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检测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
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新石器时代中期,一般聚落兼有农业、手工业、采集、渔猎等多种经济成分。聚落中心有一大
广场,聚落大房屋居于中心位置,是部落公共活动中心;中型房屋一般位于每组小型房屋之
号
中,是每组小型房屋的中心。这表明此时
A.聚落内不平等加剧
B.部落组织管理有序
御
C.农业成为主要产业
D.国家形态已经具备
2.北魏鲜卑贵族对土地的兴趣强烈,他们纷纷“就耕良田,广为产业”。北魏政权也曾将今河
北一带的人们迁到平城附近,“计口授田”,统治者“纳其方贡以充仓感,收其货物以实库
藏”。据此可知,北魏时期
A.政权完成封建化转型
B.农耕经济得到普及
000
388
C.租庸调制度日益推广
D.民族交融有所发展
3.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
000
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表明
000
888
A.官方的儒学教育产生于唐朝
B.价值认同是加强统治的重要手段
000
888
C.文庙大量修建源于理学兴起
D.历代王朝非常注重对边疆的治理
888
2025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检测-1-(共6页)
000
888
000
4.宋代法律规定,对发生在民间的田宅、婚姻、债务之类的纠纷,每年十月一日后至次年正月三
十日前把诉状递交官府,三月三十日前官府必须审理裁定完毕,其余时间官府不能受理。这
一规定
A.反映出以农为本的立法理念
B.根源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有利于保障司法审判的公正
D.折射出司法效率低下的现实
5,明朝景泰以后,“榻房”(存放商旅货物的场所)逐渐被“歇家”(私人所办的客栈)所取代,
“歇家”除了提供住宿这种基本服务之外,还对客商提供仓储、信息交流、中介交易等服务,
同时替官府监督商人,甚至代为收税,等等。由此可见,“歇家”的兴起
A.强化了官营贸易体系
B.得益于商帮的发展壮大
C.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
D.体现了商人地位的提高
6.妈祖庙作为民间重要祭祀场所,人员往来频繁。清代地方官府经常将行政禁令、示谕等行政
条令勒石立于各地妈祖(海神)庙内,通过妈祖庙的人员流动性,使颁布的行政条令得以广
泛传播。这表明
A.妈祖信仰促进古代河海贸易发展
B.清朝地方思想文化政策宽松自由
C.地方乡约与官府法治教化的合流
D.官府借用妈祖信仰服务社会治理
7.1847年,英国驻沪领事阿礼国提出在上海北浅滩安置标桩。1855年,美国海军官员泼来勒
尔将柯普登号系泊于长江口铜沙东南边缘,充作灯船之用。1857年,英国海军官员卡尔在
长江口南港人口处设航道浮标。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英美双方争夺势力范围
B.列强扩展中国市场
C.中国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D.列强控制中国海关
8.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大学主办的《国学季刊》《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等在版式上
采用横排;1926年,傅斯年、顾颉刚等史学家南下落户中山大学,其后中山大学所创办的《现
代史学》《国立中山大学文史学研究所月刊》等也选择横排版式。这表明
A.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发生割裂
B,学术交流促进了印刷技术进步
C.思想变革影响印刷版式的变化
D.高校建设推动了文史学的发展
9.1930年中央苏区发表通告,要求各支部开展一个发展女党员女团员的大运动,吸收女工、农
妇中的积极分子人党人团。1932年中央苏区再次掀起发展女党员运动,“不让一个积极进
步的劳动归女留在党外”。中央苏区的这一举措意在
A.撤发女性的抗日热情
B.优化党员队伍结构
C,提升妇女的社会地位
D.贯彻党的群众路线
10.《人民日报》从1949年10月9日起,连续65天连载《政治经济绪论》一书,该书立足于我
国实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原理。该报还设立了“学习问答”
栏目,介绍资本主义与商品关系的知识。《人民日报》的这些做法
2025届高三历史第二次模拟检测-2-(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