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阶段性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说明:本试卷满分100分,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为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为第6页至第8页。试题答案请用2B铅笔或0.5mm签字笔填涂到答题卡规定位置上,书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下图为《上古农业文明区域示意图》。由此可知,上古时期的农业文明( )
A. 具有显著的扩张性 B. 深受自然条件影响
C. 呈现出明显联系性 D. 呈现多元一体格局
2. 古代两河流域建立起高度集权的体制并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古印度产生了种姓制度,古希腊在海外殖民中形成独特的城邦体制,古罗马依靠法律治理国家。这表明人类文明( )
A. 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B. 取决于地理环境类型
C. 在交融中逐渐趋同 D. 表现出同源异流特征
3. 自罗马共和国晚期起,拱门形制逐渐成为古罗马建筑的一个显著特色。据图3可知,人类文明交往( )
A. 促进了文化艺术的融合 B. 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统一
C. 改变了文化中心的分布 D. 重塑了民族文化的内核
4. 据《摩奴法典》记载:“婆罗门穷困时,可完全问心无愧地将其奴隶首陀罗的财产据为己有,而国王不应加以处罚。”“杀一个刹帝利,应该立誓守戒六年,并交出100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杀一个首陀罗,只需立誓守戒一年,并交出10头母牛和一头公牛。”这些规定反映出古代印度( )
A. 宗教融入法律维护种姓秩序
B. 法律条文凸显鲜明种姓色彩
C. 种姓地位左右社会财富分配
D. 法律制定基于平等社会理念
5. 中古时期的欧洲,领主对待其领地上的城市和市民,就像对待自己的庄园和庄园里的农奴一样,甚至可以处理城市,据此可知当时的城市( )
A. 已获得自治权 B. 具有封建属性 C. 商品经济复兴 D. 不受王权控制
6. 下面所列为12世纪前期法兰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间若干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
○面对当时方兴未艾的城市自治运动,支持城市公社。 ○改组御前会议,吸收若干忠于国王的市民,教士和中小封建主参加。 ○当阿基坦公爵去世时,让儿子娶公爵女继承人为妻,借此控制阿基坦的领土。
A. 推动城市崛起 B. 加强国王权力 C. 建立民族国家 D. 发展庄园经济
7. 下图是古代某帝国形势图。该帝国( )
A. 最高统治者是苏丹 B. 亡于日耳曼人入侵
C. 将基督教教确立为国教 D. 积极推广希腊文化
8. 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颁布《改新之诏》,将全国土地宣布为“公地(天皇的土地)”,自由民为国家“公民”,并授予“公民”一定的土地。这一举指( )
A. 维护了奴隶主的利益 B.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C. 确立了天皇统治地位 D. 削弱了幕府割据势力
9. 下图为“印加帝国的政权组织”图。这一政权组织的建立意在( )
A.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 强化神权政治 C. 建立封建等级制度 D. 拓展帝国疆域
10. 阿兹特克人通过建造“浮动园地”来扩大耕地面积,“浮动园地”是一些在湖底丛生的杂草上铺垫湖土、由生长的杂草固定在湖底的浮岛。阿兹特克人这一做法旨在( )
A. 清除污泥净化水质 B. 为对外扩张做准备
C.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D. 疏通湖底以利养殖
11. 中世纪的西欧音乐多以宗教目的为主,其内容主要为诵经祈祷和礼拜歌唱。但创作于13世纪的戏剧《罗宾与玛丽昂》则以旋律自然的对话形式,歌颂了民间爱情的忠贞,嘲弄了封建骑士的卑劣。据此可知,该剧的创作( )
A. 摆脱了宗教文化的束缚 B.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文化追求
C. 受到了文艺复兴的影响 D. 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12. 即使哥伦布没有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没有绕好望角航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其他人也会这么做。总之,西方社会已经达到起飞点,即将起飞。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依据是
A.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 传播基督教思想的需要
C. 转口贸易利润的刺激 D. 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
13. 梁启超指出:“哥伦布之后,有无数之哥伦布,达·伽马之后有无数之达·伽马。而我国则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造成中西航海活动差异巨大的根源是
A. 航海技术不同 B. 对外政策不同
C. 国家实力不同 D. 经济形态不同
14. 下图是近代某一历史时期出现的国际贸易示意图。关于该国际贸易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太平洋提供了主要贸易通道 B. 英国处于“世界工厂”地位
C.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积累 D. 客观上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15. 1521年,麦哲伦发现菲律宾后将其命名为圣拉萨鲁斯群岛(发现该群岛是12月17日,是该圣徒的节日)。20 年后,西班牙人以其王储、后来的国王菲利浦二世的名字改称该群岛为菲律宾。菲律宾国家名字的由来( )
A. 带有宗教色彩 B. 尊重了当地文化
C. 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交融 D. 带有浓厚殖民色彩
16.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使亚非拉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B.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 进一步证明地圆学说正确性 D. 经济交流逐步取代了战争
17. 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A. 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 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 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 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18. 下图是一幅水彩画作品《印第安人献给埃尔南·科尔特斯一个束发带》(埃尔南·科尔特斯,西班牙航海家、军事家、探险家,1519年率西班牙军队登陆墨西哥),它选自西班牙画家迪亚特·杜兰的《印第安人历史》(1547年)。该作品旨在
A. 揭露殖民者残暴行径 B. 客观还原历史真相
C. 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 D. 美化殖民扩张历史
19. 16世纪的思想家蒙田从教育要培养“完全的绅士”理念出发,强调要注重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即不仅体魄强健、知识渊博,而且具有良好的判断力和爱国、坚韧、勇敢、关心公益等优秀品质。蒙田的教育主张( )
A. 摆脱了宗教观念的长期束缚 B. 反映了启蒙运动生而平等的理念
C. 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 D. 体现了文艺复兴思想对人的认识
20. 关于宗教改革,有人曾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 否定信仰天主教和上帝 B. 否定天主教会权威
C. 宣扬教皇教会至高无上 D. 主张王权高于教权
