“欧洲人的欧洲”:法国总统戴高乐主张“欧洲人的欧洲”,反对“大西洋的欧洲”。1958年9月,戴高乐与西德领导人会谈,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加强法德合作,建立--个统--的欧洲是必要的。戴高乐将英国视为美国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拒绝英国参加西欧共同市场。1959年戴高乐拒绝美国在法国领土储存核弹头和建立中程导弹基地。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
阅读材料,分别指出“美洲人的美洲”“埃及人的埃及”“欧洲人的欧洲”这些主张的实质。任选其一,结合其历史背景加以评价。
20.(11分)世界经济一体化
材料 从发展过程上看、20世纪的世界经济一-体化并不是一个直接的过程。一体化的真正推进主要是后半个世纪的历史,甚至在这后半个世纪中也出现过各种曲折。然而,前半个世纪的重要性在于,它从反面给人类社会一个忠告:当经济自发的国际联系已经发展到如此密切的时候,消除人为障碍、创造合作条件已变得何等重要。国际社会正是从前半个世纪吸取了教训,而在后半个世纪中推进了一体化的。
-摘编自张幼文《20世纪世界经济-体化的历程》
阅读并概括材料中的观点,结合20世纪以来中外历史的相关内容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石景山区2025年高三统一练习
历史试卷答案及评分参考
第一部分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D C B A C B C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C D D A D B
第二部分共5题,共55分
16.(9分)参考答案(黄洁、朱华)
两种评分方案:
第一种四个角度,每个角度2分,作用和举例各1分,最后有一个总结性的话1分;
第二种三个角度,每个角度3分,作用2分(是否给2分看具体表述是否准确),举例1分。
完善基层组织,维护地方稳定: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清代的保甲制度等,加强了对基层社会的管理,维护社会秩序。
加强户籍管理,掌握人口变动:隋朝建立后“大索貌阅”,清查人口,以便征发赋役。
落实国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唐朝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靠乡里组织推行,对保证农业生产和赋税征收作用重大。
发展文教事业,推行社会教化:乡里设立学校,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清朝乡约加强了基层教化,维护地方稳定。
总之,乡里制度是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加强基层管理,保证国家赋役征派,推行法治教化,发展教育,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的基础。
17.(12分)参考答案(祁秋菊、汪海英、王辉)
(1)原因: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交通发达(唐朝政治经济状况方面的内容1分);实行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唐朝的政策1分);唐朝的影响力向周边辐射(唐朝的影响力1分);日本、朝鲜等国家希望学习先进文化,发展友好关系(周三个时期,每个时期2分,包含背景、学习内容或影响;最后总结2分。
(2)经过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的一些官员认识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推行洋务新政(背景1分),派遣留学生赴美学习科学技术,留学生归国后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贡献(学习的内容或影响1分)。
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增强,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重(背景1分),一部分留学生赴日留学,寻求救国之道,涌现出一批民主革命的领导人和新文化运动的骨干分子(学习的内容或影响1分)。
五四运动前后,一些先进知识分子留学法国,进一步探索救国救民真理(背景1分),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骨干和领导力量(学习的内容或影响1分)。
我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学习内容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体现了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先进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深入(学习内容的变化1分)。留学群体中的杰出人才报效国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留学生发挥的历史作用1分)。
18.(11分)参考答案(刘紫薇、李晓雪、臧家富)
三个时期,每个时期的背景、措施、意义各1分,共3分;最后总结2分。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科技发展(背景1分),团结了大批科技工作者,为科学研究提供多方面的支持(措施1分)。这些政策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抗日根据地工农业的发展,为抗战做出巨大贡献(意义1分)。
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科技落后和冷战的严峻形势(背景1分),中国共产党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通过建立科研机构、培养科技人才、与苏联等国合作等多种方式发展科学技术(措施1分),成功研制“两弹一星”,增强了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意义1分)。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背景1分),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和“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措施1分),推动了中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意义1分)。
总之,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都高度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取得了巨大成就。(总结2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重视科技,并以科技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意思即可的2分。)
19.(12分)参考答案
实质(6分):(罗宁城、付建河)
“美洲人的美洲”:反对欧洲国家干涉美洲事务(1分);力图使拉美成为美国的势力范围(1分)。(共2分)
“埃及人的埃及”:反对西方列强侵略(1分);争取民族独立,建立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1分)。(共2分)
“欧洲人的欧洲”:使欧洲摆脱美国的控制和影响,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欧洲(1分),提升法国的地位(1分)。(共2分)
评价(任选一个主张,6分):(隽军宁、姜明圣)
历史背景共4分,答出两点3分,答出三点给4分;评价共2分,一个角度1分;
“美洲人的美洲”:19世纪上半叶拉美许多国家获得独立,但大多政局动荡,发展停滞;欧洲列强不愿放弃在拉美的利益,继续干涉拉美事务;美国独立后实力不断增强,加紧对美洲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4分)美国的这一主张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美洲地区摆脱欧洲列强控制,维护独立;同时也是美国力图控制拉美的表现,拉美人民仍然面临着继续民族民主革命的艰巨任务。(2分)
“埃及人的埃及”: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列强加快了瓜分非洲的步伐;19世纪受到英法等国的侵略,埃及的国家主权遭到严重破坏,民族意识不断增强;祖国党成立,领导埃及人民进行反侵略斗争。(4分)这一主张进一步唤醒了埃及人民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2分)
“欧洲人的欧洲”:20世纪50年代,两极格局逐渐形成;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和北约加强了对欧洲的控制;法国等欧洲国家随着经济的复苏,希望摆脱美国控制,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4分)这一主张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推动了欧洲的联合;同时表明了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分化。(2分)
20.(11分)参考答案(方晨、程子妍、陈君慧)
观点(2分):观点表述清晰准确给2分,不完整或者不清晰给1分,错误不给分
20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加强国际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因素。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届北京市石景山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