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中学2027届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学科试题
时间: 2025年3月20日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有学者研究指出,西亚地区农业先于陶器而出现,相应地其食物加工方式以粉食和烘焙为主;东亚地区陶器先于农业出现,开启了该地区以粒食和蒸煮为主的食物加工方式。这表明
A.东方的文明优于西亚的文明 B.生产活动影响文明多元发展
C.农业是迈向文明的重要前提 D.文明的多源特征具有偶然性
2.下表所示为欧亚大陆文明与美洲古代文明关键性节点发展的比较。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
欧亚大陆 美洲
两河流域 英格兰 中国 安第斯山区 中美洲
动物的驯化 公元前 8300年 公元前 3500年 公元前7500年 公元前3000 年 公元前 3000年
广泛使用金 属 公元前 4000年 公元前 2000年 公元前2000年 公元1000年 -
文字 公元前 3000年 公元43 年 不晚于公元前 1500年 - -
A.地理环境决定区域文明 B.世界文明发展有差异性
C.经济水平影响文明程度 D.欧亚文明优于美洲文明
3.雅典上层社会将许多波斯物品视为追求的对象,如孔雀和玻璃杯、金银杯、甜酒等奢侈品。著名政治家伯里克利建造的音乐厅也模仿波斯建筑的风格。据此可知
A.波斯文化比希腊发达 B.城邦民主制度名存实亡
C.雅典工商业比较落后 D.文明交流超越政治差异
4.乌鲁克是苏美尔地区的一个城市,在该城市的神殿废墟中出土了一个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大理石花瓶。花瓶瓶身的图案从下到上依次是:象征水的波浪线、大麦麦穗和椰枣、绵羊、端着器物的男子队伍、丰收女神伊南娜和男祭司。由此可推知,当时的乌鲁克
A.受到了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B.民众生活富足
C.具备了早期城市国家特征 D.官僚体系完善
5.在整理教材时,某学生做了如下笔记,由此得出的主旨是
单元标题 单元概要
(一)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 不同帝国先后崛起,欧亚大陆的农耕文明区域逐渐连接起来。
(二)中古时期的世界 中古时期,欧洲、亚洲、非洲、美洲等地区存在不同程度发展与联系。
(三)走向整体的世界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各地开始建立广泛的直接联系,在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A.人类文明联系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B.战争是人类文明联系的必要手段
C.地理环境限制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D.经济因素决定了整体世界的发展
6.公元前3-4世纪,埃及的托勒密一世派人前往地中海、中东等“希腊化世界”购买文献以充实亚历山大图书馆;托勒密三世给“世界各地的君主”写信请求借阅、复制文献,甚至下令搜查港口船只,以寻找和复制文献。托勒密王朝的这些措施
A.推动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 B.导致了埃及本土文化几近中断
C.促进了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 D.加快了文明多元发展格局形成
7.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严复曾论及欧洲历史时说:“用拂特之制,民往往知有主而不必知有王。”严复所谓“拂特之制”是指
A.城邦民主制 B.政教合一体制C.封建制度 D.资本主义制度
8.有学者指出,中世纪欧洲的社会结构”其统治关系极其复杂多变,例如一个附庸可能同时效忠两个领主甚至多个领主,而所效忠的领主之间又结成复杂的效忠关系.....它的基本关系不是国王与臣民,也不是国家与公民,而是领主与附庸。”更符合该学者观点的图示是
9.中世纪时,西欧的村庄共同体履行着某些职责,例如维护与修理堤坝、水利系统和树篱,防御火灾等;还需要成员提供劳役,例如以村民们轮流提供劳动的方式维护与整修道路、桥梁。据此可知,当时西欧的村庄共同体
A.拥有一定的自治功能 B.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
C.产生了新的生产方式 D.对王权构成一定威胁
10.公元425年,拜占庭帝国皇帝塞奥多西二世的妻子尤多西亚创作了《荷马史诗摘录》,构造了从上帝创世到基督升天的基督教历史,荷马也逐渐被塑造为基督教修道院里陈列的“先知”之一。这反映出
A.世俗王权借助传统对抗教会 B.正统思想借助古典文化扩大影响
