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洲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D C D B B A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C A B B C B B B
1.【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各民族“爱之如一”,赢得了西北各部首领的尊重,尊称他为“天可汗”,故选D项;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但材料没有提及对外交往,材料体现的是民族关系,排除A项;唐太宗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明他重视民意和民生,但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唐太宗时期的民族关系相对和睦,实行开明民族政策,不是军事力量强大,排除C项。
2.【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分析可知,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的是唐玄宗而非唐太宗,故①错误;修建万里长城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带有较大的对抗性质,不符合题意中的“民族融合”主流,故②错误;设置西域都护府的是西汉,唐朝设置的是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故③错误;文成公主入藏谱写了汉藏友好交流的佳话,体现了民族融合的主流,故④正确;元朝设置宣政院加强了中央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又尊重了西藏地区的习俗,体现了民族融合的主流,故⑤正确;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改善了鲜卑拓跋部与汉族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故⑥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 这一运河网络,使隋帝国能以南方的粮食和其他物资供养洛阳”“并且给北方边境提供战略后勤保障”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开凿大运河,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有利于南粮北运,为北方边境提供足够的战略物资,巩固隋朝统治,故选D项; 材料反映的是大运河有利于南北往来,未涉及行政效率,排除A项;开凿大运河加重了百姓徭役负担,但材料强调的是开凿大运河的积极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隋朝开通大运河,促进南北交往,未涉及民族交往,排除C项。
4.【答案】C【解析】根据题目“仿唐制设国学……又仿唐朝置……博士”可知,朝鲜模仿唐朝的教育制度,学习中国文化,培养人才,体现了中国文化影响深远,故选C项;材料表明朝鲜学习的是唐朝的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中华文明的起源和传承,不能体现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朝鲜官方对中国教育和文化的学习,没有提及中朝的民间交往,排除D项。
5.【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所述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广州通海夷道”从广州起航,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途经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这条航线的出现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故选D项;指南针获得广泛应用是在南宋,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时就已经开通,排除B项;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是在新航路开辟之后,排除C项。
6.【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对洛阳地理位置的便利性和重要性的介绍可知,隋炀帝下诏营建东都洛阳的目的在于巩固政治统治,故选B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隋炀帝下诏营建东都洛阳的目的在于炫耀王朝国力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洛阳本身就具有交通便利的特点,因此,营建东都洛阳并非为了推动交通发展,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能体现隋炀帝下诏营建东都洛阳的目的在于减轻民众负担的信息,反而会加重民众负担,排除D项。
7.【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耧车出现于汉朝,翻车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曲辕犁出现于唐朝,秧马出现于宋朝,它们都是农业生产工具,这体现了我国古代重视生产工具的演变与改进,故选B项;材料中只有翻车属于灌溉工具,其他工具与灌溉无关,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农业生产工具,但不能据此得出中国古代“以农业的种植为中心”,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等方面,排除C项;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其特点是男耕女织等,但仅凭生产工具的变迁不能得出“占主导地位”,排除D项。
8.【答案】A【解析】 据材料“一秀” “二举” “四进” “三红” “对堂”“状元”可知,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国实行科举制,其中秀才、举人、进士、状元等都与科举制相关,故选A项;世袭制主要体现为名号、爵位以及财产等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B项;察举制实行于汉朝时,且主要体现为举孝廉等,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其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与“状元”等无关,排除D项。
