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2025度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老校区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聊城一中老校区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64分。)
1.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究其原因,大河流域适合
A.商品交换 B.游牧生活 C.农业发展 D.文明扩展
2.下列古代文明与其成果对应正确的是
A.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 B.古埃及——发明“0”
C.古希腊——莎草纸 D.古印度——楔形文字
3.《汉谟拉比法典》写道:“安努和恩利尔(神)为了人民的利益呼唤我的名字:汉谟拉比,虔诚的、神所敬畏的王子,(任命我)令正义在大地上出现,摧毁罪恶。”这反映该法典
A.阻碍宗教传播 B.限制商业发展 C.强调君权神授 D.激化社会矛盾
4.19世纪前,人们认为古希腊信史始于公元前776年即古代第一届奥林匹亚赛会。19世纪后期以来,随着迈锡尼文明和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古希腊文明史被上推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古代西亚、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文明的研究也经历过类似过程。这说明
A.历史资料的多元性推动历史认知的进步B.文字记载的主观性限定解读历史的边界
C.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体现历史进程的样态D.历史记忆的传承性塑造族群身份的认同
5.古代世界的波斯帝国、秦汉王朝、罗马帝国和印加帝国为加强统治,均实行君主专制制度,采取诸如颁布法律、改革币制、修建道路等措施。这反映出古代文明的发展具有
A.互鉴性 B.同源性 C.统一性 D.同步性
6.公元前5世纪,波斯的一份契约记载,有商人承租了国王的私有水源、土地,并以土地收成支付租费;另一份契约记载,商人将份地、农具和种子等租给他人,承租人需要按要求支付小麦、扁豆、芝麻等。据此可知,当时波斯
A.开始出现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 B.地租的征收以实物为主
C.成为西亚最早使用契约的国家 D.国王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7.下图为某帝国的疆域图。该帝国是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8.古希腊诗人荷马和赫西俄德的部分诗作源于东方传说和赫梯神话,寓言家伊索的作品与两河流域的某些寓言故事如出一辙。这主要反映出
A.古希腊人的殖民活动 B.亚历山大对希腊文化的推广
C.早期人文主义的扩散 D.不同文明之间的联系与交流
9.公元2世纪某演说家描绘罗马城时称,所有的货物,任何曾经创造出来或者生长出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汇合。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罗马帝国
A.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B.手工业生产门类齐全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D.地区间经济联系密切
10.在中古西欧,一个封主可以有众多的附庸,一个附庸也可以有好几个封主,这就使得封君封臣的关系显得特别错综复杂且松散。附庸对封主的服从也往往要看封主力量的大小,附庸反抗封主的战争也是经常发生的。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国王成为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 B.封君与封臣形成宗族血缘关系
C.政治上分裂割据成为常态现象 D.国王附庸的附庸是国王的附庸
11.中世纪中晚期,欧洲一些领主将直接经营的庄园制变为间接经营的租地制,这样领主可以获得两项收益:一是把农奴的劳役折合为货币,从中获利;二是将土地出租,获得地租。这一变动,有利于当时欧洲
A.价格革命的出现 B.社会结构的变动
C.庄园经济的普及 D.领主权利的扩大
12.下图为公元1000年前后法国卡佩王朝政治形势图(局部)。据此可推知,当时法国
国家版图扩大B.教会的影响力式微C.封建王权弱小D.封君封臣制度解体
13.中古早期的西欧王权弱小,地方割据势力林立,中古后期城市中的市民支持王权,反对地方贵族,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平衡。国王与教会贵族、封建诸侯和市民三个等级势力实行联合专政,并通过议会沟通以获得支持。这一变化表明,中古西欧晚期
A.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王权的加强 B.王权与教权的矛盾尖锐
C.形成王权与教权的二元并立结构 D.已经形成专制王权国家
14.下图所列为12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间的若干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A.推动城市崛起 B.加强国王权力 C.建立民族国家 D.发展庄园经济
15.在西欧封建社会,层层分封的权力结构造成了一种严重分裂和闭塞的政治环境,人们因封建附庸关系而终其一生都受限于狭小的封建领地中,普遍缺乏统一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封建社会这种分散而闭塞的政治结构有利于
A.西欧中央集权的形成 B.基督教会的精神统一
C.西欧专制王权的强化 D.王权和教会互相制衡
16.在中世纪早期,“英格兰、法兰西、德意志”等词语只是地理名词,人们只意识到自己属于一个统一的教会。而到了中世纪晚期人们更多地关注自己是属于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教会成员。这一变化
A.得益于对外文化交流的加强 B.强化了封建君主的绝对权力
C.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D.体现了宗教神权的统治衰落
17.英国议会最初由封建教俗贵族组成,旨在协助国王解决财政困难。1265年骑士和城市市民代表首次参加议会,并于1341年起单独议事,最终组成议会下院。通过议会,国王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金钱和人力的支持,而议会亦可向国王提出请愿。关于中世纪英国议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王可不经议会同意而加征新税 B.下院形成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建立
C.城市市民是国王联合的重要对象 D.贵族通过议会掌握了国家行政权
18.中世纪初的西欧,只有教会才设有学校,教育目的是为宗教神学服务。12—13世纪时,西欧出现了行会学校、商人子弟学校,这类学校注重为本行业培养人才。这一变化
A.说明教会势力遭到严重削弱 B.有利于专制王权的加强
C.冲击了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 D.缘于西欧工商业的发展