C.基督教会分裂趋势已经出现 D.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呈现复兴迹象
11.黑格尔指出:“阿拉伯人之获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这件事具有这样的历史意义:最初乃是通过这条道路,西方才知悉了亚里士多德。对亚里士多德作品的译注和亚里士多德的章句的汇编,对西方各国,成了哲学的源泉。”黑格尔重在强调,阿拉伯人
A.保存了希腊的古典文化 B.推动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C.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D.创造了辉煌的哲学成果
12.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在率军攻克君士坦丁堡后,采用罗马皇帝的头衔;保留了君士坦丁堡东正教会;采用东罗马的宫廷仪式与行政制度;效仿东罗马皇帝,发行带自己头像的金属货币,重用原东罗马贵族等。这些做法
A.意在以罗马帝国继承者自居 B.说明奥斯曼帝国崇尚武力扩张
C.旨在巩固奥斯曼帝国的统治 D.反映出罗马皇帝是各国的偶像
13.日本大化改新期间,贵族奴隶主的屯仓、田庄一律被收归国家所有,变成公地。同时,国家对大夫以上官僚贵族赐给一定数量的土地和人口,称为“食封”(俸禄),对凡六岁以上公民授予一定的土地,称“口分田”。这些举措
A.导致日本土地兼并加剧 B.为日本的社会转型奠定基础
C.削弱了德川幕府的统治 D.瓦解了日本庄园制度的根基
14.1400年,经霍加尔山脉穿越大沙漠的西撒哈拉商道上骆驼数量达12000头;到16世纪初,已下降到每年不足3000头。这一变化反映了
A.奥斯曼帝国兴起 B.全球航路的开辟
C.三角贸易的扩大 D.西非国家的衰落
15.学者指出:玛雅人的城市,如果它们可以这样称呼的话,是举行仪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这主要是因为
A.生产类型较为原始 B.国家组织尚未成熟
C.宗教信仰地位崇高 D.军事技术比较落后
16.阅读下表内容,据此可知
帝国 秦王朝 罗马帝国 印加帝国
统治方式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度 元首制 行省制 国王 四大政区
A.三大古代文明具有一定的渊源 B.人类文明进程具有同一性
C.集权政治是古代世界普遍选择 D.人类文明具有多样性特征
17.郑和下西洋时,占统治地位的宇宙理论是中国传统的浑天说,浑天说所谓的球形大地,大半个在水中,小半个在水上。大航海时代的西欧航海家则确信地圆说。这使得哥伦布等人的航海
A.经济动因持续且强劲 B.更加具有开创性色彩
C.目标不明又非常危险 D.规模空前和影响深远
18.1498年,哥伦布在伊斯帕尼奥拉岛的日记中写道:“这片土地上什么都有,尤其是面包和肉。除了葡萄酒和衣服外,什么都不缺。我们在这里的每个人都有两三个印第安人服务,还有狗帮忙打猎。”这段日记可以用于研究
A.世界贸易重心以及欧洲贸易中心的改变
B.大地是球形的理论
C.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之间的逻辑关系
D.新航路开辟的动因
19.下图是新航路开辟后的物种交流图。该图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洲际物种交流频繁 B.世界联系日益增强
C.饮食文化相互融合 D.自然环境状态改变
20.1500-1600年,传统社会经济关系确立的日常生活的确定性被打碎,欧洲社会每个人都对未来感到不确定;政府普遍感到习惯性的财源已入不敷出了;大多数人断定,比以前更大的贪婪和更多的邪恶将会在世界上肆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
A.价格革命的影响 B.宗教改革的进行
C.贫富差距的扩大 D.技术革命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由国王或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认可证书。11-15世纪,出现了“整个欧洲,从波罗的海到黑海,国王、贵族、主教和修道院院长都纷纷给他们的城市颁发特许状”的局面。它促使中世纪西欧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义的牢笼。下表为部分特许状的内容。
颁发者 内容
【英】不列特尔市 任何个人来到这个市镇,只要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免受其先前领主的追捕。
【英】亨利一世 伦敦市民享有充分的权力任命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市长,并任命任何一人或他们所愿的伦敦市民为法官......
【英】亨利二世 我保证我所有的沃灵福德市民在我的整个英格兰和诺曼底的土地上都有安全和平,并且无论他们在哪里......
