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辽宁省本溪市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4-2025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
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一第四单元十选择性必修3第四单元一
第六单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为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堆积中炭化水稻的标准密度(注:某种植物遗存数量与
浮选土样量的比值)的统计情况。据此可推知
1.20
……水稻百分比
1.00
水稻出土概率
0.80
·一水稻标准密度
(10粒/升)■
0.60
0.40
0.20
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
①良褚文化时期水稻的种植规模较大②太湖流域是稻作农业的发源地之一
③崧泽文化
时期耕作生产力下降④马家浜文化时期气候环境变化明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礼记·月令》载:季冬之月,西周农官“命农计耦耕事,修耒耜,具田器。”即农耕前,农官要检
查农具,如有损坏,则组织农夫修理,《诗经·豳风》载:“三之日于(于:往也)耜(田器),四之日
举趾(即前往固定存放农具处修理农具)。”这折射出
A,政府注重提升土地的利用率
B.农业生产管理呈现专业化特征
C.精耕细作推动生产工具革新
D.政府执政理念彰显着民生思想
【高二第一次月考试卷·历史第1页(共6页)】
25-T-612B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罐ApP
3.《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公去世(前678年)时“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秦穆公死
后殉者多达177人,《左传·文公六年》借君子之口批评道:“秦穆之不为盟主也宜哉!死而
弃民若之何夺之?中原封国如宋国、鲁国虽偶有人牲现象,但均遭到士大夫反对(如宋国
司马子鱼、鲁国臧武仲)。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A,秦国等级秩序的严密
B.周朝的礼制难以为继
C.礼乐制注亚以人为本
D.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4.贾谊认为汉高祖“立诸子雒阳上东门之外,毕以为王,而天下乃安”。司马迁则云:“吴有豫竟
郡铜山,湖…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这可用于说明,汉初
A,政治稳定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快速发展
B.血缘政治仍具有一定现实价值
C体制变革推动了强千弱枝局面的形成
D.那国并行维护了国家长治久安
5.东汉蔡邕云:“孝武之世,那举孝廉,又有贤良、文学之选,于是名臣辈出,文武并兴。汉之得
人,数路而已。”这可用于说明汉代察举制
A,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B.使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C,培养选拔了综合性人才
D.打破了门阀对政枚的垄断
6.孝文帝的定姓族使魏晋以来的“士族传统”完成了具体化和制度化转变,其实质是采取强制方式,加
快鲜卑贵族向封建士族地主的转化,使汉族的门阀制度在北魏迅速得到推广。孝文帝此举意在
A整合政治认同以维护统治
B.移风易俗消弭民族差异
C,凝聚鲜卑贵族集团的力量
D,借鉴汉族政权统治智慧
7.下面是关于《唐律疏议》立法理念的流程图。据此可推知,唐律
刑罚靠“力刀
第一规则
法律的来源
天秩:天理
治理目的
条文自身逻辑类推
唐神说“理”
事理:事实判断
条文引申与解释
第二规则
人伦之情理
情理:价值判断
犯罪动机:言理等
A.渗透外儒内法的理念
B.体现开放包容的特征
C.具备礼法结合的特点
D.秉持公正平等的思想
8.唐朝集体辛相制取代了汉朝领袖宰相制,然而三省之间常有政见冲突和推诿。贞观年间设立
的政事堂把三省连为一体,成为唐朝最高决策机构,通常是中书令取旨后,于政事堂召开宰相
联席会议讨论并综合整理成诏敕文书,然后奏闻画敕。这一举措
A映射出权臣擅权现象严重
B.致使尚书省的政治地位下降
C有利于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D.表明相权对皇权形成了制约
9.宋真宗时规定文臣(京朝)任满三年、武臣任满四年(后改为五年)为一任期。在任期内每年由
上级长官考核其功过优劣,再由吏部有关机构复查,按考核以定升转本官阶一次。宋代的这
一规定
A规范了官员管理制度
B.规避了官员政治腐败问题
C.提升了官员工作效率
D.确保了宜员选拔的平等性
【高二第一次月考试卷历史第2页(共6页)】
25-T-612B
CS扫描全能王
3亿人都在用的扫罐APP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历史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考查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南方为稻作农业区,图中从马
家浜文化到良诸文化,炭化水稻的标准密度逐渐增加至(0.6一6.3粒/升),这应与良渚文化时期水稻的大规
模种植密切相关:故①说法正确:太湖流域是我国稻作农业的发源地之,一,②表述正确:崧泽文化时期炭化水
稻的标准密度降低,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且材料反映不出是否为耕作的生产力降低导致,③说法错误:材料
反映不出马家浜文化时期气候环境变化明显,④表述错误,故选A项,排除B,C,D三项。
2
B考查古代集体劳作方式。根据材料“令农计耦耕事,修未耜,具田器”“
三之日于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农官组织农夫在农耕开始前修理农具,且这些农具集中存放在固定一处,修理时要去该处,这反映了当时农
业生产为国家管控,具有一定组织性和计划性,农具的保存、维护和统一调配在农官组织下进行,此外农官这
官职的设置,也反映出西周农业生产管理的专业化,故选B项。A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材料只反映了组
织农夫修理农具,没有体现出“工具革新”,且精耕细作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故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民生
思想”,故排除D项
3.C
考查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殉葬制度来源于殷商习俗的遗存,周朝建立
后,中原王朝大多遵循礼乐制度,崇尚敬天保民、以人为本的思想。秦国国君进一步发展了殉葬制度,遭到中
