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铭仁园中学2027届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8分)
1.文字极为重要,它能让社会生活留下记录。下图所示为古代西亚文字创制示意图,①②处对应正确的是()
A.楔形文字字母文字 B.玛雅文字字母文字
C象形文字楔形文字 D.象形文字玛雅文字
2.波斯帝国建立后,继承了近东诸国的道路遗产,并围绕都城波斯波利斯一苏萨修建了覆盖帝国全境的御道网络,总里程达到8000公里。同时,帝国还沿御道线路均匀布置驿站;每两座驿站间隔约25~30千米,基本贴合普通人的日行里程。据此可知,波斯帝国的道路系统( )
A.利于提高国家的治理效能 B.旨在保障国内经济文化交流
C.有效维护了国家长治久安D.表明对外扩张助推交通发展
3.某一历史时期,希腊文化的中心从雅典、科林斯等城邦迁移至埃及的亚历山大、叙利亚的安条克、小亚细亚的帕加马等新建城市。这些城市均以征服者的名字命名,城内建有宏大的图书馆、竞技场和希腊式神庙。对此解读正确的是,这一时期( )
A.战争客观上促进文化交流与重构
B.古希腊人以移民的方式扩大影响
C.希腊文化借助希波战争向东传播
D.罗马帝国对外扩张促进民族交融
4.公元前29年,屋大维获得“元首”称号。公元前27年,屋大维在元老院会议上宣布,“我要将国家事务从我的手里转交到元老院和罗马人民的仲裁下”。不久,元老院正式授予他“奥古斯都”(缔造最高大权的第一人)尊号。这表明罗马元首制( )
A.实质是隐蔽的专制君主制 B.强化了元老院权力
C.标志着罗马进入鼎盛时期D.旨在维护共和传统
5.基督教创立之初就对广大下层民众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它最初来自( )
A.巴勒斯坦 B.两河流域 C.希腊半岛 D.阿拉伯半岛
6.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封建社会基本特征,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两者是领主与附庸的关系。最高统治者和最底层农奴之间有若干层领主,各大中小领主仅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各种权力,并没有权力干涉封臣权力的运行实施。由此可知,封君封臣制度( )
A.实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B.削弱了基督教会的神权统治
C.容易导致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局面D.促进了城市自治的普遍发展
7.12、13世纪,欧洲一些城市积极活动,努力追求城市自治,建立独立于封建领主的城市自治议会;同时,城市中的市民阶层还联合国家君主共同对付贵族(或教会),谋求特权。这些活动( )
A.沉重打击了天主教神学统治 B.反映出新兴资产阶级的觉醒
C.表明西欧近代民族国家兴起D.为近代宪政建设提供了经验
8.有史学家评论道: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继续存在与发展。这个帝国,名义上是罗马帝国正统的延续,但逐渐希腊化了。它有帝国之名,却不断丧失土地,沦落为一个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地方势力。这个帝国又称( )
A赫梯帝国 B.波斯帝国 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
9.在阿拉伯文学作品《天方夜谭》中,印度、中国和波斯的形象差异很大,中国人和印度人基本上呈现出正面、美好形象,而波斯人则常被描述为负面形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时代背景和价值取向影响文学的创作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实
D.文学作品因主观创作而缺乏研究价值
10.大化改新后,日本参照中国官制建立了位阶制,根据“官位相当”的原则,按照位阶从中央到地方设立各类官职,地方国司、郡司等官员必须严格按照位阶制履行职责。这一制度( )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强化了专制皇权D.实现了社会转型
11.中古时期,印度建立了笈多帝国,奉行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突厥人入侵后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东亚的日本和朝鲜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而佛教也由中国传入日本和朝鲜。
这反映了各区域文明( )
A.各自独立发展 B.相互武力攻伐 C.发展极不平衡 D.进行密切交流
12.考古学家在摩加迪沙发掘到带有唐代年号的古铜钱,在桑给巴尔还挖掘出大量印有“熙宁通宝”“庆元通宝”等字样的古钱币。这一发现而以证明( )
A.东非地区冶金业的发展 B.丝绸之路的经贸交流
C.中非之间存在直接贸易D.东方文化的优势地位
13.印加人自称为“太阳的子孙”。印加王自称为“太阳神”的化身,具有半神半人的神圣权威。下图是印加帝国创始人、印加王曼科·卡帕克的画像。这可用于研究,印加( )
A.多神崇拜的宗教信仰 B.国家的政权统治方式
C.独立发展的文明特征D.农业立国的经济格局
14.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全球的食物物种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交流。这一现象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餐桌,更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各地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促进了各地农业生产的多样化 B.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进程
C.导致了全球食物价格大幅波动D.确立了欧洲的全球贸易霸权地位
15.下图是有关新航路开辟影响的思维导图。此图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促进商路及商业中心的转移 B.带动了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
C.引起金银贬值的“价格革命”D.催生新的信贷金融机构出现
16.“要不是拜占庭,毫无问题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荷马与索福克里斯都要亡佚了。我们甚至不敢想象这样的损失对西方文明会有什么结果,对我们在科学与思想、道德与伦理的发展上会有多么严重的阻碍......我们的文化遗产会多么的贫瘠。”上述对拜占庭重要性的认识是基于( )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科学革命 D.启蒙运动
17.14世纪中期开始,西欧的艺术家们将体育元素融入艺术创作中,如在绘画、雕塑等作品中出现了了深入的探索。这一现象得益于( )
A.宗教改革的推动 B.科学革命的助力
C.人性不断解放D.天赋人权的传播
