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 单元测试(答案)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一、单选题
1.中美地缘对抗在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衰退,但系统性的对抗反而在加剧,直到1969年中期,中美领导人同时做出打破两国关系僵局的决定,这才使中美和解在那个历史时期成为可能。这一时期,中美走向和解主要是基于
A.中国综合国力增强 B.两国国家安全战略
C.西欧和日本的崛起 D.冷战格局濒临瓦解
2.1950年,新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条约的这一规定,有助于当时我国( )
A.实现“赶英超美” B.推进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C.加快“三线建设” D.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
3.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我国
A.摆脱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B.人民政治权利和地位的提高
C.政治制度建设在创新中发展
D.实行改革开放走向富裕繁荣
4.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外交
A.注重思想文化影响
B.以利抚远为特征
C.旨在推广儒家思想
D.局限于周边国家
5.图1、图2分别是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标表。国际联盟以五角星代表大洲,并将“国联”的文书写于图案上方联合国的标志中间是世界地图,由象征和平的模核将其围绕。由此可知,与国际联盟相比,联合国
图1 国际联盟 图2 联合国
A.遵循“全体一致”的原则 B.缺乏制裁侵略的行动能力
C.实现了国际关系民主化 D.强化了对国际安全的重视
6.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阐述了中印等国拥有的共同点: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他主张平等互利,共同努力防止战争,争取持久的和平。毛泽东阐述的这个“共同点”及其谈话精神,在后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得到了体现。这次会议提出了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求同存异方针
C.非集团、不结盟 D.“日内瓦精神”
7.张历历在《当代中国外交简史》中说“朝鲜战争结束以后,中国要回到它的主要战略目标上来……就意味着对内稳定发展,对外寻求自己的国际地位。”为此,新中国( )
A.召开一届人大实施“大跃进”
B.统一全国财经参加日内瓦会议
C.实施一五计划出席万隆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完成三大改造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8.下表反映了唐代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羁縻府州概况。羁縻府州在政治上隶属中央政府,拥有独立武装和征税权,对中央政府缴纳贡赋。由此可知,唐朝
军政划分 所辖羁縻府州 羁縻府州主要隶属机构 所辖地区主要少数民族 地理区域
关内道 119 安北、单于两大都护府 突厥、回纥、党项、吐谷浑 北疆
河北道 60 安东大都护府 突厥、契丹、高丽等 东北
陇右道 249 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 突厥、党项、吐谷浑、西域各族 西北
剑南道 261 羌、南诏等 西南
岭南道 92 安南大都护府 蛮、俚 南疆
A.少数民族实现区域自治 B.边疆治理呈现新突破
C.民族交融使得边疆拓展 D.中央集权逐步削弱
9.20世纪70年代,某一文件中显示“……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该文件是
A.《中美联合公报》 B.联合国第2785号决议
C.《中日联合声明》 D.《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0.如图中的漫画是戴维洛创作的《麻烦您借给我一根火柴,可以吗?》(伦敦《标准晚报》1938年),它讽刺的是
A.自由主义 B.贸易保护主义 C.绥靖政策 D.美苏"冷战"
11.如表是某学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整理的材料,据此可知他们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东南地区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地区 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蒙古和新疆地区 平定准噶尔部、大小和卓的叛乱
西藏地区 1727年派驻驻藏大臣
A.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 B.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2.自80年代初起,我国在对外政策方面作出了重大调整,实行不结盟政策,改善与苏联、蒙古、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关系,重视搞好与美国、日本、印度、韩国、新加坡等国关系。此次对外政策调整的依据是
A.世界格局发生剧变 B.党的工作重心发生变化
C.经济体制根本转变 D.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
13.周恩来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是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有机结合,使聚居和杂居的民族都享受到了自治权利。这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丰富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内涵 B.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状况相适应
C.拓宽了少数民族政治协商的途径 D.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民族地区的表现
14.“尽管宗教改革是基于宗教的一场运动,但是,这个过程仍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君主们利用宗教问题不断加强国家的实力和他们自己的权力,新教在很多地方建立了教会,它们不再听命于罗马教廷,《圣经》纷纷被翻译成新教传播地区的当地文字。”据此判断,欧洲宗教改革(  )
①加强了罗马教会的权威
②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
③否定欧洲封建等级制度
④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5.1953年11月,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称:“有可能由共产党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而由国民党中国参加安全理事会。”这一观点的提出表明美国
A.意识到新中国的强大 B.意欲改善同新中国的关系
C.企图制造“两个中国” D.开始放弃对国民党的支持
1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之一。下列各项中,与这一制度无关的是
A.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成立 B.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成立
C.内蒙古建立自治区 D.新疆维吾尔族青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二、简答题
17.结合国际法形成过程,归纳其特点,并评价国际法?