原封国宋、鲁士大夫的批评,据此可推知,西周推行以人为本的礼乐制对中原王朝的影响远大于位处西部的
秦国,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秦国等级秋序是否严密,故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周朝各国遵循礼制的程度
不同,而不是体现周朝的礼制是否难以为继,故排除B项:根据孔子的生平时间(公元前551~前449年)可
知,儒家文化在这一时期尚未形成,故排除D项,
4.B考查汉朝政治制度。根据材料可知,汉高祖通过分封子弟为王来巩固统治,体现了血缘关系在维护统治
中的重要作用。经过同姓王刘海的经营,吴国出现了繁荣的景象,这些都体现了血缘政治的作用,故选B项。
材料中并未提及小农经济的发展情况,故排除A项:在郡国并行制下,封国与郡县并存,封国由分封的诸侯
王统治,拥有较大的自主权,随若时间的推移,封国势力逐新壮大,对巾央构成威胁,后来爆发了七国之乱等
动固,牧排除C、D两项
5.A考查察举制。根据材料可知,汉代通过察举制从各郡中选拔出大量优秀人才,不问出处,只看才能和品
行,这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故选A项。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学,使儒学成为主流意识,故
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出人才选拔的方法,及选拔人才的多元化,故排除C项: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对政权的垄
断,牧非除D项。
6.A考查孝文帝改革。,孝文帝定姓族,通过整合鲜卑贵族和汉族士族的利益,构建了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政治
体系。这一举措在民族交融和政治统治两个方面有若重要的意义,其最终目的是整合不同民族的政治认同,
维护北魏政权在广大地域内的长期稳定统治,故选A项,排除C项。“消弭民族差异”不是主要目的,且民族
差异不可能完全消除,在宗教信仰、民族记忆等一些深层次方面仍然存在,放排除B项:孝文帝定姓族,推厂
汉族的门阀制度,是少数民族的改革指施,且借鉴汉族政权的统治方式或智慧,属于手段而不是目的,故排除
D顶
7.C考查唐朝的法律特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律继承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闸释的经验,基于
“天理”“事理”和情理”,体现了礼法结合的特点,故选C项。外儒内法强满表面上用儒家思想,实质上运用
法家思想进行统治,这与唐律中明确的礼法并重有所不同,故排除A项:自魏晋以来,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
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
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体现了以礼人法的特点而不是“开放
包容”,故排除B项:唐律和封建时代其他法律一样,彰显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秉持公正
平等思想与史实不符,放排除D项
8.C
考查唐朝政治。根据材料可知,政事堂的设立缓解了三省之间的政见冲突和推诿问题,并通过联席会议
提高了决策效率:这有利于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故选C项。政事堂的设立是因为三省之间常有政见冲突和推
套胶
尚书省的政治地位是否有所变化,事实上,尚书省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行政角色,负责执
行国家的各项政策,故排除B项:虽然政事堂实现了宰相之间的联席讨论,但最终决策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
放非除D呗
9.A
考查宋代官员考核。根据材料可知,宋真宗时对文臣与武臣的任期、考核有明确的规定,这表明宋代规
范了官员管理制度,故选A项。材料中的指施无法规避政治腐败问题,也未休现官员工作效率的提升,故排
除B、C两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官员的管理,并非选拔,故排除D项。
10.A
考查宋朝经济。根据材料可知,宋律规定了对不正当交易行为的制裁,并要求归还非法所得,这规范了
契约交易秩序,有助于维护交易的公平和诚信,从而营造诚信公平的交易环境,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及
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且这一说法不完全符合史实,放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该法的实施效果目
“有效”的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了法律规定,并未直接体现平等正义理念在民众巾的普
及程度,且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
11.B考查宋朝法律。根据材料“典卖田产”可知,该案例涉及财产交易(典卖土地),而“妻家所得之财,不在分
限”“妇人财产,并同夫为主”体现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财产所有权的认识更为理性,“妻加
般不计入家庭共有财产,女性的财产权利得到一定保障,故选B项。该法律规定融入了儒家的家族观念和
夫妻关系观念,司法判决又以儒家“和为贵”等价值观念为指导,对涉及家庭财产纠纷的案件进行调解和判
决,维护了儒家所倡导的家庭秩序和伦理道德,体现了浓厚的律令儒家化色彩,故排除A项:从南宋法律规
定和司法实践来看,封建等级制度没有趋于瓦解。相反,法律和判决都在维护封建等级观念下的家庭和家
族秩序,通过明确财产分配规则等方式来巩固封建等级制度,使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故排除
C项:在这个案例中,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核心依据,规定了财产关系等各种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教化侧是
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的一种补充手段,用于缓和矛盾、促进家族和谐,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并非
“教化优于法律”,放排除D项。
【高二第一次月考试卷·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5-T-612B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辽宁省本溪市县级重点高中协作体2024-2025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