9.【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意为稻米光泽明亮和饱满,粟米的颜色洁白如雪,无论是国家的储备库还是百姓的粮仓,都因为丰收而装满了粮食,显得“丰实”,这句诗出自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忆昔二首》之一,深刻地描绘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的盛世景象,故选A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意为劝朋友再饮一杯酒,因为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朋了,与开元盛世无关,排除B项;“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告诫人们年轻时如果不珍惜时光、勤奋学习,等到年老体衰、头发斑白时,就会后悔当初没有早点开始努力学习,与开元盛世无关,排除C项;“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描绘了一个初恋少女在春日里的情感波动,表达了诗人对于爱情的赞美和对于人性的深刻理解,与开元盛世无关,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据材料“在西南地区的南诏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出土的砖瓦几乎一样”可知,南诏位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其与唐朝大明宫所用砖瓦几乎一样,这体现了南诏与唐朝存在文化和经济交流,体现了唐朝时期民族之间的交融,故选B项;材料强调建筑纹样相似,无从体现城市商业的繁荣,排除A项;“社会风气的开放”体现在女子骑马等方面,但材料强调当时的民族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我国国内的情况,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据材料“历史解释是对历史史实的分析或评判”可知,历史解释强调对历史史实的评价,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这是对安史之乱的评价,认为其导致唐朝由盛转衰,属于历史解释,故选B项;唐朝时书法家众多,其中有柳公权、欧阳询等,这只是对唐朝书法发展的描述,不涉及评价等,不属于历史解释,排除A项;唐朝后期,黄巢领起义军攻入长安并建立政权,这是对黄巢起义时间和过程的描述,不属于历史解释,排除C项;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这属于对后梁建立和唐朝灭亡的描述,并未对其进行评价,不属于历史解释,排除D项。
12.【答案】C【解析】据材料“五代十国时期……增加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可知,五代十国时期,中原王朝还存在一定号召力,多数政权奉中原王朝为正朔,这体现了当时蕴含着统一趋势,故选C项;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武将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五代十国时国家完成统一说法错误,五代十国是分裂时期,排除B项;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替频繁,而南方相对稳定,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13.【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隋文帝不仅赐给农民耕牛,还对出现水旱灾害的地区减免赋税,这体现了隋文帝关注百姓生活,故选C项;重视水利建设与材料信息无关,材料并未涉及水利工程,排除A项;隋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但与材料信息无关,分赐耕牛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隋文帝提倡勤俭节约,但与其自身有关,与材料强调的赐民众耕牛等关系不大,排除D项。
14.【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文”是隋文帝杨坚的谥号,文是中国古代评价较好的谥号之一,即对隋文帝功绩的肯定。隋文帝的主要贡献是建立隋朝,589年渡江灭陈,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状态,完成国家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A项;不恤民力,奢侈无度反映的是隋炀帝的暴政表现,隋文帝体恤民力,排除B项;隋文帝进行了币制改革,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的是秦始皇,排除C项;修建运河的是隋炀帝,唐朝武则天开创殿试,不是隋文帝,排除D项。
15.【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汉朝时,丝绸之路开通,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因此唐朝时武则天的餐桌上摆有石榴、葡萄等水果,故选B项;城市“买卖昼夜不绝”最早出现于宋代,宋代不受时间限制,宋在唐之后,排除A项;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成熟早,抗旱力强,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与唐朝无关,排除C项;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宋朝,与唐朝无关,排除D项。
16.【答案】B【解析】根据题目“应日本僧人邀请”并结合所学,鉴真受邀在日本传授佛经和中国文化,为中日交流作出卓越贡献,鉴真在日本10年,受到尊敬和爱戴,故选B项;鉴真东渡日本是在唐玄宗统治时期,玄奘是唐太宗时期西行去天竺取经,排除A项;鉴真东渡历经艰难险阻,前5次东渡都失败了,鉴真因操劳过度,双目失明,排除C项;鉴真754年抵达日本,安史之乱爆发于755年,排除D项。
17.【答案】C【解析】据材料“该壶既保留了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制水囊的器形”可知,晚唐时期的越窑青釉皮囊式壶保留了游牧民族特色,且属于中原制造的瓷器,这体现了当时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故选C项;唐朝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但仅凭一只壶不能全面反映“唐朝社会风气兼容并包”,排除A项;材料“游牧民族”表明是我国国内的民族交融,与中外交往无关,不能体现“唐朝对外政策”,排除B项;唐朝瓷器大量出口海外无从体现,材料仅体现了瓷器的特点,并未说明其出口海外,排除D项。
18.【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可知,材料反映的钱币有唐朝的开元通宝,有东罗马金币,也有日本的钱币,且日本钱币的样式很明显就是学习的中国,这说明唐朝与日本、东罗马都有交流,可用于探究唐朝的对外交往活动,故选B项;民族交融反映的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交往,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中的钱币与文学艺术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项;钱币不能直接反映政治制度,排除D项。
19.【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日本派僧人到唐朝留学并聘请佛学大师东渡日本传教,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与此相关的事件是鉴真东渡,弘扬佛法,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日本僧人邀请中国僧人东渡日本传播佛教,遣唐使访华和留学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C项;玄奘西行是玄奘到天竺取经,不是日本,排除D项。
20.【答案】B【解析】据材料“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建立统一国家”可知,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人民要求统一,体现了社会危机下人民渴望统一,故选B项;分封同姓酿成八王之乱的是西晋,与五代十国无关,排除A项;五代十国时期,政权频繁更迭民不聊生,但材料强调人民要求统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安史之乱造成了巨大破坏是在唐朝中期,五代十国开始时唐朝已经灭亡,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道题,其中21题12分,22题8分,23题9分,24题11分,共40分)