18.16世纪以来,英国王位的继承原则开始了一种重大的历史性转向,宗教信仰在王位继承原则中的分量越来越重。1714年,安妮女王批准了《反教会分裂法》,这部法案在查理三世《信仰划一法》的基础上扩大对非国教徒在学校担任职务的限制。这些现象表明英国( )
A.王位继承面临严重危机 B.宗教改革强化了民族意识
C.宗教的政治化色彩增强D.世俗教育的发展日益萎缩
19.加尔文教“预定”论认为“人在呱呱坠地之前就已被上帝判决了他的命运,基督徒只有遵从上帝戒律并完成其旨意,在从事世俗活动中争取获得职业上的成功,才能获得救赎”。由此可知,新教伦理( )
A.否定了传统宗教信仰 B.适应了资本主义需求
C.反对个人的信仰自由D.倡导自由民主的理念
20.宗教改革中出现的教义、教规的分立造成救赎道路的分别,信徒在信仰事务中获得空前的自主性,主权意识正在萌生的国王和诸侯们站到新教一边,新教因此带有民族教会的性质,这一切都推动了欧洲从中古走向近代。据此可知,宗教改革( )
A.摧毁了教会的信仰基础
B.推动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C.缓和了教权和王权矛盾
D.催生了封建君主的世俗权力
2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以来,德意志的大部分文学作品,仍然是用拉丁文写作的。只是那些信奉新教的地区,为了使作品能够为更多读者所接受,才开始试图使用当地语言创作。至于天主教地区,则认为拉丁语是一种地位更高、更合乎教养的语言。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德意志民族文化发展程度较高 B.宗教改革主导了文学发展方向
C.拉丁文字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D.新旧势力间的斗争具有长期性
22.中世纪的法国,外出游历者往往是僧侣或朝圣的十字军,他们的旅途通常以耶路撒冷为中心而展开。16、17世纪之交,法国精英群体外出旅行日趋增多,一批带有个人游历体验的书籍,成为读者最受欢迎的旅行指南。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法国( )
A.交通工具的革新 B.人文意识的觉醒
C.生活方式的转变D.殖民扩张的野心
23.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人们由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一个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材料可用于解释( )
A.立宪政体推动科学技术持续发展 B.科学革命对启蒙运动的推动作用
C.科技进步是欧洲思想解放的前提 D.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具有统一规律
24.著有《论法的精神》,强调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启蒙思想家是( )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卢梭 D.康德
25.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讴歌人性,追求现世生活的幸福和享乐;18世纪部分启蒙思想家提出:“邪恶的存在是不良环境的产物,这种环境是人类创造的,人类也可以改变”。据此可知,启蒙思想家更为关注( )
A.理性自由 B.社会改造 C.社会正义 D.民主共和
26.17世纪,洛克在《政府论》中强调:人民的福利是最高的法律,这是公正的和根本的准则,谁真诚地加以遵守,谁就不会犯严重的错误。洛克意在( )
A.重视政府权力结构的调整 B.强调人民主权的思想主张
C.缓和民众福利差异的矛盾 D.诠释三权分立的制度构想
27.1726到1729年,伏尔泰在英国居住,亲身体验了英国开明而又民主的政治制度,此后终其一生都在鼓吹君主立宪制度。孟德斯鸠也曾专门在英国对政治进行考察形成了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据此可知他们
A.强调对政治权力进行有限制约B.尝试完善三权分立的学说
C.希望英国支持法国的革命活动D.赞同法国实施直接民主制
28.洛克指出:一个没有法律的政府,我认为是政治上的不可思议的事情,是与人类社会格格不入的。孟德斯鸠认为:人类一有了社会,存在于他们之间的平等就消失了,于是战争的状态开始,在这样的窘境下,人类制定了法。由此可知,两人都强调( )
A.人性解放对社会的意义 B.法律是判断是非的标准
C.依法治理社会的必要性D.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9.儒家思想及典籍传入欧洲后,在西方世界形成了“颂华派”和“贬华派”。伏尔泰是典型的“颂华派”,他在《风俗论》中指出中国的体制比同时期欧洲很多国家要优秀;以孟德斯鸠为代表的“贬华派”,则批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这场争论( )
丰富了启蒙思想 B.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
C.加剧了文化冲突 D.动摇了法国专制王权
30.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当中,关于卢梭的争议不断,有人说希特勒是卢梭的结果,因为他鼓吹“独裁”和“暴力”;有人说他是自由民主和人权的提倡者,因为他提倡“主权在民”。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B.时代越接近人物评价越客观
C.时代变迁影响人物评价D.人物评价角度不同结论迥异
31.费城曾是北美的文化中心,1776年杰斐逊在此起草了《独立宣言》,阐述了人民主权思想。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
A.但丁B.加尔文C.哥白尼D.卢梭
32.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阐述:“就个人的经济活动而论,自我利益是个人活动的动机;国家的福祉只不过是在一个国家中起作用的个人利益的总和。”下列政策与其吻合的是( )
A.鼓励出口限制进口B.以工代赈增加就业
C.自由放任减少干预D.削减福利控制支出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500年被视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使地球从地理上第一次被打通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即全球史出现了。1500年以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或全球史,也不存在全球意义上的东西方国际体系。而1500年以后全球性国际体系的历史来源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中心的。
-摘编自李兴《世界史“西方中心论”破解与“三大体系”构建初探》
