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2025度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高一历史试卷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93年和1995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江西万年县大源盆地不仅发现了1.2万年前人工栽培稻的植硅石遗存,还发掘出2万年前的夹粗砂圜底陶罐,这是目前人类已知最早的陶器。据此可以推断
A.中国农业文明起源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B.江西万年地区是远古时期制陶技术的中心
C.远古时期万年地区存在一定生产生活活动
D.人工栽培稻技术出现直接推动了陶器产生
2.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欲兴建洛阳乾阳殿,给事中张玄素坚决反对,他说在国家尚未恢复元气时,这样做的过失比隋炀帝的过失还大,皇帝甚至会得到同夏桀、商纣一样的下场。李世民听后欣然接受。这有助于解释当时
A.君臣矛盾的尖锐 B.盛世局面的出现
C.民本思想的形成 D.政治体制的成熟
3.顺治时期,清朝承明制而设内阁。康熙时期,南书房备受皇帝重视,“权势日崇”,后得以秉承皇帝意旨起草诏令。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南书房权力渐被削弱,内阁实际权力亦大幅下降。这说明清朝前期
A.内阁制度缺陷明显 B.中枢机构逐渐消亡
C.行政效能大为提高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4.洋务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其中设总办、督办等职位,这些要职多由现职官员、朝廷重臣兼任,任职者被委以相应官阶品级,薪俸也依官阶来确定。由此可见,洋务企业
A.有利于近代化转型 B.带有浓厚封建色彩
C.注重提升生产效率 D.借鉴西方管理模式
5.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疾呼:“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同一时期,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借主人公之口控诉封建礼教“吃人”,胡适则倡导“以白话文为文学正宗”。这些主张旨在
A.推动政治革命 B.宣扬社会主义
C.倡导思想启蒙 D.批判传统文化
6.《抗战漫画歌谣集》于1941年1月1日正式出版发行,主要面向大后方的民众。其中图1所配的歌谣写道:“秋风起,叶儿黄,割谷碾米做军粮,我即吃饱去打仗,犹如猛虎下山岗。”这可用于印证当时
A.广大民众对全国抗战的支持
B.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要战场
C.持久战思想得到了有效贯彻
D.国民政府积极组织民众抗战
7.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要求国民党承认解放区政权和共产党抗日军队的合法性,提出将国共双方军队分批移交联合政府统一指挥,但蒋介石坚持“军令政令统一”,要求将共产党军队完全纳入其指挥体系,最终双方意见未达成一致。这充分反映了
A.重庆谈判加速全面内战爆发 B.民主联合政府的权威性丧失
C.国共双方军事实力发生逆转 D.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的本质
8.表1所示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据此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表1
分类 主要内容
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等
国家基本经济 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A.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篇
C.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D.彰显出党的领导力量
9.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这一方针
A.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B.反映出当时中国正积极改善对外关系
C.主要侧重于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 D.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10.从1959年到1961年,我国年平均粮食产量实际为1536.5亿公斤,比1957年减产21.2%,人均占有粮食量为216.5公斤,比1957年减少85公斤。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共中央
A.实行贯彻八字方针 B.掀起“大跃进”运动
C.开展了反右派斗争 D.开始实施整风运动
11.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农村逐步展开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的工作。到1985年春,全国农村共建立了9.1万个乡(镇)政府,同时,乡(镇)之下普遍建立了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这些做法
A.标志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B.适应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需要
C.重新确立了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D.推动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根本变革
12.我国自2001年起逐步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主要面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家庭学生。具体措施包括免收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以及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一政策的实施旨在
A.保障贫困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B.助力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改革
C.大幅提升农村地区教学质量 D.吸引城市教师前往农村支教
13.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典化的法律,包含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等7编,共1260条。我国民法典的诞生
A.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依法治国
B.全面革新了我国传统法律制度
C.表明我国法律规范体系已完备
D.适应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14.2021年,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的部分月壤样本于香港会展中心公开展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任务中月表自动采样的技术,来自香港理工大学科研团队研制的“表取采样装置”。这表明
A.国家航天核心技术依赖香港
B.香港与内地的科技水平接近
C.“一国两制”得到有效践行
D.香港科技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15.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反映出我国
A.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B.不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要求 D.经济发展转向高速增长阶段
16.中国商务部2022年的报告指出,全球90%的个人计算机、80%的空调、70%的手机等产品由中国生产。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的国家,已连续13年(2010-2022年)保持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地位。这集中反映出我国
A.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 B.打破了国外技术的垄断
C.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D.对外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共计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全国仅有50多名党员。到中共三大决定国共合作之时,全国党员总共只有420名。国民党虽然号称有党员30余万人,但是没有自己的军队。打倒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只凭中国国民党或者中国共产党一党之力无法完成。敌人的强大成为国共合作的催化剂,共同的革命任务成为两党合作的现实必要。在共产国际的斡旋及苏联的援助之下,国共两党逐渐认识到,只有彼此通力合作才能真正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于是国共两党暂时抛开阶级对立和矛盾,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走到一起,从而形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摘编自孙继业《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1937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国民党。8月中旬,蒋介石同意将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8月2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任命朱德为总指挥、彭德怀为副总指挥。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事实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形成。
