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育才中学2023级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2025.03
一、选择题:
1-5 D B B D B 6-10 B A D A B
11-15 B B CBA 16-20 C D C A B
21-25 C B B C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26.【答案】
观点:大一统理念以推进国家整合为中心,至少包含疆域一统。政治一统、文教-统、古今一统这四个维度。
说明:战国时期,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秦朝的统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顺应了人民的要求,这体现了疆域一统。秦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这体现了政治一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实现了思想的统一;实行以孝廉为主的察举制,选拔大量官员,以儒家忠君爱国思想为教化,认同权威和国家,实现了文教大一统。西汉建立后,各项制度基本沿袭秦朝,又根据汉朝的国情和需要进行了创新,如实行刺史制度等,这体现了古今一统。
构建国家大一统,不仅可以从这四个角度分析,还可以从其它角度分析,要多角度的看待问题。
27.【答案】(12分)
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三个角度:
角度一:可从近代留学青年所处的时代背景作答。(4分)
如: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严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西学东渐解放了国人思想,人们对西方的学习和认知不断深化。
角度二:可从近代留学青年关注的领域和学习目的作答。(4分)
如: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深化,涉及的领域逐渐拓宽,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科技等方面;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人生规划,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相结合。
角度三:可从近代留学青年为现代化作出的贡献作答。(4分)
如:容闳参与洋务运动,组织了第—批官派留学生,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詹天佑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推动了中国铁路事业的近代化。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创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28.(13分)
(1)西方殖民者对南洋地区的掠夺与开发;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土客矛盾促使客家人下南洋;客家人发财致富的梦想;交通工具的改进;战争的影响。(5分)
(2)近代客家人的迁徙促进了南洋地区的人口流动和文化交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南洋当地的人口结构,同时也带去了中国客家文化。在南洋,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南洋与国内的频繁往来不仅促进了两地经济的发展,也丰富了国内建筑艺术的形式。这种文化交流和融合对于增进客家文化的认同,促进中外文化的互动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8分)
29.【答案】(14分)
(1)棉花产业由1600年前多个中心并存,各自独立相互分离发展为制造网络越来越集中于欧洲,但生产仍然较为分散。(2分)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各国的殖民扩张,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欧洲崛起并日益成为全球贸易的中心,但生产技术仍未突破手工范畴,原有棉花产区在世界贸易中仍占有一定地位。(2分)
18世纪末,生产网络进一步集中在欧洲,一个多中心的棉花产业变成单极世界。(2分)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棉花生产实现从手工向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其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凭借庞大的殖民体系和贸易优势,逐步形成“世界工厂”,以英国为中心的单级世界形成。(2分)
(2)棉花贸易蕴含着不同区域的特色文化,承载着文化的传播交流;棉花贸易的历史与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历史紧密关联,也是一部全球文化发展史;棉花贸易以欧洲为主导,以工业革命为主要推动力,促进了欧洲文化在全世界的扩张,成为文化侵略的重要手段;促进了被侵略地区民族文化的多样化发展。(言之有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6分)济宁市育才中学2023级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历史试题
2025.0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华文化中“中”的观念由来已久。史学家唐兰认为“中”最初为氏族时代议事场所居中之徽
帜,群众望之而趋附,其所立之地恒为中央,“因更引申为一切之中”。商周以降,“择天下之中而
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成为重要的政治思想,之后历代承袭。这反映出()
A.早期政治的中央集权特点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
C古代建都以地理中心为主
D.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
2.孟子曰:“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然后驱而之善。”荀子日:“无
用之辩,不急之察,弃而不治。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则日切差而不舍也。”两者
都()
.强调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
B.具有注重人伦的蹄世情怀
C.探求自然运行的客观规律
D.宜扬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
3.西周时,“天下”多指天子的统治范围:春秋战国时,“五服”天下观则把“四夷”也包含在其
中:秦汉时期,一方面将“天下”与王朝实际统治领域相联系,另一方面通过文化认同感在华夏与
夷狄之间真正划出界限。天下观的变化反映出(·
A.统治疆域的持续扩展
B.文化心理的华夏认同
C.中华文化的本土特质
D.家国情怀的不断延绅
4.魏晋南北朝养生文化继续发展。其中,儒家养生强调道德伦理规范,以德养生;要求注重理性,
表现为对神仙之事要持理性态度;强调对“贵生”与“义死”关系的辩证统一认识。这反映了)
A.养生文化趋于统
B.主流意识形态的重建
理学思想得到发展
D.社会思想的交汇贯通
5,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到“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
五行,寒暑迭代…人有四支五藏,一觉寝”“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钎剂…敌形体有可愈
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这表明作者主张()
A.天人合一,休养生息
B.尊重规律,对症下药
C.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D.以人为本,修身养性
6.在对五代时期墓室的考古发掘中,一幅“簪花仕女图”壁画上的小狗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经
过深入研究,考古学家认定这只狗为“拂林东罗马帝国)犬”,唐初由高昌国进献给中国,迅速受
到当时贵族的喜爱。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考古发现直接反映高昌国贸易地位
B.考古发现实证丝绸之路的交流与融合
C.考古发现必须与历史文献互相印
D.实物史料助力探究各民族间文化交往
7.如表1为宋代书院的课程设置情况。据此可知,宋代书院()
试卷第1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山东省济宁市育才中学2024-2025度第二学期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