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荀子·富国》中提到“……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荀子·王制》中强调“分莫大于礼”;为了达到“明分使群”,使不同等级各安其分,使社会成为有组织的群体,他又主张以法入礼,规范秩序,由此可见荀子的思想( )
A.有利于维护君主的权威 B.有利于恢复礼乐秩序
C.开启了法律儒家化过程 D.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
2.下图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思想发展状况的叙述。据此推测他叙述的是
★经学传承系统的延续与宇宙支持系统的建立 ★凸显君主的意义和儒学的意识形态化 ★对君主的制约与对权力的超越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制定律令与裁决刑事的原则和教条 ★思想一致的时代
A.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变化
B.汉代儒学的发展
C.宋明理学的兴起
D.明清之际新思想的萌芽
3.《隋书·食货志》记载“(北)周时(公元557—580年),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萨珊银币和东罗马金币成为结算主要货币,中原的五铢钱仅作为辅币。这主要反映了( )
A.国际间货币兑换体系还很不完善 B.铜铸币不适应大规模商贸活动
C.南北朝时期铜钱国际竞争力低下 D.国际贸易中中国处于入超地位
4.导致图1、图2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图 1 唐朝对外贸易路线 图 2 宋朝对外贸易路线
A.国家海权意识增强 B.指南针的广泛应用
C.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 D.朝贡贸易体系的发展
5.黄宗羲提出,古代圣王倡行“崇本抑末”,其中“抑末”是指禁绝与巫蛊、奇技淫巧等相关的无益于民生的工商业,而有利于民生的工商业皆属本业。他作出这一论断旨在
A.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B.论证变革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C.宣扬经世致用思想 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6.在近代中国,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师夷长技以自强”,从“维新”代替“洋务”再到革命取代改良,这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由于
A.“西学东渐”的深入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7.1866年,清廷与英法签订《续定招工章程条约》,以法律形式完善关于华工出洋的相关事宜。但是此后西班牙殖民者诱拐、虐待华工事件时有发生。1873年清廷与西班牙签订《古巴华工条款》。这表明清廷( )
A.巩固外交主权独立 B.主导构建国际秩序
C.健全近代外交体系 D.放弃朝贡贸易体系
8.“于是本来潜心于骈四俪六之文的人们也渐渐张目四顾,为种种新学与时论所吸引了。这个变化……造就了一批近代知识分子的雏形”吸引着一批爱国的中国人从改革中寻求民族的出路。”这种现象
A.说明鸦片战争促使传统儒学思想不断瓦解 B.体现了甲午战争后部分国人的觉醒
C.反映出洋务派企图以新工具来守护旧理论 D.说明新文化运动推动新思潮的发展
9.19世纪末,蔡尔康等中国学者在翻译和撰述的过程中,尝试用“均贫富”“安民学” “养民学”“大同社会”“井田制”等思想来理解马克思主义。这一做法( )
A.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B.反映了近代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要求
C.找到了救亡图存的新方向 D.试图搭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桥梁
10.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在创刊号上他发表了长篇政论文《新民说》,强调“本报取《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能不开,故本报专对此病而药治之”。由此可见,梁启超
A.意识到增强国民素质的重要性 B.借助媒体舆论鼓动维新变法
C.重视思想宣传与群众运动结合 D.利用传统文化提高国民公德
11.据统计,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移居海外的中国人约有1000万人,主体是劳工,商业、政治性移民次之,文化、亲属团聚等又次之。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也有大批前往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等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A.中国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 D.工业革命后世界联系加强
12.如表为近代以来中国翻译自英、美、法、德、俄、日等国作品的占比情况。其中①②③④
分别为( )
国家时间 法 ① ② ③ 德 ④
1850~1899年 2.3% 50.5% 14.5% 15.1% 5.1% 0.3%
1902~1904年 3.2% 10.07% 6.1% 60.2% 4.5% 0.7%
1912~1940年 7.2% 56.4% 18.2% 7.1% 6.2%
A.日、英、美、俄 B.美、英、俄、日
C.英、日、俄、美 D.英、美、日、俄
13.如图为公元前650年某地区使用的文字,下面关于这种文字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是印度河流域的雅利安人创造了这种文字
B.多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成
C.它是由表音、表意和限定符号组成的象形文字
D.它是字母文字的源头、源于地中海腓尼基地区
14.下图为一枚4德拉克马银币,该银币铸造于波斯阿尔塔薛西斯二世统治后期(公元前380年—前360年),图案为希腊雅典猫头鹰,鹰右下方币文为古埃及文“埃及的法老”。据此可知( )
A.币制改革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B.货币统一强化了君主集权