-摘编自龙新民主编《中国共产党历史重要事件辞典》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相比,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不同之处及其历史意义。(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为了恢复国民经济,从1950年冬到1952年底,除部分民族地区外,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完成了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剥削制度,实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土地改革使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包括老解放区农民在内)无偿地获得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生产资料,过去每年向地主交纳的约七百亿斤粮食的苛重地租得以被免除。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49%,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有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一五”计划(1953-1957年)是新中国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开端。“一五”计划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培养建设人才。1957年底,“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平均每年增长18%。“一五”计划期间,国家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五”计划的胜利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土地改革”和“一五”计划的共同影响。(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入新时代。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倡导多边主义,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反恐、公共卫生等全球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
-摘编自方长平等《新时代中国周边外交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成就》
材料二
当前国际社会正面临自冷战结束以后最为深刻的转型,地区冲突发酵扩散引发世界格局与大国关系的深层震荡,霸权主义和阵营对抗正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也不可避免地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所防范甚至围堵打压的对象。近年来美欧日出台的外交与安全战略纷纷将中国视为“最大战略挑战”,对中国的关注和疑虑正在增加。
-摘编自付宇《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勇毅前行》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主要举措。(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你的两条建议。(8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先秦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纷纷出现,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的多元化发展。秦汉时期,国家统一推动了文化整合,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并与本土文化碰撞融合,道教也得到发展。隋唐时期,儒佛道三教并存且相互影响,文化高度繁荣。宋元与明清时期,理学兴起与发展,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新的阐释,同时民间文化蓬勃发展。
-摘编自陈登原《中国文化史》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是多种思想相互作用的结果”。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为例,对这一观点进行论证。(要求:时期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4—2025学年度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1.C
  2.B
  3.D
  4.B
  5.C
  6.A
  7.D
  8.C
  9.A
  10.A
  11.B
  12.A
  13.D
  14.D
  15.C
  16.A
  17.(1)原因: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势力强大;国共两党都意识到自身力量弱小(革命力量相对弱小);国共两党具有共同的革命任务;孙中山的转变与推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共产国际的支持;苏联的援助。(6 分,答出三点即可)
  (2)不同之处:第二次国共合作更具紧迫性;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国共两党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第二次国共合作具有更广泛的社会基础。(4 分,答出两点即可)
  历史意义:促进了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4 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1)特点:党的集中领导;具有彻底性;范围广泛;成果显著。(6 分,答出三点即可)
  (2)共同影响: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6 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9.(1)主要举措:倡导多边主义;参与全球治理;提出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6 分,答出三点即可)
  (2)挑战: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和阵营对抗抬头;西方势力的围堵打压。(4 分,答出两点即可)
  建议:增强自身实力;加强对外沟通;推动民间交流;提升国际形象。(4 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0. 示例
  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2 分)
  论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却为思想文化的交流融合创造了条件。此时,佛教大规模传入并迅速传播,吸收了儒、道的思想,呈现出本土化趋势。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到儒学的影响,“贵儒” 和 “尊道” 并行,体现了道儒思想的融合。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在佛道思想的冲击下,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从而有了新的发展。
  儒学、道教、佛教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广泛渗透到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陶渊明的诗歌中既有道家追求自然超脱的思想,又蕴含着儒家的济世情怀和道德坚守,同时也受到佛教思想中对人生无常感悟的影响。在艺术领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建的云冈石窟等,成为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8 分)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儒、佛、道等思想的深度交融,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充分证明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是多种思想相互作用的结果。(2 分)
  (“示例” 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2025度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