21. 启蒙运动中,一些思想家提出,“世界可以根除一切邪恶,因为任何邪恶的存在……仅仅是不良环境的产物,而这种环境是人类创造的,人类也可以改变它”。这反映出他们已经理性地思考
A. 宗教改革运动的缺陷 B. 社会的改造问题
C. 科学的价值与作用 D. 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22. “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打破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材料所宣扬的思想是( )
A. 自由平等 B. 权力制衡 C. 人民主权 D. 理性法治
23. 中世纪中前期,地中海地区的主流通货是拜占庭帝国的苏勒德斯金币、阿拉伯帝国的第纳尔金币。自13世纪中叶起,佛罗伦萨的弗洛林金币和威尼斯的杜卡托金币取代它们,成为地中海贸易的主流通货。这一转变的原因是( )
A. 意大利民族国家兴起 B. 封建庄园制度的成熟
C. 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 D. 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24. 自1571年马尼拉大帆船航线开通后的20年间,平均每年有150吨白银运到马尼拉,这些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这一时期,经营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国家是( )
A. 葡萄牙 B. 西班牙 C. 荷兰 D. 英国
25.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热情讴歌充满人性要求和感性魅力的生活态度,并追求现世幸福和享乐,西欧宗教改革思想家们却将这视为奢靡和不道德。然而,二者却又共同推动了西欧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这是因为他们都( )
A. 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 B. 提升了新兴资产阶级政治地位
C. 冲破了传统对人性的束缚 D. 沉重打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50分)
26. 阅读以下两幅世界主要贸易路线图,回答问题。
分析指出不同时期世界贸易的不同及其所反映的世界格局的变化。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古时期的欧洲社会)存在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领主附庸集团,它是日耳曼人的家族血缘制度、亲兵制度和罗马的军事体制中逐渐产生出来的,与同样带有军事色彩的领主、农奴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特殊的贵族等级制度;教会开始拥有精神方面的领导权,掌握世俗的伦理和信仰。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上)》
材料二 对许多人来说,中世纪就是“黑暗时代”,是契入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个巨大错误。由于种种原因,对中世纪的这种不公道的观点持续了整整500年。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古时期西欧社会的基本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的观点加以论证。
28. 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
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问题二:发现与相遇
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
问题三:交流与发展
哥伦布 明清时期的中国 世界市场 历史机遇
(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④字数在120字左右。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阶段性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说明:本试卷满分100分,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为第1页至第6页,第Ⅱ卷为第6页至第8页。试题答案请用2B铅笔或0.5mm签字笔填涂到答题卡规定位置上,书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C
【11题答案】
【答案】D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D
【16题答案】
【答案】B
【17题答案】
【答案】D
【18题答案】
【答案】D
【19题答案】
【答案】D
【20题答案】
【答案】B
【21题答案】
【答案】B
【22题答案】
【答案】C
【23题答案】
【答案】D
【24题答案】
【答案】B
【25题答案】
【答案】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50分)
【26题答案】
【答案】贸易不同:1400年前:集中于欧亚大陆,区域性贸易主,跨洋贸易少。 1400-1800年:开辟跨大西洋、太平洋路线,形成全球贸易网,白银流向凸显。格局变化:1400年前:世界分散,欧亚主导,亚洲地位重要,欧洲未占主导。1400-1800年:世界连为一体,欧洲成贸易中心之一,东方渐从属西方。
【27题答案】
【答案】(1)特征:政治:实行封君封臣制度;经济:盛行庄园与农奴制度;思想文化:基督教会占有重要地位。
(2)观点:欧洲中世纪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论证:中世纪中后期工商业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城市大量出现;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王权强化,民族国家逐步形成;大学产生,教育和文化发展;庄园经济走向瓦解;封建社会逐步崩溃,欧洲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由此可见,中世纪后期,欧洲开始产生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的因素,所以它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28题答案】
【答案】(1)答案一:考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
观点:是偶然的。
理由: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结果却到了美洲。
答案二:考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观点:是必然的。
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具体要点:商品经济的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
答案三: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相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观点: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理由: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
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
(观点3分,理由5分。以上三种答案任选其一,言之成理即可。)
(2)以欧洲为中心(或“欧洲人的立场”)。(3分)
(若从“欧洲是主动的、优越的、先进的,美洲是被动的、落后的”角度回答,也可得分。)
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4分)
(若有不同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10分)
评分标准:
写作思路示例: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东西两半球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渐走向封闭,丧失了发展的历史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