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年高考历史百题挑选过关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答案)

2025年高考历史百题挑选过关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分。
1.中原地区盛产粮食、麻、丝及手工制品,而农业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畜力(牛、马等);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畜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A. 草原丝绸之路的基础条件 B. “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 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D. 农耕文化剧烈地冲击了游牧文化
2.史学家齐世荣说,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他意在强调()
A. 帝国扩张推动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 B. 战争成为文明扩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C. 和平交往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D. 新航路开辟促进文明的传播
3.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据此可知,当时()
A. 阿拉伯人主导了世界贸易 B. 巴格达城商品经济繁荣
C. 巴格达城是世界贸易中心 D. 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
4.马克思主义认为,工业革命后的世界市场使“一种和机器生产中心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为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另一部分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作者意在说明,工业革命()
A. 促进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B. 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成熟
C. 形成了东方原料、西方产品的基本格局 D. 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
5.考古学家在中国营州(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A. 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 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 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 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
6.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这说明()
A. 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 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 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7.从1815年到鸦片战争前夕,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的中文报刊侧重于宣传基督教教义,宣扬“万国一方”;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创办的报刊加大了对以先进科学知识为主体的“西学”的宣传。由此可知,传教士创办中文报刊的活动在客观上
A. 麻痹了中国民众的思想 B. 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
C. 为拜上帝会提供了指导 D. 开阔了国人的国际视野
8.下表是《英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市场的地域分布》(单位:%)
地区年份 1699—1701 1702-1774 1804—1806 1834—1836 1854—1856
欧洲 83.6 45.0 37.3 36.3 28.9
美国、加拿大和西印度群岛 13.3 46.9 49.4 34.7 28.1
非洲、近东、亚洲、澳洲和拉美 3.1 8.1 13.3 29.0 43.0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英国逐渐失去了工业垄断的地位 B. 国际工业品市场的竞争尚不激烈
C. 殖民地对英国经济发展作用重大 D. 欧洲不再是英国出口的主要市场
9.近年来,美国利用在多媒体、互联网络、卫星电视等方面的强大实力,以贸易自由化为借口,积极打入他国文化市场。美国的近邻加拿大95%的电影、93%的电视剧、75%的英语电视节目和80%的书刊市场主要为美国文化产品所控制。这说明()
A. 全球化是文化冲突的副产品 B. 国际文化旧秩序阻碍全球化
C. 发达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 D. 全球化对弱势文化产生冲击
10.早在16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中国进行瓷器贸易时,荷兰代尔夫特的工匠便开始仿制中国的青花瓷。右为代尔夫特青花扇形瓷器,以青花装饰纹样表现荷兰海港生活场景,与东方平面化图样有别。扇形外观与东方扇面相似,但形状明显模仿欧洲淑女折扇。由于工艺精湛,价廉物美,代尔夫特青花瓷成为深受欧洲市民欢迎。这说明
①文化交流促进瓷器制造的创新
②荷兰的瓷器制作工艺后来居上
③社会生活对工艺美术产生影响
④荷兰东印度公司控制世界市场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11.如图是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下列选项中对序号①②③④解读正确的是(  )