18.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和历史经验。
(1)指出中国共产党探索的中国革命道路及其历史意义。
(2)请分别列举新民主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3)请根据下列语句归纳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毛泽东
“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邓小平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习近平
参考答案:
1.B
【详解】20世纪60年代末,受中苏关系恶化和越南战争的影响,中美两国同时调整外交战略,打破了两国关系僵局,反映出促使中美和解的主要原因是,两国领导人基于国家安全战略的考虑,B项正确;1960年代正处于文革时期,中国综合国力没有明显增强,排除A项;西欧和日本的崛起并非中美两国领导人调整外交策略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冷战格局直到1991年才瓦解,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根据“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可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有利于新中国放手进行国内建设,B项正确;1958年大跃进运动提出“赶英超美”,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三线建设”,排除C项;中苏“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与发展什么所有制经济形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材料所反映的是政协,人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这些都是新中国政治制度的创新,故C项正确;A项只符合“一国两制”,排除A;B项不符合“一国两制”,排除B;前三图都是在改革开放前,排除D。
4.A
【详解】根据材料“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可知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外交注重思想文化的影响,A选项符合题意。以利抚远为特征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中国古代外交主要是为了构建朝贡体系,C选项排除。材料无法得出局限于周边国家的结论,D选项排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试题难度一般,解题关键在于对材料和相关知识的准确把握。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古代外交注重思想文化的影响。
5.D
【详解】相比于国联而言,联合国“标志中间是世界地图,由象征和平的模核将其围绕”,这体现了联合国更加重视世界和平与安全,即强化了对国际安全的重视,D正确;通过题干无法判断出联合国运行机制,排除A;联合国的有制裁侵略的能力,排除B;联合国并未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排除C。
6.B
【详解】根据“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结合所学可知,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同”指亚非国家都曾遭受过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故选B;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A;不结盟指不与其他国家结盟,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日内瓦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和平协商解决争端的精神,与不符合题意,排除D。
【点睛】
7.C
【详解】根据“朝鲜战争结束以后,中国要回到它的主要战略目标上来……就意味着对内稳定发展,对外寻求自己的国际地位。”可得出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结束,当时中国开展一五计划,之后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高了国际地位,C项正确;大跃进是1958年,排除A项;统一全国财经是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排除B项;《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1950年,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羁縻府州在政治上隶属中央政府,拥有独立武装和征税权,对中央政府缴纳贡赋”,可知,唐代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羁縻府州,是一种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相对于唐以前的历届中央政府,这是新突破,结合所学可知,秦汉等政府治理边疆主要是通过战争、设机构直辖等方式,唐政府大胆创新,实行羁縻府州制度,任用少数民族首领管理当地,职位可以世袭,这既可以加强中央集权,又有利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故B项正确;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民族交融使得边疆拓展”,故C项错误;实行羁縻府州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D项错误。
9.A
【详解】根据“20世纪70年代”和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发表的《中美联合公报》的内容,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故选A;联合国第2785号决议是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错误;《中日联合声明》又称中日建交公报,中日邦交较正常化,C与材料不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1950年签署,故D与题意不符。
10.C
【详解】通过观察漫画《麻烦您借给我一根火柴,可以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者在1938年,用坐在椅子上的绅士,正在与凶手合作,准备点燃对方放在自己身下的炸弹引线,讽刺了当时世界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可笑,C项正确;漫画中两人的合作与自由主义无关,A项错误;贸易保护主义和图中两人的合作不符,B项错误;1938年美苏“冷战”尚未开始,D项错误。