21.【答案】
(1)玄奘: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4分)
鉴真: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4分)
(2)原因: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外国使节和留学生积极传播中华文明,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等。(4分)
22.【答案】(8分)
示例一观点:隋炀帝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历史人物。
论述: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创立进士科,确立了科举制。为寒门子弟创造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他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综上所述,隋炀帝有功也有过。统治者要努力发展经济,关注民生,善用贤才。
示例二观点:唐玄宗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历史人物。
论述:唐玄宗前期重视地方官的选拔,曾亲自考核县令,把不称职的人斥退。因此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他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他改革军事制度,改府兵制为募兵制。但他在位的后期,宠爱杨贵妃,整日饮酒作乐,还重用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政治十分腐败,以致酿成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综上所述,唐玄宗有功也有过。成由勤俭,败由奢。统治者要努力发展经济,关注民生,善用贤才。
示例三 观点:杰出人物能推动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论述: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创立进士科,确立了科举制。为寒门子弟创造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唐玄宗前期重视地方官的选拔,曾亲自考核县令,把不称职的人斥退。因此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综上所述,杰出人物能推动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23.【答案】
(1)制度:科举制。(1分)
意义: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2分)
(2)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1分)
史实:文成公主入藏。(1分)
(3)影响: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2分)
建议:有作为的统治者要以人为本,实行仁政;要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善于用人;要积极进行改革,完善各项制度等。(答出二点即可)(2分)
24.【答案】
(1)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勤于政事;关心民间疾苦,以民为本。(3分)
(2)特点:融合了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女装富有时装性。(2分)
(3)表现:陶瓷器不仅流行国内,而且在海外广受欢迎;陶瓷器种类繁多,色彩亮丽;造型丰富。(3分)
(4)启示:国家统一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文明互鉴推动社会进步;统治者要勤于政事,以民为本。(3分)白鹭洲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D C D B B A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C A B B C B B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道题,其中21题12分,22题8分,23题9分,24题11分,共40分)
21.【答案】
(1)玄奘: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4分)
鉴真: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4分)
(2)原因: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外国使节和留学生积极传播中华文明,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等。(4分)
22.【答案】(8分)
示例一观点:隋炀帝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历史人物。
论述: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创立进士科,确立了科举制。为寒门子弟创造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他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综上所述,隋炀帝有功也有过。统治者要努力发展经济,关注民生,善用贤才。
示例二观点:唐玄宗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历史人物。
论述:唐玄宗前期重视地方官的选拔,曾亲自考核县令,把不称职的人斥退。因此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他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他改革军事制度,改府兵制为募兵制。但他在位的后期,宠爱杨贵妃,整日饮酒作乐,还重用奸诈的李林甫、杨国忠,政治十分腐败,以致酿成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综上所述,唐玄宗有功也有过。成由勤俭,败由奢。统治者要努力发展经济,关注民生,善用贤才。
示例三 观点:杰出人物能推动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论述: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创立进士科,确立了科举制。为寒门子弟创造了相对公平的竞争机会,推动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唐玄宗前期重视地方官的选拔,曾亲自考核县令,把不称职的人斥退。因此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综上所述,杰出人物能推动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23.【答案】
(1)制度:科举制。(1分)
意义: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2分)