【英】理查德一世 市民们拥有每周在工作日的时间内举办一次市场的权利,并且享有所有的自由权利和免关税权。
【法】威廉·克里托伯爵 免除市民的若干封建税和封建劳役,如骑士税和诉讼税,城堡驻军的非正当勒索、税金及封建人头税。
【法】特尔瓦伯爵亨利 手艺工匠和商人每年交纳一笔定额地租,即有权在市内居住和包租郊区农田,亦有权自由出售房屋、葡萄和租地。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西欧特许状的主要内容,请从“促使中世纪西欧城市率先突破封建主义的牢笼”的角度,分析西欧特许状的作用。(10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
阿拉伯人通过将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加强了统治。在进行统治时,阿拉伯人并不拘泥于民族,而是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把各个民族维系在一起,通过这种方式,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建立了合作机制。这样一来,实现了由通过军事征服的“征服时代”向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时代“转型。......阿拉伯帝国的中心从与地中海相连的地区向与印度洋相连的地区转移,印度洋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的版图,同时,阿拉伯帝国的经济活动中心也从干燥的地中海,转移到干燥地带和湿润地带的连接处,并进入将东非、西亚、印度、东南亚、中国南部连在一起的印度洋,阿拉伯帝国转型成为陆地和海洋的大商业帝国。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统治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兴起和发展原因。(10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一:
1493年1月,哥伦布到达波尔图·卡巴洛后,当地印第安人反映船队有人掳走了六个印第安人,计划把他们作为奴隶卖到西班牙。哥伦布找到这六个人后,下令释放,并送礼物弥补他们遭受的一切。
-据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的生平与航海史》
材料二:
你禀告陛下,......我们认为送回西班牙的印第安人越多越好。......加勒比人是未经开化的野人,可以做任何工作。他们体型匀称,非常聪明。他们只要摆脱吃人的残忍习俗,就会比其他奴隶都要优秀。
-1494年哥伦布写给安东尼奥·德·托雷斯的信
辨析材料一、材料二,概括指出哥伦布对待贩卖奴隶的态度,并从史料鉴别的角度说明理由。(8分)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世界历史出现了大变局,历史学家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欧洲的航海家发现了绕过非洲好望角,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越过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些发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西方历史学家把它作为中世纪与近代划分的里程碑。这一转折,最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初露端倪。从此,人类的活动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洲,而是全球各大洲;人类的视野不再是半个地球,而是整个地球。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结合材料与所学15-16世纪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大变局”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2024—2025学年度广东梅县东山中学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1.B
2.B
3.D
4.C
5.A
6.C
7.C
8.D
9.A
10.B
11.A
12.C
13.B
14.D
15.A
16.B
17.B
18.C
19.B
20.A
21. 主要内容:确认市民的身份自由;保障人身安全;确认土地自由使用权和所有权;一定的贸易自由权;废除封建赋役;明确城市享有一定的司法和行政管理权。(每点 2 分,答其中 2 点即可,共 4 分)
作用:协调王权、贵族势力和城市的矛盾;促进城市自治;一定程度保障了城市的基本制度和市民的基本权利;促进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西欧社会从古代封建主义到近代资本主义的转型。(每点 2 分,答其中 3 点即可,共 6 分)
22. 主要特点:统治方式多元(与实力雄厚的部落结为联盟,加强统治;以伊斯兰教为纽带提高各民族的凝聚力);统治中心由地中海向印度洋转移;由军事征服向陆地和海洋商业帝国转变。(每点 2 分,共 4 分)
原因:①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②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③地处亚非欧交界地区,位置优越;④兼收并蓄,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⑤正确处理了民族之间关系。(任答 3 点得 6 分)
23. 从材料看,哥伦布支持奴隶贩卖。(2 分)材料一是 19 世纪西方作家的著述,描述了哥伦布对待印第安人的和善态度。(1 分)从史料鉴别看,一是作者离事件比较久远,二是代表了西方人的视角。(2 分)材料二是当时哥伦布写给朋友的信件,建议贩卖奴隶。(1 分)材料二属于第一手史料,更具史料价值。私人书信具有私密性,较能反映历史人物的真实想法。综合起来看,材料二可信度更高,因此认为哥伦布对贩卖奴隶持支持态度。(2 分)
24. 示例一:
论题:地理大发现后世界历史出现大变局。(2 分)
阐述:首先是新的全球性视野。人类的眼界前所未有地扩大了。地理知识不再局限于一个地区、一块大陆或半球,整个地球的形状首次被了解和绘入地图。
其次,推动人口的迁徙,种族隔离被打破,形成新的民族,如 18 世纪中叶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第三,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如非洲的咖啡、亚洲的茶叶传到了欧洲;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促使当地人口迅速增长。
第四,促进了不同区域文化和科技的传播与交流。(8 分)
总之,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2 分)
示例二:
论题:新航路开辟给欧洲带来巨大影响。(2 分)
阐述:经济上,引起商业革命,如贸易范围扩大和商品种类增多、贸易中心转移;引起价格革命,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上,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加速西欧封建制度解体,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
外交上,殖民扩张开始成为欧洲的历史潮流。欧洲国家确立了开放的侵略性的外交体系,对整个世界的了解日益深入、全面。
科学文化上,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推动了地理学、天文学和生物学等领域的发展及促进人文精神发展和传播。(8 分)
总之,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是最大的,全面促进欧洲进步,推动欧洲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当然,欧洲的殖民掠夺也给亚非拉美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他们长期的落后与贫穷。(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