11.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涉及的是清朝处理边疆问题和解决民族关系问题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项正确;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体现的是对国家主权的维护,与民族关系无关,排除A项;君主专制的强化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对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故选B;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仍然是两极格局,没有发生巨变,排除A;80年代初我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经济体制没有根本转变,排除C;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
13.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大杂居,小聚居”的发展状况相适应,故选B项;丰富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内涵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A项;拓宽了少数民族政治协商的途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民族地区的表现说法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和D项。
14.D
【详解】从材料中的“君主们利用宗教问题不断加强国家的实力和他们自己的权力”“《圣经》纷纷被翻译成新教传播地区的当地文字”可以看出,宗教改革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而民族国家的形成也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故②④正确;从“新教……不再听命于罗马教廷”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冲击了罗马教会的权威,故①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否定欧洲封建等级制度的是启蒙运动,而不是宗教改革,故③错误。选择D符合题意;A、B和C排除。故选D。
15.C
【详解】“共产党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国民党中国参加安全理事会”意味着两个中国,说明美国企图制造“两个中国”,C项正确;杜勒斯的观点中并未体现出其认为新中国强大,排除A项;当时的美国孤立遏制新中国,排除B项;美国竭力支持国民党,排除D项。故选C项。
16.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新疆维吾尔族青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体现的是民族平等政策,与民族区域自治无关,故D选项正确,排除ABC选项。
17.
阶段 背景 国际法历程(外交制度) 国际法特点
形成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17世纪] 民族国家形成 国际纷争加剧 德国的三十年战争 理论1625年格劳秀斯《战争与和平法》 确立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原则:国家领土 国家主权 国家独立 机制:②谈判解决 遵守条约 集体制裁 17世纪常驻⑦使节(团) 调整对象主权国家 政治实体 国际组织 法律渊源 国际条约 国际习惯 法律制定 国家协商 法律原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法律执行 单独国家 国家集体 国际组织 [国际法院和海牙仲裁法庭裁判权限以当事国自愿为前提无⑥强制性]
发展①维也纳体系 [19世纪] 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 维也纳体系1815年建立 大国协调 欧洲均势 国际法扩展 应用范围 欧洲→美洲→亚洲③《万国公法》 立法范围 签订许多国际公约 战争法规 1815年 《维也纳外交公约》
继续发展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20世纪] 一战 原则 ④不兼并不赔偿 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苏俄提出 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第一个世界性国际组织(制裁机制:全体一致原则) 《非战公约》1928年宣布缔约国之间废弃战争
二战 原则 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联合国宪章》1945年确定 国际组织—联合国制裁机制:⑤“大国一致”原则 赋予安理会制裁权力 发展 国际组织激增海牙国际法院;国际法领域扩展《海洋法公约》
备注 形成背景 历史 国际习惯‖经济 资本主义发展根本‖政治 民族国家形成与战争灾难‖思想 启蒙运动
评价影响 利于世界和平‖利于世界经济发展如全球化‖利于世界文化发展‖无法遏制大国强权保障世界和平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国际法,应该分不同体系进行分析。大致分成四个体系:17世纪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9世纪的维也纳体系;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然后结合它们形成的背景以及每个体系形成的过程进行进一步分析,并从中提炼出特点。分析特点时可从调整对象、法律渊源、法律制定、法律原则、法律执行等方面进行概括。
18.(1)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意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①独立自主②重视科技③人民至上④敢于斗争⑤胸怀天下等。
【分析】(1)
1927年,中国共产党探索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为中国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
新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3)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体现独立自主;根据“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得出重视科技;根据“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得出人民至上、胸怀天下等。
【点睛】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 单元测试(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