选取材料中的任一观点,提出你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阐述理由。(要求:见解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准确)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成化、弘治年间以后,田赋徭役折银逐渐增多,农民必须将农副产品等拿到市场去出卖,甚至典卖田宅以完赋税,促使人们以粟帛为富的观念随之改变。手工业者以银代役,推动匠户向自由雇佣劳动者过渡,部分手工业者上升为手工工场场主,而大部分手工业者则与破产的农民一道,加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市镇在成、弘以后的普遍兴起与白银也有着直接关系。人们日常生活日益依靠商品货币的市场交换,经商成为谋生的极好出路,拥有白银货币的商人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摘编自万明《明代中国白银货币化研究》
材料二1571年西班牙征服菲律宾后,构建了从马尼拉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再到欧洲的贸易航路。这条贸易之路最早的推动力源于中国,明朝政府自上而下地“赋役折银”激发了民间对白银的需求,在1570年前后,明朝不得不公开承认华商去东南亚贸易的合法性。菲律宾的马尼拉充当了美洲对中国丝绸与丝织品和中国对美洲白银需求的中介。以丝绸、瓷器等为主的中国商品,以及传统文化成分在墨西哥,甚至在中南美洲各地得到传播。反过来,美洲土著印第安文明成果: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先后传入我国,也影响到中国许多人的饮食习惯。此外,以墨西哥银币为主的美洲白银也通过马尼拉或澳门而大量流入中国,明显作用于明清两代的金融活动。
-摘编自于文杰《“太平洋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元素》等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代白银货币化带来的社会变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全球联系初步建立的表现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主要推动因素。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绘画意义上的“近代性”特征主要表现在摆脱宗教束缚、绘画创作注重对自身价值的追求等。文艺复兴之后,一直到20世纪,都可看作西方绘画的近代时期,而这一时期,绘画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便是西方近代绘画的特征。西方近代绘画的起始时期是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时期,西方绘画注重挖掘人性,描述现世生活;转折时期就是巴洛克绘画时期,这一时期人们不仅看重绘画自身的价值,还看重绘画给人所带来的利润;新变时期即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时期,这一时期的绘画注重表现画家的自我感受。
材料二中国明清之际相当于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但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作品又不能简单地等而同之。明清之际,中国画的主要题材是山水。意大利古典艺术大师走出神学弥漫的氛围,把眼光投向世俗有血有肉的人,健康活泼强壮的人体成为绘画雕塑的主要题材。中国山水画这种对人生理想的诗意写照,实际反映的是对封建自然经济的农村田园化、牧歌化,这也是中国山水画家自身感受的写照。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创造的人物是对生命的赞美,追求人间幸福取代了对天国的幻想。
-摘编自魏东《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与中国明清文人画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近代西方绘画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中国明清时期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题材不同的原因。
2024—2025学年度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铭仁园学校高一第二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A
2.A
3.A
4.A
5.A
6.C
7.D
8.C
9.A
10.B
11.D
12.B
13.B
14.A
15.C
16.A
17.C
18.C
19.B
20.B
21.D
22.B
23.B
24.A
25.B
26.B
27.A
28.C
29.A
30.D
31.D
32.C
二、非选择题
33.示例:
观点:1500 年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见解:赞成。
理由:1487 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在航行中因遭遇大风而意外绕过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1492 年,哥伦布率三艘帆船西航,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1497 - 1498 年,达 伽马率船队绕过好望角驶达印度。1519 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五艘帆船出航,他的同伴们于 1522 年回到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此后,欧洲人继续进行海上探险,开辟了通往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海上航线。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综上所述,1500 年可以被视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34.
(1)社会变迁:农业商品化程度提高;以货币白银为财富的观念形成(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工商业市镇兴起;手工工场出现(新的经济成分增长)。
(2)表现:商品世界性流动;人口跨洲际迁移;食物物种全球交流;文化交流的国际化。
(3)主要推动因素:赋役折银征收;城乡商品经济的繁荣;私人海外贸易限制的放松;新航路开辟后海上贸易网络的形成(西、葡东来引发的中西贸易);海外白银大量流入。
35.
(1)特征: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自身的侧重点;总体上表现为摆脱宗教束缚,注重对人性的挖掘;绘画的功利性逐渐被看重。
(2)原因:中国明清时期,封建专制日益强化,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画家通过山水画表达自身感情;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艺术家们通过绘画作品表现和讴歌人性,宣扬资产阶级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