(2)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1分)
史实:文成公主入藏。(1分)
(3)影响: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2分)
建议:有作为的统治者要以人为本,实行仁政;要重视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善于用人;要积极进行改革,完善各项制度等。(答出二点即可)(2分)
24.【答案】
(1)原因:吸取隋亡的教训,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勤于政事;关心民间疾苦,以民为本。(3分)
(2)特点:融合了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女装富有时装性。(2分)
(3)表现:陶瓷器不仅流行国内,而且在海外广受欢迎;陶瓷器种类繁多,色彩亮丽;造型丰富。(3分)
(4)启示:国家统一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文明互鉴推动社会进步;统治者要勤于政事,以民为本。(3分)白鹭洲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
七年级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卷
命题教师: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献号天可汗,以覆我国都。兵戎不交害,各保性与躯。”西北各部首领,献号“天可汗”给唐太宗的原因是( )
A.他主张对外开放 B.他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C.他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D.他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
2.民族关系是社会安定团结的基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以下史实符合这一主流的是 ( )
①唐太宗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郡王 ②修建万里长城 ③唐朝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 ④文成公主入藏 ⑤设置宣政院 ⑥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④⑥ D.③④⑥
3.“这一运河网络,使隋帝国能以南方的粮食和其他物资供养洛阳,并且给北方边境提供战略后勤保障。”材料意在强调,运河网络( )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重了百姓徭役负担
C.促进了民族融合 D.有利于巩固隋朝统治
4.新罗仿唐制设国学,教授《尚书》《礼记》等,儒家经典成为新罗学生必读书,后又仿唐朝置算学博士和医学博士,分别讲授《九章算术》《本草经》等。这说明( )
A.唐朝政治制度先进 B.中华文明历史悠久
C.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D.中朝民间交往密切
5.唐朝的“广州通海夷道”从广州起航,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途经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国际航线。这条航线的出现( )
A.得益于指南针获得广泛应用 B.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C.表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6.隋炀帝认为洛阳地处中原,河运便利,可以解决粮食、物资供应的困难,且其地理位置适中,可以照顾全局。隋炀帝遂于605年下诏营建东都洛阳,其主要目的是( )
A.炫耀王朝国力 B.巩固政治统治
C.推动交通发展 D.减轻民众负担
7.青岛某中学九年级的李华同学在进行专题复习时,设计整理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部分)”(见下图)。图片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
A.注重灌溉工具的变革 B.重视生产工具的演变与改进
C.以农业的种植为中心 D.自给自足的经济占主导地位
8.博饼是福建多地中秋节时的一种传统习俗, “一秀” “二举” “四进” “三红” “对堂”“状元”,形成了独特的月饼文化。这一习俗体现的制度是( )
A.科举制 B.世袭制 C.察举制 D.禅让制
9.唐诗作为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表达形式,能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唐朝的社会风尚。下列诗句中反映唐朝开元盛世经济繁荣的是( )
A.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
C.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D.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
10.在西南地区的南诏遗址内出土了建筑材料方形花砖和莲花纹瓦当,其纹样与唐长安城大明宫出土的砖瓦几乎一样。这材料体现了( )
A.城市商业的繁荣 B.民族之间的交融
C.社会风气的开放 D.中外交流的频繁
11.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解释是对历史史实的分析或评判。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唐朝时书法家众多,其中有柳公权、欧阳询等
B.“安史之乱”是唐朝由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C.唐朝后期,黄巢领起义军攻入长安并建立政权
D.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12.五代十国时期,真正敌对的政权是个别,绝大多数政权奉中原王朝正朔,称臣纳贡。在某种程度上,这就减少了进一步分裂的因素,增加了促进国家统一的因素。该材料反映了( )
A.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武将 B.五代十国时国家完成统一
C.五代十国时期蕴含着统一趋势 D.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
13.开皇元年,隋文帝“以官牛五千头,分赐贫人”;此后关中连年大旱,百姓饥馑,隋文帝命令分道开仓赈给,对遭水旱之州,皆免其年租赋。这表明隋文帝( )
A.重视水利建设 B.强化中央集权 C.关注百姓生活 D.提倡勤俭节约
14.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在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谥号。文是中国古代评价较好的谥号之一、隋文帝得到这个谥号的原因是( )
A.渡江灭陈,完成统一 B.不恤民力,奢侈无度
C.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D.修建运河,开创殿试
15.为电视连续剧《武则天》布置场景,场景中最有可能出现的是( )
A.城市“买卖昼夜不绝” B.餐桌上摆有石榴、葡萄等水果
C.田里长着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 D.用陶活字刊印大量精美的书籍
16.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鉴真。742年,他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下列相关论述,正确的是( )