19.研究显示,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从未认为自己是“拜占庭人”,而以“罗马人”自称;他们自视为罗马帝国皇帝,延续着罗马帝国的统治。这一研究结果说明,拜占庭帝国
A.继承罗马帝国的版图 B.改变希腊正教的传统信仰
C.深受罗马文化的影响 D.复制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
20.有学者指出:“拜占庭帝国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果,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保守最终导致拜占庭文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这可用于说明
A.故步自封引发帝国财政危机 B.地理位置阻碍文明交往
C.城市兴起导致西欧社会分裂 D.文明发展需要交流创新
21.自6世纪末开始,以斯拉夫人为主体的北方族群大批涌入拜占庭帝国,为使新移民与原住民族和平共处,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颁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习惯法。据此可知
A.斯拉夫人促进了大陆法系的形成 B.北方族群文化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C.习惯法逐步成为罗马法的主要部分 D.拜占庭帝国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
22.750—1258年,阿拉伯历史上出现了一场持续数百年的翻译运动,大量的古代希腊、波斯等典籍被翻译成阿拉伯文。12到13世纪,西班牙人又将大批阿拉伯人的著作和希腊古典文献翻译成拉丁文。这两场翻译运动体现了
A.阿拉伯人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B.古代波斯文化得到普遍认同
C.世界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发展 D.文化发展渐趋同质化的趋势
23.下表反映出
区域 国家 时间 状况
南亚 笈多帝国 4—6世纪 保留藩王,印度教成为主要宗教
东亚 日本 7—10世纪 中央集权国家,儒家经典广泛传播
东欧 拜占庭帝国 4—15世纪 继承罗马遗产,颁布《查士丁尼法典》
A.区域文化的统一性 B.国家制度的相似性
C.宗教信仰的复杂性 D.中古文明的多元性
24.湖北某高中历史兴趣小组以“中古时期的世界”为主题进行课题研究,搜集了如下部分素材。该历史兴趣小组研究的方向最有可能是
素材1 汉字长期在朝鲜半岛使用,许多朝鲜学者具有很深的文字造诣。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3
素材2 “日本人借用了汉字,但发展了他们自己的书写体系;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全球通史》
素材3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阿拉伯人不愧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A.文明的交流与互动 B.中外交往的拓展与深化
C.儒家文化圈的形成 D.中华文明的传播与发展
25.中古时期的非洲,通过地中海、红海、印度洋同欧洲、西亚、南亚建立了交通、贸易和文化联系;掌握印度洋季风规律的非洲航海家们开辟了纵横交错的印度洋航路;位于北非的埃及自汉代起就与中国有了间接的贸易关系。材料表明中古时期的非洲
A.最早开始航海活动 B.以发展商业为主
C.建立了强大的帝国 D.文明具有开放性
26.有学者认为,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尼罗河上游的沼泽地是一个可怕的障碍,平直的海岸线使非洲大陆难以接近,这有助于说明欧洲人入侵非洲较其侵入美洲要晚。该观点重在阐述
A.地理环境对历史的影响 B.非洲大陆生存条件恶劣
C.欧洲国家率先入侵美洲 D.各个地区发展方式不同
27.马达加斯加岛靠近非洲大陆东岸,岛上居民现在使用的马达加斯加语的词汇来自梵语、班图语等;该岛还发现了9至10世纪伊斯兰教徒的坟墓和波斯风格的陶器。这些现象反映了
A.环印度洋贸易的影响 B.古代语言的融合发展
C.非洲本土文化的演变 D.阿拉伯人的优势地位
28.假设你是一位生活在15世纪中叶的探险家,刚刚抵达桑海帝国的城市廷巴克图。在这座城市中,你将体验或看到的是
A.教堂中浓厚的伊斯兰教氛围 B.城内矗立着众多金字塔庙宇
C.学校中学生都用拉丁文交流 D.宴会上人们品尝南瓜等美食
29.古代美洲地区,对黑曜石与盐产地的控制和相关产品的贸易,成为一些玛雅城邦崛起的关键;印加帝国沿安第斯山脉修筑了印加古道,便于高山和沿海平原地区互通有无。由此可知,古代美洲
A.农业经济高度繁荣 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商品跨洲际的流动 D.存在一定的联系网络
30.图2为古埃及国王献给太阳神庙的大白陶罐;图3为19世纪北美印第安人达科他族首领水牛皮袍上的一份年表的片段。据此可知
A.文明交流推动社会进步 B.采用事件纪年具有普遍性
C.人类社会经历了相同的发展阶段 D.年名研究是了解历史的一种途径
31.小明百度查阅某文明,输入了“玉米发源地”“浮动园地”“特诺奇蒂特兰”等关键词。该文明位于下图中的
A.①B.②
C.③ D.④
32.印加帝国有两条以都城库斯科为中心的大道贯穿全境,全长达一万六千公里。沿途设立驿站,有专门的驿卒负责跑腿送信,有驿站供公务员居住,还给皇帝和大官修筑了高档招待所,并且有专门的养路队驻扎。这反映出印加帝国
A.地方行政体系完善 B.各级道路网的形成
C.国家组织能力较强 D.驿路交通工具发达
二、非选择题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孟德斯鸠是“地理环境决定论”者。在他看来,世界各地的气候不同,因此造成了各民族性格和心态的不同,而人们的这些不同又造成了不同的政治法律制度。孟德斯鸠认为,土壤的肥沃或贫瘠会影响法律和政治制度,土地肥沃的国家常常是“单人统治的政体”,土地不太肥沃的国家常常是“数人统治的政体”。孟德斯鸠还认为,一个民族居住地域的大小也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有极密切的关系。他断言,小国适宜于共和政体,中等国适宜于君主政体,大国适宜于君主专制政体。——摘编自李学智《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
材料三
地理学家早已摒弃了站不住脚的、理性上有局限的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自然环境本身塑造了人类以及他们的思想与行为的理念。世界各地文化的差异并不取决于社会的自然环境。技术水平、社会组织制度和对真实与正义的概念同环境状况并没有明显关系。
——摘编自阿瑟·格蒂斯等《地理学与生活》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古代史的相关史实,说明地理环境与古代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12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和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等诸海航路的船只,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总序