C.帝国扩张促进多元文化融合 D.希腊化世界内部贸易活跃
15.共和国早期古罗马人过着耕田征战的生活,造物粗糙简单但经济实用,他们推崇勤劳质朴 勇敢的品质,鄙视精美奢靡的造物之风;到了共和制晚期,随着对外扩张与掠取,古罗马人开始大量使用金银器,日常生活也有了更多物质享受。这体现了( )
A.罗马奢靡之风骤然兴起 B.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C.社会变迁影响流行风尚 D.罗马帝国扩张蕴藏着危机
16.1845﹣1854年间,英国领事阿礼国追踪福州出口土货的来源地和运销路线,发现了福州与苏州、杭州、汉口等地的贸易网络,发现了以鄱阳湖为中心的贸易网络。这些新发现( )
A.促使晚清政府加大开放力度 B.便利了西方入侵中国的内陆市场
C.表明英国开始窃取商业情报 D.揭开了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的序幕
17.据统计,印度原棉的出口价值从1849年的1000万卢比上升到1913年的4.1亿卢比;黄麻的出口量由1830年的500吨上升至1909年的76.5万吨;茶叶的出口由1854年的50万镑提高到1900年的1.92亿镑;小麦、油籽、皮革的出口量都有大幅度增长。这表明印度
A.农业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B.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高
C.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 D.农业日益依赖世界市场
18.二战后,国际上出现了一股移民潮。约180万人自阿尔及利亚和印度支那返回法国,约100万人从非洲返回葡萄牙,约30万人从东印度返回荷兰。此外,英国和比利时也有数量不等的本国国民返回国内。这股移民潮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美苏冷战日益加剧 B.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C.国家间的文化冲突 D.国际政治新秩序形成
二、材料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气候波动、干湿变化与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纬度变化图
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
材料二 西晋末,五胡崛起中原,晋室倾覆。元帝东渡立国于建康,收辑人心,又安江左,南方荆、扬、江、湘、交、广之地,赖以得全。于是中原人民之不堪异族统治者,相率避难斯土。初犹侨寄思归,终以二百余年中原不复,习久而安,乃不复有北风之想,其后裔遂长为南方之人矣。
——据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西晋至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的原因和影响。
20.16世纪以来全球联系加强,中西文化交流随之更加密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中国热”风行欧洲。这场风潮体现为欧洲追捧中国的用品、器具以及赞扬 和推崇中国的政治与文化等。然而欧洲对中国形象的构建,只是欧洲人依据自身的文化认知、审美趣味及政治需要而塑造出来的。
——杨永平《16—18世纪欧洲的“中国热”及启示》
材料二 但是“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几乎没有一个欧洲国家思想家认为中国社会及文化有可取之处”。赫尔德认为“这是一个为避免犯错误而仅有一个人干活的群……它对一切外来事物都采取隔绝、窥测、阻挠的态度”。19世纪时,欧洲流传一个比喻“这个帝国是一个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绘有象形文字,并且以丝绸包裹起来,它体内的血液循环已经停止”。当更多的欧洲人这样看中国时,他们的军舰来叩关了。
——夏瑞春《德国思想家论中国》
材料三 近年以来,吾国人之羡慕西洋文明无所不至,自军国大事以至日用细微,无不效法西洋,而于自国固有之文明,几不复置意。然自欧战发生以来,西洋诸国日以其科学所发明之利器戕杀其同类,悲惨剧烈之状态,不但为吾国历史之所无,亦且为世界从来所来有。吾人对于向所羡幕之西洋文明,已不胜其怀疑之意见,而吾国人之效法西洋文明者,亦不能于道德上或功业上表示其信用于吾人。则吾人今后不可不变其盲从之态度,而一审文明真价之所在。
——杜亚泉《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1916年)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
自8世纪中叶帝国建立,初登世界历史舞台的阿拉伯人,把大批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自然科学著作以及一些波斯、印度的文史、医学等著作译成阿拉伯文,史称“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
材料一 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始于倭马亚王朝(661-750年)。其第二任哈里发叶齐德的儿子哈立德首先让人将一些有关医学、炼金术和星相学的希腊文、古叙利亚文和科普特文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从而拉开翻译运动的帷幕。第十任哈里发希沙木则命人将有关波斯萨珊王朝的历史及其典章制度的书从波斯文译成阿拉伯文,进一步推动了翻译活动的开展。阿拔斯王朝(750-1258年)时期,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重视医学、爱好天文学,他命人将一批有关医学和星相学的波斯文著作以及希腊学者的天文学、数学、医学著作翻译成阿拉伯文。第五任哈里发哈伦·拉希德在执政期间,下令修建了一座收藏珍贵图书文献的书库,并把该书库命名为“智慧宫”。第七任哈里发麦蒙(813—833年在位)博学多才,酷爱希腊哲学,他耗资20万第纳尔将“智慧宫”扩建成一所集图书馆、科学院和翻译局为一体的多功能机构,集中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学者、翻译家、抄写人员等,从事翻译、注释、校勘以及著述等各项工作,轰轰烈烈的翻译运动达到鼎盛。其后,小规模的翻译运动又延续了百年之久。来自不同民族、信奉数种宗教的阿拉伯学者在翻译东西方典籍的同时,作了许多富有价值的注释,还通过消化、改造和创新,撰写了大量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著作。