A. 匈奴人沿①西迁,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
B. ②不仅是商贸路线,还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C. ③在明朝时期达到其交通的巅峰
D. ④的开辟在历史上被称为“凿空”
12.民国时期,巴黎的时新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一首流行俚语说道:“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材料主要反映出当时()
A. 巴黎为世界服饰制作中心 B. 中国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
C. 上海是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D. 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13.考古人员在清理汉代海昏侯墓(江西南昌)随葬品时发现多种玉器,经分析,“约240件加工成器中,约70%为和田玉”(5号墓);此外,漆木盒中的虫草的外形与今青藏地区冬虫夏草一致;编钟架构件的鎏金青铜钩采取了骆驼造型。这些随葬品(  )
A. 是中央直接管理西域地区的有力证据 B. 反映南方地区经济发展较快
C. 反映了汉代内陆与边疆交流较为密切 D. 说明中西文化交流历史悠久
14.查士丁尼统治时期,为了打破西亚地区对丝绸贸易的垄断,拜占庭帝国设法获取中国的养蚕技术和丝织品加工的工艺。至公元6世纪中叶,发源于中国的丝织业,从原料生产到纺织成品这一整套技术完全传入了拜占庭帝国的统治区。这反映出
A. 中国与东罗马有经贸往来的途径 B. 阿拉伯帝国是中西文化交流桥梁
C.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巅峰 D. 奥斯曼帝国影响东西方贸易往来
15.研究表明,古波斯地区羊毛纺织品众多,也是金银线与麻、毛混纺技术的源头。萨珊朝(公元224—651年)末年,中国桑蚕丝织技术传到波斯,波斯人以粗丝辅以金银线和宝石,采用斜纹组织和纬线起花,饰以精美的神话人物、动植物图案,是为“波斯锦”。隋唐时期,波斯织锦技术传入中国。由此可知
A. 中国与波斯的交往始于隋唐 B. 丝路交通促进了文明交流互鉴
C. 波斯锦凸显了中华文化风格 D. 波斯毛纺织技术得到全面革新
16.唐中期平定西突厥后,处在丝绸之路上的九个沙漠绿洲国家(即“昭武九姓”国)便宣誓臣服于大唐王朝。他们世代善于经商,将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入中原,把中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方。这主要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发展利于社会进步 B. 大唐王朝政治清明,国力强盛
C. 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 D. 唐在西部地区建立了有效统治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17.以茶观史,溯往知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7世纪后期开始,茶叶成为汉口商业贸易的龙头。雍正五年(1727),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俄商获准来华贸易。于是,晋商在福建武夷山和两湖地区购买大批茶叶,经水路至汉口集散,再向北经水陆运输至张家口,再由张家口的“外商”运至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从而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里茶道”。在恰克图贸易开始之际,参与茶叶贸易的华商以晋商和蒙商为主,后来则几乎完全由晋商垄断。晋商在关内的大本营张家口,在明代原属贫瘠荒凉之地,物资稀缺,人烟稀少,但到19世纪时已经成为商贸聚集的重镇。
——摘编自刘再起《晋商与万里茶道》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茶叶市场完全依赖中国的局面结束了。1887年,中国茶叶的出口量被印度超过,引起了朝野上下的震动。到90年代,福州、皖南等茶叶产地依托民间力量,相继引进茶叶制造机器,形成了一个建立制茶工场的小高潮。与此同时,较具规模的茶叶改良公司也开始出现。1897年,中国最早的农业科技杂志《农学》创刊。在最初两年里,该刊有关茶叶的奏折文札、茶事报道和国外科技,占据了最大篇幅。即使当时中国业茶者和有识之士意识到了危机,甚至采取了某种措施,也不可能阻止茶叶外贸的减少趋势,因为这根本不是措施是否得力的问题,而是体制和制度的问题。
——摘编自李长莉等主编《近代中国的城市与乡村》
材料三
二战后,世界茶叶消费市场呈现多极发展的趋势。随着西欧国家的实力开始削弱,英、法、荷等国的殖民地纷纷宣布独立,相应地,印度、斯里兰卡茶叶出口一统天下的局面和英国进口大国的地位均发生了动摇。随之而起的是亚非地区的肯尼亚、越南、印尼、乌干达等国的茶业崛起,并成为新兴的茶叶消费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茶业复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茶叶生产量超过印度,重新成为世界第一的产茶国。目前,中国茶叶内销市场旺盛,出口贸易在总量上基本保持世界前三的位置。此外,俄罗斯和美国成为新兴的茶叶进口大国。
——据盛敏《千年脉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汉口茶叶贸易的主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90年代中国在挽救茶业危机方面的新举措,结合所学,揭示19世纪后期中国茶业危机的根源。
(3)根据材料三,概述二战后世界茶叶消费市场“多极发展”的成因。综合材料一二三,概括你对18世纪以来中国茶业兴衰史的认识。
18.棉花的音译与棉花传入路线
材料一 《后汉书》记载哀牢夷(位于缅甸云南交界处)种植棉花,“绩以为布、幅广五尺”,哀牢夷被汉征服后,植棉东传到广西及越南边境一带。越南语中的“Kopaih”指的就是棉花,转译成汉文就是“古贝”。7世纪左右,植棉逐渐传布到广东及福建,棉花一词摆脱越南语的发音,而采用中国音的译名“古贝”。
棉花另一个发音从梵语Pata演变而来,译成中文被称为叠 (die),白叠等。《新唐书》记载:“西州交河郡(位于西域)……土贡:丝、 布。”唐初编撰的《梁书》载:“高昌国(位于天山南路)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纑,名曰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