A.鉴真东渡日本时玄奘正在西行 B.鉴真受到日本人的邀请和尊敬
C.鉴真东渡时风平浪静顺利成功 D.鉴真东渡期间发生了安史之乱
17.如图为晚唐时期的越窑青釉皮囊式壶。该壶既保留了游牧民族使用的皮制水囊的器形,又浑圆饱满、雍容大度、简洁利落,是独具特色的工艺制品。这主要反映出( )
A.唐朝社会风气兼容并包 B.唐朝对外政策十分开明
C.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唐朝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18.某校历史社团开展“小钱币,大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搜集了下图唐朝时期的钱币,它们可用于探究当时( )
A.民族交融 B.对外交往 C.文学艺术 D.政治制度
19.公元733年,日本元兴寺隆尊因日本国内没有具有威信的投戒人,派出沙门叙、普照等至唐朝留学,他们到达唐朝后,聘请在佛教界享有崇高威望的传戒大师到日本传教。以下选项中,与这段材料所述事件密切相关的是( )
A.遣唐使访华 B.鉴真东渡 C.留学生来华 D.玄奘西行
20.五代十国时期军阀混战,后梁军队三次掘开黄河堤防拒敌,造成连年水灾,人民流离死亡,农民被迫反抗,要求消灭割据,建立统一国家。可见( )
A.分封同姓酿成八王之乱 B.社会危机下人民渴望统一
C.政权频繁更迭民不聊生 D.安史之乱造成了巨大破坏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4道题,其中21题12分,22题8分,23题9分,24题11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人物扫描”是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的栏目之一,对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请仿照这一栏目对材料一中的两位历史人物进行“扫描”。(8分)
材料二
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其强盛的国力和灿烂的文化吸引着周边各国,成为他们竞相学习的对象。……唐朝时,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往来于丝路上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还有各国使者、留学生和寻求信仰理念的学者等。……唐朝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时代”,它以博大胸怀接纳外来文化,也以积极态度输出中华先进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第3卷)·隋唐五代两宋》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盛况空前的原因。(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史论结合——辨析历史人物】
随着对历史人物认识的深化,以及对隋唐历史的深入探讨,学界对隋炀帝的评价,脱离了非此即彼、功过分成、暴君明君之争的固定模式,更加理性、更加客观和科学,涉及的领域更广泛。
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戒奢从简,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后期却不理政事,贪图享乐,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从此日趋衰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下列一个观点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表述成文,不少于150字)
观点一:杰出人物能推动历史的发展与进步。
观点二:×××;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历史人物。
23.鉴于往事,资于治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1)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1分)?该制度的建立有何意义(2分)?
材料二:(唐)太宗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摘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1分)?结合所学写出唐太宗时汉藏友好交往的一例史实(1分)。
材料三
唐玄宗开元初,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各地的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天宝年间,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荒废朝政。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结合所学指出唐玄宗个人的转变给唐朝国势带来怎样的影响(2分)?依据材料三结合自己的认识,请你对统治者有所作为提出建议(2分)。
24.大唐盛世,华章闪烁。某历史兴趣小组设计了以“盛世大唐”为主题的学习任务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11分)
任务一【解读史料揭秘盛世之因】
唐太宗继位后,已完成统一,然民间残破已极……唐太宗命房玄龄省并冗员,中央政府文武官员的名额,仅留六百四十三员;命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于中书省,以便随时延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政事得失;对于都督、刺史一类的地方官,都亲自简选……史书记载,到贞观四年(630年)时,米价每斗不过三四钱,社会秩序安定到“外户不闭”。
——摘编自傅乐成著《中国通史》
(1)解读史料,分析唐太宗继位后“民间”发生变化的原因。(3分)
任务二【赏析文物感受盛世之美】
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这在妇女服装上有明显的反映。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效仿……从宫廷传开的“半臂”,领口宽大,袖长及肘,身长及腰……
——摘编自沈从文王孖著《中国服饰史》
(2)赏析文物,并结合材料概括唐朝女子服饰的特点。(2分)
任务三【走近遗址探寻盛世之迹】
唐朝处于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繁荣阶段。陶瓷器不仅流行国内,而且在海外广受欢迎。例如,埃及的福斯塔特出土了一万两千多块中国瓷器残片(以唐居多),有越窑的青瓷、唐三彩、邢窑白瓷、长沙窑瓷器等……出土的唐越窑青瓷,器形有碗、罐、盆、盒等。碗的造型十分丰富,有玉璧底碗,圈足碗及折腰碗等……残片上刻划的纹饰题材非常丰富,有莲花纹、鹦鹉纹,甚至还有水波龙纹等。
——摘编自叶喆民著《中国陶瓷史》
(3)走近福斯塔特遗址,概括唐代陶瓷业繁荣的表现。(3分)
任务四【立足当下感悟盛世之鉴】
(4)请你谈一谈“盛世大唐”对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哪些启示?(3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西省吉安市白鹭洲中学教育集团2024-2025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质量监测历史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