材料二
人类交往的过程也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一直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传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也传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从而产生了独特而灿烂的各种文化--苏美尔文化、巴比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化文化、阿拉伯文化,等等。这说明,任何一种文明都不能封闭自守,一种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如果一定要讲究文化的“纯正性”,那么反而会因世世代代近亲交配而有退化淘汰之虞。今日世界在急剧地缩小,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不断交往,已势必将汇合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
——陈恒《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世界文明扩张的两种方式,并谈谈你对古代世界文明扩张的认识。(5分)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例举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起“桥梁”作用的三大帝国,并总结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意义。(7分)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欧洲中世纪大事记
1020年,西班牙城市莱昂首次获取城市自治特许状。
1057年,米兰市民武装起义,反对作为城市领主的大主教。
1077年,德皇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向教皇“忏悔罪过”。
1088年,“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成立。
1096年,英国牛津大学成立。
1108年,法国琅城市民向城市领主购买了城市自治权。
1171年,意大利设立威尼斯银行,从事存、放款业务。
12世纪后半期到13世纪中叶,《列那狐传奇》完成,欧洲城市文学发展。
1303年,法王腓力四世因征税问题绑架了教皇卜尼法斯八世。
1313年,教皇克莱蒙五世公开发行花钱就能得到的“赎罪券”。
1367年,德国各大贸易城市正式成立汉萨同盟,最终包括了近200座城市和城镇。
1485年,都铎王朝建立,英格兰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
1492年,西班牙“光复运动”胜利,建立了欧洲最早的统一中央王权国家。
有西方学者称“中世纪黑暗中孕育着光明”。根据材料,对这一观点作出解释。(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
聊城一中老校区高一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C A C B B D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A B B C C D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C D D D A A A D D
题号 31 32
答案 A C
二、非选择题
33.【答案】(12分)
关系:地理环境与古代文明发展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并不起决定作用。(2分)
说明:在社会生产力低的状态下,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文明形态。古代西亚文明起源于两河流域,埃及文明起源于尼罗河流域,印度文明诞生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河流为文明的诞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些地区逐渐出现国家,形成了地区性大国,进而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古代希腊处于地中海地区,希腊半岛地域狭小,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形成了众多小国寡民的城邦,公民政治盛行。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6分)
除地理因素外,还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社会发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人类改造自然能力不断增强,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4分)
34.【答案】
(1)方式:商路贸易、战争。(2分)
认识:和平的商路贸易和战争,都推动了文明扩展,有利于各地文明的交流交往(3分)
三大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波斯帝国、阿拉伯帝国。(3分)
意义:有利于文明成果的保留和传承;推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任意2点,得4分。)
35.【答案】
观点:中世纪黑暗中孕育着光明。
解释:进入11世纪,黑暗的欧洲中世纪孕育着曙光。经济上,庄园经济受到冲击,城市兴起,并获得自治权,市民阶层逐渐形成,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银行,贸易不断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产生早期的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政治上,王权不断加强,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建立常备军队,征收税收,制定法律,发展外交等手段,逐渐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并与教会争夺最高权威,为近代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与新兴的资产阶级结成了同盟;思想文化上,一些大学兴起,城市文学发展冲击着中世纪文化,出现了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每点史实3分,共9分)
因此,中古中后期,西欧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出现许多新变化,在多方面取得进步,中世纪的黑暗也孕育着近代的曙光。(3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2025度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老校区高一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