——摘编自赵冈《中国棉纺织业史》等
材料二 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衣服的主要原材料,富贵者是丝,平民百姓则以麻、葛为主。至唐代,在广大内地,棉布还是稀有之物。元朝时,闽广广泛种植棉花,“纺织为布”;“一姬(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擀、弹、纺、织之具”,推动了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发展。1289年,元朝政府在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设置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棉布十万匹;1296年,又颁布江南税则,规定棉花和棉布为夏税征收的实物。到了清代,“天下无不衣棉之人,无不宜棉之土”。
(1)阅读材料一,指出棉花传入我国的路线。依据材料说明作者的研究方法。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棉纺织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三、开放性试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种植甘蔗需要庞大的劳动力。为了生产蔗糖,欧洲许多殖民国家把数以千万的非洲黑人当作商品来对待,将他们贩运到大西洋彼岸,驱入甘蔗种植园,强制其进行极度惨无人道的劳作。在15世纪的欧洲,糖是非常稀缺和昂贵的商品。到了18世纪末,糖已成了欧洲大众的消费品,糖的贸易量的增长快于任何其他热带商品的贸易量的增长。并不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当糖的消费量增长时,其生产环节变得与英国国内经济愈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到1675年时,有四百艘平均载货10吨的英国船把蔗糖运往英格兰,其中差不多一半是用于转口贸易。
——摘编自【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 蔗糖廉价化后,为人们在粮食以外开辟了另一种更高效的热量供应来源——多吃几口糖,就能少吃不少饭。欧洲在人口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粮食价格因为蔗糖的传入开始下降,感到卖粮食不再赚钱的农民们纷纷开始向城市聚集。英国伦敦的人口在短短三十年内翻了一番,而更多的人口聚集很自然地也导致了更大规模的分工协作,劳动力廉价到令作坊主愿意扩大生产规模以挣更多的钱,而生产规模的扩大进而导致了对新技术的需求,工业革命于是应运而生了。
——摘编自【德】沃尔夫冈·赖因哈德《征服世界:一部欧洲扩张的全球史》
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运用世界史的相关史实对所拟的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表达清晰。)
1.【答案】A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D
8.【答案】C
9.【答案】D
10.【答案】A
11.【答案】B
12.【答案】D
13.【答案】C
14.【答案】A
15.【答案】B
16.【答案】C
17.【答案】(1)影响:①经济:促进中国茶业发展;推动商人群体壮大;促进工商业市镇发展。②中外交往:促进“万里茶道”的开辟,推动对外贸易繁荣发展。③思想文化:传播中国的“茶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2)举措:引进制茶机器;设立制茶工场;建立茶叶改良公司;创办专业刊物,宣传茶叶知识和茶叶改良。根源:落后的小农经济;僵化的封建专制制度。
(3)成因:①西欧国家的衰弱,对世界茶叶市场控制减弱;②世界殖民体系逐渐瓦解,亚非多国茶业崛起,中国茶业复兴;③俄罗斯和美国成为新兴茶叶进口大国。认识:①茶叶贸易影响中国经济发展;②国运关乎茶运。国家兴衰、社会制度是影响茶业发展的重要因素。③茶叶兴衰与经济全球化密切相关;④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8.【答案】(1)路线:陆上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方法:作者借助语言学和历史文献的研究探索棉花传入路线。
(2)原因:棉花的广泛种植;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政府重视,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将棉花和棉布作为税收的内容。
影响:进一步推动棉花作为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税收的来源,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各阶层广泛使用棉织物,丰富了衣着的材质。
19.【答案】论题:蔗糖的生产与贸易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
新航路开辟之后,欧洲人对蔗糖的需求日益扩大,蔗糖成为世界贸易中的重要商品,随着蔗糖生产和市场的扩大,从奢侈品成为欧洲人的日常生活消费品,从而影响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而殖民者在蔗糖贸易中获取的大量财富,转化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社会转型。
与此同时,随着世界市场的扩大,欧洲人在美洲的甘蔗种植园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并从非洲贩卖更多的黑人作为劳动力,使美洲经济呈畸形发展,非洲丧失大量精壮人口,殖民扩张中断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文明遭到毁灭性打击。
总之,蔗糖的生产和贸易深刻影响了欧、非、美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1页,共1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年高考历史百题挑选过关练-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