材料二 阿拔斯王朝翻译的古希腊罗马典籍(部分)
国家(地区) 学者 典籍
古希腊 柏拉图 《政治家篇》《法律篇》《理想国》《智者篇》《申辩篇》等
亚里士多德 《工具论》中的逻辑著作(《范畴篇》《论辩篇》《解释篇》《辩谬篇》)以及《物理学》《论天》《论生灭》《气象学》《动物志》《论灵魂》《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
希波克拉第 大部分医学著作
毕达哥拉斯 《金色格言》及其有关音乐的论文等
欧几里得 《几何原理》《数据》《光学》等
阿基米德 《论球和圆柱》《论浮体》等
阿波罗尼乌斯 《圆锥曲线》《有限极数》等
古罗马 托勒密 《天文大集》《四部集》《地理学》《光学》等
——以上材料均选自李荣建《中古时期阿拉伯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例清晰。)
三、简答题
22.20.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请写“三大进步思想家”及其共同的思想主张。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C B B C B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C D B C C B D B
19.(1)原因:
时代背景:西晋末年长期战乱,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气候环境:魏晋时期,北方气候寒冷,自然环境恶化;南方气候湿润,自然条件优越。
统治政策: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压迫;南方统治者的怀柔政策。
民族心理:儒家学说“华夷之辨”观念的影响,民族认同意识增强。
(2)影响:
对北方的影响:少数民族内迁,扩展了封建生产方式,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农耕化,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对南方的影响:北民南迁加速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使江南经济逐步赶上北方,南方经济影响力增强。
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促进了南北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隋唐时期重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20.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呈现出动态演变的特征,反映了全球权力格局的变迁与双方文明的碰撞融合。
16—18世纪的“中国热”显示了欧洲对中国文化的追捧,但这种追捧是基于欧洲自身的文化认知和需求,是一种选择性的接受和理想化的构建。这一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主要表现为欧洲对中国的单向学习和模仿。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对中国态度的转变,从推崇到贬低,反映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兴起和对中国文化的误解与偏见。这一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受到了欧洲列强扩张和殖民主义的影响,文化交流中掺杂了权力和利益的考量。20世纪初中国对西方文明的怀疑和反思,指出了盲目效仿西方的问题,并呼吁重新审视文明的价值。这一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开始呈现出双向反思和批判的特点。
近代以来的中西文化交流经历了从欧洲对中国的追捧到贬低,再到中国对西方的怀疑和反思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文化交流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以及文化交流背后权力、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21.
【示例】
评析: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是8—10世纪阿拉伯人把大批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自然科学著作以及一些波斯、印度的文史、医学等著作译成阿拉伯文,并对帝国境内学术、宗教、制度和文化进行综合与统一的学术活动。8世纪中叶,阿拉伯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城市发达,这为该场运动奠定了基础。历代哈里发大多重视文化发展,提倡兼收并蓄。这场运动呈现出一些显著特点,如:政府主导,属国家级典籍翻译运动;持续时间长,长达两个多世纪;文献来源众多,语种、类型多样;领域广泛,涵盖欧亚文明中的哲学、科学、星相学、宗教、艺术等典籍;规模庞大,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水平高,人才济济,激发了阿拉伯学者的思考与创新。这场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为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它丰富了阿拉伯文化的内涵,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文化格局。它使古代文化得以保存和传承,避免了文化散佚流失,也为欧洲文艺复兴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与知识储备。它搭建起东西方不同文化间交流的桥梁纽带,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综上所述,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启示我们,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共同绘就人类文明发展的美好前景。
22.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共同的思想主张:批判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倡导工商皆本;批判传统儒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